面對書櫃裡堆積如山的舊書,很多人不免犯愁:越攢越多太佔地方,當廢品賣掉又太可惜……其實,這些閒置書還可以另有出路,那便是交換。
如今,無論是社區童書館,還是公共圖書館,甚至是微信小程序,都在嘗試提供換書的平臺。人們拿來讀過的書,帶走想看的書,以一種綠色環保的方式,讓舊書的生命在流轉中得以延續。
社區
每個孩子都有獨立一頁 相當於一個閱讀存摺
提起位於地下室自行車庫深處的綜合文化室,很多生活在豐臺區紫芳園南裡社區的居民或許都還有些陌生。而胡珊作為一名文化志願者,從四年前便開始為設在這裡的快樂小陶子公益童書館服務。每周六上午,她都會為孩子和家長們辦一場讀書會,共度兩小時的美好時光。
「我們最初主要做親子閱讀,站點設在公園裡,但冬天室外太冷,紫芳園南裡社區居委會領導了解到這個情況後,將快樂小陶子引進社區,給大家提供了室內活動空間。」從2014年底開始試運行,到2015年正式掛牌,志願者們欣喜地看到童書館在社區一步步發展起來,他們的服務不僅得到居民認可,也得到方莊街道和紫芳園南裡社區居委會的肯定與支持。
「每周我們都會把讀書會的消息發布到微信群裡,考慮到場地和人手有限,規模一般控制在20個家庭以內,輻射半徑大概在3公裡。」活動開展的同時,項目執行人胡珊也將換書計劃提上日程,「站點成立之初,機構提供了一百本左右的啟動圖書,社區居委會又利用社區公益金為童書館分批添置了幾百本圖書,再加上很多家長主動將家裡的閒置書拿過來,童書館就成了中轉站,大家參加完活動順便換一些帶回去看,還可以互相交流讀書心得。」
胡珊指了指靠牆的一排書架表示,目前童書館藏書量近1000本,其中既有《法布爾昆蟲記》《高盧英雄歷險記》《吳姐姐講歷史故事》等大套系讀物,也有《小房子》《野獸國》等經典單本繪本。「我們在收書的時候會進行篩選,要求在八成新以上,每年會在8月份組織孩子和家長統一給書貼上條形碼,還會根據閱讀難度分別貼上紅標和綠標,方便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選擇。」
在這裡,換書流程並不複雜,主要依靠孩子們自助完成。「我們準備的有登記表,每個孩子有獨立的一頁,上面填的有姓名、電話和押金繳納情況,每次借還,都可以自己寫上書名和日期,相當於是一個閱讀存摺。」胡珊表示,童書館並沒有專職工作人員,換書更多是靠彼此間的信任。
這本登記表,佳玉再熟悉不過。一年多來,她已經在媽媽的幫助下,完成數十本書的借還。聽說童書館有望擴建,佳玉媽媽滿懷期待,「現在這邊空間有限,家裡有書也不敢都拿來。以後如果場地更大些,就能容納更多藏書。除了捐贈以外,還可以開闢一個分享區,把自己喜歡的書放在這裡一段時間,別人看完還能再拿回去,這樣或許會有更多孩子願意參與進來。」
圖書館
每周六舉辦換書活動 兌換券一個月內有效
與工作日相比,周末的通州圖書館總要熱鬧許多,不少家長帶著孩子在這裡暢遊書海。與其他人直奔樓上不同,陳川華帶著女兒菲菲來到位於一層大廳的書架前。每周六上午十點到下午三點,這裡都會舉辦一場圖書交換活動。
陳川華早已是這裡的常客,自從2017年底偶然發現這項服務後,他和愛人便經常把家裡的書整理後分批帶過來。「家裡的書太多了,特別是孩子的書,有很多都是小時候的繪本,現在幾乎不會再看。送朋友吧,人家未必需要,倒不如放在這裡,可以物盡其用,順便還能換點別的回去看,也省下不少買書的錢。」這次過來前,陳川華和愛人整理出了足足兩紙箱閒置書,「今天拿的還不到一箱,用包背著、袋子拎著,打車過來,之前有一次索性拖了個行李箱。」
陳川華小心翼翼地把書掏出來,交給身穿藍馬甲的文化志願者審核登記。「除了確認是正版書以外,還對圖書的品相有一定要求,不能有明顯的汙損,內容上也有選擇,一般不收教輔書、工具書等。」一名在現場服務的文化志願者表示,驗收合格的圖書將蓋上「圖書交換」的專用章,完成信息登記後上架,不合格的圖書則由提供者選擇帶回或捐贈,「用於交換的圖書庫存從最開始的300本,增加到目前的1800多本,數量一直在穩步提升。」
對於這樣的變化,陳川華頗有感觸,「現在可選的書越來越多,質量也都很不錯,孩子每次聽說能來換書都很高興,她喜歡自己挑,享受淘書的樂趣。」在三層高的五組書架前,陳川華認真翻閱著,從事家庭教育工作的他特意選了《愛的教育啟迪》《育兒聖經》《0-3歲嬰幼兒家長指導手冊》等書目,女兒菲菲經過一番仔細比較,也找出自己心儀的《聖誕爺爺的新雪橇》《傑克和豆莖》等故事書,「跟借書比起來,換的書不用受時間限制,看多久都沒問題,留在自己手裡作紀念也行,更靈活一些。」
清點之後,文化志願者數出11張圖書兌換券交給陳川華,「今天換完,還有這些富餘,一個月以內都可以再來選書。」陳川華微笑著點頭收下,「我們離這邊不算太遠,還會經常來,下次讓孩子媽媽也挑一些她需要的,這樣每個人都有新收穫。」
網上
上門取書原價換幣 實現低成本高質量閱讀
儘管提供周末換書服務的圖書館不止一家,但對很多人來說,似乎依然無法滿足需要。「如果足不出戶就能實現換書,豈不更加省時省力?」抱著這樣的想法,何勝芳決定把換書搬到網上,「藉助網際網路平臺,可以讓換書不再受地域限制,效率將大大提高。」
今年春節前後,何勝芳和團隊共同打造的E書匯圖書循環平臺正式上線,公司大本營也從廣西遷到北京。對於經營了二十多年傳統實體書店的何勝芳來說,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轉型,「平臺是在線下實體書店以舊換新共享模式基礎上進行的網際網路創新實踐,在這方面,沒有太多成熟經驗可供參考借鑑,只能摸著石頭過河。」
經過反覆測試,何勝芳最終選擇將操作流程儘可能簡化,「在微信上搜索小程序『E書匯』,打開後點擊首頁下面的『回收』,就能實現掃碼賣書。只要湊夠六本書或者書價滿150元,就可以安排快遞免費上門取書。」
何勝芳表示,目前平臺回收圖書的資料庫已經達到150多萬種,儘可能保證大多數家庭閒置圖書都可以被掃碼識別出來。按照規則,平臺不收盜版書、非法出版物和境外圖書,不考慮中小學教材教輔和高定價套裝書等,也不接受有明顯破損、缺頁、發黴、劃痕、筆跡等問題的圖書,回收來的書將經過臭氧消毒塑封處理後再次循環使用,「符合規則的書都按照原價給書幣,書幣雖然不能用來提現,但能以很低的換購價買平臺上的新書,甚至還有不少書可以免費換。」
作為試水者,何勝芳面臨的困難還有很多,「前期來看,由於收書規模還不夠大,快遞只能按散件來結算,物流成本很高。另外,隨著可供交換的圖書數量增加,庫存壓力也越來越大。為了降低運營成本,很多工作都只能選擇外包。」不過,看到平臺運營一個多月,用戶數已經攀升到2萬多,何勝芳還是滿懷信心。
在他看來,換書只是第一步,推廣閱讀才是更加長遠的計劃,「書要看才有用,我們希望通過換書,讓更多人看書,而不是簡單把書換成錢。特別是對學生而言,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何勝芳表示,平臺還在研發中小學生閱讀評價系統,力求幫助老師和家長了解孩子的閱讀情況,「通過換書平臺實現低成本高質量閱讀,助力全民閱讀,是我們接下來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