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彭源德研究員團隊龔文兵博士等在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雜誌(IF=4.259)發表題為「A Resequencing-Based Ultradense Genetic Map of Hericium erinaceus for Anchoring Genome Sequences and Identifying Genetic Loci Associated With Monokaryon Growth」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報導了首個猴頭菇的高解析度遺傳圖譜,本文對猴頭菇育種關鍵性狀的數量性狀定位做了初步的探索。
文章標題:A Resequencing-Based Ultradense Genetic Map of Hericium erinaceus for Anchoring Genome Sequences and Identifying Genetic Loci Associated With Monokaryon Growth
發表期刊: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影響因子:4.259
涉及的歐易生物服務產品:基因組重測序
猴頭菇(Hericium erinaceus)是一種著名的食用和藥用蘑菇,可產生多種生物活性物質,例如多糖、萜類化合物、蛋白、凝集素和酚類化合物。在過去10來年中,猴頭菇在生理和健康促進方面的特性被廣泛報導,例如抗衰老、抗氧化、抗癌症等。
儘管其食用及藥用的優點被廣泛報導,聚焦於猴頭菇的分子生物學以及遺傳學特性的研究還很少。也因此,其遺傳改良受限,進而阻礙了優良品種的育種。蘑菇育種的主要目的在於提高活性物的豐富度、產量、質量以及抗病能力,不過這些性狀的改良通常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因為這些性狀往往被數量性狀位點(QTL)控制。
通過遺傳圖譜鑑定這些複雜性狀相關的QTL,可以極大地促進標記輔助選擇,加速育種進程,不過猴頭菇目前尚無基因連鎖圖譜。遺傳圖譜繪製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遺傳分離群體的發展。對於蘑菇來說,通過減數分裂得到的F1代例如單孢菌株(SSIs)是理想的遺傳圖譜繪製群體。而過去很少有在蘑菇的研究中用到了100個以上的減數分裂孢子進行研究,而這也限制了遺傳圖譜的準確性。
猴頭菇(Hericium erinaceus)因其引人注目的保健功效而引起廣泛的關注。然而由於缺乏遺傳和分子工具箱,猴頭菇優良品質的選育受到了阻礙。本文作者對127個F1單孢菌株進行了重測序,構建了首個高解析度的猴頭菇遺傳圖譜。將重組bin作為標記物,得到了一個包含1174個bin的超高密度的遺傳圖譜(包含37082個SNP)。
新獲得的遺傳圖譜總圖距為1096.5 cM,平均每個bin為0.95 cM。通過利用bin標記作錨點,將scaffolds比對到這個遺傳圖譜上,遺傳圖譜和拼接的猴頭菇基因組表現出高共線性。作者還將新獲得的遺傳圖譜應用到數量性狀位點(QTL)的定位上,獲得了4個同單核體生長相關的QTLs。其中一個QTL,mgr1,佔生長變異的12.1%,位於接合型A(MAT-A)位點附近。
總之,這一新構建的高解析度遺傳圖譜可作為未來猴頭菇遺傳、基因組和育種研究的參考。
1. 單孢分離群體的基因分型及遺傳圖譜的構建
作者用兩個猴頭菇單核體株CS-4和911-4通過接合獲得了雜交系HeC9,收集HeC9擔孢子並培養至萌發,而這些單核狀態的SSIs作為圖譜繪製的子代材料。為繪製遺傳圖譜,作者對911-4和127個SSIs進行了重測序。親本單倍體911-4(覆蓋度240×)共測到了10 G的clean reads,同時每個子代SSI(覆蓋度最少為24×)也保證至少可以拿到1 G的clean data。在完成SNP過濾和bin校正後,作者一共獲得了1522個bin,其中只有那些最小等位基因頻率(MAFs)大於20%的bin被用於後續分析,最終得到了1174個bin(共包含37082個SNP),並構建了15個連鎖群(LG)(見表1)。整個遺傳圖譜長度為1096.5 cM,覆蓋了CS-4基因組上31.1 Mb。每個LG所含bin數量從15到117個不等,大小從18.6 cM到99.5 cM不等,平均間距小於1.0 cM,最大間隙在LG4處(7.86 cM)(見圖1)。通過基因組注釋和同源比對,作者確定了接合型基因的位置,MAT-A和MAT-B位於到LG1和LG9上(見圖1)。
表1|猴頭菇遺傳圖譜特點
圖1|猴頭菇遺傳連鎖圖上bin的分布
因為在人工繪製的雙親圖譜群體中存在有限的交叉,對於一個給定的SSI,來自於同一單核體親本的大基因組片段被校正出來(見圖2)。在所有的SSIs,LG1中均為檢測到兩個以上的交叉發生,在幾個SSI中,整個LG1片段遺傳自CS-4且無交叉發生。相似的遺傳模式也在其他LG中被檢測到(見圖2)。不過在所有15個LGs中,沒有SSI僅繼承自一方親本。
圖2|SSIs基因型可視化
在SSI群體中,有242(20.7%)個bin被發現傾斜於一個親本(p<0.001),其中110個bin傾斜於CS-4,其餘的傾向於911-4。共220個有傾向性的bin被聚類為15個偏分離熱點區域(SDRs),這些區域均包含3個及以上顯示出偏分離的連鎖標記物。這些SDRs分布於10個LG上,平均長度為15.4 cM(見表2)。
表2|猴頭菇遺傳圖譜中檢測到的偏分離熱點區域
2. 基因組裝配和遺傳圖譜比對
用bin標記物作為錨點,作者將22個scaffold(總長38.8 Mb)比對到遺傳圖譜上的15個LG。作者繪製了組裝的scaffold和遺傳圖譜整合示意圖(見圖3),猴頭菇的物理序列和遺傳圖譜呈現高度共線性關係。大多數maker在LG上的排序同基因組上的位置前後一致。除scaffold 3和6外,其餘scaffold均比對到1個LG上。有7個scaffold和7個LGs正好對應(見表1)。
圖3|猴頭菇物物理圖譜和遺傳圖譜的對應關係示意圖
按總遺傳圖譜大小與被覆蓋的物理長度之比計算,猴頭菇的平均重組率為35.3 cM/Mb。各LG的重組率同物理長度呈現顯著的負相關。為了計算染色體內重組率的變化,作者將檢測到的SNP重新映射到這個遺傳圖譜中,然後將基因組分成不重疊的10kb窗口,計算重組率。最終作者共找到56個重組熱點區域(大於平均重組率10倍以上的區域),且分布不均勻。一般重組率較高的區域是在LG端,這表明可能存在端粒區域。作者還統計了56個熱點區域GC含量,發現熱點區域GC含量明顯較高。
3. 單核體增長的數量性狀定位
CS-4和911-4兩個親本的單核體增長率(mgr)分別為3.2 和1.29 mm/天。而127個SSI的增長率範圍是0.33-4.27 mm/天,平均為1.88 mm/天(見圖4)。單方差ANOVA分析顯示基因型對增長率有顯著影響(p<0.01)。通過覆核區間作圖法(CIM),共有4個影響增長率的QTL,其中2個(mgr1 和mgr4 )同時被完備區間作圖法(ICIM)證明。這4個QTL可解釋39.2%單核體生長的變化,單QTL解釋的表型變異範圍為8.0%-12.1%(見表3)。這些QTL的物理置信區間長度從52 kb到2467 kb不等。分析這4個QTL置信區間的基因發現,mgr3和mgr4的小物理區間內,分別只包含22和19個編碼基因。而在LG1上的mgr1和mgr2中,包含了100個基因 。一些被報導可能參與了真菌的營養生長和形態的基因(例如編碼同源域轉錄因子、鋅指轉錄調節因子和糖基轉移酶的基因)也定位到這些QTL中。
圖4|SSI個體中單核體增長率分布
表3|猴頭菇中控制單核體增長率的QTL
本文利用高通量測序方法檢測、鑑定了猴頭菇中SNP的基因型,並繪製了首份高解析度的猴頭菇基因圖譜。通過進行LG和scaffold的對比,發現猴頭菇基因組與新完成的遺傳圖譜表現出高度的共線性。此外,本文還鑑定到了與猴頭菇單核體生長高度相關的QTL。總之,這一新構建的高解析度遺傳圖譜可作為未來遺傳、基因組和育種研究的參考。
猜你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