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由中國新聞史學會輿論研究委員會、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研究基地、上海交通大學輿論學研究院、《新媒體與社會》集刊編輯部主辦,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協辦,上海昂立教育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學福建校友會支持的「第七屆新媒體與社會發展全球論壇」在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舉辦。
論壇分為嘉賓講演和圓桌會議兩部分。論壇由上海交通大學新媒體與設計學院新聞與傳播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李曉靜主持。舉辦方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副院長、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謝耘耕謝耕耘教授致辭。
謝耘耕教授致辭
嘉賓講演階段,學者們先分別對新媒體對新聞業的影響、短視頻的動力與影響、新媒體時代的法規平衡原則等問題進行了演說。
圓桌全景
復旦大學媒介管理研究所所長,《新聞大學》常務副主編朱春陽教授提到,新媒體是中國傳媒業最大的變量,新媒體行業是事業單位的企業化管理,基於壟斷而不是基於競爭。2004——2006年是傳媒業改革開放的窗口期,當代傳媒業發展的動力是資源配置競爭的壓力所致。
朱春陽
中國傳媒大學研究員,《現代傳播》編輯部主任,中國高校影視學會秘書長張國濤教授就當下熱門話題短視頻進行了動力與前景的分析。他表示,目前視頻行業正逐漸崛起一批優質UGC內容製作者,快手、今日頭條、秒拍紛紛入局短視頻行業。2017年,短視頻行業競爭進入了白熱化階段,UGC用戶生產成主流。在分析了何為短視頻之後,張國濤教授對短視頻興起的動因進行了分析。他認為,技術推動、資本推動、生產方式變革以及創業環境是推動短視頻產生並發展的四大因素。最後,張國濤認為短視頻的發展取決於能否形成盈利模式、平臺的掌控力、內容跨界與類型的融合以及垂直聚合能力。創作與消費的地域下沉與全方位國際化,是短視頻未來突破發展的可實施運營策略。
張國濤
此外,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傳媒發展研究中心秘書長、副研究員、《新聞與傳播研究》副主編朱鴻軍教授以「媒體融合政治邏輯的理性、困境和優化」為主題,對廣東省8家媒體的10款融媒產品展開調研。分別從媒體融合中的政治邏輯、傳統沿襲與現實需求、媒體融合政治邏輯的理性,模式缺陷與後天催逼、媒體融合政治邏輯的困境三個方面進行講述。提出自2014年以來的這場媒介融合運動,政治力量的強力介入有其合理性,政治力量主導的融媒發展道路,有其天生的局限性。朱鴻軍認為,媒介融合本質是市場行為,媒介融合的健康成長更多需要依靠市場邏輯來發展。
朱鴻軍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傳播學院教授、《亞洲傳播學報》主編郝曉鳴講到媒體的變化與新技術發展有很大關係,但它並不是不可預測的。當下,大部分現實中發生的新聞並非新聞工作者自己可以預測的,而是普通民眾看到的,新聞工作者根據民眾拍的照片和提供的文字進行跟蹤。未來,我們可以通過可穿戴、交互式的設備進行直播,在這種大部分新聞由民眾提供的形勢下,新聞工作者的角色更像「博物館館長」,選擇最好的素材,把它擺在受眾最容易關注到的位置。郝曉鳴說到,「在大數據海量背景下,數據的挖掘、整理是新聞工作者必備的素養。」
郝曉鳴
劉幼琍教授以網絡直播為例,針對「新媒體時代的法規平衡原則:鼓勵創新VS公平競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表示無論是在用戶規模還是市場規模上均呈現加速成長之勢。劉幼琍教授指出,在公平競爭的環境下,每個人都有同樣成功的機會。但關於「公平」含義,並非每個參與者都有平等的成功機會,而是都依據一套相同的規則進行。同時,如果監管過於嚴格,也可能會扼殺創新。那麼如何衡平「估計創新」與「公平競爭」?劉幼琍表示,還需要法規議題和管制門檻的共同作用。
劉幼琍
圓桌會議階段,朱鴻軍教授針對關於自媒體行業版權問題講到:「目前來看,媒體和媒體之間的轉載版權問題不僅僅是法律問題,通過知網提供給用戶,第一個環節:獲得同學們的授權,第二個環節:在使用的過程中獲得學術期刊的授權。今後應不斷加以完善,格局不斷穩定,意識不斷增強。」
郝曉鳴教授在針對同學提出的「在當今自媒體泛濫,主流媒體公信力的下降的情況下,新聞媒體人該何去何從?」問題中說到媒體公信力的下降不是因為新聞來源多,人們難以分辨真偽。主流媒體報導的只是現實掌握的信息,當事件產生變化時,要勇於及時承認自己的錯誤。
本次論壇共吸引來自上海交通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墨爾本,復旦大學、中國傳媒大學、湖南大學等國內外學子參加。現場氣氛活躍,專家學者們競相提問和參與討論,對於探索新媒體與社會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論壇嘉賓交流觀點
(田珂、石卓航、趙婉婷、馬曉晴、翟玉潔、史明陽、許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