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屆畢業班學生,實在是太「南」了!
疫情又進入無症狀感染階段,高考延期一個月打亂了節奏,網課的效果差強人意,如果孩子不夠自律,家長真叫急死也使不上勁。
少年大不同最近收到很多家長發來的SOS:
眼看著考期臨近,考生家長該如何助力孩子積極備考?
今天,少年大不同分享大不同親子教育導師、著名兒童和心理專家陳默老師的課程節選《家有中考生、高考生:家長如何助力不添亂》,為考生家長們送上定心丸。
著名兒童和青少年心理專家 陳默
陳默老師,著名兒童和青少年心理專家、華東師範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特聘督導,實戰派的專家,從業近30年,積累的家庭諮詢案例超過1萬例,在線課程播放量突破1500萬次,對當下中國的家庭教育現狀,有臨床一線的觀察和總結。
她深切地了解當下親子教育中孩子的問題、家長的困擾以及背後深層的原因,是真正實戰派的專家,她對問題的分析,有強大的理論支撐,同時又對當下中國的教育現狀,有臨床一線的觀察和總結。
每年考試之前,陳老師的諮詢報名都會爆棚,家庭教育中的各種問題會在這個階段集中爆發。陳默老師一直強調,解決孩子讀書的問題,首先要找準家庭教育中的問題,發現原因,才能對症下藥。
備考階段,你的孩子有以下狀況嗎?
這些考前焦慮的反應,會嚴重影響孩子的考試表現。先請陳默老師幫助各位家長來做一番分析,考生焦慮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我們現在很少看到孩子學習有內源性的動力。
我這麼多年諮詢,看到過一個孩子,初中生,他立志要做一個外科醫生,拿手術刀。他一定要考一個好的高中,為了考一流的醫學院,有好的老師帶他。為什麼?他說,他最親的人是爺爺,從小爺爺帶他,而爺爺死在了手術臺上。
所以,這個孩子立志要當一個拿手術刀的醫生。他愈戰愈勇,越是到後面,成績越好,他的動力是內源性的。
而我們很多的孩子,他的動力是外源性的。他要考一個好的學校,他想的是什麼?他想:
這些外在動機是不堪一擊的,所以當他壓力很大的時候,他就開始焦慮了。
我們的孩子現在很脆弱,脆弱的原因,是他小的時候,總是一個人在玩玩具,沒有群體遊戲,不像我們小時候經常玩警察抓小偷等,能跟小夥伴一起玩。群體遊戲是人成長的養分,現在沒有。
還有,現在的孩子還被家長剝奪了處理現實問題的能力。比如,班主任一個電話打過來:「王小明媽媽,你的孩子在學校打架,對方家長也來了,你能不能來處理一下。」
你會在電話裡說,小孩子打架是他們自己的事情嗎?一般不會,你一定請假去學校了。
如果你孩子是初中生,跟你說,「老媽,我牙齒痛。」你會跟他說,「這個是醫保卡,你找個時間自己去醫院看一下」嗎?你一定不會,肯定請假帶他去醫院。
這些事情,我們小時候都是自己做的。為什麼這些事情他們現在不能自己做了呢?因為被家長剝奪了,沒有了處理現實事務的可能性。
一個自己玩玩具、玩虛擬遊戲的人,很可能會成長為心理承受力比較脆弱的人。現在他15歲、18歲了,要面臨中考、高考,你們都來告訴他,這是一次多麼重要的考試。這個人就被壓垮了。
壓垮的表現就是這些焦慮的症狀。
我們再來分析深層次的原因,我們的孩子普遍害怕失敗。我們現在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都是教育不讓一個孩子失敗的。
小孩子從幼兒園回來,家長一定是問他,你今天得了幾顆五角星?1顆。你們班王小明今天得幾顆?2顆。那你明天要得3顆,超過他。我們是這樣教孩子的。
現在幼兒園的孩子,如果跟他下象棋,他輸了,他就不玩了,他一定要贏,普遍都是這樣。
上次,我去一個幼兒園,問幼兒園園長:「你們為什麼吃午飯要評五角星啊?」吃飯這種事情是一個人的本能啊,脾胃虛弱的人,就是吃得又慢又少,脾胃好的人,吃得又快又多。這種事情去評五角星幹嘛?園長說:「是家長要評的。」
也就是說,家長讓孩子吃飯也要比賽,這個孩子無時無刻不在比賽當中、競爭當中。這種孩子知道,家長最怕的是什麼?就是比不過人家。孩子從小養成了「我不能比不過人家」的心態,什麼事情都要得到好評價。所以我們的孩子都是結果導向,我們家庭教育也都是結果導向,從來沒有過程導向。
一個媽媽不會跟孩子說,「寶寶啊,你搭積木搭了這麼多時間,終於把這個東西搭好了……」這個是過程導向。她們會說,「你這搭的是什麼東西啊?這麼難看」,或者,「你搭得真棒」,我們都是對他的結果發聲音,告訴他結果好與不好,會不會受到別人肯定或否定,不是去讚揚他在過程中的付出,最後把這件事做完。
所以,現在的孩子很害怕失敗,我在臨床上看到這種孩子太多了。一個幼兒園的孩子準備自己的節目,排練了好久,看到人家表演的節目更好,就死活不肯上臺,因為她得不到最好的評價,她就不去了。
一個高二的男生,搞機器人搞了四年,要去香港參加比賽,什麼都準備好了,臨上飛機前,不去了。問他為什麼?因為得知另外有兩支隊伍很強,肯定得不了冠軍。我問他,你去跟小朋友們切磋切磋不是也很好嗎?他說:「得不到獎,我就不去了。」我跟他母親說,這個絕對是你教育出來了,絕對不是肚子裡出來就這樣的。
孩子現在普遍害怕失敗。那麼你想想,現在更大的競爭來了,腿都軟了,當然要焦慮。
我們有很多孩子,很深很深的地方,其實就是這個問題,擔心父母失望。也就是說,父母把孩子帶到這個世上來,父母該做到的,都做到了,父母該提供的條件都提供了,他無話可說。
父母給到他了,他也要回報父母啊,這其中有某種交換。父母經常說,我給你學鋼琴用了多少錢,我給你補英語用了多少錢……這個孩子現在也要做到家長希望他做到的,他做不到的話,他怎麼對得起家長呢?他怎麼面對他的家長呢?他以後不就成為家長面前的罪人了嗎?所以,他害怕達不到目標,覺得將來無顏面對家長。
這方面就很挑戰現在的教育觀念,所以,家長在教育觀念上做得好一些,孩子這部分的壓力就會小一些。
我經常對焦慮孩子的家長說,你去跟孩子說:「考得好,你是我的孩子;考得不好,你也是我孩子。就算腦癱,也是我的孩子,你是腦癱,我們家都會把你養得很好的。我們愛你,不是因為你是好學生呀,我們愛你,是因為你是我們的孩子。我們把你帶到這個世界上,我們又沒有問你要不要來,所以你來了,我們一定寶貝你的。」
孩子聽了,他會心安的。「如果家長給我提供的條件,我達到的成績配不上,我無言以對父母。」這個觀念被去除的話,孩子的焦慮就會得到緩解。
所以這個部分家長要意識到,孩子很深很深的擔憂,就是家長對自己徹頭徹尾的失望。父母雖然嘴上不說,但是內心的失望,孩子們能感受到。那麼,家長一定要觀念調整,如果你的孩子達不到你理想的結果,你能不能不對他表達失望。要內心裡真的不失望才行,否則一定會表達出來的,掩飾不住的。
孩子深層焦慮在這裡,家長不要成為孩子的壓力源。
接下來,家長們對照看看,你有沒有以下這些問題,從而誘發孩子和自身的焦慮情緒:
一個就是虛榮,虛榮是很淺薄的東西。一些家長腦子裡老做假想,「我們兒子考進一所不錯的高中。人家問我,你家兒子到哪個學校去了?我就說,一般性一般性。」現在就已經想好,「我兒子考進985,我請誰吃飯」,兩桌人名單都想好了。
你這個虛榮一定要克服,虛榮要逼死人的,因為要滿足你的需求,你就會去逼孩子。
有一個初三的孩子跑來,他一考試就要上衛生間,一場考試去了好幾次衛生間,老師就光火了,「你不要考了」。
這孩子怎麼會這樣?因為他的媽媽跟他說:「中考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場考試,就是分水嶺,你的人生將來就是這張卷子決定的,你考進好的高中和考不進好的高中,這張卷子對你一生意味著什麼?你自己腦子要清楚,你要全力以赴去迎戰這次考試,因為媽媽看下來,人生最重要的考試實際上就是中考!」
這個孩子只有15歲,他媽媽跟他說這種話,所以這個孩子考試的時候就一直要上衛生間,已經變得焦慮不堪了。
我跟他媽媽說,你這個信念太歪曲,15歲就要決定他的一生,我在40歲時還不知道自己60歲要幹什麼呢。你跟他這麼講,他去考試,下筆有如千斤重,這考試還怎麼考啊?!這張考卷要決定我一生啊,誰還敢考這場試啊!
我曾經看過一個視頻,一個學校把高三的學生全都在操場上站著,然後讓他們家長坐著,一個人演講,在那邊煽情,「同學們啊,請你們轉頭看一看你們父母頭上花白的頭髮,他們日益為你們操勞。你們現在馬上要高考了,是騾子是馬拿出來遛遛。同學們,你要有感恩之心啊!」
操場上一片哭聲!你看看這個人是什麼信念,照他這樣講法,這些考生去高考,下筆有如千斤重,十八代祖宗都在這張考卷上,這個真是在幫倒忙!
這個是戰略定位錯了,他認為面對高考,是孩子們不夠努力,所以我要來促使他們努力。考生有四座山壓在他們身上(社會、學校、同伴、家長,課程中第二集內容《誰是孩子考試最大的敵人?》),這才是它的最大的問題,你要打贏仗,就是把這四座山減輕分量才對。
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幹嘛?「人來到世上就是要超越別人,就是要做得比別人好」,這種想法根本就是要逼死孩子。如果家長焦慮心態背後的原因是這個的話,那一定要調整和克服自己攀比的心態。
實際上人和人沒有可比性,所有的痛苦都是比出來的。一個人他很有社會成就,只活了45歲,另一個人沒什麼社會成就,人家活了95歲,讓你選到底要選哪個?很難說,對吧。
一個攀比的家長,他往往不能客觀看待自己的孩子,他看別人孩子卻很清楚,這個孩子語言學習能力很強,那個孩子數學學習能力很強,他就是不能看清自己孩子的特質在哪裡。
我經常會問一些家長,你告訴我你對自己的孩子了解有多少,你覺得你孩子的特質在哪裡?他們講不清楚,要想很長時間,但是別人家的孩子卻看得清清楚楚。所以,你不攀比的話,你才能看清自己孩子,才會客觀。
每個人都是人才,人就是這麼回事,走對了地方,潛能開發出來,走高走遠。走錯了地方,潛能開發不出來。這才是家長需要做功課的地方,而不是瞎焦慮。
孩子迎考,家長的正確做法:
希望在這個特殊時期,陳默老師能為焦慮的家長們理清問題、尋到對策,調整心態,助娃備考。
公號:少年大不同(ID:sndbt2018),專注家庭教育,頂級專家為你育兒支招。更多好文好課給你從容和智慧,讓我們一起做不焦慮的家長,讓孩子成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