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在我們生活中,非常常見。在農村,紅白喜事,都是要貼對聯的。據記載,我國對聯最早起源於商周時代,在《易經》的很多卦辭裡都可以看見對聯的影子。
到了先秦時期,很多對聯句子已經開始進入詩文。到了宋朝和明朝,對聯文化更是發展到極致,達到了一個新的巔峰。並出現唐伯虎、晏殊、程敏等一大批對聯高手。
從古至今,對聯不僅是文人之間的遊戲,甚至滲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對聯在考驗一個人學識的同時,趣味性也值得玩味。相傳清朝的乾隆皇帝也十分喜歡對對聯,經常和紀曉嵐對對聯。
乾隆和紀曉嵐的對聯故事,有一個非常經典。
據說,乾隆微服私訪的時候,有一次到了午時吃飯的時候,抬頭一眼看見了有個叫「天然居」的酒樓,靈感迸發,想出了一個上聯:「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這幅對聯妙就妙在詞句從左往右讀,和從右往左讀,正好組成了上聯。乾隆皇帝很得意,就讓紀曉嵐對下聯,紀曉嵐想了好久都沒有對出,只到後來的好多天,他們一起遊覽「大佛寺」,才突發靈感,對出了下聯,「人過大佛寺,寺佛大過人」!
另外,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對聯,出自宋朝宰相呂蒙正之手。
呂蒙正,河南洛陽人,學問很高,當時官職也做到了很大。曾封為許國公,授太子太師。可是他出身貧寒,對當時嚴重的貧富不均現象憤憤不平。
有一年春節,一位窮苦人請他代寫一副春聯,呂蒙正結合當下社會現象,揮筆寫下上聯:「 二三四五」,下聯:「六七八九」橫額:南北」 。
當對聯貼出去以後,沒人看得懂。後來經一個教書先生解讀後,大家才知道這幅對聯的妙處:原來,這幅對聯的上聯缺「一」,下聯少「十」,正是「缺衣少食」的諧音;橫批「南北」亦即意味著「沒有東西」。這幅對聯之高妙,無不令人嘆服。
不僅僅在古代,其實在現代也有很多有趣的對聯值得玩味。這不,最近作者無意間看到一個有趣的對聯,上聯是:「何所長,何所長,有何所長當所長」。
這個上聯說的是,有一個姓何的人當了所長,不知道他有什麼所長和才能,能當得了所長。這個上聯也具有一定的諷刺意義。
對於這個下聯,網友們也是非常有才,對出了很多經典下聯。作者和大家分享幾個。
下聯:「曾裁縫,曾裁縫,因曾裁縫做裁縫」。有一個姓zeng的裁縫,曾經幹著裁縫的買賣,只因為曾經裁縫東西,做了裁縫的職業。
下聯:「老郵差,老郵差,因老郵差換郵差」。有一個老郵差,以前老是幹著郵差的買賣,只因為年齡大了,老了,才更換了一名新郵差。
讀者們,關於「何所長」的這個對聯,大家誰能對上下聯?
或者有什麼新奇的,有趣的對聯,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一起探討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