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何學有8大分支:歐氏幾何2000餘歲,分形幾何不足100歲

2020-12-11 究盡數學

目前,在世界範圍內的基礎教育階段要麼學習的幾何,要麼是歐式幾何,要麼是解析幾何。其中平面幾何、立體幾何中的幾何知識大多來自2000多年前的歐氏幾何,而包含二次曲線在內的解析幾何是17世紀發展起來的,要知道,在這兩個幾何學科誕生的時間點之間沒有其他的幾何產生。但是,幾何家族在近現代的發展迅速,不同的幾何學科出現在了數學家的視野裡。

歐氏幾何

歐幾裡得在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礎上,把零散的成果系統成書:《幾何原本》。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幾何原本》從一系列定義、公設和共同概念開始,把幾何體系嚴謹地建立起來。這種公理化地思路對數學的發展意義重大。我們中學所接觸的平面幾何、立體幾何都屬於歐式幾何的範疇。

《幾何原本》提出了5條公設,其中第五條飽受爭議,始終有人質疑:第五條公設是不是能作為公設?前四個公設能不能推出第五條?然而在2000多年的質疑中,始終沒有明確的答案。直到近代,對第五條公設的探索,出現了另外的幾何學——非歐幾何學。

廣義的來講,非歐幾何就是歐氏幾何之外的幾何;狹義的講,非歐幾何就是羅氏幾何;一般通常認為羅氏幾何和黎曼幾何合稱非歐幾何。收集前輩的原創成果、著書立作,一舉成為名垂千古的數學家

羅氏幾何

19世紀20年代,俄國數學家羅巴切夫斯基,對歐氏幾何的第5條公設進行證明,以期望將其從公設中剔除,他的思路是這樣的:

首先,提出一個和平行公理相矛盾的命題:過直線外一點至少存在兩條直線與已知直線平行。然後,和歐氏幾何的前四個公理組成一個新的公理系統。在新的公理系統中,展開推理,如果能得到矛盾,就等於證明了第五公設。然而,在細緻地推理之後,反而得出很多有違直覺,同時邏輯上又沒有任何矛盾的新定理。因此,羅巴切夫斯基認為:第五公設不能被證明;基於新公理系統建立的幾何和歐氏幾何一樣是完善的、嚴密的。

有意思的是:匈牙利的數學家鮑耶幾乎同時獨立地發現了歐式幾何第五公設不可證明以及非歐幾何的存在;而且似乎那個時代被譽為「數學王子」的高斯更早發現第五公設不能被證明,並研究了非歐幾何。只是鮑耶和高斯對非歐幾何的態度不大相同,鮑耶為發展非歐幾何,在不被支持和理解的情況下,繼續辛勤的工作;而高斯迫於宗教的壓力,不敢發表成果,也不敢支持羅巴切夫斯基和鮑耶。

1868年,義大利數學家貝特拉米發表了一篇著名論文《非歐幾何解釋的嘗試》,證明非歐幾何可以在歐幾裡得空間的曲面(例如擬球曲面)上實現。這就是說,非歐幾何命題可以「翻譯」成相應的歐幾裡得幾何命題,如果歐幾裡得幾何沒有矛盾,非歐幾何也就自然沒有矛盾。

黎曼幾何

歐氏幾何與羅氏幾何的區別只是在於平行公理的區別:

歐式幾何:過直線外一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與已知直線平行。羅氏幾何:過直線外一點至少存在兩條直線與已知直線平行。而作為高斯學生的天才黎曼所考慮的是:過直線外一點,不存在直線與已知直線平行。也就是說,在黎曼幾何中,不存在平行線。黎曼在羅巴切夫斯基和他人工作的基礎上,建立起一種更廣泛的幾何學——黎曼幾何,羅巴切夫斯基幾何和歐幾裡得幾何都是黎曼幾何的特例。也因此,黎曼成為首個理解非歐幾何學全部意義的數學家。

歐氏幾何、羅氏幾何、黎曼幾何分別有著不同的應用領域:歐氏幾何廣泛適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羅氏幾何更適於宇宙空間及原子核世界的描述;而黎曼幾何的現實意義就是對近代理論物理發展的指導,為20世紀相對論提供了數學基礎。

射影幾何

射影幾何與解析幾何幾乎同時面世於17世紀。而早在古希臘時期,幾何學家就關注透視法,使用投影來研究幾何。到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基於繪圖學和建築學的需要,透視學有了成長的沃土。

文藝復興時期,繪畫和建築藝術要求在平面上表現實物:要把現實世界中的實物對象畫在一張畫布上,需要用自己的眼睛作為投影中心(當然,還有其他的投影方式),先把實物的影子投射到畫布上去,然後再描繪出來。在這個過程中,畫布上各對象的相對大小和位置關係,有的變化了,有的保持不變。這就促使了數學家對圖形在中心投影下的性質進行研究,因而形成了射影幾何這門新的學科。

解析幾何

解析幾何的基本思想是在平面中引入坐標,建立坐標系,然後將一個形如f(x,y)=0的代數方程與平面上的一條曲線對應起來:將幾何問題轉化為代數問題,也通過對代數問題的研究發現新的幾何結果;代數問題也有了幾何意義的解釋。這一幾何學的分支的創立人是兩個法國數學家——笛卡爾和費爾馬。只是,他們最初使用的都是斜坐標系,把直角坐標系作為特殊情況。現在我們使用更多的是直角坐標系,並稱之為笛卡爾坐標系。

暴躁易怒VS內斂,哲學家VS法官:笛卡爾與費馬的爭論!

微分幾何

運用微積分的理論研究三維空間中曲線、曲面和流形的幾何性質,主要是整體性質,尤其局部性質和整體性質之間的關係。

分形幾何

1975年曼德布羅特在其《自然界中的分形幾何》一書中正式引入了分形概念,認為分形具有4個特點:

結構的精細性:分形圖形具有無限精細的結構。自相似性:部分與整體的比例的相似性。維數的非整數性:一般來講分形圖形的分數維大於它的拓撲維數。生成的迭代性:可以由非常簡單的方法定義,並由遞歸、迭代產生。其中前兩項說明分形在結構上的內在規律性,其中自相似性是分形的靈魂:任何一個片段都包含了整個分形的信息。第3項說明了分形的複雜性。第4項說明了分形的生成機制。

滿足4個特點的典型分形

分形圖形包含了很多相似的圖形,這種圖形的特點就是圖形的每一部分都和它本身的形狀相似,分形的這種性質被稱為自相似性。自相似性就是跨尺度的對稱性,它意味著在一個圖形內部遞歸的還有相似的圖形,或者說,把要考慮的圖形進一步放大,其形狀與整體相同。

具有有限面積的平面封閉圖形,其周長可以無限嗎?

拓撲學

拓撲學是19世紀形成的一門特殊的幾何學,其中著名的哥尼斯堡七橋問題、多面體的歐拉定理、四色猜想等問題,都見證了拓撲學的發展。

點數+面數-稜數=2

與歐氏幾何或非歐幾何不同,拓撲學並不關心點、線、面等幾何對象之間的位置關係和彼此間的度量性質。拓撲學中所研究的圖形,可以經過彎曲、運動使形狀、大小發生變化,在這種拓撲變換的過程中,只考慮拓撲等價等拓撲性質。比如歐拉在解決哥尼斯堡七橋問題時,忽略了圖形的大小、形狀,而只考慮點線的數量。

結語

歐幾裡得通過五條公設,把前人的幾何成果建立在嚴謹的公理體系上;然而人們對歐氏幾何公理的質疑,催生了羅氏幾何和黎曼幾何;隨著代數的開始發展,以及變量思維的開始,代數與幾何的對應或結合,使得解析幾何誕生;同時基於人們對繪畫和建築的需求,為了將現實世界反映到圖紙或畫布,而發展出射影幾何;隨著變量思想、極限思想的深入發展,微積分得到了發展,而微積分方法的應用,又催生了微分幾何。此外,隨著科學和技術的發展,比如天文、計算機、機械製造等,發展出分形幾何、計算幾何等新的交叉學科。幾何家族不斷的發展壯大,除了每個幾何學科分支的深入發展,還包括新的幾何學科的誕生,同時表現出多學科的混血,表現出了「人丁興旺」的勃勃生機!

相關焦點

  • 初中幾何與歐氏幾何
    《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8發表了唐小勃老師的一篇文章「談數學教材證明等邊對等角的方法不合理的原因」。該文認為,人教版初中數學教材(八年級上冊)證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質「等邊對等角」時用到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條件SSS,而「歐氏幾何中SSS的判定定理是由等邊對等角推出」,據此認為教材中的證明構成了循環論證。
  • 絕世傳奇——非歐幾何還原為歐氏幾何
    還原有多種類型,《實驗、測量與科學》一書中主要講述了決定論式還原、回溯式還原和映射式還原。1.決定論式還原。 通過邏輯演繹,基於公理體系導出所要描述的規律,或以基礎學科規律,通過演繹推導出分支學科規律。這種還原關係也稱為「決定論」式的還原關係。2.回溯式還原。
  • 幾何的前世今生(一):除了歐氏幾何,你聽說過非歐幾何嗎?
    引言:幾何作為數學三大基石之一,在數學中的地位可謂不言而喻。我們從小就學習幾何。初中的勾股定理,高中的射影定理、角平分線定理,無不是幾何學的重要內容。但是,大家知道嗎?其實我們在中學學習的幾何,只是幾何學中的一種幾何,那就是著名的歐幾裡得幾何。歐氏幾何傳承了兩千多年,關於它,我們要從希臘數學開始談起。
  • 最美的數學——分形幾何
    1967年法國數學家曼德爾勃羅特提出了「英國的海岸線有多長的問題,這個問題似乎很簡單,但是當用不同的測量單位測量時得到的結果差異非常大。經典幾何研究的都是規則圖形,傳統上都將自然界大量不規則的圖形規則化之後再進行處理,也將海岸線折線化以後再得到一個有意義的長度。可事實上,海岸線是極不規則和極不光滑的,所以理論上能得到的結果事實上未必能夠測量的出來。
  • 50個孩子一定要知道的世界科學奇蹟-29.歐氏幾何
    在遠古時代,人們在實踐中積累了大量的關於圖形的概念,又從這些概念之間,逐步了解到它們的一系列諸如位置和數量的關係,這些便成為後來幾何學的基本概念。  走近奇蹟  幾何學是數學中最古老、最基礎的分支之一,古代中國、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臘等都是幾何學的重要發源地。在遠古時期,人們使用的物品如陶罐、石碗等等,上面都會繪有許多精巧、對稱的圖案。
  • 讓我們來談談歐氏幾何是如何發展成非歐幾何的
    歐幾裡得幾何「歐氏幾何」的縮寫是幾何的一個分支。歐幾裡得用五個基本公理和五個幾何公理定義了一些基本的幾何概念,如點、線、角等,在此基礎上,他把當時所有的幾何學知識放入一個非常嚴格的知識體系中,從而構建了我們所知的歐幾裡得幾何。眾所周知,公理是推導其他命題的起點。
  • 歐氏幾何(Euclidean geometry)
    歐氏幾何全稱歐幾裡德幾何學。古希臘數學家歐幾裡德(Euclid,約公元前330-275)按照邏輯體系把幾何命題整理起來,用公理法建立起演繹體系,使幾何成為一門獨立的、演繹的科學。
  • 數學大師曼德爾布羅與漂亮的分形幾何學(圖)
    《美國數學會會志》今年連續在9月號和10月號上刊發憶述文章,回憶了美籍法國數學大師、「分形幾何學之父」伯努瓦·曼德爾布羅的奮鬥歷程,並高度評價他為科學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由計算機按照分形幾何學的算法生成的令人嘆為觀止的分形圖案。
  • 百度百科:歐氏幾何公理
    歷史影響古希臘大數學家歐幾裡德是與他的巨著--《幾何原本》一起名垂千古的。這本書是世界上最著名、最完整而且流傳最廣的數學著作,也是歐幾裡德最有價值的一部著作。在《原本》裡,歐幾裡德系統地總結了古代勞動人民和學者們在實踐和思考中獲得的幾何知識,歐幾裡德把人們公認的一些事實列成定義和公理,以形式邏輯的方法,用這些定義和公理來研究各種幾何圖形的性質,從而建立了一套從公理、定義出發,論證命題得到定理得幾何學論證方法,形成了一個嚴密的邏輯體系--幾何學。而這本書,也就成了歐式幾何的奠基之作。兩千多年來,《幾何原本》一直是學習幾何的主要教材。
  • 小學生學習的幾何知識是歐氏幾何嗎?
    在這個「地基」中,「點」被規定為「沒有大小的圖形」,「直線」是「沒有粗細、可以向兩端無限延長的圖形」,「平面」是「沒有厚薄、可以向四周無限平直延伸的圖形」;在直線的基礎上,規定「線段」是「直線上兩點之間的部分」(由此也可以得知,歐氏幾何中的線段雖然可以有長短,但是不能有「粗細」)。那麼,我們的疑問是:一條鐵軌是直線嗎?筆直的電線桿子是直線,還是線段,或者什麼都不是呢?
  • 數學家曼德爾布羅創立分形幾何學 圖案奇幻美麗(1)
    11歲時,他跟著家人逃避戰亂來到法國巴黎,投奔他的叔叔、知名數學家佐列姆·曼德爾布羅。戰爭來臨時,一家人又逃到法國南部的蒂勒鎮。曼德爾布羅做過一陣子工具機維修學徒工後,巴黎解放,沒有什麼學術根底的他,完全靠自己的天賦和直覺,通過了巴黎高等理工學校長達一個月的筆試和口試。
  • 影響相對論與大統一理論的黎曼幾何
    簡述黎曼幾何是德國數學家黎曼創立的。他在1851年所作的一篇論文《論幾何學作為基礎的假設》中明確的提出另一種幾何學的存在,開創了幾何學的一片新的廣闊領域。黎曼幾何中的一條基本規定是:在同一平面內任何兩條直線都有公共點(交點)。在黎曼幾何學中不承認平行線的存在,它的另一條公設講:直線可以無限延長,但總的長度是有限的。黎曼幾何的模型是一個經過適當「改進」的球面。歐氏幾何、羅氏幾何、黎曼幾何是三種各有區別的幾何。
  • 並不神秘的非歐幾何,它究竟講的是什麼?五分鐘帶你搞懂
    歐氏幾何是人類創立的第一個完整的嚴密的(相對而言)科學體系。它於公元前三世紀由古希臘數學家歐幾裡得完成,歐洲數學2000年發展史,幾乎有四分之三的時間裡歐氏幾何一統天下,對科學和哲學的影響極其深遠。直到魏爾斯特拉斯發起的分析算術化運動使代數從歐氏幾何中完全脫離以及非歐幾何的誕生才結束了歐氏幾何的統治地位。
  • 大自然的幾何——分形中的數列與迭代
    今天的主題是幾何,大自然的幾何,一說到幾何,大家肯定不陌生,三角形,正方形,圓等,但是自然界中的形狀都是三角形,正方形和圓嗎,並不是,經典幾何學所描繪的都是由直線或曲線,平面或曲面所構成的各種幾何形狀,他們是顯示世界中物體形狀的高度抽象。伽利略說:大自然的語言是數學,它的標誌是三角形、圓和其他圖形。
  • 幾何學遠不止歐幾裡得這麼簡單,非歐幾何才是現代幾何學的重點!
    幾何學包羅萬象,分支眾多,其分類其實並不是絕對的,我們從幾何學的發展大致可以將它分為歐氏幾何與非歐幾何,非歐幾何又分為羅氏幾何和黎曼幾何、仿影幾何和拓撲幾何等.非歐幾何非歐幾何的分類主要分為羅氏幾何和黎曼幾何.歐氏幾何的第五條公設:若兩條直線都與第三條直線相交,並且在同一邊的內角之和小於兩個直角,則這兩條直線在這一邊必定相交。 也叫平行公理,也可以簡單的說:過直線外一點有且只有唯一一條直線與已知直線平行,這是歐氏幾何的理論基礎.
  • 三大核心領域之幾何學範疇
    1、初等幾何  在希臘語中,「幾何學」是由「地」與「測量」合併而來的,本來有測量土地的含義,意譯就是「測地術」。「幾何學」這個名詞,系我國明代數學家根據讀音譯出的,沿用至今。  現在的初等幾何主要是指歐幾裡得幾何,它是討論圖形(點、線、面、角、圓等)在運動下的不變性質的科學。
  • 歐氏幾何攻略大全:全關卡通關技巧匯總[多圖]
    歐氏幾何遊戲怎麼玩?將幾何圖形製作成一款出色的遊戲,來自俄羅斯的團隊Horis可以說是非常厲害了,本次小編帶來的就是歐氏幾何這款遊戲的玩法技巧,遊戲內有很多關卡,也難倒了不少玩家,今天小編就來告訴大家通關的技巧。
  • 數學三大核心領域----代數幾何分析
    1746年,達朗貝爾首先給出了「代數學基本定理」的證明(有不完善之處)。這個定理斷言:每一個實係數或復係數的n次代數方程,至少有一個實根或復根。因此,一般地說,n次代數方程應當有n個根。1799年,22歲的高斯在寫博士論文中,給出了這個定理的第一個嚴格的證明。1824年,22歲的阿貝爾證明了:高於4次的一般方程的全部係數組成的根式,不可能是它的根。
  • 絕世傳奇,怪誕的非歐幾何
    第五條公理又稱平行公理(ParallelPostulate),簡單來說就是:過直線外一點有且只有唯一一條直線與已知直線平行,這是歐氏幾何的理論基礎。被歐幾裡得認為是理所當然、無需證明的,是他整個幾何學的基礎理論。那麼實際情形是不是真的這樣呢?前面四個公設大家都沒有什麼意見,它們都簡單明了、一目了然、令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