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附屬第八醫院(簡稱中大八院),中山大學唯一一家坐落於深圳市中心城區(福田區)的直屬附屬醫院,由中山大學與福田區政府共建。移交中山大學之後,尤其是近2年來,中大八院飛速發展,成為深圳醫療衛生領域的一匹「黑馬」,不僅在醫療、教學、科研、服務等諸多方面均呈現出長足發展的可喜變化,在深圳市公立醫院率先實施5G醫療應用服務,更在應對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戰役中,展現出「中流砥柱」的重要擔當,擦亮了中山大學的金字招牌。
近日,中大八院院長沈慧勇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透露,目前中大八院正聚焦「建高地」、著力打造國內一流的專科學科建設體系,同時「強基層」、著力推動全專融合的分級診療體系,進而構建「醫院強,社康活,上下連,信息通」的全民健康服務體系樣板,著力打造一張深圳衛生健康的靚麗名片。
教學相長 醫療水平大幅提升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數再攀新高
2019年7月,中大八院新大樓正式啟用,室內一床一窗寬敞明亮,室外空中垂直綠化,典雅別致,3.0T MRI、移動式O形臂X射線機等一系列中八「重器」的投入使用讓該院設施條件躋身深圳前列。,中山大學按照「雙一流」建設部署,「舉全學校之力、聚各附院之賢」重磅打造附屬第八醫院,將醫院作為中山大學深圳校區重要組成部分迅速推進。沈慧勇告訴記者,近兩年來,中大八院在醫療水平、教學、科研和醫療服務上都發生了重要變化。
首先是醫療水平提升了,有能力診治更多疑難雜症,市民可以不出深圳看大病了。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門診量下降,但另一方面住院病人,尤其是三四級複雜手術的病人依然增多了。據統計,今年第三季度中大八院收治的病人同比去年增長了51%,其中最能體現醫院核心競爭力的手術量較2016年增長近40%,三四級手術較2016年增長24.03%。這說明醫院的醫療水平是有大幅度提高的。
第二個變化是「中大八院真真正正成為了一個教學醫院」。據介紹,區校共建後,中大八院成為中山大學的附屬教學醫院,通過制定管理制度,逐步規範醫院教學管理,教學工作從無到有。至今,中大八院共招收研究生191人(碩128,博63)。2019年6月26日,該院培養出的第一位中山大學碩士畢業。如今,中大八院已初步完成教學組織體系的建立,成立了14個教研室。「教學醫院對醫院的發展非常重要,很多高端的人才都是因為教學醫院才過來的」沈慧勇說,所謂「教學相長」,正是一批批實習生進入臨床,整個醫生教師隊伍也不斷的規範化。當臨床教學素質提高了,醫院的醫療水平肯定也會提高。
第三個變化是科研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在醫療界是含金量最高的一個評估項目。2019年中大八院一舉拿下11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2020年度中大八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數再攀新高,合計立項13項,立項數位列深圳市醫療衛生系統第三。
應對疫情防控勇寫「中大擔當」
精準高效 屢創「深圳速度」
中大八院的第四個變化是醫療服務水平的提升。在今年抗擊疫情的過程中,中大八院更是展現出了「中流砥柱」的責任與擔當。深圳市福田區委副書記、區長黃偉如此評價中大八院防控工作:「你們是福田醫療系統的一面旗幟。疫情發生以來,你們是全區抗疫的最前沿,也是醫療救治的主戰場,同時也是黨委政府決策的『智囊團』,以及全區疫情防控的『人才庫』」。
2020年1月15日,是中山大學附屬第八醫院抗「疫」史上一個無法忽略的時間節點。這天上午,國家衛健委召開全國電視電話會議,通報武漢新型冠狀病毒相關肺炎的現有病例表現。作為曾經參與指揮過2003年「非典」戰役的醫院管理者,沈慧勇敏銳地意識到「非同尋常」。當天下午,醫院便召開黨政聯席會,成立領導小組及專項工作小組,開始進行各種抗疫準備:採購防護物資,專業知識培訓全員覆蓋,發熱門診啟動24小時值班制及每天診療情況日報制......
1月25日下午,中大八院黨政領導班子再次作出一個不同尋常的決策:將1號樓逐層騰空,備做隔離留觀病區。面對不解和疑惑,沈慧勇說:「寧可備而不用,不可用而無備!」其中,血液內科全員雷厲風行,3小時內完成搬遷,成為第一個為抗疫而搬遷的科室。而就在當晚,一場「大考」便不期而至:在某趟高鐵上與一確診病例密切接觸過的數十位乘客被數臺大巴載至醫院,接受隔離留觀。隨後,中大八院1號樓全部清空,改作隔離留觀病區。現在,中大八院共設有12個發熱留觀病區,共計216間留觀病房,極大地拓展了收治能力
在深圳市疫情防控工作中,中大八院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篩查出廣東省首例境外輸入病例;2月中旬至下旬,該院發熱病人留觀數量在全省925家醫療機構中名列第一;精準高效,創造 「深圳速度 」,累計核酸檢測超過15萬例;基層ACT防控模式(僑香社康)獲世衛點讚,榮獲先進集體……沈慧勇和中大八院檢驗科吳超主任、感染科何方平主任獲得了廣東省抗疫先進個人榮譽,中大八院獲得廣東省抗疫先進集體的榮譽。
5G智慧醫院試點推進
醫養結合、智能轉診更科學便捷
5G「智慧醫療」便捷、智能的場景得以實現,基礎是5G醫療專網。據了解,中大八院作為深圳衛生系統唯一5G試點,以5G衛生專網全覆蓋為基礎,已率先實現了5G 遠程急救、5G 遠程會診、5G 移動診療、5G 社康急救指導、5G 智慧病房、5G 家庭病床等醫療場景。同時,覆蓋全診療流程、全生命周期的數位化基礎醫療設施的建設和智慧醫療應用全面加速,5G醫療行業終端及全場景5G創新應用等研發取得創新性突破。通過 ICU 床旁會診、遠程會診,讓分級診療、智能轉診更科學,將可為老百姓提供更優質、更便捷的醫療服務。同時,中大八院還參與了國家衛健委5G健康醫療的行業標準課題研究,成為5G mec標準的起草牽頭單位之一。
另外,5G醫療專網還將無縫對接中大八院內網,為全院醫療業務提供安全、便捷的接入和高速訪問,醫生可在院外通過移動端隨時隨地接入院內診療系統,與院內電子病歷信息系統實時交互,實現醫院內外信息實時共享,打造面向分級診療、智慧病房的5G全場景應用。
值得一提的是,5G技術以跨系統交互信息平臺為依託,可在居民家中實現24小時實時無接觸健康指標監測。沈慧勇舉例說,比如做了腿部關節手術的患者,只要帶上一個腿環,醫護人員就可通過社康監測平臺實時查看患者體徵狀況,實現對病情的早發現早幹預。「5G,將推動建立醫養結合新模式,不僅將改變著普通人的移動互聯診療體驗,也將給健康事業發展帶來巨大變革和影響」。
打造深圳骨科領域首個臨床轉化實驗室
醫工融合 築巢引鳳 聚焦重大科研成果突破
在沈慧勇的辦公室裡,記者看到一塊病人贈送的牌匾,上面寫著「醫術精湛、醫德高尚、醫者仁心、醫界楷模」。沈慧勇是博導,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也是骨科的學科帶頭人、廣東省醫學會骨科主任委員,他來到中大八院後,也為醫院帶來了一個骨科的金字招牌。
據了解,目前中大八院骨科已設置了脊柱外科、創傷骨科、關節外科、運動醫學科、骨腫瘤科、小兒骨科6個亞專科。「學科的發展必須是亞專科化的,這是一個專科成熟的標誌。我們將重點以脊柱外科為龍頭,開展臨床工作」沈慧勇說。目前,中大八院骨科已經建立了一個市重點實驗室,進行強直性脊柱炎的臨床與轉化研究,這是深圳市骨科領域首個臨床轉化實驗室。該實驗室會聯合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開展間充質幹細胞輸注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標準化方案研究及安全有效性評估,努力促使基礎研究成果轉化應用。
另外,沈慧勇還告訴記者,醫工融合也將是中大八院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中大八院正持續建設以醫工融合研究所、中心實驗室、生物樣本庫為支撐的科研中心,積極推進醫院中心實驗室的空間拓展,位於福田保稅區近10000平方米的實驗室將於明年開放使用。該實驗室擬建設中心實驗室、幹細胞與轉化醫學中心等,並將以高水平科研團隊實現科技創新及重大科研成果突破。同時,也期待通過建設重點醫學科研平臺築巢引鳳,吸聚高層次人才。
2019年7月,「中山大學名醫診療中心」在中大八院正式掛牌,首批40餘位進駐專家全部來自廣州「中山醫」系統,這也是中山大學各直屬附屬醫院著名專家在深圳唯一的「集中展示平臺」。至今,數十名「中山大學名醫」常年來中大八院出診或手術。「不出深圳,看中山大學名醫」由此真正走入深圳人的生活。
據統計,截至今年10月底,中大八院已引進學科帶頭人25人,雙聘專家19人,臨床科研骨幹45人。開展新技術、新項目共計100餘項,臨床專科學科服務能力明顯增強。近期,又有來自肝膽、產科、中醫的三名特聘學科帶頭人在中大八院正式「上崗」。
全科與專科協同 醫療與預防融合
居民健康將獲全方位、全周期保障
中大八院是中山大學直屬附屬醫院中唯一一個擁有「院辦院管」社康體系的基層醫療集團,下轄23個社區健康服務中心,服務轄區50餘萬人口。今年8月26日,中大八院全科醫學中心啟用。對此,沈慧勇表示,中大八院將由此開啟構建「頂天立地促健康」基層醫療服務體系的新篇章。
他告訴記者,中大八院正在推進醫院「一體化改革」,總目標中「頂天」,即建設「區域領先、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現代化綜合性醫院」;「立地」即建設醫院與社康融合發展、醫療與預防融合發展、全科與專科協同發展的現代化、國際化、智能化的一體化基層醫療集團。實踐路徑是以人民健康為中心,以基層服務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學科建設為紐帶,以信息化建設為支撐,構建全民健康服務體系樣板,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轄區居民的健康。
未來,中大八院醫院在優先發展骨科、心血管內科兩個市級重點學科為主體的臨床醫療中心的基礎上,還將建設臨床與科研一體化平臺,包括骨關節疾病精準診治與早期康復中心、泛血管疾病研究中心、精準檢驗與轉化醫學中心、急危重症基礎與臨床研究中心、代謝性疾病研究中心等。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劉暢、王納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劉暢、王納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劉暢、王納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