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他逆行到漢 親手做40萬個饅頭義送居民

2020-12-20 荊楚網

製作愛心饅頭的所有程序,曾少峰都親力親為

饅頭車間

愛心饅頭裝車

楚天都市報記者 周萍英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 劉中燦

小小饅頭,並不起眼。可在疫情緊張時期,一個饅頭卻感動了不少人。

在武漢,一位叫曾少峰的中年男人,每天為社區獨居老人、行動不便人群等免費贈送饅頭,從初期的每天3000個,增加到5000個,再到每天1萬個。如今,他送愛心饅頭已經2個月,親手製作、捐贈饅頭40萬個,覆蓋武漢100多個社區。

曾少峰說,他還將繼續送饅頭2個月。屆時,他捐贈的愛心饅頭總量,將超過100萬個。

走也要走回武漢

4月19日凌晨4時許,大雨如注。武昌楊園電力新村社區入口處的道能幸福食堂內,燈火通明。和面、壓面、發麵、上蒸箱、攤涼、留樣、打包、裝筐……幾名身著白色廚師服、紅圍裙、戴口罩的工人,正在忙碌著。

「他每天都是第一個來,凌晨3點多鐘就開始幹活了。」一名工人說。他指的是曾少峰——道能義工組織創始人、武漢幸福食堂發起者,也是一名資深志願者,今年46歲。

春節前,曾少峰迴到大悟老家過年。正月初二下午,微信朋友圈一條「漢口某發熱定點醫院醫護人員吃飯難」的消息,讓他坐立難安。

「我要上前線!」他提起行李就要走。70多歲的母親知道拗不過他,給他烤了兩個餅揣著,懂事的兒子往他包裡放了十幾個口罩。

各地封路,車輛無法通行。「就是走也要走回武漢!」他說。出發時是下午4時許,走了20多公裡,他碰到一個獨自背包行走的年輕人,兩人結伴步行到了鎮上。

這個年輕人和三個朋友準備開車回武漢。曾少峰請對方帶上他,幾個年輕人不太樂意:彼此不熟,萬一感染新冠肺炎怎麼辦?

帶著一線希望,曾少峰與對方攀談,得知開車的小夥子與他同村一位村民是親戚。對方聽說曾少峰趕回武漢是要幫助醫護人員,不僅把他捎回了武漢,還把他送到電力新村社區。

「這個世界還是好人多。」曾少峰對記者感慨道。

送饅頭送上了癮

「嘀嘀嘀」,清晨4時55分,倒計時鬧鈴聲響起。曾少峰打開發酵機,將一盤盤發酵好的麵團放入蒸箱。

「醒面30分鐘,蒸20分鐘,酵母粉用什麼牌子、比例多少、放糖還是放米酒,我都清楚。現在我是專家,店長都給我打下手。」曾少峰得意地說。

5時15分許,第一批饅頭出爐。熱氣騰騰,外形漂亮,散發出陣陣清香。

其實,疫情暴發前,曾少峰從來沒有做過饅頭。

2月中旬,社區80多歲的季奶奶給曾少峰打電話,說她吃不下米飯,想吃點包子、饅頭,問他有沒有。曾少峰給自己食堂的店長打電話,問能不能做點饅頭。「又冷又難做,原材料也不好弄,做了誰要?」店長說。「你不管,做出來就行。」曾少峰迴答。

他一口氣購買了200袋、5000公斤麵粉。「這是高筋麵粉,做掛麵的,不能做饅頭。」店長說。

曾少峰傻眼了。他給十幾個師傅打電話,請教用高筋麵粉做饅頭的方法。但是,做出來的饅頭像麻將,又小又硬。

「可能是配方不對,或者是比例不對。」曾少峰分析。他夜以繼日摸索了三天,反覆試驗,終於掌握訣竅,做出的饅頭漂亮又勁道,還有好聞的香味。

剛開始,店裡的壓面機一次只能壓50斤麵粉,得花1個小時。製作3000個饅頭,五六個人得忙上10餘個小時。一天下來,曾少峰只能睡三四個小時,常常跟人說著話就睡著了。

2月21日,新鮮出爐的3000個饅頭,就近在電力新村社區發放,發完了還有人排隊。曾少峰決定,一天發放5000個。有員工抱怨:「你是個神經病,送饅頭送上癮了。」曾少峰不管不顧,把漢口發展社區幸福食堂的一臺壓面機搬來,又託人找來一位做老面饅頭的熟手。

「我以為自己很厲害,他一來我就服了。」曾少峰說。這位師傅把壓的麵團厚度增加一倍,再一分為二,效率大大提升。

10天後,曾少峰決定每天送1萬個饅頭,但機器卻開始撂挑子。他購買原裝配件修理未果,乾脆花1000多元買了一臺新的。

至少少賺100萬

從清晨5時15分,到上午11時50分,20分鐘一個批次,一共33批次、1.2萬個饅頭依次出爐。每出來一批,先擺在檯面上攤涼,再10個一袋分裝,放進塑料筐裡。

「前期可沒有這些塑料筐,我們用臉盆、桶等各種容器來裝。後來買了筐,就方便多了。18個白筐、2個紅筐,一個白筐剛好裝500個饅頭,紅筐裝600個。」曾少峰介紹。

趁著攤涼的空當,曾少峰挑出幾袋饅頭,貼上標籤。4月19日第一批、4月19日第二批……每個袋子上均記錄著時間、批次等信息。

他解釋,成品饅頭都要留樣5天,以便萬一出現問題時可追溯。更換麵粉、酵母品牌做試驗時,他更要留5份樣:放糖的、不放糖的、加米酒的、不加米酒的,還有一個故意等黴變的,以測試麵粉的性能。

記者看到,饅頭裝車後,員工在上面蓋了一層粉色桌布。「各個社區都會噴酒精消殺,雖然饅頭都用袋子裝好了,但蓋上桌布更保險。食品安全不能馬虎,既然做了就要做好。」曾少峰說。

據統計,過去2個月裡,曾少峰已經送出40萬個饅頭。他給記者算了一筆帳:一天要用掉500公斤麵粉、五六袋酵母。「饅頭成本低,關鍵是人工。我要是想賺錢,這2個月至少可以賺100萬。」他說。

除了送饅頭,疫情期間,曾少峰還做了不少好事:每天給駐紮在社區附近某酒店的陝西援漢部隊官兵免費做飯,同時做450份盒飯送給社區工作人員;先後運來17萬元的新鮮葉菜,捐贈給4個社區、3個幹休所……漢口一社區書記給他打電話,請他為該社區供應蔬菜肉類。他一口回絕,毅然堅持自己的公益之路。

有付出也有感動

當天的饅頭送走,記者發現,兩位老人仍然留在食堂,給每個塑膠袋貼上「道能義工幸福食堂捐贈」的標籤。

「他一直給我們老人做好事,我們別的幹不了,做這些小事沒問題。」80歲的張思雲老人說。2014年,自從曾少峰的幸福食堂開進電力新村社區,她就成了最年長的志願者,每天主動到食堂打下手。另一位老人叫鄧春平,今年71歲。

「不管下雨下雪,他們一天不落。」曾少峰感激地說。鄧春平老人回應:「你才辛苦,每天3點多鐘就起來幹活,2個多月沒回家。這幾年,你天天幫我們老年人,我們心裡有數。」

「老人們給我的感動,遠遠大於我的付出。」曾少峰說。疫情期間,他第一次給季奶奶送饅頭時,老人連作了五個揖。他第二次送,老人塞給他一盒巧克力。

獻愛心的過程中,曾少峰得了很多幫助。2月28日傍晚,得知他的酵母粉庫存即將用完,江蘇邳州愛心人士耿萬瑞立即聯繫當地誌願者。29日一早,5名志願者輾轉購買了50公斤酵母粉,在10餘名愛心人士的接力幫助下運到武漢。兩天後,愛心人士又從江蘇給曾少峰發來100公斤酵母。

每天1萬個饅頭,請有需要的社區與楚天都市報聯繫。

相關焦點

  • 送100萬個饅頭的他,因「兩個饅頭」走上公益路
    楚天都市報記者周萍英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劉中燦、鄒斌疫情期間送出40萬個饅頭給孤寡老人、困難群體,現在仍堅持每天親手製作1萬個饅頭送市民,總計將送出100萬個饅頭。楚天都市報官方微信和報紙刊發了志願者曾少峰的感人事跡,並公布記者電話對接有需要的社區後,每天接到數十個電話申請愛心饅頭。事實上,義工曾少峰曾是千萬身家的老闆,走上公益之路,正是緣於兩個饅頭:「因為饅頭做公益,又因為公益送饅頭」。這個五一,他仍奔波在做饅頭送饅頭的公益之路上。
  • 鋼都花園園林社區志願者王鴻:逆行返漢,上陣「夫妻檔」
    以下是他的自述: 逆行返漢,妻子是網格員我當志願者 我叫王鴻,52歲,祖籍山東,在武鋼資源集團有限公司從事管理工作,妻子朱高是園林社區的網格員。
  • 湖北鄂州:兒子考上北大,他親手投遞錄取通知書
    「兒子,你的通知書到了,祝賀你!」8月17日下午4時,鄂州市郵政分公司城東營業部投遞員龍戰軍將一封北京大學的錄取通知書,鄭重地遞交到自己的兒子易銳(隨母姓)手裡。龍戰軍從事投遞工作近19個年頭,日常投遞範圍包括高知秀園小區、蓮花中央廣場等區域的110棟住宅樓,服務居民近5000戶,日均投遞量達200件左右。每年的七八月份,龍戰軍都會為一些參加高考的學生送去高考錄取通知書,分享他們的快樂。「每次看到他們收到錄取通知書激動的樣子,心裡都替他們感到高興。我一直有一個心願,能親手給兒子送上錄取通知書,今天這個願望實現了!」
  • 兒子考上北大,他親手投遞錄取通知書
    每年高考季 郵政投遞員龍戰軍 都會把無數封錄取通知書 送到考生手裡 他心裡有一個小願望 「能親手給兒子送上錄取通知書」 今年,這個願望終於實現了 「兒子,你的通知書到了!」近日,龍戰軍親手將北京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投遞到兒子手中 這份沉甸甸的錄取通知書 令全家人驕傲又喜悅 據了解,為了能及時送達郵件 龍戰軍每天7點前就到崗做準備
  • 疫情下伸援手的外國人:有人在武漢溫州當志願者,有人逆行送口罩
    「逗逗先生」說,即使在疫情這件嚴肅的事情上,他仍然希望加入幽默快樂的方式做平衡,讓大家心情得到舒緩。 逆行 在這場戰「疫」中,有外國友人留守,也有人「逆行」千裡而來。
  • 兒子考上北大 父親親手投遞錄取通知書
    「兒子,你的北京大學錄取通知書到了,祝賀你!」8月17日下午4點,湖北省鄂州市郵政分公司城東營業部投遞員龍戰軍查驗有效證件和準考證後,親手將一封北京大學的錄取通知書鄭重地遞交到兒子易銳(隨母姓)手裡。龍戰軍從事投遞工作近19個年頭,每年的七八月,他都會為參加高考的學生送去高考錄取通知書,分享他們的快樂。「每次看到他們收到錄取通知書激動的樣子,心裡都替他們感到高興。我一直有一個心願,能親手給兒子送上錄取通知書,今天這個願望實現了!」說到這裡,龍戰軍黝黑的臉上滿是笑容。
  • 兒子考上北大,他親手投遞錄取通知書!
    送到兒子手裡 「兒子,你的通知書到了!」近日在湖北鄂州郵政投遞員龍戰軍親手將送到學子們手裡其實他心裡還有一個小願望:「能親手給兒子送上錄取通知書」」 「爸爸十幾年為工作兢兢業業尤其疫情期間堅持『逆行』而上。
  • 投遞員親手給兒子送北大通知書 不只讀到驕傲
    他說,一直希望「能親手給兒子送上錄取通知書」。如今,這個願望終於實現了!別人,也可以分享到他的快樂。  從照片上能看到父親驕傲的樣子,還有兒子「活出讓愛自己的人為自己驕傲」的自豪感。有的說,當父親的一定很驕傲吧,騎著三輪車都輕快了很多,這應該是他19年來最快樂的一次投遞。有的說,平凡的父親,爭氣的兒子。
  • 疫情期間,一個武漢妹子引導的小區居民團購記
    要我驚訝的是,她所在的小區一直有新鮮的肉類可以團購,這是大多數武漢人在疫情期間尋不到的食物。劉薇薇說,超市銷售的肉類為凍肉,盒馬是冷鮮,並不是現殺的新鮮肉類,而且賣的並不便宜。有天,一位業主向她推薦家樂福的一家黑毛豬店,「可以團購到新鮮豬肉。」劉薇薇很開心,她還有四歲的小孩,一家人已經很久沒吃到新鮮豬肉了。
  • 疫情期間逆行回武漢 德邦快遞張林獲評「2020最美貨車司機」
    曾在2020年年初疫情期間擔任武漢市江夏區接送貨二組接送貨司機組長的德邦快遞張林成功當選。他以逆行前往武漢、支援抗疫一線的平凡壯舉,榮獲"2020最美貨車司機"稱號。2020年1月新冠疫情爆發,武漢身處疫情漩渦中心,對抗疫物資的需求急切且巨大。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裡,為了讓來自外界的物資成功輸入武漢抗疫一線,全國各地的貨車司機挺身而出,逆行前往武漢,化身"擺渡人",這其中便包括張林的身影。張林接到公司領導電話那天是2020年1月27日正月初三,正在老家休假的他被詢問是否能夠回到武漢參與抗疫物資運輸工作。"當時我覺得自己可以出一份力,很激動。"
  • 文藝志願者服務日 90後最美「逆行醫生」收到來自千裡之外的一幅...
    在武漢市文聯舉行的一場「以藝戰疫 致敬英雄」網上雲直播活動上,來自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病理科90後醫生吳曉豔收到了一幅來自黑龍江的肖像畫,由武漢市文聯黨組書記、副主席李蓉親手將這幅作品轉贈到她手中,引起數萬網友關注和點讚。「以藝戰疫 致敬英雄」網上雲直播活動文藝表演。
  • 疫情期間送來的兒菜太好吃了,四川「兒菜哥」這次又來漢送菜
    51歲的劉桂榮來自棗陽,兩年前來到武漢,在雲鶴小區既做保潔還為同事們做飯。兩人此前並不認識,結緣是因為今年2月初,趙偉從雅安送菜支援武漢。趙偉說,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後,湖北援建了雅安市漢源縣,2013年雅安地震後湖北人民又再次給了雅安幫助,這份恩情,雅安人一直銘記。年初得知武漢發生疫情之後,他就想到要儘自己的力量幫助武漢,幾位朋友決定一起援助。
  • 兒子考上北大,鄂州一投遞員親手投遞錄取通知書!
    「兒子,你的北京大學錄取通知書到了,祝賀你!」8月17日下午4點,湖北省鄂州市郵政分公司城東營業部投遞員龍戰軍查驗有效證件和準考證後,親手將一封北京大學的錄取通知書鄭重地遞交到兒子易銳(隨母姓)手裡。龍戰軍從事投遞工作近19個年頭,每年的七八月,他都會為參加高考的學生送去高考錄取通知書,分享他們的快樂。「每次看到他們收到錄取通知書激動的樣子,心裡都替他們感到高興。我一直有一個心願,能親手給兒子送上錄取通知書,今天這個願望實現了!」說到這裡,龍戰軍黝黑的臉上滿是笑容。
  • 保障車隊逆行百餘天、免費接送居民醫護,滴滴向司機、合作夥伴提供...
    司機代表王利就是其中一名,武漢交通管制後,她就主動在公司報名成為一名志願者,加入社區保障車隊,「逆行」超過1萬公裡,和車隊的師傅們一起挑起社區居民出行、保障日常生活的擔子,送透析病人就醫、為獨居老人送物資、幫社區幹部做居家排查、發放防護物資……疫情期間,王利服務的麗島花園社區裡有一位73歲的老人,也是社區裡年紀最大的老人,因為身體原因每周要去醫院做3次透析,老人每次一上車都會十分感激地向王利道謝
  • 櫛風沐雨的逆行 向陽而生的力量
    病痛的生命在呻吟,等待救援的病患在求助,在新冠肺炎疫情陰雲籠罩的危急時刻,一群勇敢的人選擇逆行,奮戰在抗擊疫情的最前線。婆婆因新冠肺炎去世,爹爹康復後回到社區,居家隔離14天,期間袁於紓除了定期送菜上門、測量體溫,還每天打電話詢問他的生活情況,安撫爹爹的情緒。最近爹爹偶爾下樓買菜,氣色不錯。「不僅要服務好康復出院的患者,同時還要服務好復工復產人員。」 袁於紓引進白沙洲批發市場的一家蔬菜批發商,方便居民低價購買新鮮蔬菜,還降低了業主外出聚集的風險。
  • 一個能打硬仗的英雄集體——東城街道40小區社區居民委員會的抗疫...
    李蕾是40小區的住戶,同時也是轄區一家商鋪的老闆。疫情來襲,她第一時間報名到社區當志願者。「我在報紙、電視上看到大家都在為抗擊疫情付出努力,我也想幫點忙。」從那天開始,她每天穿著紅馬甲穿梭在各個樓棟之間,為居家隔離的居民買菜送藥,入戶查訪。 疫情蔓延,又正值春節,工作開展之初社區居委會還擔心人員動員不起來。
  • 英超名宿:我庫存了358萬個保險套 疫情期間買2送1
    退役之後,這位前哥倫比亞球星在家鄉開了個保險套公司。這次疫情期間,他也要為大家做貢獻。在社交網絡上,阿斯普裡拉表示將送出100萬個保險套,幫助人們度過待在家中的無聊時光。阿斯普裡拉今年50歲,他已經退役15年了。2014年後,他開始投資保險套工廠。在接受採訪時,阿斯普裡拉曾表示石榴味的保險套是最暢銷的,那種氣味非常浪漫。
  • 另一種「逆行」 社區達人當「買手」為居民團購蔬菜
    在泛海國際桂海園小區,熱心快腸的小區居民黃喜詠以樓棟為單位,自發成立愛心菜團購群,提前一天和每個棟樓負責人統計居民的訂單,中午12點前將清單發給供應蔬菜的老闆。第二天,供應商就將新鮮的蔬菜送到小區門口。「有一天,看到小區居民在群裡說另外一個小區有個雲夢蔬菜供應商,看到他發的消息,我就趕緊聯繫找到那個老闆了。」
  • 投遞員親手給兒子送北大通知書,不只讀到驕傲
    樂器類排前面的是管風琴、豎琴、大提琴,鋼琴只能排到末尾。各種培訓班,經常渲染這種焦慮:你不送孩子來培訓,那我們就培訓你孩子的競爭對手。——這個平凡的家庭,郵遞員的孩子,可能並沒有多少錢可以用來上這些培訓班,報什麼馬術、冰球、高爾夫。那又如何呢?拼不了馬術,拼不了冰球,起碼可以拼高考。
  • 郵遞員老爸親手把錄取通知書投遞給自己兒子
    我一直有一個心願,能親手給兒子送上錄取通知書,今天這個願望實現了!」說到這裡,龍戰軍黝黑的臉上滿是笑容。愧疚的是,為了每天能準時把郵件送到客戶手中,他每天要7點前到崗做班前準備,晚上8點才能完成投遞工作,早出晚歸的龍戰軍幾乎沒有時間陪伴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