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作愛心饅頭的所有程序,曾少峰都親力親為
饅頭車間
愛心饅頭裝車
楚天都市報記者 周萍英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 劉中燦
小小饅頭,並不起眼。可在疫情緊張時期,一個饅頭卻感動了不少人。
在武漢,一位叫曾少峰的中年男人,每天為社區獨居老人、行動不便人群等免費贈送饅頭,從初期的每天3000個,增加到5000個,再到每天1萬個。如今,他送愛心饅頭已經2個月,親手製作、捐贈饅頭40萬個,覆蓋武漢100多個社區。
曾少峰說,他還將繼續送饅頭2個月。屆時,他捐贈的愛心饅頭總量,將超過100萬個。
走也要走回武漢
4月19日凌晨4時許,大雨如注。武昌楊園電力新村社區入口處的道能幸福食堂內,燈火通明。和面、壓面、發麵、上蒸箱、攤涼、留樣、打包、裝筐……幾名身著白色廚師服、紅圍裙、戴口罩的工人,正在忙碌著。
「他每天都是第一個來,凌晨3點多鐘就開始幹活了。」一名工人說。他指的是曾少峰——道能義工組織創始人、武漢幸福食堂發起者,也是一名資深志願者,今年46歲。
春節前,曾少峰迴到大悟老家過年。正月初二下午,微信朋友圈一條「漢口某發熱定點醫院醫護人員吃飯難」的消息,讓他坐立難安。
「我要上前線!」他提起行李就要走。70多歲的母親知道拗不過他,給他烤了兩個餅揣著,懂事的兒子往他包裡放了十幾個口罩。
各地封路,車輛無法通行。「就是走也要走回武漢!」他說。出發時是下午4時許,走了20多公裡,他碰到一個獨自背包行走的年輕人,兩人結伴步行到了鎮上。
這個年輕人和三個朋友準備開車回武漢。曾少峰請對方帶上他,幾個年輕人不太樂意:彼此不熟,萬一感染新冠肺炎怎麼辦?
帶著一線希望,曾少峰與對方攀談,得知開車的小夥子與他同村一位村民是親戚。對方聽說曾少峰趕回武漢是要幫助醫護人員,不僅把他捎回了武漢,還把他送到電力新村社區。
「這個世界還是好人多。」曾少峰對記者感慨道。
送饅頭送上了癮
「嘀嘀嘀」,清晨4時55分,倒計時鬧鈴聲響起。曾少峰打開發酵機,將一盤盤發酵好的麵團放入蒸箱。
「醒面30分鐘,蒸20分鐘,酵母粉用什麼牌子、比例多少、放糖還是放米酒,我都清楚。現在我是專家,店長都給我打下手。」曾少峰得意地說。
5時15分許,第一批饅頭出爐。熱氣騰騰,外形漂亮,散發出陣陣清香。
其實,疫情暴發前,曾少峰從來沒有做過饅頭。
2月中旬,社區80多歲的季奶奶給曾少峰打電話,說她吃不下米飯,想吃點包子、饅頭,問他有沒有。曾少峰給自己食堂的店長打電話,問能不能做點饅頭。「又冷又難做,原材料也不好弄,做了誰要?」店長說。「你不管,做出來就行。」曾少峰迴答。
他一口氣購買了200袋、5000公斤麵粉。「這是高筋麵粉,做掛麵的,不能做饅頭。」店長說。
曾少峰傻眼了。他給十幾個師傅打電話,請教用高筋麵粉做饅頭的方法。但是,做出來的饅頭像麻將,又小又硬。
「可能是配方不對,或者是比例不對。」曾少峰分析。他夜以繼日摸索了三天,反覆試驗,終於掌握訣竅,做出的饅頭漂亮又勁道,還有好聞的香味。
剛開始,店裡的壓面機一次只能壓50斤麵粉,得花1個小時。製作3000個饅頭,五六個人得忙上10餘個小時。一天下來,曾少峰只能睡三四個小時,常常跟人說著話就睡著了。
2月21日,新鮮出爐的3000個饅頭,就近在電力新村社區發放,發完了還有人排隊。曾少峰決定,一天發放5000個。有員工抱怨:「你是個神經病,送饅頭送上癮了。」曾少峰不管不顧,把漢口發展社區幸福食堂的一臺壓面機搬來,又託人找來一位做老面饅頭的熟手。
「我以為自己很厲害,他一來我就服了。」曾少峰說。這位師傅把壓的麵團厚度增加一倍,再一分為二,效率大大提升。
10天後,曾少峰決定每天送1萬個饅頭,但機器卻開始撂挑子。他購買原裝配件修理未果,乾脆花1000多元買了一臺新的。
至少少賺100萬
從清晨5時15分,到上午11時50分,20分鐘一個批次,一共33批次、1.2萬個饅頭依次出爐。每出來一批,先擺在檯面上攤涼,再10個一袋分裝,放進塑料筐裡。
「前期可沒有這些塑料筐,我們用臉盆、桶等各種容器來裝。後來買了筐,就方便多了。18個白筐、2個紅筐,一個白筐剛好裝500個饅頭,紅筐裝600個。」曾少峰介紹。
趁著攤涼的空當,曾少峰挑出幾袋饅頭,貼上標籤。4月19日第一批、4月19日第二批……每個袋子上均記錄著時間、批次等信息。
他解釋,成品饅頭都要留樣5天,以便萬一出現問題時可追溯。更換麵粉、酵母品牌做試驗時,他更要留5份樣:放糖的、不放糖的、加米酒的、不加米酒的,還有一個故意等黴變的,以測試麵粉的性能。
記者看到,饅頭裝車後,員工在上面蓋了一層粉色桌布。「各個社區都會噴酒精消殺,雖然饅頭都用袋子裝好了,但蓋上桌布更保險。食品安全不能馬虎,既然做了就要做好。」曾少峰說。
據統計,過去2個月裡,曾少峰已經送出40萬個饅頭。他給記者算了一筆帳:一天要用掉500公斤麵粉、五六袋酵母。「饅頭成本低,關鍵是人工。我要是想賺錢,這2個月至少可以賺100萬。」他說。
除了送饅頭,疫情期間,曾少峰還做了不少好事:每天給駐紮在社區附近某酒店的陝西援漢部隊官兵免費做飯,同時做450份盒飯送給社區工作人員;先後運來17萬元的新鮮葉菜,捐贈給4個社區、3個幹休所……漢口一社區書記給他打電話,請他為該社區供應蔬菜肉類。他一口回絕,毅然堅持自己的公益之路。
有付出也有感動
當天的饅頭送走,記者發現,兩位老人仍然留在食堂,給每個塑膠袋貼上「道能義工幸福食堂捐贈」的標籤。
「他一直給我們老人做好事,我們別的幹不了,做這些小事沒問題。」80歲的張思雲老人說。2014年,自從曾少峰的幸福食堂開進電力新村社區,她就成了最年長的志願者,每天主動到食堂打下手。另一位老人叫鄧春平,今年71歲。
「不管下雨下雪,他們一天不落。」曾少峰感激地說。鄧春平老人回應:「你才辛苦,每天3點多鐘就起來幹活,2個多月沒回家。這幾年,你天天幫我們老年人,我們心裡有數。」
「老人們給我的感動,遠遠大於我的付出。」曾少峰說。疫情期間,他第一次給季奶奶送饅頭時,老人連作了五個揖。他第二次送,老人塞給他一盒巧克力。
獻愛心的過程中,曾少峰得了很多幫助。2月28日傍晚,得知他的酵母粉庫存即將用完,江蘇邳州愛心人士耿萬瑞立即聯繫當地誌願者。29日一早,5名志願者輾轉購買了50公斤酵母粉,在10餘名愛心人士的接力幫助下運到武漢。兩天後,愛心人士又從江蘇給曾少峰發來100公斤酵母。
每天1萬個饅頭,請有需要的社區與楚天都市報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