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種「逆行」 社區達人當「買手」為居民團購蔬菜

2020-12-18 環球網

文/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左晨

防控疫情擴散,社區是前沿陣地。如今,不少小區實行封閉管理,居民買菜做飯怎麼辦?這些天,武漢各大社區的一些「達人」都很忙。

社區「達人」來幫忙

「貨到了,我在小區門口,大家快來領。」2月17日上午11點,被居民們親切稱為「團長」的歐陽梅在融創公園壹號小區「緊需團購群」中通知鄰居們分批下樓取各自訂購的商品。

「本來想報名紅十字會做志願者,開車接送醫護人員,但沒去成。」談及組織團購群的初衷,51歲的歐陽梅告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在朋友的介紹下,她對接了食享會線上購物平臺,開始幫助小區居民團購生活必需品,希望能儘自己所能,為他人提供服務。

在泛海國際桂海園小區,熱心快腸的小區居民黃喜詠以樓棟為單位,自發成立愛心菜團購群,提前一天和每個棟樓負責人統計居民的訂單,中午12點前將清單發給供應蔬菜的老闆。第二天,供應商就將新鮮的蔬菜送到小區門口。

「有一天,看到小區居民在群裡說另外一個小區有個雲夢蔬菜供應商,看到他發的消息,我就趕緊聯繫找到那個老闆了。」黃喜詠說,牽線建立線上團購群,既能方便自己購物,又能幫助小區更多的人。

「家樂福有A、B、C、D、E、F套餐,請大家按照所需要的接龍,滿30份就可以送。」在大華公園世家二期團購群,群主胡銀霞在群裡通知居民下單。作為社區的黨員志願者之一,2月16日,一位鄰居告訴她家樂福能夠線上送貨,並將聯繫人電話給她,於是胡銀霞組織成立微信團購群,並和社區志願者一起為居民派送。

對於胡銀霞來說,黨員的使命和責任讓她想把能用的資源都整合起來,惠顧到小區更多的人,讓小區越來越好。胡銀霞告訴記者,整個大華公園世家小區有6000多戶人,疫情期間,她陸續和一些熱心居民成立了黨員志願者群、物資籌備組群、物資派送組群,前期還幫居民們一起團購了酒精、消毒用品。

另一種「逆行」

微信群團購,居民們如何下單?價格如何?如何拿貨?歐陽梅介紹,下單時間在當天10點到第二天10點,團購滿1000元商家就可以發貨,一周發貨2到3次,都是食享會平臺的專人司機配送到小區門口,然後居民自己下樓來拿。

記者看到,在歐陽梅分享的食享會平臺上,葵花菜籽油、大米、蒙牛鮮牛奶、獼猴桃、消毒液等品種豐富,且價格適中。如今,歐陽梅負責超過5個小區的居民物資團購,平臺也會給予她一點補貼。接單、清點物資、發貨、答疑……她形容自己兼任購物客服、配送員、售後員數職。雖然比平時上班累多了,卻樂在其中。

「愛心菜的價格都很便宜,為了方便配送,只設定一種套餐,60元一份。其中35塊錢包含22斤蔬菜,15塊錢包含5斤砂糖桔,10塊錢是跑腿費。」黃詠喜告訴記者,為了儘量讓小區居民減少出門,他還專門請了4個跑腿的人把菜送到居民家門口。

「京東友家鋪子上的物資更豐富,可以更好地滿足居民的需求。」現在,除了免費牽線為周邊居民供應愛心蔬菜,黃喜詠還建立了京東友家鋪子團購群,自己也當起了「團長」。

而胡霞銀所對接的家樂福超市,78元的A套餐能買到西蘭花、大白菜、西紅柿等十個種類的蔬菜,228元的C套餐能買到凍排骨、凍五花肉等五個種類的肉類。「為避免交叉感染,請按照時間點分批前來取菜!」17日16點44分,她開始在微信群中通知前一天團購的居民到小區北門取菜。

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覃國慈表示,社區達人當「買手」,幫居民解決了實際困難,有助於居民響應政府號召,真正做到居家隔離,防止傳染和感染病毒;社區達人這股社會力量的加入,夯實了保供環節,有助於社會穩定。這些冒著生命危險為大眾服務的人,既是逆行者,也是英雄。在抗擊疫情的關鍵時期,物資供應對於穩定民心和增加對政府的信心尤其重要。鑑於武漢人口數量巨大,僅靠政府、社區某一方面的力量,難免力不從心,所以需要政府、社區、物業、社會組織、志願者、社區能人共同出力,只要充分調動這些社會治理主體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各盡所能、相互協作,相信多元化的治理主體定會增強社會治理的力量,也會湧現一些創造性的治理方式,助力居民渡過難關。

相關焦點

  • 社區團購:居民買菜方式悄然之變
    11月30日下午6時許,夜幕降臨,許多人還在下班回家路上,而家住下陸區石榴園社區的王女士卻拿到了為明後兩天準備的生鮮蔬菜和水果。  滿滿三大袋子,卻只花了她不足50塊錢,「放在平時起碼要花七八十塊。」她還笑著給記者舉了個例子:500克的橘子,在平臺上9毛9就能買,第二天下班後就來拿。  「物美價廉還方便。」
  • 武漢蔬菜團購覆蓋近400個社區 實現「無接觸配送」
    人民網武漢2月8日電 2月6日,家住漢口花園小區的陳女士在小區門口領到了一大包蔬菜——有大白菜、菜薹和小白菜等七八種,大概14、15斤重。「這是我在社區團購活動中花費40元左右購買的。這樣一家人一周的蔬菜足夠了,不用再去超市排隊購買,可以放心地在家宅著。」陳女士表示。
  • 看看當下最火的社區團購,如何做好社區團購?
    自2016年起,在長沙很多地方冒出來一群自稱「團長」的人,他們穿梭於各小區,拉攏小區的住戶進群,還找商鋪談合作,以合適的價格做商品團購,然後,團長就開始在微信群裡發團購信息了,有感興趣的人就會響應團長,這就是早期的社區團購,這是拼多多模式的社區化本地化。
  • 疫情防控中的民生力量社區團購蔬菜 這100寶媽也是生力軍
    中新網2月8日電 2月6日,家住武漢漢口花園小區的陳女士在小區門口領到了一大包蔬菜——有大白菜、菜薹和小白菜等七八種,大概14、15斤重,這是她在社區團購上花費40元左右購買的。這樣一家人一周的蔬菜足夠了,不用再冒險去超市排隊搶購,陳女士可以放心地在家宅著了。
  • 拼多多推線下團購工具 幫社區居民團購生活用品
    3月6日消息,拼多多今日宣布推出線下團購工具「快團團」,協助各地商家收集社區居民物資需求、完成在線下單。商家可以通過「快團團」上線商品團購頁面,並由社區消費者發起團購,達到人數條件後,由商家按照當地防疫要求無接觸配送至社區門口。
  • 社區團購小程序,能為社區店鋪、水果蔬菜等商家提供哪些幫助?
    水果蔬菜等生鮮商品是人們一日三餐的主要食材,所以生鮮商品的市場需求巨大。也是因為如此,在疫情居家隔離期間,能夠讓居民線上購買水果蔬菜的社區團購模式,也成為很多傳統門店、社區團長和創業者的機遇。其即開即用,用完即走的便捷使用方式,使得發一發在全國各城市、縣區的水果門店、生鮮超市、烘焙糕點、教育培訓、餐飲外賣、美容健身、鮮花飾品、日用百貨等主流消費場景中被廣泛使用;並且為武漢社區團購志願者提供了高效的社區團購小程序saas服務,幫助志願者提高社區團購效率。
  • i比鄰社區團購,好產品連結你我,讓天涯如若比鄰
    在如今渠道為王的時代,只有拓展更多的銷售渠道,才能帶來更多流量增長的可能性。對於線下商家,在疫情的推動下,轉型線上既是對時代趨勢的順應,又是對自己經營模式的變革升級,線下急需要線上流量的新鮮血液來補充,疫情之下,是機遇也是挑戰。i比鄰社區團購入駐泉港,也為泉港居民提供了更方便的購物方式,同時也解決了很多寶媽和自由職業者就業的問題。
  • 「社區團購」平臺的買菜體驗怎麼樣?
    今年6月,滴滴打造的社區團購品牌「橙心優選」上線;7月7日,美團宣布成立「優選事業部」,進軍社區團購賽道;8月,拼多多旗下社區團購項目「多多買菜」上線,小程序「多多買菜」也已上線;9月,阿里宣布成立盒馬優選事業部,布局社區團購。有消息稱,京東也正在籌劃社區團購項目「京東優選」。在投資方面,阿里參與投資了社區團購平臺十薈團,騰訊參與投資了興盛優選和食享會。
  • 社區團購:理性面對市場需求,警惕網際網路思維「副作用」
    出品/聯商專欄撰文/芥菜種社區團購的本質時間走到2020年底,社區團購在這一年裡的火爆程度這裡不做贅敘。再者,從社會經濟大背景來看,我國城鎮化的發展,為包括社區團購在內的即時配送需求,提供了天時、地利、人和。2019年我國城鎮常住人口已經由1978年的1.72億人,增加到了8.48億人,城鎮化水平由17.9%提高到了60.6%。居民實現高集中度群居,快節奏的生活也對高效率配送有著巨大需求。
  • 網際網路大廠拼搶社區團購
    兩年前曾「火」過一陣的社區團購捲土重來。滴滴、美團、拼多多等多家網際網路公司紛紛布局,迅速覆蓋全國多個省份,並呈現出繼續向下沉市場發展的趨勢。主打低價方便、基於鄰裡關係的社區團購為何能迎來「第二春」?社區團購正在如何改變居民生活?社區團購好在哪兒?
  • 打造特色社區團購 贊麥源選探訪龍遊金牌傳統小吃
    10月18日,國內社區團購平臺贊麥源選十餘位專業買手來到浙江龍遊,在青石巷中拉開了「尋味中國·龍遊站」的帷幕。作為優質特色地標性農副產品的全國溯源項目,尋味中國在全國範圍內探尋各地地標性優質農產品,此次走進龍遊將聚焦當地金牌傳統美食,為社區團購用戶現場還原傳統美食的手造工藝。
  • 站在十字路口的社區團購:居民享便利 也給市場帶來不穩定因素
    超市店員在給團購顧客取貨。文/圖 半島全媒體見習記者 吳思22日,為嚴格規範社區團購經營行為,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商務部對網際網路企業進行了秩序指導,列出了9條新規。因居民消費需求而誕生的社區團購給眾多居民帶去便利,但在今年下半年,各大網際網路巨頭紛紛進入這個生活化賽道後,資本的瘋狂掠奪給本來有序的市場帶來了不穩定的因素。在青島,滴滴的「橙心優選」、美團的「美團優選」和拼多多的「多多買菜」已成為鼎足而立的三家。當科技企業開始著眼於廚房裡的柴米油鹽,固有的市場秩序是否會被重塑成為輿論熱點。
  • 「預購+自提」的社區團購模式:把菜市場「搬」到家門口
    山東昌樂縣某小區居民李英傑使用「社區團購」已有幾個月時間,家裡的日常生活用品幾乎都是通過社區團購的方式購買。提前一天提交需求,第二天下班的路上,經過小區門口的便利店就能取到預訂的商品。「商品種類很齊全,不管是海鮮還是水果,社區團購都能買到,就像是把菜市場搬到了家門口。」  近年來,採取「預購+自提」模式的社區團購成為一種新業態。
  • 線上菜場買手、社區團購團長、獨立密室設計師……生活服務業正...
    今年7月,她正式加入美團優選成為一名社區團購團長。短短十天之內,劉敏就建立了370人的用戶群,日均營業額在1000元左右。社區團購工作不僅提升了劉敏的收入,也因時間靈活而讓她可以兼顧家庭。 目前,劉敏的團購用戶群人數仍在持續增長中,為了進一步擴大業務,她專門開設了一個儲藏室用來收發貨。
  • 打通最後一公裡 武漢蔬菜團購「無接觸配送」再添新軍
    2月6日,家住漢口花園小區的陳女士在小區門口領到了一大包蔬菜——有大白菜、菜薹和小白菜等七八種,大概14、15斤重。「這是我在社區團購活動中花費40元左右購買的。這樣一家人一周的蔬菜足夠了,不用再去超市排隊購買,可以放心地在家宅著。」陳女士表示。
  • 如何讓社區團購成為放心團購
    同事小李聽了直搖頭,然後分享了她的團購經歷,前一段時間通過她朋友分享進了一個團購群,她想著也買點東西看看質量,所以就選擇了2包素三鮮水餃和青椒下單了,收貨後水餃煮完吃起來有一股怪味,彩椒1個是爛的,其它的也不新鮮。聯繫客服始終也沒有回應,想著自己也沒損失多少錢就果斷退群了,被她這麼一說,我們也不大相信了。
  • 社區團購火了!有人月入過萬,有人熬不住關掉實體店
    小區居民在小程序以團購方式購買生活用品和蔬果菜肉的方式,在重慶不少小區火了起來。但是,社區團購火了,卻是有人歡喜有人憂。貨比三家一個小區兩個團購點四個團購小程序位於重慶渝中區的華宇渝州新都小區,是一個居住有3000多戶居民的小區,在小區西門外,是該小區最大的一個團購取貨點。12月18日中午,團購點就擺滿了人們在小程序上團購的各種貨物,其中,蔬菜水果居多,每一樣東西的包裝上,都寫著團購人的網名。
  • 法媒:冬儲大白菜,從中國社區團購開始
    法國國際廣播電臺12月18日報導,原題:中國團購平臺成倍增長  我們在中國社區有了最新發現——團購發展勢頭強勁。鄰裡街坊通過微信聊天溝通後,得知最近的冬季蔬菜大白菜價格一路攀升。於是,很快就有人在微信上組建「超級白菜群」或者「不貴白菜群」。
  • 社區團購系統開發 社區拼團系統開發
    社區團購商城系統是在以往拼團的基礎上進行升級改革,主要是以社區團購為主,藉助這個平臺能讓商家節省人工成本,助力商家實現營銷轉型。搭建拼團管理平臺,平臺主要負責採購與配送等供應環節,再通過招募社區寶媽與店長等作為社區團長,由團長搭建微信群並日常分享微信商城or小程序商城中的商品連結,參與拼團的人數越多價格就越低。
  • 風口浪尖上的「社區團購」將去向何方?
    兩年市場醞釀   規模奔千億   社區團購是依託真實社區的一種區域化、小眾化、本地化的團購形式,主要通過社區商鋪為周圍居民提供團購形式的優惠活動。   艾媒諮詢CEO張毅告訴記者,社區團購品類密切貼近小區居民的需求和偏好,因此食品生鮮和日用品成了社區團購的主戰場。今年行業市場規模預計將達720億元,到2022年市場規模有望達到千億元級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