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產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這是業內外的共識。
《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的發布以及《中醫藥法》的實施,都讓中醫藥產業站在這個即將快跑的新起點。而加強中西醫結合創新研究平臺建設,強化中西醫臨床協作,開展重大疑難疾病中西醫聯合攻關,形成獨具特色的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提高重大疑難疾病、急危重症的臨床療效促進中西醫結合,是推動未來十五年我國中醫藥發展的重要一環,也是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下稱佑安醫院)中西醫結合中心60年來努力做好的事。
日前,健康界來到佑安醫院中西醫結合中心進行探訪。主任醫師勾春燕坦言,「中西醫結合」並不意味著「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
佑安醫院
「兩條腿走路」
佑安醫院中西醫結合中心門診從早上7點開始接診患者,周四上午是主任醫師勾春燕的門診時間。
作為一家以感染傳染性疾病為主攻方向的大型綜合性傳染病專科醫院,慢性肝病患者也是佑安醫院中西醫結合中心接診最多的病人。門診主要以輕症肝病為主,病房則以重症為主。仔細查看患者的化驗單,對比白細胞、血色素、轉氨酶等數值的變化;診脈、觀察面容和舌苔的狀態,「望聞問切」與「視觸叩聽」被勾春燕相得益彰地運用,仿佛它們從來都不是兩種文化。
勾春燕在問診
問及中西醫如何結合,勾春燕直言自己並不同意「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的說法,在從事中西醫結合的25年後,勾春燕更加堅信,中西醫結合一定是將中醫和西醫的理論、實踐合理地交融,「兩條腿走路」。
此前,微博熱門話題「國家鼓勵西醫離職學中醫」引發熱議,網友們各抒己見,看法不一。勾春燕坦言雖然自己是西醫出身,但堅持認為讓西醫離職學中醫的做法並不可取,中西醫理論差距較大,只有足夠了解傳統文化又對其感興趣的人才適合學中醫,從基礎學起更有助於成為一名合格的中醫。
要看病,先答題
在門診中,問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上午9點30分許,一位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走入勾春燕的診室,和其他患者一樣,他也是專程來複診的,勾春燕仔細地看過他的化驗單。
「你自己先總結一下吧!」勾春燕簡明扼要地發問。
「我估計是因為我最近喝了一點酒。」患者略帶悔意地回答。
勾春燕繼續追問:「一點酒是多少?」,「半瓶」患者斬釘截鐵地說。
「一車藥抵不上一杯酒,你要先管住自己不能幹什麼,其次才是如何正確地配合治療。」勾春燕耐心地向患者解釋。
像這樣關於細節的提問,是勾春燕的患者們必須回答的問題。如何煎藥、服藥、精準把握藥量,勾春燕同樣會不厭其煩地告知患者,碰到患者提出想單一服用中藥或西藥,勾春燕便會用「各有各的道理」為患者解釋為什麼要服用這些藥物。
上午11點,勾春燕的門診結束於有來有往的問答之間,在這半天的時間裡,該診室共接診20位患者,均為複診患者。這是近一個月以來,勾春燕門診患者量最少的一天。
今年4月8日,隨著「北京版」醫改方案的推出,公立醫院實施醫事服務費,佑安醫院中西醫結合中心的專家門診量顯著下降,最大門診量也不過每天七十位患者,相比醫改前動輒百位患者的門診量,醫改後約有一半的患者選擇普通門診。顯然,這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分級診療。
掛號單
西醫院裡的優勢科室
下午1點是勾春燕的查房時間。由於佑安醫院是一家以感染傳染性疾病為主攻方向的醫院,在中西醫結合中心病房,醫院使用內走廊和外走廊將醫患的活動區分開,院長李寧的題字和患者送的錦旗,是內走廊的全部裝飾。
李寧院長的題字之一
掛在內走廊的部分錦旗
15個病房,每個病房三位患者的情況勾春燕都瞭然於心。二便狀態、黃疸程度、體重變化、活動情況等,都是勾春燕了解的重點。不管是症狀較輕的患者還是危重期病人,勾春燕都要親自查體,並充分考慮患者隱私,關門、拉窗簾,以及要求家屬在病房外等候。此外,她還會向意識清醒的患者了解其主觀感受。
勾春燕為患者查體
勾春燕介紹說,雖然上午7點主治醫師和住院醫師已經查過房,但為了更好地診治重症和疑難雜症患者,主任醫師要在下午再次查房。
據悉,佑安醫院中西醫結合中心是衛生部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全國綜合醫院中醫藥工作示範單位、國家中醫肝病新藥臨床試驗基地、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傳染病臨床基地和傳染病重點研究室、北京市中西醫結合肝病(傳染病)重點學科、北京市中西醫結合肝病會診中心、首都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肝病研究生培養單位。近年主持了多項國家、省部級重大科研科題,獲得國家科技成果獎6項。
榮譽牆
「病癥結合」是趨勢
與西醫的按系統分科方式不同,中醫是按疾病整體來診治,因此分科並沒有像現代醫學分科那麼細緻。同病不同症、同症不同病,看法也不盡相同,所謂千人千方。
勾春燕介紹,過去是一個中醫看所有的疾病,治療手段受醫生主觀影響顯著,未來的診療趨勢則要求「病癥結合」,根據西醫標準化的指標,診斷出某種疾病,在某種疾病的範圍內,確定症狀治療的規範。
隨著第45位患者的查房結束,健康界探訪至此告一段落,勾春燕匆匆趕去參加醫院組織的學習會。從門診到病房,佑安醫院中西醫結合中心的工作還在繼續。這個誕生於1957年的科室,在東西方智慧的擁抱裡,正在走入下一個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