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聰明的家長都知道,閱讀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它不但是學習成績提高的基礎,更是將來人生的翅膀。所以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家長,花越來越多的錢,為孩子們購買越來越精美昂貴的繪本,參加各種各樣的繪本閱讀班和活動,但這些都對培養閱讀能力有直接的作用嗎?實際上絕大部分都沒有對孩子產生實質作用,反而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我們應該掌握正確的使用方法,而不要被商業利益的推動帶錯了節奏和方向。
繪本被印刷和製作的越來越精美,是因為這樣更容易給人以高級感,更吸引人,就更容易獲取商業利益。可是對孩子來說,這些都與培養閱讀能力沒有多大關係,因為這些讓孩子越來越關注的是那些精美的圖畫和裝幀,反而忽略了文字和內容本身(孩子的注意力是非常有限的,也沒什麼控制力),所以反倒對培養閱讀能力有一定的不良影響。即便是那些取材精巧立意深刻的繪本,也會因為注意力和成人的講解都流於表面(講解深度不夠,拓展不足),對閱讀興趣的培養作用有限。
那麼怎麼樣才能用好繪本呢?先分析一下繪本的作用。我認為繪本主要有兩個作用,一是利用精緻的內容深刻的立意,加上成人的分析講解拓展孩子的認知邊界,引導孩子的求知慾望。二是認字,形成基於文字的思維能力。
第1個作用簡單的說就是利用孩子愛聽故事的特點,用講故事的方法對內容進行深入的分析講解,來逐步的拓展孩子的認知邊疆,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不一定要盯著繪本看,主要依靠家長的分析講解引導孩子逐漸喜歡上獲取知識的過程,所以功夫主要在家長的講解和拓展能力上,而不是繪本的精美程度。說實話一個精美而立意深刻的故事,並不只是在精美的繪本中才有,我們在網上隨處可以搜到。在生活中、在我們的經歷中,在舊有的學識中我們隨處可以提取到適合孩子成長的故事,並且這些故事更加真實鮮活,有營養利吸收。而那些精美的圖畫最多只是活躍書本的配料,不使書過於呆板更適合孩子口味罷了。如果孩子看圖就能夠明白故事的內容和含義,那麼他還會集中注意力在文字的理解思維上嗎?我的經驗是在與孩子玩耍、相處、聊天兒的過程中,抓住許許多多「講道理」的機會,把道理都變成一個一個的小故事,也可以是隨口而來的口頭作文,在這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知識和理念都悄無聲息的種下了,同時在家長精心的安排下一整套「免疫預防針」也打完了。通過這種模式能夠自然地為孩子建立起一套健全正確的價值觀,同時大大提高他的境界格局,使他今後在道路上規避幼年期的諸多陷阱,家長根本不用等出了問題再氣急敗壞的做收效甚微的批評教育。又因為有了這套良好的價值體系做支撐和框架,我們會更有底氣容忍包容孩子在自主探索的道路上所犯的錯誤,使孩子有發展獨立自主能力的機會,又可以保有靈活的界限,讓孩子不出軌,少意外。這裡的關鍵是要抓住事件的尾巴進行主動的引導講解和經驗總結,並在「講故事」的過程中進行預判和布防,悄無聲息的把防疫工作做好。不要放過每一次孩子提問的機會!要作出精心回答。而不是事後在孩子眼裡無釐頭般的把孩子揪過來進行強行灌輸,從而花費更多的時間和代價,做收效甚微且有副作用的事。小時候最討厭大人說的一句話就是:「你長大就知道了」,那種讓孩子急切與懊惱的心情,已經足以說明成人浪費了多麼大的機會!抓住這些好機會事倍功半,不要非等到某個所謂的正式場合,在補習班上、課堂裡,「事發現場」別人的面前之類的地方,或者你已忍無可忍之後再去被動的告訴他該怎麼做,那時他已興趣全無,並懷有先見和反抗之意,你的困難就可想而知了。所以抓住每一次問答的機會,聊天的時刻增長都在無形之中,孩子他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知道了很多,可你一定知道他為什麼知道那麼多。靈活應用機會,不要刻板於繪本時間。好內容的繪本其實是給家長看的,是他們學習提高和積累素材的工具之一,而對於孩子象徵意義更大些。我們用一切靈活適時的手段引導孩子的知識疆界擴展,當孩子在擴展中欲望熊熊燃起不可收拾的時候,他們自會找到最有力的獲取知識的工具,或許我們只需要在他們忙於尋找時伸手指一下。
第2個作用認字,找文字思維的感覺。我們家的繪本是用來畫圈兒的,所以我會買一些廉價打折印刷和內容還過的去的繪本,精美的繪本只用來欣賞圖畫,而不用來練習文字閱讀。一個孩子閱讀之初最大的障礙就是識字量太少,這樣孩子就面臨很大的壓力,面對滿篇不認識的字,什麼意思也讀不出來,於是很容易就把注意力集中到圖畫上去了,這樣我們培養文字閱讀能力的目的就沒有達到。我在最初是不在繪本裡教孩子認字的,我利用街上的路牌、廣告牌、門牌、店鋪招牌、報紙等等這些隨機出現的文字,隨機的指給孩子看,由於孩子在這個時候都比較興奮好奇,不但很容易把字記住,而且情緒輕鬆積極的狀況下也容易產生很多自豪感,更加促進了認字的積極性。我又專門挑那些簡單的字先來,並且不斷找這些認過的字出來重複指給他看。這些認字的過程不但輕鬆好玩,而且我只讓他「認」不讓他「識」,也就是只告訴他這個字叫什麼,別的什麼都不說,不要求他知道含義。原因是,我正在他的大腦裡打造符號識別區。人作為動物的一種,由於狩獵遷徙等生存需要,天生就有強大的對環境圖像的識別和記憶能力,以及在大腦中相關的識別記憶區域。中國文字雖然是象形文字,但是相比於環境圖像,它已經是一種符號化了的圖像,是一個符號系統,還是有別於環境圖像的。所以我們要從大腦的圖像識別記憶區域裡劃分出來一部分,作為新的符號識別區域,這個劃分就是通過符號的輸入刺激來完成的。起初我們只需要孩子輸入這些符號形成刺激,並不需要讓這個孩子知道符號的含義以及相關的聯繫。這樣在學齡前孩子很小的時候就不會超過他的能力範圍,通過這樣單純簡單的點滴認知積累,逐漸劃分出符號識別記憶區域。人類文字的出現成熟只有幾千年,遠遠沒有環境圖像識別那樣積累了億萬年的強大。況且這幾千年來能世代學習文字的人就更少了,大多數人是不具備這方面進化傳承條件的,如果能世代貴族,孩子在這方面或可會有一些天賦,多數家庭的孩子都需要通過符號輸入刺激來重新劃分腦區,建立符號識別系統的區域。要注意的是,在孩子學齡前沒有發育到識字年齡時,強行識字是對他不利的,我們這裡只是讓他認字,告訴他這字叫什麼,只做刺激不強求記憶,更不要求他識得這字的含義。字在孩子眼裡只是圖案,能認識和區分,但沒有含義。等到孩子積累到一定數量,我會拿來一些廉價的舊繪本,讓他用筆圈出書上他認識的字。這樣操作,局面就被翻轉過來了。他依然不認識大多數的字,但是他的注意力只在圈出自己認識的字上,大量不認識的字不在考慮之中不會給他構成壓力,在孩子滿足他天生的「破壞欲」和拓展欲望的時候,只會讓他很興奮很滿足,想要不斷繼續,不斷拓展,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了文字上,而不會被轉移到精美的圖畫上。這種情況下孩子會很快不滿足於自己的領地,會積極主動地試圖擴大自己的圈字範圍。這時你只要添油、「慫恿「」、提供「軍火」、提供訓練支持就足夠了,教學效果會非常的好。抓住這個突破口,逐漸拓展並帶入內容,孩子的閱讀能力和閱讀興趣就慢慢建立起來並熊熊燃燒。我曾在90年代的公交車上,見過一個抱著兩歲男孩的媽媽,當時男孩能熟練讀出我手裡報紙上的大標題,這個媽媽就是利用認路牌、看店鋪招牌的方式,已經讓這孩子認識了2000多個漢字。當然今天隨著腦科學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我們的手段就更加豐富了。我孩子一年級後半學期去圖書館,已經不看帶拼音的字書了。三年級的時候,讀一本1CM厚的少年版名著只要兩小時,大部頭的紅樓夢也只用了7天飯後時間就讀完了,懷疑他這麼快閱讀的效果,與他聊起紅樓夢,他對書中人物個性、複雜關係地位的理解和分析,大大超出我的想像,超過了許多成人的理解,著實嚇了我一跳!路走對了就像投對了胎,一切都變得輕鬆自然。下一步就自然進入寫作能力培養了,不用再在作文班裡浪費時間和金錢,去學那些呆作文。在有了上面的閱讀基礎後,只要再用相應的技巧就能讓孩子次次作文得「優+」,學會真正的寫作。這好像也已變得理所當然,水到渠成了,下篇文章我們就來聊聊它吧。
歡迎關注,點讚給我鼓勵。留言,一起探討互動辨真認偽。轉發!促進形成更適合我們孩子成長的社會大背景,讓我們的孩子更卓越,更幸福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