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友留言問我:為啥我們小時候那麼好帶,現在的娃這麼難帶?
這個問題其實很有代表性,相信很多家長也會有同樣的困擾。
關於這個問題,可用心理學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來解釋。馬斯洛需求理論將人的需求按層次依次分為:生理、安全感、社交、尊重、自我實現。它告訴我們:人只有滿足了低層次的需求,才會進而去追求高層次的需求。
我們小時候受生活水平所限,可能那個時候只要達到基本的生理需求,就很滿足了。但現在我們能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條件,所以,孩子的心理需求乃至其他層次的需求,也就要求的更高了。
雖然對需求層次的追求和年齡並沒有直接關係,但從經驗來看,對於3~12歲兒童來說,社交應該是這個階段最直觀的需求。
很多實驗研究都發現,在學校與同學之間的互動技巧高、容易被同伴接受的人,其課業學習和日後人生的成就會比較高。
即使是幼兒園的小朋友,能否交到新朋友,有沒有人緣,也能夠預測他們在課堂中的積極程度,以及能否獨立完成老師布置的功課。
科學家還從進化的角度,證明了社交的重要性。
我們都知道,人比大猩猩聰明多了。和500萬年前的人類祖先相比,現代人的頭骨顱容量增加了一倍。也就是說,我們的大腦比祖先大了一倍,也比他們聰明許多。
那麼變強大的大腦到底有什麼用呢?
英國心理學家尼克·漢弗萊提出了一種解釋:大腦是用來解決社會問題的,而不是物質問題。
我們人類不斷變聰明,就是要解決複雜的人際關係問題。我們每天都在模擬和猜測別人在想什麼,然後決定自己的行為。看來這可比數學題、物理題難多了。
一位媽媽自述:我女兒3歲多,剛開始上幼兒園的時候,一直不適應,幾乎每天送她入園都要哭鬧,好不容易情況好轉了,老師又開始反饋說,她在班裡不合群。
比如,別的小朋友都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但她總是一個人玩。老師組織做遊戲,她也總是站在旁邊看,不肯參與。
老師說,她好像總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完全沒有融入到集體裡來。
但是遇到她喜歡的事情,比如畫畫、做手工,她通常都還挺專注的,但其他時候就有些不耐煩,要麼發呆,要麼咬指甲、摳手指,但在家裡就不太會這樣。
我很擔心孩子是不是有社交障礙?要怎麼做才能讓她更合群一些?
我們要知道:有些孩子是天生敏感、慢熱的氣質,面對陌生環境,可能會比其他孩子需要更長時間去觀察和適應。
但有的孩子膽小、依賴、怕生、不合群、在家在外兩個樣……這些表面看起來是性格上的問題,其實根本原因是感覺統合(觸覺)失調。
觸覺是人感受本身特別是皮膚的機械接觸刺激的感覺,是由壓力和牽引力作用於觸覺感受器而引起的。如果觸覺失調過於敏感,就會讓孩子對皮膚接收到的感覺進行錯誤的解讀:很小的刺激都會引起大腦皮層產生強烈的反應,就容易造成情緒的不穩定。
觸覺失調的孩子不敢嘗試新的事物,不願與人交流玩耍。當他們從熟悉的家庭環境進入幼兒園時,陌生的人群和環境會讓他們產生強烈不適,因此會主動的遠離和迴避,逃避社交。
這類孩子對別人的觸摸非常敏感,連帶著內心也比較敏感,因此他們在人際交往和生活中都會遇到困難和挫折。但在孩子的社交敏感期(3-6歲),有沒有固定的玩伴和良好的社交關係對他們的成長非常重要,家長一定要引起重視。
孩子之所以容易發呆、咬指甲、扣手指、不願意加入遊戲……是因為他的觸覺正處於「警報」狀態,當這個新環境還沒有讓她完全放鬆下來,她是沒有辦法去「探索世界」的,更不要說跟小朋友一起玩了。
所以這個時候,如果一心想要讓孩子「合群」,反而會變成施加給孩子的壓力,對孩子來說,無疑雪上加霜,表現更退縮。
其實我們前面已經寫過很多觸覺失調的文章了,經常關注我們的家長相信已經從中學習到了很多知識。
還是那句老話,觸覺過度敏感主要是由於生活中的觸覺經驗刺激不足(如剖腹產,家長包辦代替過多,代養人有潔癖等)所造成,最好的改善方式,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不要限制孩子「想要得到觸覺刺激」的行為。
如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為他們的身體做做撫觸擠壓按摩,多接觸帶有新鮮觸覺刺激的物體和環境,或者選擇專業的感統訓練機構,運用各種各樣的感統器材給孩子提供豐富的觸覺刺激。
總之家長應該適當放手,給孩子一點自己的空間,不過分控制和幹預孩子,讓孩子能有嘗試新鮮事物的機會,這樣才能慢慢發展他們的觸覺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