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莊子》中有言: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冰者,篤於時也。」
與井裡的蛙,不可以和它談論大海,因為井底之蛙局限於狹小的一方天地,眼界狹小。
不要和夏天生夏天死的蟲談論冰雪,因為它的生命十分短暫,見不到冬雪的景色,見識短淺。
同樣,和見識淺陋的人,不必和他們談論高於他們認知的道理,因為他們的學識是有限的。
又好比,兩個人都在爬山,一個人到了山頂,另一個還在山腰,到了山頂的人就喊:快看,是大海!還在山腰的人則一臉懵:明明前面是一棵樹。
這說明,層次不同的人,看到的世界也是不一樣的,自然難以交流,既然見識根本不在一個層次上,那麼也就不可能用辯論擊敗淺薄無知的人。
貳
成熟度跟年齡沒有直接關係,很多成年人雖然在生理上已經成熟,但在心智上並沒有比他們5歲時有本質上的進步,因為把事情分類成兩種是非常簡單的,對心智要求不高,價值觀比較單一,但要同時看到並接納一個人身上的複雜性和多元性就要難得的多了。
人心智成熟的重要標誌之一是超越二元對立的狀態。二元對立的思考方式是一個無處不在的陷阱,這種思考方式會讓身邊的人陷入深深的無力感,更重要的是會自我蒙蔽,完全看不到自己的盲點。
就拿曾經發生在距離筆者比較近的一個實例來說吧,據此筆者又多了幾分總結,人和人的認知層次拉開的距離越來越大後就真的是無法交流了。
許多年以前上學時期的一個比較好的同學,這麼多年始終不曾再同行,才越來越發覺簡直是無法與其進行成年人之間的交流了。
因為她本身的思想就不是一個走向成熟的成年人所有,倒像是來自於一個任性的未成年人,思想充滿幼稚、淺薄而不自知,言行之中的種種皆如孩子一般。
在她的眼中,世界依然還是孩子眼中的非黑即白,只要稍稍有一點不合她的心意就開始鬧起她那小情緒,那般無理取鬧的表現簡直就是活脫脫的一副任性小孩子的嘴臉。
你不和她一般見識,客觀地向她擺事實、講道理,試圖意味深長地與其溝通,她非但油鹽不進,好似掩耳盜鈴,還無數個「我不聽,我不聽」,「說我也沒用,就氣你」……一副「我永遠都這樣,你能拿我怎麼辦」的任性熊孩子模樣。
這些種種無理取鬧的表現大家小的時候可能對家長都有過,但那畢竟是孩提時期,而現在一個已經嫁為人婦的成年人居然還會如此……怎麼講都是說不過去。絲毫聽不得別人的勸諫,無論別人如何勸諫,可當事人依然是嬌縱之態,就像小孩子玩遊戲勝利後的洋洋得意。
平常的多次微信聊天中她的整體表現就好像是世界都要圍著她轉一樣,只要有一點稍稍不合她的心意,就開始鬧上她的小情緒,說「我不行了」「我受不了了」「我犯病了(並非是身體生病,是耍小性子)」,還說什麼我今天這難受,明天那又難受等等,總之就老是一個任性小孩子的言行。而其實在此交流的過程中無論你原本再怎麼沒有摻雜情緒,但對於她的這些種種表現怕也是無奈得不能再無奈了……
你是以一個成年人的身份試圖心平氣和地與其闡述事實道理的,可是到了這樣一個好似任性孩童般的小女生這裡卻怎麼也講不通,無法向與其他成年人一樣進行正常的交流。
因為儘管她的實際年齡早已經是一個成年人了,而她的思想認知的層次卻還依然停留在未成年人時期,她自身又不想改變這種層次的狀態,而就是想永遠的維持在這個老樣子。
又或者她壓根就不想成年,潛意識裡就排斥,不接受那些成熟的思想認知,卻把她的那些淺薄、狹隘的想法當成寶,局限於自身井底狹小的一方天地並樂此不疲,活在由她自己小我的狹隘想法編織成的「夢境」中,故而就老是這種對於一個成年人來說幼稚到極點的表現了,永遠也無法完成人生的蛻變。
經歷過蛻變走向成熟的人都知道,完成蛻變的過程是艱辛而又痛苦的,對於她這樣思想認知都如一個孩子般的人,當然也是不具備成年人頑強的意志力的,她那麼薄弱的意志力又豈會經受得住?所以,以上關於她的種種也就毫無疑問了。
不管多大的人,看事情太過於理想絕對,理想化的背後是虛弱,心裡有個幼稚的人格沒長大,還在以單純簡單的思維認識事物。早點認清這個脆弱吧,免得被現實摧毀。 要求自己做成什麼大一點的事,包括內在成長,都是艱難且不美好的。
層次差距越大,思想認知層面的鴻溝也越大,自然無法交流,和淺薄無知的人談論高於他們認知的道理,又豈會講得通呢?
正所謂夏蟲不可以語冰,井蛙不可以語海,用不著和他們多費唇舌,免得消耗自己,得不償失。
原創文章,未經允許,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