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認知層次淺薄之人費唇舌,無異於對牛彈琴

2020-12-17 浮生歸來超少年

《莊子》中有言: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冰者,篤於時也。」

與井裡的蛙,不可以和它談論大海,因為井底之蛙局限於狹小的一方天地,眼界狹小。

不要和夏天生夏天死的蟲談論冰雪,因為它的生命十分短暫,見不到冬雪的景色,見識短淺。

同樣,和見識淺陋的人,不必和他們談論高於他們認知的道理,因為他們的學識是有限的。

又好比,兩個人都在爬山,一個人到了山頂,另一個還在山腰,到了山頂的人就喊:快看,是大海!還在山腰的人則一臉懵:明明前面是一棵樹。

這說明,層次不同的人,看到的世界也是不一樣的,自然難以交流,既然見識根本不在一個層次上,那麼也就不可能用辯論擊敗淺薄無知的人。

成熟度跟年齡沒有直接關係,很多成年人雖然在生理上已經成熟,但在心智上並沒有比他們5歲時有本質上的進步,因為把事情分類成兩種是非常簡單的,對心智要求不高,價值觀比較單一,但要同時看到並接納一個人身上的複雜性和多元性就要難得的多了。

人心智成熟的重要標誌之一是超越二元對立的狀態。二元對立的思考方式是一個無處不在的陷阱,這種思考方式會讓身邊的人陷入深深的無力感,更重要的是會自我蒙蔽,完全看不到自己的盲點。

就拿曾經發生在距離筆者比較近的一個實例來說吧,據此筆者又多了幾分總結,人和人的認知層次拉開的距離越來越大後就真的是無法交流了。

許多年以前上學時期的一個比較好的同學,這麼多年始終不曾再同行,才越來越發覺簡直是無法與其進行成年人之間的交流了。

因為她本身的思想就不是一個走向成熟的成年人所有,倒像是來自於一個任性的未成年人,思想充滿幼稚、淺薄而不自知,言行之中的種種皆如孩子一般。

在她的眼中,世界依然還是孩子眼中的非黑即白,只要稍稍有一點不合她的心意就開始鬧起她那小情緒,那般無理取鬧的表現簡直就是活脫脫的一副任性小孩子的嘴臉。

你不和她一般見識,客觀地向她擺事實、講道理,試圖意味深長地與其溝通,她非但油鹽不進,好似掩耳盜鈴,還無數個「我不聽,我不聽」,「說我也沒用,就氣你」……一副「我永遠都這樣,你能拿我怎麼辦」的任性熊孩子模樣。

這些種種無理取鬧的表現大家小的時候可能對家長都有過,但那畢竟是孩提時期,而現在一個已經嫁為人婦的成年人居然還會如此……怎麼講都是說不過去。絲毫聽不得別人的勸諫,無論別人如何勸諫,可當事人依然是嬌縱之態,就像小孩子玩遊戲勝利後的洋洋得意。

平常的多次微信聊天中她的整體表現就好像是世界都要圍著她轉一樣,只要有一點稍稍不合她的心意,就開始鬧上她的小情緒,說「我不行了」「我受不了了」「我犯病了(並非是身體生病,是耍小性子)」,還說什麼我今天這難受,明天那又難受等等,總之就老是一個任性小孩子的言行。而其實在此交流的過程中無論你原本再怎麼沒有摻雜情緒,但對於她的這些種種表現怕也是無奈得不能再無奈了……

你是以一個成年人的身份試圖心平氣和地與其闡述事實道理的,可是到了這樣一個好似任性孩童般的小女生這裡卻怎麼也講不通,無法向與其他成年人一樣進行正常的交流。

因為儘管她的實際年齡早已經是一個成年人了,而她的思想認知的層次卻還依然停留在未成年人時期,她自身又不想改變這種層次的狀態,而就是想永遠的維持在這個老樣子。

又或者她壓根就不想成年,潛意識裡就排斥,不接受那些成熟的思想認知,卻把她的那些淺薄、狹隘的想法當成寶,局限於自身井底狹小的一方天地並樂此不疲,活在由她自己小我的狹隘想法編織成的「夢境」中,故而就老是這種對於一個成年人來說幼稚到極點的表現了,永遠也無法完成人生的蛻變。

經歷過蛻變走向成熟的人都知道,完成蛻變的過程是艱辛而又痛苦的,對於她這樣思想認知都如一個孩子般的人,當然也是不具備成年人頑強的意志力的,她那麼薄弱的意志力又豈會經受得住?所以,以上關於她的種種也就毫無疑問了。

不管多大的人,看事情太過於理想絕對,理想化的背後是虛弱,心裡有個幼稚的人格沒長大,還在以單純簡單的思維認識事物。早點認清這個脆弱吧,免得被現實摧毀。 要求自己做成什麼大一點的事,包括內在成長,都是艱難且不美好的。

層次差距越大,思想認知層面的鴻溝也越大,自然無法交流,和淺薄無知的人談論高於他們認知的道理,又豈會講得通呢?

正所謂夏蟲不可以語冰,井蛙不可以語海,用不著和他們多費唇舌,免得消耗自己,得不償失。

原創文章,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人生在世,和那些層次比自己低的人,不必生氣
    遇到這樣的人,最好的辦法不是和他們爭論或者講理,而是置之不理,保持淡定安寧的心境,不要生氣,也不要被他們拉低智商,只管做自己應當做的事情就可以。和層次比自己低的人爭辯,無異於對牛彈琴木心先生說過這樣的話:」愚人來徵求你的意見時,他的心裡早有答案。
  • 和不同層次的人爭辯,就像對牛彈琴,看了你就明白
    普通的爭辯尚且這般損心耗力,一旦不是和自己不是同一層次的人爭辯,就更是浪費自己的精氣神,沒有一點意義。 人雖不分等級貴賤,但人認知的層次是真的存在差別的,認知水平不在一個水平的人,很難說到一塊去。 和自己層次相仿的人爭論,是為了探索真理,而與層次差異大的人去進行爭論很有可能會演變化對人身的攻擊。對誰都沒有益處,更玷汙了自己的價值觀。
  • 永遠不要和認知層次不同的人爭辯
    但爭辯有個重要前提:參與的人要處於同一個維度。單身至上的女人硬要和熱衷相夫教子的女人討論「婚姻是一場災難」,選擇北漂的青年非得和留守家鄉的同學爭論「是大城一張床好還是小城一間房好」,都是行不通的。和認知不同的人爭辯, 絕大多數都是在浪費時間。
  • 成語故事|第一課:《對牛彈琴》
    《對牛彈琴》是東漢學者牟融的代表作之一,選自《牟子理惑論》,講述了戰國時期公明儀為牛彈奏樂曲的故事。對牛彈琴比喻對不講道理的人講道理,對不懂得美的人講風雅。也用來譏諷人講話時不看對象。觀察認知:藝術創意:課程類型 : 創意綜合課年齡: 6-9歲課時:90分鐘教學目標
  • 永遠別和不同層次的人爭辯
    眾所周知,受時間、空間、教育的影響,每個人的思想層次都不同。層次不同,註定無法溝通,當兩個人的認知水平相差太多,註定溝通無果,這時候,和他們爭辯實則就是一種無益的消耗。那些根本不在同一頻道的人,凡事若想爭個明白,其實不過是在自尋煩惱罷了。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碰到這樣的情況,面對胡攪蠻纏的人,不論你怎麼爭辯,都如同對牛彈琴。生活中,你和什麼樣層次的人爭辯,往往就註定了你將會淪為什麼樣子的人。
  • 人的認知層次,決定看到的世界
    每個人的認知,源於自身的知識結構層次、生活閱歷和修養,以及對人生的感悟。認知度越高,對世界的把握就越到位,看世界的切入點也就越準確,對自我人生的定位則就會越理性,為人處世則會更磊落,更坦然,更低調,讓人更舒服。
  • 認知層次越低,人就越固執
    說到底,還是多數老人家受過的教育、所接觸的資訊有限,造成了他們的認知有限。不光是老年人,身邊還有一些年輕人也很固執,比如叛逆期的青少年,這類年輕人往往也是缺乏見識,經歷太少,認知層次還處於較低水平。一個人的認知水平越低,其想法就越單一,越缺乏判斷,人就會表現得越固執。
  • 認知越高的人,層次越高
    一個人的認知水平越高,越不在意誰或者多少人同意或反對她的觀點,擁有多面思考的能力。可以客觀看待和衡量自己和事物,因而能做出更有利的選擇,擁有更長遠的追求,因此可以過上更高層次的生活。她能客觀的從其他幾個和她不在一個階層的女孩身上找到各自的優點,並保持謙虛欣賞的態度向她們學習。她發現:邱瑩瑩勇敢、坦率;關雎爾踏實、有教養;樊勝美通世故、有擔當;曲筱綃通透、機靈。她總能看到別人的可取之處,這就是她高認知的表現。
  • 不同認知層次的人之間,最大的成本是溝通成本
    1、不同認知層次人之間的關係,最大的成本不是金錢,而是溝通成本。2、有些話,只該說給懂的人聽,才有意義。認知層次不同的人,連交流都有困難。3、永遠不要和層次低的人爭辯,他會把你的智商拉低到和他一個水平線,然後用他豐富的經驗打敗你,你和什麼樣層次的人爭辯,就註定了你將會淪為什麼樣子的人。4、在那些根本不在同一頻道的人面前,凡事都想爭個明白,其實不過是在自尋煩惱罷了。
  • 認知的三個層次
    為了獲取人生的幸福,人必須進化。而進化最重要的就是提升認知的能力和層次。簡單來講,幸福感的提升來自兩個方面:物質方面和精神方面。錢多、知識多,大概率是幸福的了。當然,前提條件是健康。   我認為認知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叫做知識與技能。
  • 人與人最大的差距,不在貧富,而在認知層次
    其實,不同認知層次的人,是會有交流困難的。我想要的未來,是得到..一個人認知的層次,局限了他的層次我小時候,曾在很窮的鄉下生活。其實有很多這樣的人,他們改善自我認知,通過自己的選擇和努力,走出命運的低谷,獲得展望未來的更好機會。
  • 認知的四個層次,對應成就的大小,看看你在哪個層次?
    人他的成就大小與自己認知的層次和維度息息相關,如果一個人認知的維度很低的話,他思考問題只是在狹隘的層面,所以很難在事業上和人生上獲得實質性的突破,通常情況下,一個人的層次和下面4個層次的認知是相匹配的,知道了自己的認知,在哪個層次上你就知道,你未來的事業能夠做到什麼樣子了,所以大家可以對照一下你在哪個層次,如果層次過低的話,必須通過增加自己的學識和見識
  • 說錢能解決大部分抑鬱,是淺薄的認知
    這個數據,就挺讓人抑鬱的。如果說數據還有些抽象,那看看我們身邊,無論是公眾人物還是周遭親友,抑鬱症都是一個經常會被提及的病症了。比如最近很受關注的脫口秀演員李雪琴,之前就公開承認患抑鬱症。這恐怕不太符合一些人的樸素認知,這樣一個很會「搞笑」、給大家帶來歡樂的人,為什麼自己反而會抑鬱?
  • 人一生發展的七個層次,根據不同的需求,你到底身處哪個層次
    根據這兩大需要,具體延伸至具體的七個層次需求,從低至高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愛的需求、自尊的需求、認知的需求、審美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圖文無關這個層次的分布是根據人這一生所發展的階段和社會需要所歸納總結,比如你和一個乞丐談房價上漲,無疑是對牛彈琴,於他而言,他最關心的是如何填飽肚子,晚上要去哪裡找個溫暖的避風港。
  • 永遠不要和層次低的人爭辯,他會拉低你的智商
    永遠不要和層次低的人爭辯,他會把你的智商拉低到和他一個水準線,然後用他豐富的經驗打敗你,你和什麼樣層次的人爭辯,就註定了你將會淪為什麼樣子的人。 記得大學畢業剛進公司的那一年,有一天我和胡哥到外面去辦事。
  • 人的認知四個層次
    人的認知四層次:1.不知不知:不知道自己不知道。2.知己不知:知道自己不知道。3.知己自知:知道自己知道。3.不知己知,不知道自己知道。原來第一種人我做了30年,我以為世界大同,別人能做到的我也可以。十七八歲時我狂妄的認為李嘉誠有什麼了不起?他也是一個鼻子兩隻眼睛,吃糧食的肉身凡胎,他能從米鋪幹到華人首富,我也要去拼一拼。
  • 認知層次不同的人,是很難溝通的
    重要的是旅行,與人接觸、交談,到處去看看。」寧教授說,聽了他的話,可憐的孩子當時就崩潰了,完全不知所措。寧教授不知道,不同認知層次的人,會有交流困難的。有個很出名的故事,說有位媽媽,帶著未成年的女兒逛街,逛街回來,女兒畫了幅《陪麻麻逛街》。
  • 認知層次不同的人,是很難溝通的
    寧教授不知道,不同認知層次的人,會有交流困難的。02有個很出名的故事,說有位媽媽,帶著未成年的女兒逛街,逛街回來,女兒畫了幅《陪麻麻逛街》。媽媽拿過女兒的畫,瞪眼一看,頓時懵了,女兒的畫上,沒有車水馬龍,沒有高樓大廈,也沒有誘人的包包。只有一根又一根的,奇怪的柱子。......
  • MBA分享 | 認知層次高的人,過的是不一樣的人生!
    人與人的區別,不在於智商,而在於認知,在於你如何看待這個世界,看自己,看他人。看法不同,觀點不同,你的行為也就不同,產生的結果自然也不同。懶惰與勤奮,學習能力強與弱,消極與積極,樂觀與悲觀,其實都是不同認知層次帶來的不同行為和結果。你的認知在什麼階段,你的人生就處於什麼層次。
  • 學習的認知層次,影響了兩代美國人的教育認知目標分類體系
    於是,他提出了一個新的學習教育分類法,這就是影響了兩代美國人的「認知目標分類體系」。人們給事物進行分類時,是通過歸納概念,為進一步的複雜的推理做準備,布魯姆是根據人的「認知過程從簡單到複雜,由具體到抽象」這一規律來作為其教育目標分類理論依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