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報:溫情援助防止群眾因案返貧

2020-08-26 合肥司法行政

陳洋,合肥市法律援助中心的主任。多年來一直在為法律援助事業傾注自己的心血。近日,他在《法治日報》上講述了這樣一起法律援助案件——


講述人:陳洋


為城鄉困難群體提供法律援助是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尤其今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我們不僅要讓困難群眾在每一起案件辦理中感受到法律溫度,更要防止他們因案致貧、因案返貧。

蔡某曾是一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後在政策幫扶和自身努力下脫貧。從2015年2月起,蔡某一直在一家電器公司上班,但今年4月因病住院期間,突然收到了「裁員」的消息。此前這家公司未與蔡某籤訂勞動合同,也未曾給其購買社會保險,且拖欠兩個月工資,現要解除勞動關係,又無任何補償,蔡某的生活面臨困境。



無奈之下,蔡某來到安徽省合肥市法律援助中心申請法律援助。我們認為蔡某的情況符合法律援助條件,於是指派合肥市法律援助中心志願律師戴學東承辦此案。考慮到公司受疫情影響經營出現困難,為了既能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又能促進企業復工復產,我向戴學東建議,爭取以調解的方式定分止爭,妥善解決糾紛。

戴學東仔細研究案情後,也認為目前最優的方案是採取調解方式,縮短維權時間和成本,如調解不成功再走仲裁程序來主張權益。蔡某同意後,戴學東及時聯繫公司方進行法律法規宣傳,告知對方在用工方面存在的違法情形以及應該承擔的法律責任。

但公司方面認為蔡某主張的金額過高,無力足額支付。戴學東經過耐心調處說理,勸說蔡某和公司互諒互讓,共克時艱,最終促成雙方達成協議,公司分三次向蔡某支付補償款24000元。

事後,蔡某對法律援助律師的積極作為由衷稱讚,他認為正是法律援助這項民生工程,把自己從貧困邊緣拉了回來,使其不致因案返貧。對公司而言,補償金額合理合法,也保障了其後續經營。



今年以來,我們全力推進城鄉困難群體法律援助民生工程提質增效,切實維護困難群體合法權益。針對農民工、殘疾人、老年人、下崗職工等特殊困難群體,採取開闢法律援助「綠色通道」、免開經濟困難證明等舉措,做到急事急辦。同時將標準適當放寬到家庭人均收入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水平,進一步降低門檻、擴大覆蓋面,確保法律援助應援盡援。

為了讓越來越多的人知曉法律援助,我們常態化開展政策宣傳,設置城鄉困難群體法律援助民生工程宣傳臺,選派專業律師現場免費解答群眾諮詢,引導需要申請法律援助的城鄉困難群體到最近站點辦理,還開啟便民預約服務,讓困難群眾辦事提速,讓工作人員辦案提效。今年上半年,合肥市法律援助中心共受理法律援助案件6056件,解答諮詢7958次

最近,我們還組織開展了受援對象電話回訪,大家說得最多的就是「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這說明老百姓需要法律援助,更認可法律援助。我們會繼續為群眾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努力做到援助政策人盡皆知,把好事做好做足,發揮到最大功效。


記者點評:範天嬌


陳洋已經在合肥市法律援助中心工作23年,一直為維護困難群體的合法權益而奔波,是法律援助事業發展的親歷者和推動者,同時也見證了從市縣到鄉村公共法律服務平臺的全方位建設,以及公共法律服務實體與網絡、熱線平臺的立體式融合。隨著合肥法律援助服務體系不斷織密,案件辦理質效不斷提升,當城鄉困難群眾需要時,法律援助服務變得觸手可及、觸網可得。

相關焦點

  • 宣威「法院+社區」模式 為群眾配送法治「禮包」
    近年來,宣威法院以強化黨建為引領,結合各項扶貧政策和法治力量,積極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提供有效動能和司法助力。該院認真貫徹落實上級脫貧攻堅的指示精神,進一步細化脫貧攻堅責任清單,並多次召開黨組會專題研究扶貧工作。
  • 廣西容縣:端穩就業「飯碗」 防止群眾返貧
    這是容縣持之以恆推進就業扶貧,幫助群眾端穩「飯碗」、防止返貧的一個縮影。 今年以來,容縣聚焦聚力脫貧攻堅和疫情防控雙重任務,多措並舉推進群眾就地就近就業。容縣拓寬「網際網路 」就業渠道,通過新媒體發布12期、95家企業招聘用工信息,既避免了疫情期間人員聚集,又為基層群眾就地就業提供1萬多個崗位。
  • 濠江法院:以防止返貧機制鞏固脫貧成果
    濠江法院:以防止返貧機制鞏固脫貧成果 2020-12-21 18: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為困難群眾提供高質高效法律援助
    法制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晨司法部近日下發通知,部署從現在起至今年年底,在全國司法行政系統開展「法援惠民生 扶貧奔小康」活動。今天,司法部有關負責人就活動開展的有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去年辦結法律援助案件127萬餘件記者:為什麼要開展「法援惠民生 扶貧奔小康」活動?
  • 法律援助顯身手,因案致貧老人獲救助金15萬元
    法律援助顯身手,因案致貧老人獲救助金15萬元 2020-12-15 17: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法律援助品牌活動惠民生暖民心
    法律援助惠民生、暖民心。自今年5月起,司法部在全國部署開展「法援惠民生 扶貧奔小康」品牌活動(以下簡稱品牌活動)。各地司法行政機關和法律援助機構按照司法部統一部署,圍繞做好疫情防控、保障復工復產復市、決戰脫貧攻堅,深化法律援助便民惠民措施,創新法律援助服務方式,提高法律援助服務質量,為困難群眾提供覆蓋城鄉、便捷高效、普惠均等的法律援助服務,讓法治陽光照亮每個角落。
  • 法律援助 惠及更多群眾
    01切實維護群眾合法權益法律援助作為司法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群眾提供法律幫助,讓群眾真正感受到法治的公平正義。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社會治理模式的不斷轉型,群眾的法律意識不斷增強,法律援助需求也不斷增加,「以法權」已成為越來越多群眾解決問題的重要手段。近年來,我省不斷簡化法律援助的辦理流程、優化服務效率、創新服務方式、提高服務質量,努力提高辦事群眾的滿意度。
  • 貧困群眾脫貧後幫扶政策會變嗎?返貧怎麼辦?
    貧困群眾脫貧之後政策會變嗎?扶貧投入還會持續嗎?返貧怎麼辦?針對這些問題,記者在2日舉行的國新辦發布會上採訪了國務院扶貧辦副主任歐青平。 脫貧後政策會變嗎?扶貧投入還會持續嗎? 「政策會保持總體穩定,幫扶措施不能『急剎車』。」歐青平說,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後,仍然需要採取有效措施,切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 廣西法治日報登報掛失老年優待證遺失聲明
    《廣西法治日報》是廣西唯一的省級法治類黨報,是自治區黨委和政府、自治區黨委政法委和綜治委領導、管理政法綜治工作,建設平安廣西、法治廣西,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喉舌和輿論陣地,日發行量15萬份。《廣西法治日報》的辦報宗旨是:「政法綜治的宣傳陣地,法治建設的信息總匯,依法治桂的輿論窗口,公民身邊的法律顧問」。報紙堅持「黨報性質、法治特色、都市類報風格」的辦報方針,堅持圍繞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政府和自治區黨委政法委、綜治委的中心工作和發展穩定大局搞好輿論宣傳工作,堅持為各級政法和綜治部門服務;堅持為群眾普及法律知識、提供法律服務,依法為群眾維護權益。
  • 「全得你們幫忙,不然這日子沒法過了」 傳遞檢察溫情的司法救助
    及時對受害申請人實施司法救助,緩解燃眉之急,緩和家中困境,重拾生活信心,深刻體現了銅仁檢察機關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黨和政府的關懷及時送給刑事受害人及其家屬,充分傳遞檢察溫情,澆築道德高地。李某某救助一案,是銅仁市檢察機關將救助工作深度融入精準扶貧工作後取得的成果之一。同樣,申某某一案也因深度融合脫貧攻堅,入選2019年貴州省司法救助助力脫貧攻堅5個典型案例。
  •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東升 - 變更撫養權,女兒想隨爸爸生活...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東升法治日報通訊員 何若愚「企業目前已經扭虧為盈,真的很感謝檢察機關為我們舉行聽證會化解矛盾,在公司發展最關鍵的時期,通過分期繳納執行款的方式,緩解壓力。」秉承「楓橋經驗」矛盾就地解決的理念,檢察官們積極尋求「案外」解決方案,多次走訪企業,調取企業稅收年度報告,並詳細了解實際經營情況,認為分期繳納執行款可能是在維護執法權威的前提下解決該矛盾一個比較好的方式。為更好地化解行政爭議,諸暨市人民檢察院決定就此案召開聽證會,引入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矛盾調處。8月初,首場行政檢察聽證會在該院行政爭議調解工作室舉行。
  • 防止欠薪致貧返貧!上半年貴州檢查機關為農民工追回欠薪5777萬元
    開通涉脫貧攻堅案件「綠色通道」,防止因辦案時間長影響脫貧攻堅。積極落實扶貧領域涉案財物快速返還機制,挽回經濟損失821.72萬元。主動幫助4335名農民工追回5777.17萬元「辛苦錢」,有效防止欠薪致貧、返貧。  「送法進企」提高企業規範經營能力  全省檢察機關深入走訪調研企業,與企業代表進行座談,聽取企業意見和訴求,形成調研報告22篇,幫助企業提高規範經營的能力。
  • 法治日報整版報導全國掃黑除惡經驗,河南兩案一亮點再受關注!
    諸暨市法院刑庭副庭長王知禮對《法治日報》記者說。這只是司法機關辦理涉黑涉惡案件的一個縮影。各地司法機關在辦理涉黑涉惡案件過程中,牢固樹立人權保護理念,嚴守訴訟程序,充分保障被告人的訴訟權利,全力推進涉黑涉惡案件刑事辯護全覆蓋,為沒有委託辯護人的被告人指派法律援助律師,切實維護其合法權益。如在周某等38人涉黑案中,湖北法院為被告人指派了32名法律援助律師,協調安排律師通過遠程視頻會見被告人。
  • 法治意識提升 群眾越來越習慣用法治方式解決問題
    放棄「鬧一鬧」選擇法律途徑  記者在走訪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法律援助中心時發現,群眾法治意識的提高不僅體現在懂法守法上,更體現在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犯時,能夠利用法律武器進行維權。  張先生來自山東,在北京從事挖掘機租賃工作。2014年,張先生將自己的挖掘機租給包工頭王某,在其工地上進行挖溝、破碎等工作。完工後,王某需要交付租金5萬元。
  • 用法律點亮群眾生活讓「法治紅利」普惠民生
    在微信公眾號、官方網站等新媒體平臺增設民法典宣傳專欄,在各行政服務大廳、行政事業單位和商家門廳電子顯示屏和公交車、計程車車載視頻滾動播放民法典宣傳視頻、動畫、法條解讀等,讓《民法典》走近群眾身邊、走進群眾心裡。一時間,《民法典》家喻戶曉,群眾受教育覆蓋面達90%。
  • 新疆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 各族幹部群眾法治觀念明顯增強
    □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潘從武□ 通訊員 張蕾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潘從武 通訊員 白雪晴 攝培養「法律明白人」、打造法治陣地、拓寬法律服務渠道……近年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地、各部門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繁榮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推進依法治理工作,各族幹部群眾法治觀念明顯增強,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不斷提升,普法成果惠及各族群眾。
  • 南陽市宛城區司法局圍繞四個目標為法律援助增效
    為充分發揮法律援助服務群眾、服務大局的作用,南陽市宛城區司法局圍繞四個目標,推動法律援助工作穩步發展。一是圍繞滿意目標,縮短服務距離。
  • 來源:法治日報——法制網
    法治日報赴遼採訪組12月的遼寧,歲暮天寒。可遼寧省丹東市寬甸縣永甸鎮的村民隋老漢卻感覺心裡「真暖和」。而讓他感覺「暖心」的,就是「村民評理說事點」。原來,隋老漢因立遺囑產生家庭矛盾,兒媳阻撓老房翻建。擔心入冬前住不上新房的隋老漢便找到村裡的評理說事點訴苦。
  • 法治日報:「校鬧」等案事件從此銷聲匿跡
    2020年9月1日,法治日報以「廣東英德創新推出校園矛盾糾紛調賠結合化解機制 『校鬧』等案事件從此銷聲匿跡」為題,報導了英德市教育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全文如下:最令教育部門和學校頭疼的「校鬧」等影響校園安全、社會穩定的案事件銷聲匿跡,校園矛盾糾紛化解由專業調解機構承接,損害賠償由保險公司承擔,不僅充分保障教師職工學生權益,還防治結合,築牢校園安全防線。
  • 法制日報盤點2017年十大案件:聶樹斌案、於歡案在列
    原標題:法制日報盤點2017年十大案件:聶樹斌案、於歡案在列「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2017年,關注法制日報微信的你,有沒有對一起案件記憶深刻,有沒有對一起案件拍案而呼,有沒有對一起案件扼腕痛惜……2017年,無論陽光是否到來打在你的臉上,雪花是真實的,冰冷與溫暖一樣也都是真實的……在2018年即將到來之際,我們梳理、精選出法制日報微信這一年來報導、關注過的十起案件,給關注法制日報微信的你,邀你共同聆聽法治進步的足音……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