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報:「校鬧」等案事件從此銷聲匿跡

2020-09-04 和諧醫調

2020年9月1日,法治日報以「廣東英德創新推出校園矛盾糾紛調賠結合化解機制 『校鬧』等案事件從此銷聲匿跡」為題,報導了英德市教育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全文如下:

不到一年時間,廣東清遠英德市平安校園建設邁上新臺階。最令教育部門和學校頭疼的「校鬧」等影響校園安全、社會穩定的案事件銷聲匿跡,校園矛盾糾紛化解由專業調解機構承接,損害賠償由保險公司承擔,不僅充分保障教師職工學生權益,還防治結合,築牢校園安全防線。
  英德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鍾朝本說,英德市委市政府始終把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作為長遠之計和固本之策,積極探索具有英德特色的治理之路,不斷完善多元化矛盾糾紛調處化解新機制,創新推進校園糾紛「調賠結合」機制試點工作,人民群眾滿意度不斷提高、安全感不斷增強、獲得感不斷提升。

成立教調委有效化解校園糾紛

英德是廣東省面積最大的縣級行政區,是一座具有改革創新精神的城市,創造了「葉屋模式」「新城經驗」等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改革樣板。秉承英德經驗中的改革精神,英德政法系統解放思想,敢為人先,近年來在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工作中進行了諸多探索。
   2019年1月,清遠(英德)和諧社會第三方調解中心在英德市黨建和社會組織成長基地掛牌成立。作為獨立的第三方機構,其充分發揮專業性、中立性、群眾性特點,架起矛盾雙方平等溝通的橋梁,使基層政府從直面矛盾糾紛的困局中解脫出來。同年6月,廣東省首個教育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英德市教育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成立,揭開了英德市教育系統建立多元調解體系的序幕。
   溫馨整潔的調解室,專業精幹的調解人員,機制健全的調解制度,對平安校園精細化管理的頂層設計,讓英德教調委看起來別具一格。英德市委政法委副書記陳海濤說,近年來,英德市校園矛盾糾紛有增多趨勢,校園安全問題牽動著黨和政府以及廣大人民群眾的心,為校園安全保駕護航,迫在眉睫,意義重大。為有效預防和化解校園矛盾糾紛,英德成立了教調委。
   據統計,英德市在校學生和教職工超過20萬人,近5年涉及校園糾紛的熱線及網絡問政諮詢投訴年均204宗,近兩年接報緊急重大校園糾紛案件20餘宗,在校學生、教職工人身損害事件3至8宗。
   英德市教調委的成立,為廣大師生提供了教育糾紛當事人平等溝通的專業平臺,一旦發生校園矛盾糾紛,教調委馬上介入,引導雙方當事人優先通過調解的方式化解,讓矛盾糾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從源頭上解決校園矛盾糾紛問題。

校園保險亂象在改革中得以根治

2019年11月23日,英德市某鎮某小學教學點學生譚某某玩耍時不慎掉入祠堂邊的池塘,村民打撈起已無生命跡象。英德教調委接到報案後,調解員第一時間趕到當地村委,安撫家長近乎崩潰的情緒。同時,啟動「調賠結合」機制,保險公司進場查勘,調解員跟蹤落實,協助家屬在短時間內就獲得合理賠償。
   「『調賠結合』機制實現了對學生權利的充分保障。」英德市和諧社會第三方調解中心主任、教調委主任華先偉介紹,學生家長每年只需為學生繳納100元保險費,就可實現全時空保險保障。如果出現傷害、死亡等意外,教調委第一時間介入,幫助家長和保險公司洽談,最大程度保障學生權益。
   不僅矛盾糾紛解決機制、服務內涵創新,「調賠結合」機制也實現保險產品的優化和校園綜合治理管理制度的提升。過去開學時,校園門口擠滿推銷保險產品的業務員,各種保險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後續保障不到位,如今這種保險亂象在改革中得到根治。
   從近一年的實踐來看,英德市教調委共接報案1174宗,立案1100宗,已理賠案件1032宗,結案率為93.8%,為學生爭取合法賠償款241.37萬元。「調賠結合」機制的建立,大大提高了學生傷害、死亡的賠付標準,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改革治理初衷,真正實現了讓政府省心、學校放心,家屬寬心。
   「小到40元的外傷刮擦,大到死亡案件,『調賠結合』機制都會全程介入,提供專業服務,維護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呵護廣大中小學生健康成長。」陳海濤說,過去,英德市每年學生家長到學校協調賠償問題不少於100宗,甚至有家長還到信訪部門上訪、鬧訪,給社會帶來不良影響,現在「校鬧」或師生群體類的惡性事件基本銷聲匿跡。

整合資源提升校園治理水平

據了解,「調賠結合」機制是以廣東省和諧醫調委在醫療衛生領域「調賠結合」模式為依託,整合第三方調解組織、保險經紀、保險公司等社會資源構建的「人民調解+教育保險+保險經紀」創新機制。
  「這是社會力量參與英德市校園安全管理和治理工作的一次有益探索,發揮群眾性、專業性和行業性的人民調解組織在教育行業領域糾紛調處的積極作用,這在全省尚屬首創。」英德市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張燕輝表示,作為校園矛盾糾紛預防與化解的「第一道防線」,英德市充分發揮第三方調解組織主動調解的優勢,最大限度地把社會矛盾化解在校園,解決在萌芽。
  目前,英德市積極搭建「預防+治療」心理服務平臺,各校園相繼完善了事故預防、糾紛調解、保險保障及相關的配套心理服務機制,制定了一體化的工作流程和服務標準,防治結合不斷提高校園安全防控能力。化解校園糾紛的新理念在實踐中生根發芽——從對抗走向對話,從訴訟走向協商,從單一價值走向多元化,既保障了學校、學生及家長合法權益不受侵犯,又能公平公正化解校園糾紛矛盾,從而提昇平安校園治理水平。
  使命呼喚擔當,創新引領未來。鍾朝本表示,英德市教育糾紛「調賠結合」機制,是立足於法治英德、平安英德建設現實需要,以化解校園矛盾糾紛新機制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的改革創新,十分契合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關於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部署要求。新時代,新徵程,英德將堅守初心與使命,重整行裝,以「調賠結合」機制為引領,力爭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上走在清遠市前列,為實施廣東省社會治理創新項目可複製可推廣奠定堅實基礎,為助推社會治理高質量發展交上滿意答卷!

來源:法治日報

·記者:鄧新建/鄧君
·通訊員:曾淑華

校園糾紛調解熱線:

英德市教育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

電話:0763-2607522

廣州中立校園安全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

電話:020-83497725

佛山市南海區澤輝校園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

電話:0757-81235438

相關焦點

  • 如何依法治理「校鬧」?教育部9問答詳解
    近年來,因學校安全事故等引發的「校鬧」事件在各地時有發生,侵害學校、師生合法權益,挑戰法律底線,影響社會穩定。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加強中小學幼兒園安全風險防控體系建設的意見》對「校鬧」治理做了原則規定,但實踐中還缺乏有針對性的具體政策舉措,各地和學校在預防和處置「校鬧」的體制機制還不健全,缺乏獨立、權威、有效的糾紛化解機制、風險分擔機制和「校鬧」處置機制。
  • 武漢仲裁委相關工作入選本市十大法治事件
    近日,2019年度「武漢市十大法治人物 十大法治事件 十大法治創新案例」評選結果正式揭曉。三個獎項中均涉及武漢仲裁委員會。「武漢市十大法治人物」中,武漢仲裁委助力「一帶一路」建設則入選「武漢市十大法治事件」,在「十大法治創新案例」中,則有武漢仲裁委員會的「快捷的網上仲裁雲平臺:個人汽車抵押貸款合同爭議仲裁案」。今年7月,由中共武漢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員會辦公室聯合長江日報主辦的2019年度「武漢市十大法治人物 十大法治事件 十大法治創新案例」評選活動正式啟動。
  • 五部門打擊「校鬧」:杜絕不顧法律原則的「花錢買平安」
    堅決避免超越法定責任邊界,片面加重學校負擔、「花錢買平安」,堅決杜絕「大鬧大賠」「小鬧小賠」。原則上,公辦中小學、幼兒園人身傷害事故糾紛涉及賠償金額請求較大的,應當積極引導當事人通過人民調解等方式解決。各地可以根據實際,規定公辦中小學校、幼兒園協商賠償的限額。三、及時處置、依法打擊「校鬧」行為9.及時制止「校鬧」行為。
  • 不能坐視「校鬧」把校園搞得雞飛狗跳
    學生在校園遭遇安全事故要鬧,對老師安排座位不滿意要鬧,孩子被罰抄課文還要鬧……近年來在一些地方,「校鬧」頻發讓學校疲於招架,讓教師無所適從。(半月談網6月29日)「一個家長來鬧,全校雞飛狗跳。」「校鬧」現象不僅幹擾了正常教學秩序,令一些老師和學校管理者頭疼,而且破壞了良好教育生態,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對此,理應依法依規治理,杜絕類似現象發生。
  • 法制日報盤點2017年十大案件:聶樹斌案、於歡案在列
    原標題:法制日報盤點2017年十大案件:聶樹斌案、於歡案在列「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2017年,關注法制日報微信的你,有沒有對一起案件記憶深刻,有沒有對一起案件拍案而呼,有沒有對一起案件扼腕痛惜……2017年,無論陽光是否到來打在你的臉上,雪花是真實的,冰冷與溫暖一樣也都是真實的……在2018年即將到來之際,我們梳理、精選出法制日報微信這一年來報導、關注過的十起案件,給關注法制日報微信的你,邀你共同聆聽法治進步的足音……2018
  • 我與法治日報|見證《法治日報》與少年司法良緣
    □ 王建平2012年10月,我從研究室主任崗位調任少年審判庭庭長,有幸見證了《法治日報》(當時為《法制日報》)與中國少年司法的良緣,有幸融入了少年審判事業歷史發展的潮流,也有幸成就了我到少年法庭改革前沿陣地創新發展再創佳績的夢想。
  • 我與法治日報|我和《法治日報》的「情緣」
    □ 王勝平我與《法治日報》的「情緣」很長,正值「我和法治日報」徵文,勾起了我對樁樁往事的回憶。現在想來,這離不開《法治日報》的幕後「助攻」。這次邂逅,使我在寫作方面深受啟發和鼓勵,更讓我對那個年代精神文明的核心思想有了深刻印象。因此,初識《法治日報》這位「良師」,便在我幼小的心靈裡播下了正能量種子。 2014年7月,時值學校第三輪教職工崗位聘任,我來到沈鈞儒法學院擔任教務科長。工作之餘,我時常翻閱報紙,經常瀏覽法制網、關注網報。
  • 法治日報:溫情援助防止群眾因案返貧
    近日,他在《法治日報》上講述了這樣一起法律援助案件——>講述人:陳洋為城鄉困難群體提供法律援助是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尤其今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我們不僅要讓困難群眾在每一起案件辦理中感受到法律溫度,更要防止他們因案致貧、因案返貧。
  • 我與法治日報|我與《法治日報》的三個「第一次」
    □ 豐建平在《法治日報》40周歲生日之際,作為引領我走上寫作之路的全國第一法治大報,我將與她所結下的3個「第一次」記錄下來,作為奉獻給這位「良師益友」的禮物。出於履職的需要,瀏覽《法制日報》《檢察日報》等法治大報成了我每天早上的必修課,也是一道必不可少的精神大餐。在這裡,我學到了很多法律知識,為日常寫作尋找依據、積累素材,為尋求選題、把握方向提供了幫助。2012年9月,我與時任《法治日報》駐山東記者站站長姜東良共同採寫的我院創新探索推行的「訂單式」預防職務犯罪教育做法,被9月26日《法制日報》政法版以《膠州「訂單式」預防職務犯罪》為題予以刊登。
  • 備忘,2019那些法治事件
    法治周末記者 高原 趙晨熙2019年,中國法治繼續前行。這一年中,發生了許多對中國法治進程影響深遠的事件,其中,孫小果、杜少平、勞榮枝、束昱輝、張扣扣等名字一度成為關注度最高的熱搜詞彙。《法治周末》選取2019年值得銘記的那些法治事件,以此記錄2019年中國法治的腳步。
  • 漯河市教育局發布通知 明確8類「校鬧」問題 營造良好的校園秩序
    學校是培養人的重要場所,為營造良好的校園秩序和文化環境,培養孩子法治意識、規則意識。1月6日,大河報記者了解到,漯河市教育局發布通知,明確以下8類「校鬧」問題,「學校有責任不鬧也賠,學校無責任鬧也不賠」。
  • 法治日報整版報導全國掃黑除惡經驗,河南兩案一亮點再受關注!
    專項鬥爭迎來起訴審判高峰期:在法治框架內決戰決勝掃黑除惡 7月30日,以餘某某為首的惡勢力犯罪集團案在浙江省諸暨市人民法院一審宣判諸暨市法院刑庭副庭長王知禮對《法治日報》記者說。這只是司法機關辦理涉黑涉惡案件的一個縮影。
  • 《廣東省學校安全條例》9月1日施行,六種「校鬧」行為依法處理
    據了解,該《條例》是廣東出臺的第一部關於學校安全的地方性法規,分九章共七十四條,以加強學校安全教育和管理,提高安全防範能力,預防和處理學校安全事故,保障學生、教職工和學校的合法權益,維護學校秩序和社會穩定為目的,結合廣東實際情況,對各類主體職責、校園及周邊安全管理、安全教育與培訓、教育懲戒、突發事件應對、"校鬧"處理、法律責任等方面作了規定,為學校安全工作提供良好的法治保障
  • 學校要善於化解家校矛盾
    作為一名農村中學校長,我也經歷和處理過一些家校矛盾。在一次次的「闖關」後,我逐漸摸索出一些應對策略,積累了一些體會和經驗。這些策略和經驗對促進家校關係的和諧發揮了重要作用。體會之一:建立家校矛盾糾紛調處機制。
  • 華東交通大學:堅持依法治校 法治宣傳教育活動全覆蓋
    中國江西網訊 黃瑜、記者孫娟報導:「學校把依法辦學、依法治校作為各項事業又好又快發展的生命線。」近日,華東交通大學校長羅玉峰接受中國江西網採訪。他表示,為落實省委書記強衛、省長鹿心社關於全面推進法治江西建設的指示要求,貫徹落實《中共江西省委關於全面推進法治江西建設的意見》,該校堅持把領導幹部、教職工和青年學生作為宣傳教育的重點對象,做到法治宣傳教育活動全覆蓋。  「率先在全國工科高校開設了智慧財產權方向雙學位、智慧財產權法學碩士和智慧財產權管理碩士學歷教育,與江西省知識產權局合作共建了『江西省智慧財產權培訓中心』。」
  • 我與法治日報二三事|賈宇:我與老朋友真情相伴攜行中國法治路
    這位老朋友,就是剛剛更名的《法治日報》(原名《法制日報》),她的前身是《中國法制報》。「秀才人情半張紙」,老朋友有了喜事,理當寫點文字表示祝賀。1979年,我到西北政法學院法律系求學,第二年《中國法制報》創刊,我就成了忠實的讀者。
  • 法治日報:分工配合依法嚴懲「碰瓷」犯罪
    有專家告訴《法治日報》記者,性質惡劣、手法隱蔽多樣的「碰瓷」,既危害公民人身、財產安全,也嚴重擾亂社會秩序,是司法機關打擊的重點之一。「碰瓷」現象之所以屢禁不絕,一個客觀原因就是在案件定性處理上缺乏明確對應的法律條文,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執法難度。
  • 檢察日報社社長李雪慧:為了我們的法治夢想
    檢察日報社社長李雪慧致辭。閆昭/攝  正義網北京1月30日電(記者 高鑫)今天上午,檢察日報社與龍圖集團聯合發布《法治影響生活·2015中國法治藍皮書》。藍皮書分為熱詞篇、反腐篇、網絡篇等12個篇章,盤點了2015年影響中國百姓生活的法治事件和法治人物。檢察日報社社長李雪慧在發布會上作了題為《為了我們的法治夢想》的致辭,以下為致辭全文:為了我們的法治夢想  法治影響生活,生活需要法治。自從2005年首度發布以來,我們已經連續11次發布中國法治藍皮書。
  • 《法治日報》頭版|李佔國漫談從「刀制」到「水治」
    《法制日報》創刊於1980年8月,那時我還是一個剛剛步入大學二年級的學生,轉眼就40年了。光陰荏苒,如白駒過隙,40年彈指一揮間,不知不覺我已經是年近六旬的老者了。作為一名與《法制日報》同行40年的法律人,可以說,我們這代人是伴隨著它成長起來的。
  • 法治日報評論:讓正當防衛者更有底氣
    稍有差池,「防衛人」就可能被認定為「犯罪嫌疑人」,進而形成「誰能鬧誰有理」「誰死傷誰有理」「好人沒好報的」的外在觀感,衝擊人們「法不能向非法低頭」的底線。這一點在近些年一些「反殺案」輿情中表現得很明顯。正當防衛問題並不是單純的法律問題,關係到人們面對違法犯罪行為時如何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