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教育的環境和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在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領域裡,教育青少年兒童的指導思想,也在隨著升學的浪潮搖擺不定。總的趨勢仍然是在分數掛帥、智育第一的迷魂陣中兜圈子,跳不出來。社會上評價一個學校的好壞,也往往只看該校升學率的高低。至於如何佔用體育活動時間,加班加點,收費補課;學生視力下降,近視眼劇增;體能下降,校運動會八百米,一千五百米鮮有(甚至無人)報名;上體育課時,學生面對雙槓、單槓、跳馬、長跑等項目感到恐懼……教育系統的個別領導,只是把體育當成一種點綴,完全忘記了體育原本是教育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忽視了這個重要因素,能培養出合格的建設祖國和保衛祖國的接班人嗎?能為家庭和社會培養出能幹的人才嗎?答案顯然是靠不住的。
強健的體魄是擔當大任的資本。為了實現遠大的理想和目標,毛澤東從青少年時期,就非常重視體格的鍛鍊。他認為身體是「知識之載,道德之寓」。他認為一個有志向有抱負的人,就怕沒有強健的身體。身體健康,精力充沛,有思想,有學問,什麼事情不可以做呢?實際上這就是他的教育思想——德、智、體全面發展,健康第一。在實際生活中也不難發現,往往在同一起跑線上,有體育鍛鍊基礎的同學或同事,多半就有更高、更快、更強的優勢。其中自然有利的條件,就是他們在體育鍛鍊和競賽中,培養了吃苦耐勞、勇於拼搏、不怕挫折、勇往直前、敢於勝利的身體素質,還有遵守規則、公平競爭、創造性思維與團隊合作的精神。
在奧林匹克希臘聖地的山上,雕刻著一句響遍世界的千古名言:「如果你想變得睿智,跑步(運動)吧!如果你想變得健康,跑步(運動)吧!如果你想變得更加健美,跑步(運動)吧!」一個公認又普通的道理,沒有紮實的基礎,萬丈高樓無從建起。沒有強健的體魄,爭先、勵志也只能成為海市蜃樓,可望而不可及。
舉幾個例子:開國領袖毛澤東,一生熱愛遊泳運動。小時候在池塘裡遊,青年時在湘江遊,「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老了還在長江暢遊,「萬裡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平時工作之餘,也打打桌球,跳跳舞。俄羅斯總統普金,騎馬、射擊、摔跤、柔道樣樣精通。他說:「當我一踏上柔道墊,就感覺像回家一樣。」他甚至認為「柔道不是簡單的體育運動,而是哲學」。再說我們大家公認的抗疫英雄——84歲的鐘南山院士,他也是一生熱愛體育運動。年輕時曾代表我國參加第一屆新興力量運動會,為國增光。用他自己的話說:「在我的一生裡,體育鍛鍊對我的健康以及事業發展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因此他們七八十歲時,還在為國操勞,且工作精力旺盛,不亞於青年人。由此可見體育運動對一個人的成長和事業是何等的重要。實際上,古今中外無論哪個領域的領袖人物和成功人士大多熱愛體育運動。我有一位學生在高等醫學院工作,他告訴我,在一次調研活動中,他們發現在全國三十一個省、市、自治區來開會的負責人中,就有二十七人參加過體育訓練。
正如諾貝爾獎獲得者,前南非總統曼德拉所言:「體育有改變世界的力量。」在我國的歷史上,就有小球(桌球)震動地球的佳話!宏觀如此,就個體微觀而言,體育更是增強體魄、塑造人格、磨礪精神不可替代的手段。正因為如此,為了發揮和推廣體育的教育價值與功能,1896年以法國教育家顧拜旦為首的國際精英,推動成立了舉世擁戴、象徵和平與友誼的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大會,促進了世界各國對體育運動的高度重視與蓬勃發展。
我國著名高校——清華大學也以「無體育不清華」著稱。該校博導、著名經濟學家、國家政協委員李稻葵教授在瑞士參加達沃斯論壇,發現歐美國家的社會精英都熱愛體育運動,於是專門寫了一篇文章《為什麼有體育特長的孩子,將來會走得更遠?》。文中指出:運動員出身的人,因為他們有異於常人的身體條件——具備特殊的心理素質,擅長競爭、喜歡競爭;同時又能在競爭中與人合作;經過無數次的逆境洗禮,有難以擊垮的信心和號召力。
其實,早在一百年前我國教育家、北大首任校長蔡元培就曾指出「完全人格,首在體育」。那種用「四肢發達,頭腦簡單」去評價運動員的陳腐濫調,在文化普及的今天,早已遭人恥笑不屑。
近日喜聞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動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鍊協調發展,加強學校體育工作,完善青少年體育賽事體系,幫助學生在體育鍛鍊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鍛鍊意志,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無疑是在改革發展中總結的寶貴經驗。
我作為一個老教育工作者和家長十分贊同,真心擁護,並誠懇地希望當代教育部門領導、學校的校長、老師和廣大家長,堅定信念,排除幹擾,團結一致,不要再去迎合錯誤的潮流:急功近利,忽視體育,揠苗助長,誤導了我們的後一代。不妨趁此東風,學習抗疫中的白衣天使,科學判斷,明確方向,逆流而上,將體育鍛鍊恢復到應有的位置,創造出培育人才的新篇章,真正為中華民族培養出更多、更好、更優秀的炎黃子孫。(作者系湘潭市體校原校長)
>>返回湘潭在線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