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是人生的奮鬥目標,是人們對未來的憧憬、嚮往和追求。崇高的理想,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它能使人們明確前進的方向,給人以信心、勇氣和力量,激發人們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為社會做出貢獻。
鄧小平說:「我們一定要教育我們的人民,尤其是我們的青年要有理想。為什麼我們過去能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奮鬥出來,戰勝千難萬險使革命取得勝利?就是因為我們有理想,有馬克思主義,有共產主義信念」。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由於從小就樹立起遠大理想並為之奮鬥終生,終於成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和革命領袖。從他們的事跡可以看出,青年時代樹立崇高理想與志向,對一個人的一生起著多麼重要的作用。
現在,由於受市場經濟消極作用的影響,不少人的理想信念日趨「實際」、庸俗,甚至低級趣味,這股風氣也正在嚴重侵蝕著我們的教師和學生。我如果不保持高度警惕並採取必要措施,勢必會使缺乏鑑別力、抵抗力的廣大青少年學生胸無大志,不思進取,昏昏噩噩,無所事事,有的甚至惹事生非,危害社會。
聯繫到近幾年來不少青少年學生的厭學、紀律鬆弛、道德滑坡等現象,我們認為,其中主要不是智力原因也不是經濟原因,從深層次分析,除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方法有問題外,主要是學生缺乏理想信念和奮鬥目標。大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小至一個單位或個人,如果缺乏統一的理想、信念,就如同一盤散沙,不堪一擊,就會失去奮鬥的方向和動力,以致一事無成。
一位教育家說過,德育不過關只是出次品,身體不合格出廢品,政治思想品質不合格要出危險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務必要做到:
第一、一定要旗幟鮮明地教導學生樹立共產主義崇高理想,樹立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共同理想,共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
第二、要教育學生跳出個人主義小圈子,堅定為國家、為社會、為人民而學習的信念,像周總理那樣,從小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第三、要幫助學生樹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確立合理的個人理想與志向,鼓勵學生成名成家,出人頭地,為國家為社會多做貢獻。
第四、要使學生明確,個人的理想與人生價值只有在為國家、社會的奉獻中才能實現。
總之,只要我們充分認識到加強理想信念教育的極端重要性,採用多種形式,不斷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情感,培養共產主義精神、開拓創新精神、競爭與合作精神艱苦奮鬥精神等時代精神,培養他們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明確自己的歷史使命,自覺地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學習,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才能與時俱進,逐步得到提高!
感謝您的閱讀,轉發,評論,關注,點讚!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