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眼-重慶廣電消息,今天是六一兒童節,我們就來說說與童年有關的事兒。
長大的你,還能說出幾首童謠?
兒童節前夕,小編在辦公室走廊遇到一枚微胖的95後記者,隨口說了一句「胖娃胖嘟嘟,跟到姐姐上成都。」,95後胖娃一臉懵地盯著小編:姐姐,你在說啥子哦……
作為70後、80後的集體回憶,童謠就是童年的一部分。2020年的這個兒童節,在座各位,就跟著喜歡懷舊的小編,一起重溫那些讓我們無法忘記的童謠吧。
△大家都喜歡的「胖娃」
胖娃胖嘟嘟,騎馬上成都。
成都又好耍,胖娃騎白馬。
白馬跳得高,胖娃耍關刀。
關刀耍得圓,胖娃滾鐵環。
鐵環滾得遠,胖娃跟倒攆。
攆又攆不上,白白跑一趟。
△滾鐵環
民俗專家李正權告訴第1眼小編,讓95後小胖娃一臉懵的這首童謠,解放前就廣泛流傳於川渝地區。在小編記憶中,小時候能去一趟「省城」,是一件很資格的事。
現在,成渝兩地高鐵已經實現了兩小時內通達,孩子們還會不會這樣說:胖娃胖嘟嘟,坐著高鐵去成都?在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大背景下,成都和重慶開展了更廣泛而密切的合作,其中就有旅遊。今年去成都,咱們不耍關刀,不滾鐵環,大把大把不要錢的景區,個挑個選,兒童節,成都,約嗎?
△有趣的童年,螞蟻也是玩伴。
黃絲黃絲螞螞①,
請你家公②家婆來吃嘎嘎。
坐的坐的轎轎,
騎的騎的馬馬。
註:①黃絲螞螞:一種螞蟻。②「家公」要讀「[gā]公」哦。
川渝地區的孩子,喜歡在炎炎夏日的午後,躲在陰涼處,為住在院子裡的螞蟻們捉一隻蟲,一邊念著這首童謠,一邊看著勤勞的小螞蟻把「天上掉下來的餡餅」搬回巢穴。
△東水門
城門城門幾丈高①,
三十六丈高,
騎白馬,坐轎轎,
走進城門挨一刀②。
註:①「城門城門雞蛋糕」是口誤哦。②兩個小孩舉起拉著的手,做成門框的樣子,別的小孩邊唱邊往裡鑽。唱到最末一句時,做城門的孩子迅速將「門框」放下,誰圍在框內(挨一刀),誰受罰做「城門」。
△渝城圖:約繪於1850-1900年,法國國家圖書館藏
重慶城九開八閉十七門,這首童謠裡面提到的「三十六丈高」的城門到底是九開之中的哪一個,現在已無可考。但喜歡重慶城歷史的朋友,小編在這兒給你推薦一部紀錄片《城門幾丈高》。
那個時候的童謠,大部分和遊戲有關。一邊玩,一邊口中念念有詞。童謠念完,遊戲也就進入關鍵節點。下面這幾個,你還記得玩法嗎?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
老虎要吃人,黑了要關門。
門對門,虎對虎,
一下抽到中指拇①。
註:①一手五指合攏,另一手握住只留指頭,另一人根據指頭來猜中指,猜對猜錯都有相應的獎懲。
黃葛樹,黃桷椏,
黃葛樹上是我家。
我家有個好姐姐,
她的名字叫馬蘭花。
馬蘭花開二十一,
二五六,二五七,
二八二九三十一,
三五六,三五七,
三八三九四十一①。
註:①很多童謠因地域不同有不同版本,比如這首馬蘭花,還有個四川版本:小汽車,滴滴滴,馬蘭開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小編小時候就是玩的這個版本。
大字不出頭,兩邊掛燈籠。
三天不吃飯,圍到鍋邊轉。
買三根蔥蔥,用了三角三。
買個大冬瓜,用了九角九。
買兩根油條,用了六角六。
△靈魂畫手是位網友
有些童謠充滿時代特色,裡面提到的物件,可能2000年之後出生的孩子是聞所未聞。它們既是那個物質相對貧乏的年代,人們面對生活的一種樂觀精神,也是一份生活的歷史書。比如:
紅籮卜,咪咪甜,
看到看到要過年。
娃兒要吃肉,
爸爸說,沒得錢。
媽媽說,有錢,
灶門前的火鉗①。
註:①過去人家使用柴火或蜂窩煤煮飯取暖,火鉗可是重要的添火工具。
月亮走,我也走,
我給月亮提笆簍①。
笆簍大,賣黃蠟,
黃蠟苦,賣豆腐,
豆腐薄[bo],賣牛角[guo],
牛角尖,尖上天,
天又高,好買刀,
刀又快,好切菜,
菜又青,好點燈,
燈又亮,好算帳,
一算算到大天亮,
出門碰到沙和尚!
註:①用竹篾編成的器物,在我國西南地區盛行,釣魚後用來裝魚、蝦、泥鰍、黃鱔等水產品。
還有些童謠,相當無釐頭,毫無邏輯可言,上下文結合起來讓人摸不著頭腦,但似乎並不妨礙它們朗朗上口,流傳至久。如果要為這種現象找一個原因,大概只能說,那個年代長大的孩子,都是行走的段子手。
大欺小,賴格寶,
小欺大,抹桌帕。
你我他,胖子媽!
全國人民都愛他。
我們兩個好,
上街去買表。
表一看,十點半,
急忙跑到火車站。
火車站的人又多,
把我擠成耙耳朵。
方腦殼,哈戳戳,
汽車來了跑不脫。
又哭又笑,黃狗彪尿,
雞公打鑼,鴨子吹號。
……
隨著70後、80後漸漸長大,陪伴我們的童謠也漸漸消逝在時光中,也許偶爾翻翻相冊,或是與老物件的不期而遇,才能勾起一絲回憶;又或是有心的你看到了第1眼這篇復古懷舊的推文,仿佛回到過去……原來,我們曾經那樣度過童年;原來,快樂曾經不受限制,幾句話,幾個遊戲,就是一個幸福的夏天。
故事的結尾,民俗專家李正權告訴第1眼小編:童謠,也是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應該有人記錄下它們,一是延緩它們消失的進程,一是供後人研究。
任何值得我們懷舊的東西,都正在經歷一場告別。童年如此,童謠也如此。時間不可逆,選擇合適的方式,不論是文字記錄,還是口口相傳,只要有人記得,它們就不會走遠。
原標題:六一回憶殺:沒聽過這些童謠 別說自己是重慶人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