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達站的除夕蟹宴,也是雷達兵的年終謝宴。除夕夜,空軍雷達兵仍然堅守在方艙,緊盯著屏幕上航跡交織成的網。值班時,他們是守衛祖國空天安全的戰士,嚴肅認真;私下裡,他們是愛笑愛鬧的年輕人,翻新出百般花樣,把別人眼裡有點苦的日子過得興味盎然。
炊事班的「甜蜜負擔」
綁上護膝,穿好大衣,戴上毛茸茸的雷鋒帽,再加上一雙厚手套,全副武裝好的給養員楊靖和幫廚的李寶寶,騎上軍車——一輛「寶島」三輪車,順著村北的小路直奔縣城。
此時,這個華北腹地的小村莊,還沒有從冬日的霧氣中醒過來。即使是年前,街道也是寂靜的,紅彤彤的燈籠在尚未散去的霧裡若隱若現。
穿過清冷的街和大片土綠色的麥地,天剛微微亮,他們就到了菜市場。
為了給大家買到最新鮮的食材,他們每天都是菜市場的第一波買主,年三十也不例外。
菜市場獨特的喧鬧,像是交響曲,湧動著家長裡短的幸福。
在這個毫不起眼的縣城菜市場,雷達站需要的螃蟹、魷魚,可都是稀罕貨。如果不是他們提前預訂,老闆可不敢一下進這麼多貨。
老闆一邊幫忙把新鮮的螃蟹抬上車,一邊說:「部隊官兵最講誠信,我肯定按最低價給你們!」
回到中部戰區空軍雷達某旅直屬雷達站,兩人馬上投入年夜飯的準備工作。
一個好炊事班長,頂半個指導員。雷達站一直要求炊事班「每周換一道新菜」。換新菜也就成了他們「甜蜜的負擔」。
還是炊事班長馬猛有辦法!在幾年前各類APP剛開始流行時,他就讓炊事班每個人下載了廚藝APP,對著手機學做菜。連隊菜譜漸漸豐富,可以幾周都不重樣。
下午五點半,蒜汁鹽水蝦、清蒸魚、爆炒魷魚、韭菜炒花蛤、水果沙拉……滿滿一桌子大菜早已擺放好,就等著年夜飯的主菜——清蒸螃蟹上桌了。
考出好成績,我請全站吃螃蟹
馬班長戴上隔熱手套,將一大蒸屜的螃蟹端出來,擺上年夜飯的餐桌。
鮮美的蟹味隨著熱氣散開,也飄散出這個普通雷達站最幸福的狀態——對官兵們來說,除夕夜的蟹宴是他們心照不宣的幸福。
蟹宴已經備好,但是官兵和家屬孩子們誰也沒有動筷子。大家都在等一個人。
不一會兒,指導員欒泓陪著老教導員蔡富強走進食堂。好幾個老兵馬上站了起來。
「老路、佳佳、王強……都在呢!」看著眼前熟悉的面孔,蔡富強百感交集。
「時隔5年,蟹宴重聚,倍感親切。希望大家像當年一樣,勇於吃螃蟹、搶著吃螃蟹!」蔡富強的一句話,把大家的記憶拉回幾年前。
這座雷達站成立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受過戰火洗禮,年年考核名列前茅,是旅裡響噹噹的標杆單位。
可有一年,連隊連續多年的「優秀」突然斷了。
新任教導員蔡富強來到站裡後發現,站裡的兵們按部就班,不少人蔫頭耷腦。
如何讓官兵們重燃鬥志、奪回優秀?蔡教導員頗費了一番思量。
一次會上,蔡教導員許下了「年終考核考出好成績,春節會餐我請全站官兵吃螃蟹」的諾言。
在華北農村,螃蟹可是稀罕東西!
「誰考得最好,就給他吃最大的、蟹膏蟹黃最多的!」蔡教導員強調。
不知是蔡教導員的「激將法」見了效,還是怎的,第二年,雷達站年終考核打了大勝仗,優秀重回榮譽室。螃蟹果真如約出現在大家的年夜飯餐桌上。
「感謝大家的付出與堅守,希望大家以後都要做勇於吃螃蟹的人,堅持不懈,齊心協力,續寫輝煌!」一連串的諧音,官兵們更加明白了教導員自掏腰包請大家吃螃蟹的深意。
雷達站現任指導員欒泓曾是蔡富強手下的排長。第一次吃蟹宴時,欒泓並不喜歡這種殼多肉少的生物。
但自從2017年擔任指導員後,欒泓接手承辦蟹宴,他也深深迷戀上了這種味道。「不臨蟹宴,不知蟹味」,蟹宴的儀式感帶給大家的感恩和幸福,就是吃蟹最好的佐料。
一年年過去,慶功的「螃蟹宴」逐漸演變成謝恩的年夜飯。慶功的意思淡了,吃蟹言謝、以蟹言謝的意思越來越濃,蟹宴也成為雷達站特殊的連隊文化,一直延續至今。
我就是要讓我的兵眼裡有光
蟹味依然。「願地域的點連成日月山河,願片狀的網織成廣袤空天」,蔡教導員離任時留下的祝願還在大家心底,而他卻已經轉業離開了摯愛的軍營。
走在熟悉的院子裡,蔡富強有不少新發現:食堂裡多了個大烤箱,活動室裝了新空調,樓道的展板也是新換的……
蔡富強指著院子裡新栽的玉蘭樹,笑著對欒泓說:「準是你的兵不想打掃衛生,就栽上了這種不用掃落葉的樹!」
其實,蔡富強最心疼他的兵。現在連隊用的熱水器,還是他當教導員時想方設法給大家裝上的。寒冷的冬夜,官兵們從陣地值班回來,可以隨時用熱水泡個腳。
蔡富強帶兵還有個原則:不怕官兵想法多,就怕官兵沒想法。
大家的天馬行空和奇思妙想,蔡富強統統「接招」。「我就是要讓我的兵,臉上有笑、眼裡有光!」他說。
春天綠化營院,蔡富強和大家一起移植草皮、種草籽,輪流用大拇指堵住澆水的膠皮管,比賽誰噴得遠。
組織「信任背摔」遊戲、編排情景喜劇、參觀駐地企事業單位……官兵們都說,他們雷達站的活動永遠是全旅花樣最多的。
放倒幾棵腰粗的枯梧桐樹,他們管這叫「齊心協力破枯舊」;把院子的角角落落栽上200棵白蠟樹苗,這也有說法叫「一心一意育新風」。
如今白蠟樹長高了,在寒風裡挺立著,像極了堅守的士兵。
昨天,是蔡富強到新單位報到的第10天。過去一年,考試、選崗,他經歷了每一位轉業幹部都經歷過的糾結與煎熬。憑藉過硬的能力,他以優異成績被駐地省政府「挖走」。
得知老教導員轉業了,官兵們早就商量好,今年的螃蟹宴一定要把老教導員請回來。
「頭蟹」的歸屬並非軍齡決定
鬧騰最厲害的就是一級軍士長路志恆這一桌。大家比著、挑著,要選出今年的「頭蟹」給路班長。
蔡富強沒有忘記,5年前雷達站第一次螃蟹宴開席之時,老路卻一直沒有露面。
那次,雷達出了故障。路志恆飯都沒顧上吃,在陣地上陪著「鬧脾氣」的雷達聽完了村裡跨年的鞭炮聲。後半夜,他回到宿舍累得倒頭就睡。到了大年初一,特意為他留下那隻大螃蟹,已經不能吃了。
路志恆是這個雷達站裡最老的兵。他軍銜上的拐層層疊疊,藏著這位老兵的軍功章,也藏著這座雷達站的故事。
但是,戰友們都明白,「頭蟹」的歸屬可不是軍齡決定的。
路志恆是站裡的雷達技師。就在上個月的一天,雷達搜索到的目標沒有二次信號。
路志恆帶著儀表儀器把所有的設備檢修一遍,連續搶修了 30多個小時。最後查證,雷達故障原因是氣溫太低,一個小零件接觸不良。
對此,官兵們對路班長愈加佩服,路志恆卻因未能預警此事對自己苛責有加。
老路每年軍事訓練考核都是優秀,十餘年來從未間斷;44歲的他體能全優,老項目、新項目全部滿分拿下,晚上還經常自覺加練;打起籃球有技巧、有衝勁,經常讓站裡的小年輕「退避三舍」。
老路還掌管著院裡的菜地。什麼節氣種什麼菜,他一清二楚。到了節令,他就手把手帶著大家點豆種瓜,澆水施肥,小心伺候。黃瓜、生菜、西紅柿、豆角……都長得精精神神。
臘月二十八,解放軍報社記者胡春華為雷達站創作的新春對聯寄到了。大家把春聯放在門口比了又比,卻又捨不得貼,最後,決定讓老路臨摹一遍,把「仿版」的春聯貼到了陣地大門口。
每年春節,站裡的福字和春聯都由路志恆一手包攬。這隻修雷達的手,寫書法也有一套。
入伍前的苦日子,經過軍旅歲月的沉澱,給他留下的是敬業、自律、沉靜和溫暖。
路志恆清晰地記得,那時家裡要交300塊養老保險,他跑去向親友借了200塊才湊齊。
入伍後,路志恆兩次報考軍校都失之交臂。畢業後,他又自學拿到大專文憑。在90年代末,大專學歷的士官在部隊還不多。從村裡走出的年輕人,在小小的雷達站奮鬥出了自己的一片天。
二十幾年過去了,路志恆依舊像初入伍時一樣。只要有需要,二話不說就爬上樓頂檢修雷達,蹭得一身是黑也毫無怨言。
路志恆格外珍惜現在的幸福。「今年過年,媳婦兒帶著孩子去海南旅遊了。把我『扔』站裡值班。」話裡話外,是慶幸,也是滿足。
苦啥?一點不苦
就在年夜飯開始半小時前,站長李鑫堯帶著今晚值班的「一號班」官兵提前開了「小灶」:用不到十分鐘的時間解決了這頓精心準備的年夜飯。
雷達24小時開機,沒有一刻停歇。
從食堂到雷達站的北陣地,要經過村裡長長的街。大年三十的街上張燈結彩,大紅燈籠映出他們長長的影子。
說著笑著,還不時咂咂嘴回味一下,幾人從張燈結彩的食堂,走到了幾百米外清冷的陣地,坐進嚴肅異常的值班室與方艙。
「巍巍太行千裡眼,密織天網御蒼穹。」這副戰味十足的春聯顯然貼到了官兵們的「心眼裡」。
角色轉換成戰鬥員也只是一瞬間的事情。迅速交接空情,下班的官兵回去就能趕上熱鬧的年夜飯。
其實,雷達兵的除夕與平時的三百多天無異,甚至標準更高更嚴。看著螢屏上一批批坐滿回家乘客的民航目標慢慢飛過,他們的眼裡只有歡欣。
天線飛旋,雙目如炬,每一個細小的信號都逃不過他們的雙眼。十指翻飛,一批批目標上報,織成了這片天空安全的網絡。
值班時,他們是嚴肅認真的戰士;私下裡,他們是能笑能鬧的年輕人。
「上班、訓練、站崗,身體上忙、思想上緊,弦老繃著,要斷掉。」現在的指導員和站長與老教導員蔡富強等人的作風一脈相承,鼓勵官兵們自己在工作生活中找到樂趣。
大家想吃蘋果,就在院子裡種了二十多棵蘋果樹。四級軍士長周帥來自山西,家裡種植蘋果。周帥從小耳濡目染學會了不少技能,成了「剪枝隊長」。如今樹上掛果極多,從不打藥,一到秋天官兵們就要跟蟲子搶著吃蘋果。
門口的崗亭是大家自己用水泥抹的。抹好後,不知道被誰踩了一腳留下了印記,就又抹了一遍,所以崗亭的中間有點凸。
這水泥是雷達站對面的水泥廠老闆送的。老闆吃了部隊送來的無公害蘋果,非要「表示表示」,說老百姓也不能白吃部隊一個蘋果。
土堆上褪色的「千裡眼」三個大字,是幾年前他們用磚頭和石頭,一點一點拼起來的作品,日曬雨淋成了現在滄桑的模樣。年前,大家正在集思廣益要翻新樣式,等天氣稍暖就開工。
逢年過節,操縱員王洋都要大展身手做甜品。炊事班也就多了個「編外炊事員」。
上等兵李曉凱,大學畢業於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自從他來了,站裡大大小小的活動都有了專業主持人。
中士李寶寶和下士李二恆自學攝影和視頻製作,站裡的形象展示片就是他倆倒騰出來的。
家裡的父母親朋問起當兵苦不苦,大家都笑著回應:苦啥?一點不苦!吃得好,睡得好,站裡能人特別多,能學到不少東西。
每個人都有事忙,每雙眼睛裡都有光。就這樣,這群可靠又活潑的雷達兵,將別人眼裡有點苦的日子過得花樣百出、意趣盎然。
夜深了,馬猛還在食堂忙碌著,把一盤盤個大肚圓的餃子煮好打包。
新年鐘聲響起的那一刻,村民家裡的鞭炮響起來,禮花照亮了夜空。這些光,照亮了馬猛提著保溫桶走向陣地的路,也照亮了陣地上官兵們的臉龐。
陣地大樓北面兩戶農家的房頂上,飄揚著兩面國旗。今夜,在大紅燈籠的映照下,國旗越發鮮豔。
這一刻,在中國的大地上,還有許許多多這樣的雷達站,千千萬萬這樣的雷達兵,他們在山頭,在孤島,在大漠,在每一個不為人知的地方。
他們的眼前,是祖國的天空。
他們的背後,是萬家的燈火。
(採訪中得到陳勝輝、曹偉超等人幫助,在此致謝)
圖片說明由上至下依次為:
圖一:蟹宴依舊,蟹味依然。剛剛轉業的老教導員蔡富強(左一)與雷達站官兵們再次聚首、共迎新春。
攝影:齊文超
圖二:年夜飯吃螃蟹是雷達站官兵們心照不宣的幸福。
攝影:李夢一
圖三:每年春節,一級軍士長路志恆(右)都要為雷達站書寫春聯。
攝影:謝振宇
圖四:陣地大樓是雷達兵24小時堅守的戰位。
攝影:李寶寶
刊頭書法:胡春華
版式設計:梁 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