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ttro的起源發生在芬蘭位於北極圈的一片森林中,奧迪測試主管駕駛著75匹馬力的大眾Lltis四驅越野車跟隨在一支以奧迪100為基礎研發的,擁有200馬力的前驅車隊伍的後面。由於動力懸殊較大,直道行駛時奧迪100將大眾Lltis遠遠落在身後,而彎道則情況相反,他們發現了這一有趣的現象,思考後斷定原因在於大眾Lltis採用了四驅系統,並與底盤研發部門達成共識,將大眾Lltis的四驅系統移植到奧迪的轎車上,這一年是1977年。
然而事情並非想像的那麼簡單,雖然在轉年的1月首次向大眾銷售主管展示四驅原型車的奧迪測試車非常理想,但奧迪的工程師仍然面臨著一個棘手的問題:採用傳統前後軸固定連接結構讓汽車在轉彎時,後輪出現滑動,標準的解決方案是採用笨重、昂貴的獨立動力分配器,而奧迪變速器設計師弗蘭茨·騰格勒則找到了理想的解決方案:採用空心軸將動力傳至中央差速器,通過萬向軸將動力傳至後輪,而空心軸再負責將動力引向前輪,這就是第一代Quattro。
Quattro在義大利語中是「四」的意思,奧迪後來成立了一家名叫quattro的子公司專門開發高性能車型,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奧迪S line套件、S系列、RS系列,包括R8都是由奧迪quattro公司完成,為了向基於奧迪Quattro車型打造的拉力賽車表示致敬,公司名稱首字母特意改為小寫「q」。
Quattro的核心技術在於他是以Torsen(託森)中央差速器為核心技術研發的全時四驅技術,現如今已成為反應迅速、穩定、可靠的四輪驅動代表技術。
依靠託森差速器的結構特性,在直線行駛時平均分配前後軸50:50的動力,此時差速器內的行星齒輪自身並不轉動。當汽車加速時,由於後輪附著力增大,託森差速器會自動向後輪分配更多的動力來獲得更大的有效牽引力。
託森差速器為蝸輪蝸杆行星齒輪結構,它的工作方式是純機械式的,無需任何電子系統介入。託森差速器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蝸輪蝸杆的單向傳動特性,既運動只能從蝸杆傳遞到蝸輪,反向則發生自鎖,因此比電子液壓控制的中央差速系統更能及時可靠地調節前後扭矩分配,動力可以順利地通過行星齒輪分配給前後輸出軸,從而能夠驅動前後車橋。蝸杆齒輪的動力傳輸特性剛好跟普通開放式差速器的直齒行星齒輪相反,它能自動把動力分配給受阻力較大一側的輸出軸。
Quattro並不是一套純機械四驅系統,歷經七代進化,工程師們在託森差速器基礎上加裝了EDL,EDL的全稱是Electronic Differential Lock,中文叫「電子限滑差速鎖」。這一裝置會監測四個車輪的轉速,當某個車輪因失去抓地而空轉時,EDL便會通過ABS給空轉的車輪單獨施加制動力,使得扭矩通過開放式差速器傳遞到另一側不打滑的車輪。
圖片來自網絡/文:花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