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英語似乎正在統治世界。」
2015年,小編在坎特伯雷大教堂閒逛的時候,一位牧師走過來跟我閒聊。他說他的女兒也是語言學家,他們都覺得,中國人馬上就能統治世界了,不過,一定是用英文。
的確,生活在這個時代的我們,多少會感覺到,英語已經無處不在。
如果你像小編一樣(曾)在外留學,一定能切身體會英語的地位。小編的同學,有波蘭人、荷蘭人、德國人、日本人,而我們全部都需要用英語交流。
做句法的同學也知道,所有語言的句子,都要用英語注釋。如果你希望學術成果獲得世界級的認可,無論你研究的是義大利語、希臘語還是希伯來語,這篇論文,一定是用英語寫成的。
哪怕你是一位沒踏出過國門半步的學生、或是工作多年的人,你也會發現,英語在生活裡太常見。在網際網路時代,70-80%(2003年數據, 存在爭議)以上的網頁都用是英語寫成的。而最主流的計算機程式語言,也都基於英語詞彙。哪怕不使用英語,我們的每一次點擊,每一次查詢,背後都有英語的支持。
當然,一個人可以不說英語,在一定的圈子裡生活得很自如。但是,人們也無法視而不見——
這個世界最前沿的科學研究都以英語發表,最重要的商業往來都以英語進行,最能影響人類命運的信息都用英語傳播…
英語似乎正在統治世界。
II. 「世界應該有一門通用的語言嗎?」
當然,世界還沒有達到離開英語就不能運轉的地步。但是,隨著世界的物理隔閡一點點被打開,越來越多的人已經開始關心:這個世界是否應該有一門通用的語言呢?
關於這個話題,網站www.debate.org曾經發起過一次辯論。
48%的參與者,認為應該有這樣一門語言。52%的參與者,則持反對意見。他們的辯論皆為匿名。下面,小編翻譯了辯論雙方幾個最具代表性的論點:
正方
我們不需要6, 000門語言。這是在浪費腦容量。生活裡有許多事情比語言更有用,比如科學、數學等等。如果大家都把腦子花在學習語言上,還怎麼去學習、發明、創造新東西呢?一門像英語這樣的全球語言太有用了。
世界語應該成為全球的通用語言。我覺得我們需要一門輔助性的語言幫助國際交流。世界語不屬於任何國家、任何組織,是一門完全中立的語言。它也不會抹掉這個世界豐富的語言遺產。事實上,世界語的通用,還可以幫助保護那些冷門語種。
英語可以做全球語言。每年,全球人民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學習不同的語言。許多戰爭和衝突,都來自於國家之間不恰當的溝通交流,而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這些語言相同的國家則相安無事。如果有一門統一的語言,溝通會更順利,世界會更加平等,衝突也會減少。
應該有一門語言用作全球交流,但同時保留各國自己的語言。我是美國人,想去西班牙旅遊,正在學習西班牙語。但如果我想去不同的國家旅遊,就要學好多門語言。這樣有點不切實際。如果大家都有自己的語言,但是也都會一門全球語言,這樣不是方便多了嗎?
語言統一,全人類會共同進步。如果能有一門語言,促進全球交流,國家會聯合起來,為全世界、全人類的進步作出努力,而不是像現在這樣互相競爭。的確,競爭在所有物種之間都存在。但是人類作為地球上智商最高的生物,則應該合作。文化的多樣性,不應當成為阻礙人類進步的理由。為了傳統而傳統,就像為了憎恨而憎恨一樣,毫無邏輯可言。
反方
通用語言會阻礙人類發展。如果大家都說一門語言,新想法就會變少,人類的創造力也會下降。事實上,人類之所以成為人類,正是因為我們有多元的文化。
語言是身份的象徵。如果每個人都說相同的語言,他們就會忘掉自己的起源、自己的文化。如果你連自己的身份都不清楚,還怎麼做人呢。世界上還有6, 500門語言,如果6, 499門語言都消失了,其中一門還是你的母語,你會怎麼想呢?
我們需要文化多樣性。如果大家都說同一門語言,文化多樣性就會減少。大家的想法會差不多。沒有了新奇的想法,生活會非常無聊。如果你去一家印度餐廳吃飯,所有的菜都是普通餐廳可以點到的,那多無趣呀。同理,如果你去別的國家遊玩,大家都會說一門語言,還怎麼體驗另一種文化?
世界上不可能有一門通用語言。雖然很多人都希望有一門所有人都懂的語言,但是語言一直是和文化緊密相連的。一門語言裡,還有不同的方言,也會各自發展。英語就是這樣。英國人、美國人理解新加坡人就有困難,儘管大家都是在講英語。如果通用的語言往不同方向發展,它也就不「通用」了。
語言統一併不能帶來世界和平。許許多多的戰爭,都發生在語言相同的民族裡。比如在盧安達、南斯拉夫等等。所以,不要依賴語言帶來和平。多元的文化能帶來更多包容。我們應該保存儘可能多的語言,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這場辯論裡,大家各有道理。但是你們也許已經發現了一個問題:辯論雙方的前提並不一樣。通用語言的反對者,似乎暗示了一個前提:如果有了一門統一全球的語言,它就會變成世界上唯一的語言。其它語言,會隨之消失,它們的文化歷史,也都不復存在了。
然而,在小編看來,通用的語言和唯一語言之間,完全不能劃等號。無論我們想不想要,這個世界,絕對不可能只有一門語言。
這不是理想主義的宣言,而是人性的必然。
聯合國一年一度舉辦「多門語言,一個世界」的活動
III.「語言的數量正在減少,但不等於會一直減少。」
英語成為全球使用範圍最廣的語言,會為英語國家帶來不可比擬的優勢。多少具有改變世界的才能的非英語使用者,僅僅在語言一關,就被卡在門外。與此同時,為了爭取英語以及其他大語種的語言優勢,許多使用群體很小的語言,逐漸被人們丟下。
很多統計數字告訴我們,語言的數量,在逐漸減少。
每年,有20門語言從這個世界上消失。現在,世界上有6, 000-7, 000門語言。而接下來的一百年內,有90%的語言將會滅絕。
一些國際經歷,再加上一點危機感,很多人都會擔心:這是不是因為,英語和其他大語種的力量過於強大了?
語言熱點圖
然而我們也要知道,這個世界的語言分布並不均衡。
世界上95%的人口,僅僅使用了300門語言。剩下5%的人口,使用著世界上95%的語言。而世界上有一半人,僅僅使用最主流的10門語言。
而正在消失的那些語言,全部都屬於那5%的人口所使用的95%的語言。
這5%的人口,文化影響力往往微乎其微。對於這個世界上的大部分人而言,他們的意義只不過是統計數字而已。
也就是說,儘管許多人擔心語言的減少會剝奪他們對「文化多樣性」的體驗,事實卻是——哪怕語言的數量驟減了90%,他們也不會有什麼的感覺。
而真正在乎這95%小眾語言的人,其實是語言學家、人類學家。
他們盡其所能保存瀕危語言,是為了給理論語言學提供更多證據,也是為研究歷史、文化保留一份必不可少的資料。
但是在學術研究之外,某些語言也註定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淘汰。而我們,沒有任何權力要求這5%的人類,去做語言的保護者。
一個簡單的道理:一位愛爾蘭人,如果覺得使用英語交流,能擁有更好的生活,除非有人願意為他提供經濟保障,否則就沒有立場抱怨他不使用蓋爾語。
語言學家採集瀕危語料
世界上有6, 000-7, 000門語言。如果一百年後,真的消失了90%,我們還剩下600-700種語言。大家只要想一想,自己能說出多少種語言的名字,就會發現,這個數字已經相當龐大。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儘管語言的數量正在減少,並不代表它會一直減少。
一部分的語言因為使用者的減少而逐漸消亡,也有另一部分語言因為使用者的增加而逐漸發展、分化,變成新的語言——拉丁語分化成羅曼語族,就是最好的例子。
IV. 「我們不能阻止語言的分化,
因為信息的隔絕也是人類的需求。」
大家一定很熟悉《舊約全書》裡巴別塔的故事——
在這個故事中,世界上原本只有一種語言。有一群人決定修建一座能夠通天的高塔:巴別塔。上帝發現了,認為人類如果都說同一門語言,就可以做成任何事情。於是上帝打亂了人類的語言,讓他們無法互相溝通,並且把他們分散到了直接各地。這就是人類不同語言的起源。
建造巴別塔
然而,在小編看來,上帝實在是多慮了。
哪怕現在世界上突然只剩下一門語言,人類也不可能保證讓這門語言不發生任何分化(divergence)。
因為,語言融合的基本前提是——使用語言的目的在於交流。可是,語言不僅只有交流作用,還有阻礙交流的作用。
比如,上中學的時候,和密友設計的只有彼此能看/聽懂的小暗號;
比如,在寢室打電話,室友卻一個字都聽不懂的奇怪方言;
比如,在地鐵上議論別人,能讓你感覺很安全的小語種(雖然不倡導)。
說鳥語的感覺很好,因為我們都需要私密感
這種對信息的隔絕,是人類的需求之一,也一定要通過語言來完成。因此我們才有了密碼、暗號、代碼...種種途徑,讓信息有固定的接受人群。
語言可以用來保護信息。數百年前,中國就有了女書,用於在女子之間傳遞消息。
人們也需要語言來建立身份的認同感和親密感。在不同的文化之間,語言是身份和文化的象徵。在美國生活的墨西哥人,碰到其他墨西哥人,就會開始說西班牙語。這是他們對於自己身份的認同。
而在一門語言之內,上層社會和下層社會、受教育人群和未受教育人群,也會為了彼此區別,故意選擇自己獨有的口音和用詞。畢竟,讓下層社會(working-class)的英國人民說個loo(盥洗室, 英國上層社會專用詞語)也能表達「廁所/洗手間」的意思,但是他們自己估計會先噁心到吐。
人們或許會願意放棄一門語言,但人類無法放棄對歸屬感和私密感的追求。
女書
V. 「沒有外力能使一門語言統一世界。
因為語言習得的動力,來自使用語言的需求。」
最後,在保有多種語言的情況下,我們該如何面對逐漸佔領全球的英語呢?
許多人認為,英語為英語母語者帶來了過多的利益,也導致其他族裔難以發聲。而世界語(Esperanto)的倡導者,認為需要這樣一門中立的語言,來承擔溝通全球的任務。
這個想法很理想。但是語言的統一難以依靠外力。語言習得的第一動力,一定是使用語言的需求。
世界語因此難以成為統一世界的語言。而如果有這樣一門語言,它一定不是被動成為所謂「世界語」的。
英語作為使用範圍最廣的語言,也很難替代世界多種多樣的語言,成為所有人的母語。除非我們試著設想一些極端情況,比如——從現在開始,世界上每個非英語母語的人,都和一位英語母語的人結婚,並且他們的孩子,都以英語為第一母語——實在是極小概率。
只要一個文明還有使用語言的需求,語言如何發展、變化,都絕對不會消失。只要還有伊斯蘭信徒,與古蘭經綁定的阿拉伯語就不會消失。只要還有那麼多中國人(奇怪的點),漢語就會是這個世界上攆也攆不走的語言。
所以,如果真的想保護自己的語言,理智的做法,應該是努力讓世界需要自己的文明。
漢語最不讓人操心了!
話說回來,有人(是的又是他)說了,其實所有人類的語言,都有著統一的深層結構。從這個層面來說,我們所有人,早就在基因裡說著「統一的」語言了。
那麼,語言消失了,可惜的不是語言本身。因為只要人類存在,總是可以根據需求,再次創造出同樣神奇的語言。
可惜的,還是語言承載的這個文明與這段歷史。
...
有一點,巴別塔的故事倒是說對了。如果有一天,人類真的只剩下一門語言,而且每個人都能夠控制自己的語言,不讓這門語言發生任何分化,那麼這樣的人類,的確很接近神了。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