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愛情節
首屆中國(白沙)影視工業電影周活動 記者 袁孝椿 攝
訪談現場 記者 賀奎 攝
豐富多彩的活動引燃全域旅遊 特約記者 曹成 攝
大江東來,浩浩蕩蕩;四面山水,人文江津。細數江津文旅資源,1800餘年的歷史積澱,留下了源遠厚重的文化遺產:國家5A級景區四面山,聶榮臻、陳獨秀等歷史文化名人,中山、塘河、白沙、石蟆、吳灘5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國長壽之鄉」「中國富硒美食之鄉」「中國楹聯文化城市」等國家級金字招牌……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進入文旅融合新時代,當「詩和遠方」相逢,當生態風景和文化傳承相融,江津近悅遠來。
「十三五」期間,文化和旅遊部授予江津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稱號,獲評全國基層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推廣試點單位;駱來山廣播電視發射臺被中央宣傳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評為基層廣播電視傳輸覆蓋機構先進集體;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授予全國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系統先進集體。我區榮獲2019中國旅遊影響力區縣、2019年中國考古新發現、「中華詩詞城市」等殊榮。全區遊客接待量較「十二五」期間翻了一番,旅遊綜合收入翻了兩番多。2020年,受疫情影響,全區仍實現遊客接待近1300萬人次。
打造硬實力
公共文化服務提檔升級
公共文化設施品質更高。形成了「區、鎮、村、戶」四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體系,全區公共文化設施總面積達10萬平方米,每千人公共文化場館佔用面積達89.7平方米。場館建設實現了從無到有的量變,投資2.5億元建成了區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科技館、青少年活動中心、婦女兒童活動中心,區文化館、區圖書館達到國家一級館標準,聶榮臻元帥陳列館、江津區博物館達到國家三級博物館標準。建成281個村(社區)文化大院,鎮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覆蓋率達到100%;開展文圖總分館建設,建成文化分館33個、圖書分館36個、圖書基層服務點306個。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數位化,首建重慶一站式服務平臺「文化雲」,建成9個特色資源資料庫和「文圖博」3個網上數字館,實現「閉館不閉服務」。「廁所革命」完成新(改)建旅遊廁所320座,排名全市第一。投資約6000萬元,完成了聶榮臻元帥陳列館陳列布展改造工程。區文化館被確定為文化和旅遊部公共文化機構功能融合試點單位。
群眾文化生活不斷豐富。承辦第八屆重慶市鄉村文藝匯演、第二屆重慶市民誦讀大賽第三片區複賽等,開展「江津惠民消費季」文旅惠民活動、「濱江之夏」群眾文化活動、活力江津·魅力之城等系列文化活動。「一鎮一品」特色活動不斷發揮品牌效應。開展送流動文化進村活動6000餘場,累計服務群眾達1000萬人次。
文藝精品創作碩果纍纍。《祖國頌》獲第二屆中國雕刻大賽金獎;《「最美童心·紀朵朵的城市夢」》系列小說入選2019年國家出版基金項目,《小學生唐豆豆的成長故事》連續四年獲得「冰心兒童圖書獎」;《荷包有個糖》獲第十六屆中國西部民歌(花兒)歌會金獎。民俗川劇《塘河嫁》等一批原創文藝作品上演,深受市民歡迎。疫情期間,創作及整理優秀文藝作品179件,提振了群眾抗疫精氣神。
擦亮新名片
旅遊影響力知名度提升
「十三五」期間,我區文旅產業規模不斷壯大。目前,全區共有文化旅遊企業近1500家,其中規上企業達到26家;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約25億元,較2015年增長47.4%。優化全區文旅產業布局,推動四面山旅遊特色小鎮康養片區和文旅片區項目、魯能美麗鄉村、江小白村文創項目、奎星廣場文化街區、萬達廣場項目等重點項目建設。打造了濱江路文化長廊。著力升級五條精品旅遊線路品質,新增陳獨秀舊居陳列館等4個國家4A級旅遊景區,全區A級景區達15個。完成了全區旅遊資源普查。
在文化傳承保護方面,我區在全市率先完成可移動文物普查信息採集登記工作,珍貴文物達到262件。穩妥推進文物保護修繕和考古發掘,投入1.1億元用於文物保護等,建設了江津區文物中心庫房;完成石門大佛寺摩崖造像、會龍莊等10處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保護修繕;石佛寺遺址發掘推進有序,出土各類文物1700餘件。新增10個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巴渝土陶製作技藝、四面山傳統竹籠竹編進入第一批重慶市傳統工藝振興目錄。
在宣傳營銷推廣方面,我區圍繞江津名人、愛情、古鎮、長壽、詩聯、抗戰「六張文化名片」,以「耍不夠的江津」等為主題,推出五條精品旅遊線路,全域旅遊發展更加互融互補。堅持開展四面山「七夕東方愛情節」、中山「千米長宴」、白沙鬧元宵等大型文旅活動,舉辦「第六屆中國詩歌節」等,央視、重慶日報等各級媒體每年報導千餘條次,年均引來上億人次關注,旅遊熱度持續增強,年均遊客穩步增長,江津旅遊影響力和知名度顯著提升。
探索新樣板
文旅融合實現跨越發展
藍圖已繪就,奮進正當時。展望「十四五」,我區將圍繞以下五個方面積極探尋破解發展之道,推動我區文旅產業轉型升級,實現跨越發展。
一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分批次提檔升級全區公共文化服務設施設備,大力培育公共文化服務品牌,持續豐富群眾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創新服務方式,促進融合發展,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覆蓋面和實效性。深入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數位化建設,促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一體化發展。
二是圍繞江津文旅特色資源,加快實施「文化 」「旅遊 」戰略,推動「文旅」「農旅」「康旅」等產業融合發展。開展好文化旅遊項目策劃和企業招引,增加優質產品和服務供給,實現提質增效。
三是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挖掘和傳承,充實非物質文化名錄,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投入機制。不斷挖掘文化的歷史、科學價值,系統梳理全區文化資源,建立人文資源清單,激發文化活力和價值。
四是持續推廣「四面山水·人文江津」城市主題形象,重點推介五條旅遊精品線路,增加江津文化旅遊曝光度,提升江津文化旅遊的美譽度和知名度。
五是抓好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大戰略機遇,發揮江津是重慶一頭連著中心城區、一頭連著四川、貴州的優勢,積極參與巴渝文化旅遊走廊建設,全力打造巴渝文化旅遊走廊的重要節點和目的地。全面梳理文化旅遊資源稟賦和產業現狀,找準江津「融城融圈」定位,通過打造「津瀘宜」釀造技藝非遺旅遊線路、聯合開展特色民俗文化活動、分別出臺相應政策等方式,探索江津「融城融圈」文化旅遊業合作的新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