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使用紙尿褲,能獨立完成如廁,意味著寶寶脫離嬰幼兒時代,邁入兒童行列。
執筆:胡蝶
編輯:胡蝶
定稿:歐陽比文
當媽的最大的特點,就是關於孩子的一切都得操心,大到生病作妖,小到吃喝拉撒,凡事都得替寶寶操心個遍。
就拿寶寶上廁所來說,小時候用慣了紙尿褲比較省心,可寶寶總有長大的一天,到了一定年齡還給寶寶穿紙尿褲到處跑,是要惹人笑話的。
脫不掉的紙尿褲,直接影響孩子上幼兒園的進度
珊珊的寶寶已經2歲半了,家裡人都讓她等下個學期開學,讓孩子去幼兒園適應適應,珊珊總是說再等等。
不是珊珊捨不得孩子,實在是有個問題解決不了,還不能把孩子送去幼兒園,那就是寶寶上廁所的問題。
別的小朋友在一歲多都戒了紙尿褲,珊珊試了幾次卻都沒成功。仿佛廁所裡有妖怪一樣,寶寶有便意了,憋得直打冷顫,就是不用廁所。
苦口婆心教了好多遍,寶寶還是犟得像頭牛,甚至出現了躲著媽媽跑的行為,珊珊欲哭無淚。
脫不掉的紙尿褲直接影響孩子入園,誰能想到教孩子上廁所都這麼難呢?
寶寶為什麼會出現抗拒馬桶的行為?
1. 沒有如廁意識
育兒專家表示,寶寶至少要到18個月才有自主控制排便意識的能力,有的孩子甚至要到3歲或更晚。
有些家長習慣用成人的思維方式去理解孩子,其實寶寶小時候對排便這一行為是沒有認知的,只是出於本能,父母的逼迫無異於對牛彈琴。
通常一歲半之後的寶寶才能把肚子痛有便意與排便、上廁所聯繫起來,他需要有一個認知的過程。
2. 父母態度
當父母指令在孩子身上無效時,大多數父母會失去耐心,覺得我都已經教給你了,為什麼不聽話?從而對孩子表現出憤怒或責怪。
孩子理解不了父母生氣的原因,只能感知到父母情緒變差,孩子也會受到消極影響,多次衝突後表現出對廁所的抗拒甚至對父母的疏離。
這幾個信號出現,父母要抓緊培養孩子如廁意識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將人格分為五個時期,其中1~3歲被命名為肛欲期,這是人類從嬰幼兒向兒童過渡的關鍵期,主要表現為對排便的興趣和控制。
肛欲期是父母訓練孩子如廁能力的關鍵期,最好在1周歲後就開始留意,當孩子出現一些特定的行為或表現,媽媽要抓住機會。
1. 排便規律
寶寶睡醒後紙尿褲是幹的,這種現象頻繁出現說明身體已經有了自主便溺的意識。
如果發現寶寶大便次數也逐漸變得規律,說明腸道發育逐漸成熟,訓練寶寶如廁的身體基礎已經形成。
2. 對坐便器產生興趣
寶寶好奇心重,看到大人上廁所,往往他也想試試,這是訓練寶寶如廁的好時機,趁機向寶寶解釋什麼是上廁所,並讓他也試試。
利用寶寶的好奇和興趣來引導,減少寶寶的牴觸情緒。
3. 能簡單表達便意
當寶寶能簡單訴說想要尿尿或便便,說明他已經對排便有了初步意識,家長可以適當向他灌輸,只要出現這種感覺就應該去廁所的思想。
4. 有使用坐便的能力
不論是坐式馬桶還是蹲式馬桶,對寶寶來說,使用起來都有些耗費體力,如廁訓練的前提是,能在父母協助下使用馬桶,輕易不會受傷。
如何減弱寶寶對上廁所的牴觸心理?
1. 掌握如廁信號
寶寶想尿尿時,會出現打冷顫,夾腿的動作,想大便時,會坐立不安,每個寶寶表現不一定都相同。
長時間與寶寶相處,媽媽很容易掌握寶寶的排便信號。此時帶他們去廁所,會加深他們對上廁所的理解。
2. 消除對衛生間恐懼
有些寶寶不喜歡公共衛生間,是覺得白色很冷清,一個個隔間沒有安全感,媽媽或爸爸要一直陪同,幫他適應,讓他理解這是正常的行為。
3. 訓練失敗不要呵斥
孩子的如廁訓練很少有一次成功的,他需要逐漸加深印象,固定思維。當寶寶出現失誤時,媽媽要引導而不是斥責,這會加深寶寶的恐慌。
糖果媽媽叮囑:
如廁訓練需要孩子和父母雙方共同配合,並不是孩子故意不想,而是他還沒有形成意識,家長越放鬆,孩子越願意接受這樣的訓練。
我是糖果媽媽,一個學習成長型寶媽,專注孕產和育兒,想要輕鬆養娃別忘了關注,糖果媽媽團隊將為您的育兒之路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