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出生以後,很多爸爸媽媽都感概尿不溼的方便,每當寶寶屁股一撅,屎尿屁就蹦出來的那一刻,爸爸媽媽們就更覺得尿不溼的珍貴。但是總不能一直給寶寶穿著尿不溼吧,總會有脫下來的一天,那麼就要對寶寶進行如廁訓練了。
尿不溼穿上容易,想要徹底脫下來卻難了,因此,我們經常聽到很多家長的吐槽:
「我家寶寶天天給我們玩『狼來了』,每次喊尿尿全家人都忙活起來了,結果一拎到馬桶上坐了半天一點動靜都沒,拉起來剛穿完褲子,譁譁一聲,其他人都懵了,那小不點卻笑得特開心。」
「每次都是尿完了才喊說要尿尿,褲子都快洗不過來了,我先放棄了。」
「每次都尿到床上去,這哪是訓練孩子自主如廁,分明是訓練媽媽洗床單、洗褲子的本領嘛!」
……
在教孩子自主如廁的這條道路上,很多家長遭受了巨大的打擊。
很多家長以為訓練孩子自主如廁,只是為了讓孩子不穿紙尿褲,於是很多新手爸媽迫於家裡長輩的壓力,不得不對孩子進行過早的如廁訓練。一些孩子在出生後不久就被家裡的長輩建議開始把屎把尿,晚一點的,在寶寶剛學會走路時,很多長輩就會說「可以給孩子脫掉紙尿褲了。」
實際上,如廁訓練並不是脫掉紙尿褲這麼簡單。寶寶如廁這件事在大人看來就是排洩這麼輕鬆,但是對於小寶寶的心理發展來說算是上是一件大事:學會使用便盆或者馬桶安放自己的排洩物,這很大可能是孩子出生後第一次正兒八經地學習適應某種規則,再也不是隨心所欲地吃喝拉撒的狀態了。
為了學習適應「把排洩物留在應該留的地方」這一規則,孩子需要去感知和控制自的括約肌,憋住排洩物再釋放,這是一個令人感到爽快的體驗。在這個過程中,寶寶學會了如何在控制自己身體的同時享受自己的身體。
因此,孩子的自主如廁能力不應該是「把」出來的,而是應該遵循孩子身心發展的基礎上加以引導得到的。
在《寶寶如廁訓練沒煩惱》一書中,布教授認為:在寶寶告別尿布之前,父母每一次充滿溫情和愛意地給寶寶換尿布的過程,已經在給孩子奠定一個重要的心理基礎:與排洩有關的過程是輕鬆愉悅的。而在這期間,寶寶的每一個發展的裡程碑,比如大運動發展、表達能力、模仿能力等一系列的成長變化,都在潛移默化德為寶寶未來如廁訓練打下基礎。如廁訓練不僅僅是獲得某項技能,更是寶寶發展路上的分水嶺,說明寶寶不再是生活不能自理的小嬰兒了,他開始具備自主生活的能力,開始去探索自己的人生了。
如果過早地孩子把屎把尿,或者過於嚴苛地對孩子的大小便進行控制,會讓孩子覺得「我的人生沒有辦法自己做主,就連排洩這麼基礎的生理功能都要受制於外界的設定。」家長們強制性地要求孩子按照他們的意願大小便,給孩子自身大小便控制發展能力帶來的破壞是不可估量的,不僅會使孩子的括約肌功能發展滯後,孩子難以建構自身的排便發射,還會讓孩子的人格功能建構造成破壞。在同齡人都已經不再尿褲子的時候,還會尿褲子,這種行為會遭到大人們的責罵、小夥伴的嘲笑等,導致自尊心受到嚴重傷害。
美國兒科學會研究認為,一歲半以前的寶寶大腦發育還不完善,對排尿中樞的控制了較弱,對排洩肌的控制也不成熟。等過了一歲半到兩歲時候,身體就會對膀胱和肛門組織的控制力日漸成熟,寶寶就會發出一些獨立上廁所的意識,這個時段給他進行如廁訓練,就是最好的時機了!
實際上,對於孩子開始如廁訓練的時間,並沒有一刀切的年齡要求。每個孩子的發展快慢不盡相同,如廁訓練的具體時間也會不一樣,所以我們要看的不是孩子的具體年齡,而是看孩子是否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在《寶寶如廁訓練》這一本書中提到,孩子要在身體、行為、認知這3方面做好充分的準備,才能夠進行如廁訓練。
1、身體信號:
2、行為信號:
3、認知信號:
如果孩子符合上面大部分條件的,就可以嘗試引導自主如廁了。但是每個孩子的發展步調存在著差異,這就要求爸爸媽媽們要留意觀察,根據自家寶寶的具體情況而定。
我家小寶大概在兩歲左右就開始逐步掌握自主如廁的能力,在此之前,我從未給他把過屎尿,從不用尿不溼到自己去坐便器尿尿經歷了兩周的時間,大便經歷的時間則長一些,從意識到便意到自己坐在坐便器上大便用了差不多兩個月的時間。整個過程,我完全沒有去催促他,有時做得不好了,也不會去批評指責他,而是做好「打長久戰」的心理準備:提供足夠的換洗褲子,細心觀察、積極引導並適當地鼓勵孩子。
1、引導孩子意識到自己的便意
觀察孩子的行為,如果孩子已經做好了學習自主如廁的準備,家長要及時引導孩子意識到自己的便意。我家小寶在2歲左右的時候,開始出現2-3個小時尿不溼都是幹的現象,觀察了好幾天之後,我覺得訓練他自主如廁的時機到了。因為孩子幾個小時沒有尿溼尿布,說明他的括約肌功能發育地比較完善了,開始學會控制便意了。恰好當時剛進入初夏,也是訓練自主如廁的「旺季」,於是對小寶的如廁訓練提上了日程。
在訓練的過程中,我發現了孩子出現一些情況,比如玩得好好地,突然停下來了,或者是本來在旁邊跑來跑去的,突然間呆著不動,就很可能是寶寶在尿尿或者拉大便。這時,我們可以提醒一下他:「寶寶是不是在尿尿或者拉便便?」然後詢問他尿尿和拉便便有什麼感覺,這樣可以幫助孩子意識到自己的便意。
2、給孩子準備一個可愛的坐便器
給孩子準備一個坐便器,可以讓孩子自己挑選,甚至讓他親自裝飾坐便器,只有這樣,他才會對上廁所這件事產生認同感,並且認為這是一件偉大的事情。
剛開始的時候,孩子可能會排斥用坐便器,家長不要去強迫孩子一定要用坐便器,允許孩子把坐便器當做玩具來玩,或者當做凳子來做,這樣才不會讓孩子對坐便器產生牴觸心理。因為開始的時候,孩子對於馬桶是有恐懼的,一方面,他害怕自己會掉下去,另一方面,他對於自己的排洩物要去向哪裡感到既好奇又恐懼。
我家小寶剛開始進行如廁訓練的時候,也是不肯用坐便器,他總是把它當作是一個小凳子,需要的時候就上去坐一會,我也不大在意,只是會時不時地告訴他:「寶寶,這是你的小馬桶哦,以後你想尿尿或者便便時,就可以拉到裡面去。」
另外,把坐便器放在固定的地方,比如寶寶最常待的地方,也可以是衛生間成人馬桶旁邊,方便寶寶如廁。
3、給孩子模仿的機會
孩子是通過模仿來學習的,如廁訓練也是如此。家長可以利用這個階段寶貝喜歡模仿的特點,讓寶寶觀察家長上廁所,家長要邊做示範邊向孩子解釋每一個動作,同時教孩子一些大小便時會使用的語言,可以儘量簡單和具體,如「去拉便便」,說得要自然一些。對於二胎家庭,讓小寶看大寶上廁所是最好的方式,這樣可以讓孩子之間互相模仿學習。
另外,孩子在2-3歲的時候已經開始產生性別意識,並建立性別概念了。因此,在這個階段進行如廁訓練,最好是男孩跟爸爸學,女孩跟媽媽學,這樣更容易入手,孩子也學得更快。
4、藉助繪本
想要讓寶寶養成如廁習慣,就必須讓他理解如廁的過程,這時繪本的作用就非常大了。
家長可以在引導孩子進行如廁訓練之前,給孩子閱讀一些「有味道」的繪本,讓孩子熟悉大小便的含義。通過繪本也強化了孩子對於如廁的理解,等到開始進行如廁訓練時,家長就可以引用繪本裡的場景來引導孩子,孩子會覺得很熟悉,對如廁訓練也就不會那麼抗拒了。
我當時給我家小寶看的是小熊滿滿成長系列繪本中的《拉臭臭》以及《你的便便在哪裡》,小寶也特別喜歡這兩本繪本,對繪本裡的內容也很熟悉,等到進行如廁訓練的時候,他很快就接受了。
5、給孩子準備幾條小內褲
在開始訓練寶寶自主如廁之後,就可以逐步給寶寶脫掉紙尿褲,多給寶寶準備幾條小內褲。給寶寶買小內褲時,最好選擇印有他喜歡的動畫人物的小內褲,這樣會讓寶寶喜歡上穿內褲。
剛開始的時候,會經常發生寶寶把小內褲尿溼或弄髒的情況,但是沒關係,只要家長做好引導,慢慢地,寶寶便會報告自己有便意了,即使寶寶可能還不會主動地走向便盆旁邊,但對之前來說也算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了。
6、及時給出恰當的認可
家長要及時觀察寶寶的行為,當寶寶有了一點小進步的時候,比如寶寶主動地坐到坐便器或馬桶上去尿尿或便便了;或者是寶寶會主動告訴你他要尿尿或便便了,家長可以告訴寶寶:「你把便便拉在馬桶裡了,真棒!」
當然,如果寶寶暫時還達不到你的要求,還是會拉在紙尿褲裡,也不要太介意,不要輕易就責罵孩子,不然會讓孩子認為坐馬桶是一種懲罰,會對它產生恐懼。即使他已經做好準備,接下來的如廁訓練也會變得特別困難,有的孩子甚至因此留下了心理陰影,導致坐在坐便器上拉不出來,或者經常無端的便秘、尿床或更頻繁等行為。所以,家長要多鼓勵表揚孩子,讓孩子繼續進行下去的動力。
家長們要明白,在孩子如廁訓練是一個過程,需要循序漸進,這就要求家長們要有足夠的耐心。
大多數孩子進行如廁訓練的年齡通常在2-3歲,這個時期孩子會經歷多個敏感期和關鍵期,所以很多家長會發現,儘管寶寶們已經能夠適應新的排便方式了,但是還是會不可避免地出現如廁倒退的現象。
這個時候家長千萬不要去責怪他,這可能和寶寶生活的環境有關,如家中添新寶寶、搬家、上幼兒園和家人爭吵等,都可能影響如廁訓練的進展。
我家大寶在2歲多的時候就學會了自主如廁了,當剛好那個時候小寶出生了,我大多時間都把目光放在小寶身上,難免就忽略了他,於是他開始變得不如之前那麼配合了,他還不適應小寶的到來,所以我發現之後,也沒有太多地去責怪他,而是在照顧小寶的同時,也會多留時間去陪伴他,告訴他「媽媽還是一樣愛他,只不過弟弟剛出生不久,還很脆弱,需要媽媽更多的照顧。」慢慢地,他也就開始習慣了弟弟的存在。在這之後,雖然還是會出現幾次成功報告便意後,依然出現「尿完再說」的現象,但我並沒有去催促他、責罵他,而是平靜的告訴他「寶貝下次要尿尿的時候一定要告訴媽媽哦。」
另外,大多數寶寶比較容易完成白天的如廁訓練,但是午睡和夜間則要經歷比較長的時間,所以在午睡和夜間的時候,還是要給孩子穿上紙尿褲。尤其是夜間,不要急於脫掉紙尿褲。因為夜尿的控制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它與遺傳、年齡以及大腦額葉的發育有關係,無法通過短期訓練得到,即使訓練後,孩子還是會出現尿床的現象,但是隨著孩子年齡的逐漸增加,尿床的現象就會慢慢減少的。
總之,寶寶的如廁訓練,和寶寶學習其他技能,比如爬行、走路一樣,需要訓練,但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急不得也等不得。家長要想成功訓練孩子進行自主如廁,需要先培養寶寶的如廁意識,然後多留心觀察寶寶的如廁信號,及時給予訓練與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