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推薦」顛覆!謝和平團隊提出深地科學領域技術構想

2020-12-11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在地下6000 m以深,將不會有人下井,煤炭經過智能化設備採掘、分選、充填調控,以電力和天然氣的形式輸送至地表,人們在深地進行工作和生活,科學家在無宇宙射線、無陽光、無氧氣的深地實驗室進行科學研究……,這一切在未來皆有可能實現,你準備好了嗎?

01

這是謝和平院士團隊在近期發表的《深地科學領域的若干顛覆性技術構想和研究方向》一文中描繪的場景。

中國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提出「上天,入地,下海,登極」的科研八字方針,為中國重大科技發展指明了方向。

習近平主席在2016年5月30日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舉例強調:

從理論上講,地球內部可利用的成礦空間分布從地表到地下10000 m,目前世界先進水平勘探開採深度已達2500~4000 m,而我國大多小於500 m,向地球深部進軍是我們必須解決的戰略科技問題。

目前人類的足跡已經踏上月球,「旅行者」1號太空探測器已經接近太陽系邊緣,哈勃太空望遠鏡看到了距離地球140億光年之遙的宇宙邊緣,深海潛水器已經抵達深達11km的海底。然而,目前我們對地球深部的認知是相當匱乏的,世界最深的科拉半島超深鑽孔僅13000米深,相對於地球而言僅觸及了一點點表皮。

02

人類之所以要認識地球,必然是為了滿足一定的目的。面對廣闊無垠的大自然,人類的好奇心算一方面,但在馬斯洛金字塔裡,好奇心畢竟不是最底部的元素。免於飢餓和匱乏,對人類來說才是優先級更高的事情。所有這一切都必須建立在一個基本出發點上,即,我們必須源源不斷地從自然界獲取資源,才能維持生存,進而發展。

那麼你可曾想過,支撐我們生產生活的各類資源,都來自於哪兒呢?事實上,除了生物圈和淡水資源外,所有的生產生活質料,到頭來,都只能向巖石圈要。

工業所需的金屬材料,來自於巖石圈;建築業所需的石材水泥,來自於巖石圈;高新產業所需的稀土有色,來自於巖石圈;驅動機器和交通網絡的石化能源,來自於巖石圈……這還不夠。甚至我們日常使用的塑料、化纖等等製品——這些看上去跟無機世界沒多大關聯的東西,同樣來自於巖石圈。幾乎整個有機化工產業,都建立在幾種較簡單的有機質成分上,而有機質來自於哪兒?石油天然氣資源。

03

謝和平院士團隊指出,向地球深部進軍,即透明地球的實現總體有3個層次的研究構想「結構透明是手段,行為規律透明是基礎,透明地球是目標「。結構透明強調以科學鑽探為主,在物理層面實現深地巖石圈可視化。行為規律透明強調探索不同深度的行為特徵規律差異、巖石力學特徵差異、微生物變異,以尋找深部與淺部的本質特徵差異。透明地球強調實現地下環境與空間資源有效利用,深地能源開發的可視化。

因此,深地行為規律研究是關鍵,鑽多深很重要,研究多深更重要,傳統的材料力學方法理論已經不再實用,必須突破現有巖石力學理論框架,開展深部環境,深部應力狀態下原位巖石力學研究。

針對國際最前沿的深地基礎科學問題,研究人員明確了深地科學研究的若干重要研究方向。包括:原位保真取芯技術,深地非常規巖石力學行為,深地結構與開採的透明推演理論,深地地震學與地球物理學,深地微生物學,深部資源開採與能源儲存,深地地下水賦存、運移及水質變化,地下空間生態、能量循環系統等。

來源:《工程科學與技術》

徵稿郵箱:718710799@qq.com

信息提供:朱恩光編輯整理:劉暘

審核:畢永華

免責聲明:圖片來自原帖轉載或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煤傳媒,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相關焦點

  • 清華大學劉知遠:在 NLP 領域「做事」兼「發聲」
    ——魯迅《熱風》隨感錄 四十一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按:對於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自然語言處理實驗室團隊而言,今年或許是一個頻頻「做事」兼「發聲」的季節。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自然語言處理實驗室是由孫茂松教授領導、劉洋副教授與劉知遠助理教授協同組成的一支 NLP 研究團隊,有20餘名研究生、訪問學者和訪問學生。今年 6 月,劉洋副教授開源的神經機器翻譯工具包,包含被選為 ACL 2017 傑出論文的神經網絡可視化的原始碼和圖形化界面。
  • ...李佳:從Snapchat到谷歌,人工智慧領域的「Another Badass Woman」
    在烏鎮,中國媒體首次見到被李飛飛描述為「史丹福大學、計算機科學和人工智慧領域裡另一位女性狠角兒(Another badass woman in Stan, CS and AI)」的李佳。她參與了一場名為「AI 的未來」活動。「看到自己的技術成果能影響到各行各業,讓我感覺非常興奮。」李佳對機器之心說。
  • 「論文集錦」「煤巖力學特性試驗研究」專輯1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本期推出的是「煤巖力學特性試驗研究」專輯1相關論文,基於深地複雜應力條件下混凝土衝擊傾向性試驗.劉娟紅,吳瑞東,周昱程.2018,43(1):79-86.鋼管混凝土圓形支架壓彎力學性能.
  • 「深地過程與地球宜居性」香山科學會議召開
    「深地過程與地球宜居性」香山科學會議召開 2020-09-24 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字體:   9月21日,以「深地過程與地球宜居性」為主題的香山科學會議第675
  • 創新工場論文入選NeurIPS 2019,研發最強「AI蒙汗藥」
    此外,論文中提出的方法還能有效擴展至針對特定標籤的情形下,即攻擊者希望通過一些預先指定的規則使模型分類錯誤,例如將「貓」錯誤分類成「狗」,讓模型按照攻擊者計劃,定向發生錯誤。對數據「下毒」技術的研究並不單單是為了揭示類似的 AI 入侵或攻擊技術對系統安全的威脅,更重要的是,只有深入研究相關的入侵或攻擊技術,才能有針對性地制定防範「AI 黑客」的完善方案。
  • 李凱團隊獲2020貝爾實驗室競賽二等獎,卻遭質疑論文只為「炫技」
    二等獎:印度裔+華人團隊此次貝爾競賽獎二等獎頒給了由普林斯頓大學計算機科學教授Sanjeev Arora帶領的團隊。團隊成員還有普林斯頓大學的計算機科學教授李凱,他是深度學習研究領域的股肱之臣,在2007年,他與李飛飛合作啟動了ImageNet項目,推動了人工智慧基於深度學習的革命性發展。在國內,李凱的名字也並不陌生,他是ACM Fellow、IEEE Fellow、美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 論文推薦 | 網絡社會空間
    網際網路釋放出的技術活性消除傳統中介形式,催生社會活力,顛覆傳統權力結構和傳播權力結構。在國際政治領域,網絡空間作為國際政治延伸的新領域,其原先的權力結構遭到了顛覆。但其強者邏輯並沒有被改寫,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憑藉先得的技術優勢,在網際網路空間中掌控了空間政治的話語權和遊戲規則的定義權,致使網際網路空間政治結構處於失衡狀態。
  • 「視頻講解」吳立新——天-空-地協同的露天礦邊坡智能監測技術及...
    視頻解析創新點結合露天礦山地形與觀測條件,提出了露天礦邊坡監測的7種關鍵技術;在討論智能監測相關概念的基礎上,提出露天礦邊坡智能監測的核心思想是適應過程和應急聚焦,智能監測的科學內涵為「三協同、一智能」。「三協同」為時間協同、空間協同、參數協同,「一智能」為邊坡災害的智能分析與智能預警。
  • 怎麼給海量商品設計推薦系統?阿里蓋坤團隊提出深層樹結構檢索模型
    蓋坤博士領導的阿里媽媽精準定向技術團隊就在推薦系統方面有諸多研究成果。之前我們就介紹過一篇來自他們的論文,他們設計的深度興趣網絡(Deep Interest Network,DIN)能更好地利用用戶歷史行為數據,提升廣告點擊預測的準確率。
  • 7 Papers & Radios | 微軟亞研麻將AI「Suphx」技術細節
    近日,關於 Suphx 的所有技術細節已經正式公布。繼圍棋、德州撲克、Dota、星際爭霸之後,微軟亞洲研究院的「Suphx」創造了 AI 在遊戲領域的另一跨越性突破——麻將。Suphx 代表著 AI 系統在麻將領域取得的最好成績,它也是首個在國際知名專業麻將平臺「天鳳」上榮升十段的 AI 系統,其實力超越了該平臺與之對戰過的 99.9% 的人類選手。
  • Nature:壓榨學生,論資排輩,現行論文作者制度已死
    我需要的是「作者身份」。這位教授告訴我,「僅憑編程參與」沒有資格獲得署名。根據我們領域的期刊要求,想要獲得作者身份,你必須參與實驗的構想或設計、數據分析和解釋,以及寫作過程。但是,這些角色已經有人選了。所以,第二天,我回到導師實驗室做實驗,並將實驗過程寫下來。總之,我做了一切必須做的事情,竭盡全力使我的名字出現在論文中。
  • Science:AI領域那麼多引人注目的「進展」,竟是無用功
    選自Science作者:Matthew Hutson機器之心編譯參與:魔王近日,一篇 Science 社論文章梳理了近年來 AI 各子領域的進展,發現看似紅紅火火的領域實際上毫無進展。在人工智慧技術風起雲湧的今天,這篇文章的觀點或許值得我們思考。
  • 「盤中寶」白宮發布新一代戰略構想 這些公司早已在此領域布局
    財聯社資訊獲悉,美國白宮網站近日發布一份《美國量子網絡戰略構想》,提出美國將開闢量子網際網路,確保量子信息科學(QIS)惠及大眾。文件提出了兩個具體目標:一、在未來5年中,美國的公司和實驗室將演示量子網絡的基礎科學和關鍵技術,包括量子互連、量子中繼器、量子存儲器、高通量量子信道和洲際天基糾纏分發。同時,將查明這些系統的潛在影響和改善應用,帶來商業、科學、衛生和國家安全方面的好處。二、在未來20年裡,量子網際網路鏈路將利用網絡化量子設備實現經典技術無法實現的新功能,同時促進對量子糾纏作用的理解。
  • ICLR論文評分「高臺跳水」:領域主席急剎車,評審結果8分變1分
    論文分數經歷「高臺跳水」的背後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從評審結果中我們可以發現一些線索。審稿意見大反轉為什麼這篇論文會先後從 8-8-8 的「完美」分數瞬間跌落?機器之心整理了論文內容和審稿意見。但在後續的改進意見中,ta 也提出了自己的疑問,感覺這個主題的論文不提最近基於 Transformer 的幾個高調預訓練語言模型有點說不過去。「文中說道,多數 LM 模型沒有考慮句子之間的關係,那麼 BERT、GPT-2 也是這樣嗎?」第二位審稿人心裡也犯起了嘀咕。
  • 論文推薦|舒龍勇等:煤與瓦斯突出危險精準辨識理論方法與技術探索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煤炭資源高效開採與潔淨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 3. 重慶大學煤礦災害動力學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背景煤與瓦斯突出(簡稱「突出」)是煤礦井下發生的一種極其複雜的動力災害,研究歷史已有180 餘年之久,期間國內外大量的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進行了多種研究與嘗試,提出了多種假說、預測預警與防治方法。
  • Gartner預測2019年十大「數據和分析技術」趨勢:增強型分析成為...
    「數據和分析的形勢不斷發展,從支持內部決策到持續型智能,信息產品和任命首席數據官,」Rita 說道,「深入了解它們對於推動這種不斷變化的技術趨勢,並根據業務價值對它們進行優先排序至關重要。」 Gartner 建議數據和分析領導者與高級業務負責人討論他們的關鍵業務優先級,並探索以下主要趨勢如何實現這些優先級。
  • 中北大學儀器科學與技術學科論文入選工程學領域ESI高被引論文
    據2018年11月27日ESI最新數據顯示,由中北大學儀器與電子學院劉俊教授領銜的抗高過載微機械陀螺儀方向的研究論文入選工程學領域ESI高被引論文。高被引論文指同一年同一個ESI學科發表論文的被引次數按照由高到低進行排序,排在前1%的論文。
  • KDD 2020最佳論文揭曉!杜克大學陳怡然組獲最佳學生論文獎,清華入選論文實力霸榜
    獲獎論文大賞:谷歌研究者獲最佳論文,杜克大學陳怡然組獲最佳學生論文最佳論文 最佳論文獎由來自谷歌研究院的Walid Krichene和Steffen Rendle獲得,獲獎題目為「On Sampled Metrics for Item Recommendation」
  • 超400篇論文被疑造假,涉及多家中國三甲醫院:Bik團隊揭論文工廠黑幕
    Bik 的團隊發現,超過 400 篇來自不同作者和機構的文章,在標題、圖片,特別是 Western blot 的圖版上極其相似,似乎都是由同一個「論文工廠」產生的,極有可能存在偽造數據的情況,論文發表單位涉及多家中國三甲醫院。
  • 價值2950億美元的「量子霸權」,技術水平到了哪個階段
    但是,關於量子計算機無法破解的「後量子時代加密技術」的研究也已經有了不少成果,將對整個網際網路安全造成重大影響。 誰在投資或深度參與量子計算的研究? 2017年,美國國會舉辦聽證會,討論如何確保「美國在量子技術領域的領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