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在地下6000 m以深,將不會有人下井,煤炭經過智能化設備採掘、分選、充填調控,以電力和天然氣的形式輸送至地表,人們在深地進行工作和生活,科學家在無宇宙射線、無陽光、無氧氣的深地實驗室進行科學研究……,這一切在未來皆有可能實現,你準備好了嗎?
01
這是謝和平院士團隊在近期發表的《深地科學領域的若干顛覆性技術構想和研究方向》一文中描繪的場景。
中國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提出「上天,入地,下海,登極」的科研八字方針,為中國重大科技發展指明了方向。
習近平主席在2016年5月30日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舉例強調:
從理論上講,地球內部可利用的成礦空間分布從地表到地下10000 m,目前世界先進水平勘探開採深度已達2500~4000 m,而我國大多小於500 m,向地球深部進軍是我們必須解決的戰略科技問題。
目前人類的足跡已經踏上月球,「旅行者」1號太空探測器已經接近太陽系邊緣,哈勃太空望遠鏡看到了距離地球140億光年之遙的宇宙邊緣,深海潛水器已經抵達深達11km的海底。然而,目前我們對地球深部的認知是相當匱乏的,世界最深的科拉半島超深鑽孔僅13000米深,相對於地球而言僅觸及了一點點表皮。
02
人類之所以要認識地球,必然是為了滿足一定的目的。面對廣闊無垠的大自然,人類的好奇心算一方面,但在馬斯洛金字塔裡,好奇心畢竟不是最底部的元素。免於飢餓和匱乏,對人類來說才是優先級更高的事情。所有這一切都必須建立在一個基本出發點上,即,我們必須源源不斷地從自然界獲取資源,才能維持生存,進而發展。
那麼你可曾想過,支撐我們生產生活的各類資源,都來自於哪兒呢?事實上,除了生物圈和淡水資源外,所有的生產生活質料,到頭來,都只能向巖石圈要。
工業所需的金屬材料,來自於巖石圈;建築業所需的石材水泥,來自於巖石圈;高新產業所需的稀土有色,來自於巖石圈;驅動機器和交通網絡的石化能源,來自於巖石圈……這還不夠。甚至我們日常使用的塑料、化纖等等製品——這些看上去跟無機世界沒多大關聯的東西,同樣來自於巖石圈。幾乎整個有機化工產業,都建立在幾種較簡單的有機質成分上,而有機質來自於哪兒?石油天然氣資源。
03
謝和平院士團隊指出,向地球深部進軍,即透明地球的實現總體有3個層次的研究構想「結構透明是手段,行為規律透明是基礎,透明地球是目標「。結構透明強調以科學鑽探為主,在物理層面實現深地巖石圈可視化。行為規律透明強調探索不同深度的行為特徵規律差異、巖石力學特徵差異、微生物變異,以尋找深部與淺部的本質特徵差異。透明地球強調實現地下環境與空間資源有效利用,深地能源開發的可視化。
因此,深地行為規律研究是關鍵,鑽多深很重要,研究多深更重要,傳統的材料力學方法理論已經不再實用,必須突破現有巖石力學理論框架,開展深部環境,深部應力狀態下原位巖石力學研究。
針對國際最前沿的深地基礎科學問題,研究人員明確了深地科學研究的若干重要研究方向。包括:原位保真取芯技術,深地非常規巖石力學行為,深地結構與開採的透明推演理論,深地地震學與地球物理學,深地微生物學,深部資源開採與能源儲存,深地地下水賦存、運移及水質變化,地下空間生態、能量循環系統等。
來源:《工程科學與技術》
徵稿郵箱:718710799@qq.com
信息提供:朱恩光編輯整理:劉暘
審核:畢永華
免責聲明:圖片來自原帖轉載或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煤傳媒,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