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閩西南灌口團總支革命據點舊址石碑。
10月17日,是廈門解放71周年紀念日。廈門的勝利解放,與後溪鎮後溪村街路社一棟三層小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棟小樓在翻建之前,叫「恆春油坊」。解放前,是中共閩西南同安縣工委地下團組織灌口總支的活動據點。
「恆春油坊」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同安、集美和廈門島,以及開展地下鬥爭中發揮了應有的作用,它所在的後溪街路社因此被確認為「革命老區基點村」,這段革命鬥爭史也被載入《同安老區史略》。
1959年8月23日,宅院內的大榕樹因颱風襲擊倒塌。2017年,集美區委、區政府在此立碑「集美區紅色文化點——閩西南灌口團總支革命據點舊址」。樓內的榨油作坊屋也是破舊不堪,2003年,該樓的主人楊志宏提出申請進行翻建,希望能更好地保護革命遺址,開展革命傳統教育,將紅色傳統的基因一代代傳承下去。
設立團總支
擊退反動勢力
「閩西南」地下黨組織,指的是在解放戰爭時期,隸屬於閩粵贛邊區黨委的中共閩南地委領導的同安縣工委和安南同縣工委所轄(同安)地區的黨組織。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力量蓬勃發展,國民黨軍隊在人民解放軍的攻擊下,節節敗退,潰不成軍,最後縮到東南沿海一帶。
1949年5月,受中共同安縣工委書記彭金勵的委派,孫生最、黃啟文來到後溪,協助後溪地下黨組織籌備建團工作,成立後溪團支部,由楊永全同志擔任支部書記,楊志宏擔任組織委員。隨著革命力量的不斷壯大,後溪團支部升格為灌口團總支,孫生最任支部書記。
當時的反動勢力十分猖獗,土豪劣紳、匪特垂死掙扎,負隅頑抗,當國民黨第五軍潰敗退守集美附近的孫厝村時,設立在樂安小學的中共同安縣工委直屬地下團孫厝支部險遭敵特的破壞。一天,支部書記孫生最進島收集敵情,敵特到他家中撲了個空,交通員孫慶同急忙趕到集美碼頭傳送情報,孫生最在得知敵情後改道後溪,並從那天起將「恆春油坊」作為孫厝支部的聯絡站。
水陸交通便利
不易引起敵人注意
為何會選址後溪街路社的「恆春油坊」?今後溪鎮政府附近的後溪街路社,在集杏海堤建造之前,海水直達,鹹淡水交融,漁產豐富,隨著潮起潮落,往來集美、廈門島的商船穿梭忙碌,該社成為客貨運輸中轉地。
社中有前後兩條並行的街道,「後溪頭」店鋪林立,成排小吃攤點、雜貨、米、藥店、多處客棧和土作油坊(廠)、武館、當鋪、基督教堂以及菲律賓、新加坡華僑閩南紅磚大厝民居等,從事水運的船夫、搬運工、打雜工,商賈雲集,熱鬧非凡,素有「後溪古碼頭」之稱,清朝乾隆三年間(1738年)泉州府同安縣在此立下「示禁碑」。「恆春油坊」就在清代「示禁碑」邊上。經過多次考察,當時的地下黨灌口團總支負責人認為,後溪街路社的革命群眾基礎較好,在整個團總支活動範圍內的位置適中,水陸交通便利。
「恆春油坊」門市部來往經商人員頻繁,利用正常的生意為掩護,接待前來聯絡從事地下工作的同志,不易引起敵人的注意。整座油坊(廠)佔地3.5畝,包括大榕樹、前院埕、榨油作坊屋及一些附屬樓房等。榨油作坊屋面積較大,有150多平方米,是一排紅磚砌成的小平房,便於在室內召集大型會議。靠街的是兩幢二層紅磚砌成的樓房,一邊是油坊門市部,一邊是油坊工人起居管理房含儲物間,周圍還栽種著高高的柿子樹,位置隱蔽,整座宅院四周圍牆高高築起。榨油作坊屋東面的那株大榕樹,是地下同志發布暗號聯絡的醒目標誌。
當地群眾加入
開展革命鬥爭
「恆春油坊」是楊志宏家的祖業,當時他是後溪小學(現為碧溪小學)校長。白天,他教書兼照看油坊生意。夜裡,地下黨、團員常常就翻牆進入油坊,布置任務,匯報情況,組織工作,革命活動開展得有條不紊,天衣無縫。遇到布置新任務,總支召開集體會議,從四面八方來的同志很多,幾乎都裝扮成商人模樣。為了解決遠途人員用餐問題,楊志宏母親、哥嫂等家人義無反顧都要提前煮起大鍋飯,備好飯菜,無償提供夥食。楊志宏的主要任務就是為來自四面八方的地下同志提供後勤保障,做好活動據點的安全保衛工作等。
灌口總支下轄三個團支部:潘塗支部、後溪支部、灌口支部,活動範圍包括集美、後溪、灌口、杏林、東孚、海滄以及同安區的西柯鎮、龍海的角美,主要任務是以「恆春油坊」這一革命據點,聯繫和團結廣大群眾,充分發動當地群眾開展革命鬥爭,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和解放戰爭大好形勢,分化瓦解敵人,指明出路。
同安縣城解放前夕,解放軍先頭部隊到達灌口大嶺,當時補給供應遇到困難,總支委黃啟文、孫澄清、曾慶惠等召集後溪支部、灌口支部部分團員成立了閩西南工作隊,分別在灌口、角美設立糧草供應站,發動社會各界積極籌集糧食、豬肉、蔬菜和木材。其中,灌口支部動員灌口商會陳大珍捐糧5000斤、木材3立方;「恆春油坊」周邊革命群眾捐出糧食3000多斤,共募籌上萬斤糧食支援大軍。此外,總支書孫生最、支委孫澄清、團員王文祥(以木工身份,摸清國民黨兵防禦工事修築情況)趕到新圩、蓮花等地,向解放軍29軍領導機關詳細報告,提供了同安縣城、集美等沿海守軍敵情防禦工事及介紹沿海的聯繫人等情況,為渡海解放廈門島戰事做準備。
當發現同美公路下洋橋被國民黨軍隊炸斷,潘塗支部立即發動下洋、蔡店、劉山、洪塘頭等村100多人連夜搶修,奮戰一晝夜把橋梁修好,方便解放軍大炮、軍車順利通行。潘塗支部林火星、林金衛、後溪英村和滸井村的民兵為集美、廈門島的解放做出了重要貢獻。
連夜印發傳單
冒險巧運油印機和彈藥
1949年6月,王永爐等從安溪帶來了解放軍百萬雄師橫渡長江的喜訊,極大地鼓舞了地下黨團員的鬥志。上級黨委指示,必須加緊翻印宣傳文件,加強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楊志宏他們雷厲風行,建立聯絡站,加強上下聯繫。宣傳資料內容大多為《向全國進軍的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布告》《中國土地法大綱》等,其中還含有上級指示通知、標語口號等數十份,印製發放6000多張。楊子仲、楊永固等經常披星戴月,風雨無阻地將宣傳資料從新圩前山鋪仔頂跋山涉水帶到後溪。楊志宏等油印宣傳資料後,又從後溪步行出發分發給各小組。由於油印工具簡陋,經常忙到通宵達旦。為了提高油印效果,楊志宏拿出油坊的營業收入會同孫生最捐獻的360元港幣,和楊永全去廈門島購買油印機和一批彈藥,並了解敵軍沿海防禦工事修築情況。
當時油印機被列為違禁品,他們從後溪小學開出一張證明,冒著風險前往廈門島,把購買到的油印機和1000多發子彈精心包裝,並秘密地藏入帆船艙底。船從廈門第五碼頭起航,途經集美海面時,被駐紮在集美碼頭的敵軍發現,出動集美電船公司6號快艦進行圍阻,用三八式步槍打落帆船桅繩,快艦將帆船拖至岸邊檢查。同船的後溪教堂虔誠基督教徒嚇得面如土色。楊志宏和楊永全臨危沉著,鎮定不亂,靠岸時,楊志宏看到在碼頭工作的中共閩中地下組織一名革命基礎群眾陳大珠,便向他示意求助。陳大珠向敵軍說明這是後溪渡口的商船,楊志宏也連忙掏出幾塊大洋直接塞入敵軍頭目衣袋內,收到好處後,又見有人說情,敵軍頭目就揮了揮手同意不必檢查給予放行,楊志宏他們通過機警處置,化危為安,從而逃過一劫,將油印機和彈藥成功運到據點,從而加快了印刷速度,為做好武裝鬥爭,提供了物資保證。
面對敵軍臨危不懼
掩護戰友安全撤離
那段時間,地下黨團員隨時要面對血雨腥風。有一回從同安縣城來的一大群國民黨兵突然竄到後溪街路社,由於事先就得知匪首楊文通在住處二樓,到達後他們瘋狂地用機關槍進行掃射,當場亂槍打死了匪首,然後用隔壁鄰居中藥鋪的切藥大剪刀將匪首的頭顱割下帶回縣城交差,其餘匪徒四處逃竄躲藏,國民黨兵便挨家挨戶搜捕。
當時,30多名地下黨團員正在榨油作坊內召開秘密會議。聽到百米開外的密集槍聲,總支書孫生最在了解情況後,立即下令分散轉移。楊志宏為了掩護戰友先行撤離,他一直提著槍在門後守著,以防敵軍竄入。國民黨兵的腳步聲越來越近,楊志宏心裡很是緊張,擔心據點被發現,同志們來不及撤離會有生命危險。但他還是鎮定下來,情況危急,楊志宏思索著各種應對措施,做著與敵軍拼命犧牲的準備,心裡只有一個想法,就是無論如何都要拖住敵人讓同志們有時間撤離。所幸,同志們都順利翻過後牆撤退,國民黨兵沒搜到人便走了。得知同志們成功轉移,地下聯絡據點沒有暴露,楊志宏一顆懸掛的心才放下。
成立武工隊
抗擊圍剿國民黨匪軍
地下團總支積極組織民兵,成立遊擊隊,抗擊土匪,護村護糧,勇鬥惡霸。潘塗支部積極向群眾宣傳解放戰爭的形勢,號召各村的群眾組織起來,配合解放軍打擊國民黨潰退散兵對老百姓的搶掠,保衛家園。1949年9月中旬,駐紮在洪塘村國民黨保安團的幾名士兵到潘塗村要糧,群眾不給,這些士兵威脅要行兇放火,燒毀村民的房屋,潘塗支部組委林水杯帶領民兵、遊擊隊員,發動群眾幾十人,智鬥敵兵,當場繳下保安團的兩支步槍,迫使敵人灰溜溜地逃走了。
解放同安縣城的當天,一小股潰退的國民黨兵途經後溪街路村莊後山坳,被我地下民兵、遊擊隊員發現。民兵隊長楊寬雄、楊次青在後溪支部楊永全和楊志宏的領導下,當機立斷,組織圍擒,熟悉並迅速地佔領有利地形進行夾攻,開展政治攻勢喊話,讓他們「繳槍不殺」。當時,民兵和遊擊隊員上百號人攜帶長槍、短槍、駁殼槍和鋤頭柄,由於人多聲勢大,殺聲四起,匪軍稍做抵抗後因寡不敵眾而不敢戀戰,紛紛舉手投誠。一個小時不到,就繳獲了這一小股匪軍的械,包括精銳的捷克式機槍1挺、先進步槍2把、子彈1000餘發等。事後,地下團總支按「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之優待俘虜政策規定,發給每人2塊銀圓作為遣返回鄉的路費,繳獲的戰利品則堆放在「恆春油坊」門市部二樓。
發動並組織群眾
慰問解放軍
解放軍29軍解放同安縣城後,繼續向南挺進,準備解放集美、廈門島。楊志宏的同學柯可可(龍巖地區財政局局長兼龍巖財校校長任上離休)從永安一路隨軍南下,在接到同安縣工委指示後,特地趕到「恆春油坊」,晚上坐在床邊他向楊志宏傳達了同安縣工委「關於發動與組織後溪片區革命群眾做好解放集美、廈門島戰前慰問解放軍工作」的指示。
第二天,楊志宏立即行動起來,發動村裡的鄉親、碧溪小學教師及中、高年級學生,同時組織民兵、遊擊隊員參加,青年婦女也成立了腰鼓隊積極做好支前慰問解放軍的工作,製作勝利包,內有雞蛋、花生米、香蕉、蜜柚等時令果品等,贈送給解放軍指戰員人手一份。一天,慰問隊伍按預定路線,向滸井、霞梧等解放軍駐地村行進,沿途村莊的革命群眾也紛紛加入慰問遊行的隊伍,敲鑼打鼓,浩浩蕩蕩,延綿二三公裡,前不見頭後不見尾,鑼鼓聲、口號聲、合唱聲交叉進行,響徹雲霄。
但就在這時,出人意料的事情發生了,當慰問遊行的隊伍行至後溪英埭頭與兌山村交界處時,遠處傳來了國民黨飛機在空中嗡嗡作響的聲音,緊接著是激烈的機槍聲和劇烈的爆炸聲,只見解放軍駐地村滸井上空濃煙四起。空中的敵機機翼傾斜著,準備向遊行隊伍俯衝展開新一輪的轟炸和掃射,頃刻間,隊伍出現了些許波動。但很快,按照事先做好的防禦準備,整支隊伍人員遵守紀律,臥倒隱藏目標,直至敵機響聲遠離後,隊伍才又朝著解放軍駐地村挺進。當解放軍指戰員看到冒著炮火和生命危險前來慰問的浩大遊行隊伍,個個深受鼓舞,士氣大振,翌日勝利解放了集美,幾天後的10月17日,也勝利解放了廈門島。(註:本文部分資料摘自集美區政協研究室編輯的《集美文史資料》第十九輯)(文/通訊員 向蘋 來源:集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