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山書院舊址位於鳳山廟內
為紀念鳳山書院而新建的廣場
文昌祠舊影
今天上午,集美區灌口鎮鳳山書院260年紀念活動在新建成的廣場隆重舉行。鳳山書院,這座見證了灌口260年教育發展的古代學府,由於特定的機緣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記者走訪了市閩南學術文化研究會灌口研究組組長白玉盛,聽他講述鳳山書院的鮮為人知的塵封往事。
民間傳說此地為五鳳朝陽穴
白玉盛告訴記者,在唐朝就有村落形成的灌口,自古被稱為「八閩重鎮」。而最能體現其深厚文化底蘊的古蹟中,莫過於始建於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的鳳山書院。因其舊址位於鳳山祖廟裡面,故而得名。為什麼在祖廟裡面建書院呢?這裡面有一段傳奇。
灌口古為福建泉州府同安縣安仁裡,境內有一鳳山,平地四起,「鳳坐回頭棋山一脈地靈特萃」,民間傳說這個地方是「五鳳朝陽」穴。
明末,有一四川人來灌口深青驛站任驛丞,帶來家鄉「李府清源真君」香火隨軍供奉。後驛丞死於戰亂,棄之於道的香爐被一牧童拾到鳳山,鄉人構櫞祀之,後建成廟,稱鳳山廟。當時,廟旁的五裡亭是漳泉官員往來必經之地。奇怪的是,文官到此若不下轎,轎蓋會無風而自動掀掉;武官到此若不下馬,馬會暴跳咆哮,把人甩下。過往官員,紛紛向同安知縣張荃提意見。
剛好乾隆遊江南到某地,帽子被吹掉入塘中,這是一個不祥徵兆,他回朝後急請人觀天象。瞻天官觀後大叫:「不好南方的天狼星,直逼東北方的紫微星,福建要出皇帝了。」乾隆急忙派出最高級的地理師到閩巡視,命將有可能出皇帝的風水穴都要破壞掉。
同安知縣張荃接到公文,心想:鳳山廟香火興旺,毀掉它,民意怎麼辦?張荃不愧為科班出身的七品官,生出一計,聲稱此地是狀元地,把廟改為「鳳山書院」,並在廟前建文昌祠,讓文昌公庇佑當地人多中金榜,這樣既破壞了風水,又巴結了灌口的文人。
哪知鳳山書院建成後,也未對鳳山廟風水有多大的破壞,張荃怕皇帝怪罪,又請人在鳳穴的頸部鎮下一石鼓,這才完全鎮住了鳳山廟的風水。
小刀會在灌口的主要活動場所
白玉盛說,不管鳳山書院是因為什麼緣故建成的,但這所書院的確奠定了灌口最早的教育基礎,時至近日,灌口已有260年的教育史。
1853年,太平天國運動方興未艾,清政府抽調各地兵力,增援湖南、江西等地,「閩兵外援內虛」。灌口小商人黃位揭竿而起,在李林村劉心庵開會決定起義,小刀會組織迅速發展到6000人。先後佔領了海澄縣、漳州府、長泰縣、廈門、同安、安溪、漳浦、雲霄、平和、詔安等地。前後9天時間,起義軍連克閩南11縣府,兵員發展到3萬多人。小刀會在灌口活動期間,鳳山書院就成為主要的決策點。
閩南小刀會起義活動場所為什麼要選在鳳山書院呢?
白玉盛解釋道:因為鳳山書院的存在,灌口自從清中葉開始就人才輩出。越有知識的人,思想就越進步,因此書院成為反清復明的基地。閩南小刀會是近代廈門人民第一次大規模的反封建鬥爭,它催生了上海小刀會的起義,有力地支援了太平天國運動,並與其匯合成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革命高潮。從這個意義上講,鳳山書院是地方史上值得一提的革命遺蹟。
迄今,這裡的老百姓還傳說:灌口差一點真的出了皇帝——鹹豐年間,灌口李林小刀會黃位造反,曾出告示稱「漢大明天德皇帝」。只因「五鳳朝陽」穴已被破壞,才沒有成就大氣候。否則,鳳山書院將成為改朝換代的發源地。
另外一則傳說也很有趣:小刀會起義失敗後,黃位並沒有逃到南洋,而是被清軍抓住並殺頭了。他的屍體運回灌口時,其後人就用金子給他做了一個人頭,並將其埋葬于田頭仙景村。清末民初,不少盜墓者經常光顧那裡,但沒有找到墓葬。
辛亥革命和討袁護國運動據點
白玉盛告訴記者,鳳山書院還是辛亥革命和討袁護國運動史跡。
1909年,李林村華僑莊依瓦回到家鄉,他以鳳山書院為據點,成立了灌口同盟會,首批發展的會員有陳瓞臣、莊尊賢、莊佑南、肖甸邦等。
當時,同盟會雖有陳嘉庚、莊銀安等海外華僑的資助,活動經費仍是有限。因此,由莊尊賢出面於1910年在鳳山書院掛牌成立「灌口天然養生畜牧公司」和公益社農務分會,以經商為掩護,補經費之不足。在不太長的時間裡,他們招兵買馬200多人,以在仙靈旗山下墾殖為名,購置槍枝彈藥,秘密進行軍訓,還與同安城關的吳瑞甫、陳仲赫等人,發起組織「同安青年自治會」,會員達數百人。
1911年,武昌起義的消息傳來,莊尊賢、陳瓞臣甚為振奮,他們率領灌口革命軍起義,一舉攻佔了灌口巡司衙和大老衙。初戰告捷之後,義軍又配合漳泉二府反清志士進攻所屬各縣,鋒芒所指,所向披靡。同年11月9日,莊尊賢、陳瓞臣、陳延香等人,按照既定的攻心為上策略,派人做同安守將孔協臺次子孔慶章的思想工作,勸其父投誠。由於大勢已去,孔協臺猶豫再三,最後同意義軍進城,知縣陳文緯繳印投降。此役兵不血刃,同安縣城得到光復。
袁世凱復闢帝制後,灌口國民革命軍積極響應孫中山的討袁護國運動,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1914年8月,駐同安北洋軍獲知民軍指揮部設在鳳山書院,發動突然襲擊。守軍寡不敵眾,且戰且走。當晚,民軍決定奪回鳳山書院。由於情報失實,將對方一個連的兵力誤為一個排,結果吃了大虧。是役,以李扁星為首的23名革命志士,全部壯烈犧牲。
1916年6月2日夜晚,莊尊賢、潘節文率領民軍180餘人襲擊同安縣城。莊尊賢身先士卒,不幸中彈身亡,時年41歲。潘節文也中彈殉國,年僅26歲。兩人的遺體由同安民眾葬於北門城外。
「沒有厚實文化積累的教育是蒼白的。」白玉盛認為,現在灌口鎮政府隆重紀念鳳山書院成立260周年,實際上是在繼承一筆無比寶貴的精神財富。文/圖汪權秋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