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泉州三院舊址的小山叢竹
自唐以來,泉州郡城內外,廣設書院,「家弦戶誦」「泉郡學甲於天下」,中科第者數以千計,甚至出現三世進士、父子進士等現象,史上文風鼎盛、書院林立、書香綿延,不愧為「海濱鄒魯,鴻儒聚舫」。
興於唐末的古書院,鼎盛於宋,鞏固於元明。自唐末到清末,泉州歷代共建有書院73所,然而隨著時間推移,不少書院已湮沒或消失於漫長的歷史歲月裡。
近日一個好消息從泉州古城辦傳來:作為「古城雙修」七個一項目「一園」的小山叢竹公園,有望於今年在原址復建古書院,令人仿佛看到了古書院復興的前景。
為了梳理泉州千年書院發展脈絡,記者分赴泉州各地,深入沿海名鎮,對話相關專家學者,採訪市文廣新局、市古城辦相關負責人,「管中窺豹」,以期為泉州古書院的復興探路。
悠悠書院今何在 勝景重光續文脈
小山叢竹「晚晴室」是弘一法師駐錫泉州的最後居所
泉州歷史悠久,文化昌盛,不僅僅因為優越的經濟成就和深厚的歷史文化,還因為歷史上文風鼎盛、人文薈萃。為了探尋泉州史上書院的特色與風採,連日來,記者走進古城街巷,體驗「泉州八景」之首「小山叢竹」的遺韻,並驅車趕赴晉江安海、永春等地,實地走訪如今尚存於世的部分書院。
小山叢竹書院
據史載復原古代書院
重現「泉州八景」之首
泉州古城縣后街中段,隨著泉州第三醫院的整體搬遷,如今的小山叢竹遺址更顯落寞——在幾座老房包圍下,一座石頭結構的牌坊,上書「小山叢竹」四個大字,朱紅已斑駁,略顯滄桑;不遠處,三間名曰「晚晴室」的老屋,木門緊閉,在夕陽下,仿佛再現「晚晴老人」的冥想情景……
史載,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曾在此講學,後人思恩,即在其「種竹建亭講學其中」之處以朱熹手書刻石、立坊以紀。而「晚晴室」則是一代高僧弘一法師駐錫泉州的最後居所。
記者從泉州古城辦了解到,「泉州八景」之首「小山叢竹」將建設文化公園。作為「古城雙修」七個一項目的「一園」,小山叢竹公園以「重現盛景+修復場地+服務社區」為規劃理念,將恢復小山叢竹景觀,復建小山叢竹書院、不二祠、過化亭等,恢復水池景觀、山與竹的意象,營造可以滿足周邊居民文化生活需要的公園場地。該項目有望於今年6月份動工。
根據規劃,小山叢竹書院將復建。書院始建於北宋年間,原為民間書院,與泉山書院、石井書院、歐陽書院並稱為「四大書院」。據古城辦工作人員介紹,復建的書院將按照歷史記載建造,儘量還原小山叢竹書院的原貌。此外,還將修建紀念歐陽詹的不二祠,過化亭、強身庭、敬亭,修繕晚晴室等,致力於重現當年盛景。
同時,公園規劃將以歷史為線索,營造出世入世的空間序列,分為時空過渡區、近代意象區、古代意象區、現代意象區,以期啟發遊者的思考。其中,時空過渡區從入口處到悉心徑、強身庭、聽水道等;近代意象區主要紀念弘一法師,包括晚晴室、敬亭等;古代意象區主要紀念朱熹、歐陽詹,包括不二祠、小山叢竹書院等;現代意象區包括鏡亭等。
石井書院內的朱松講學圖
安海石井書院
昔日「朱子過化」地
今成文化交流基地
走進安海石井書院,一句句發人深省的朱子家訓張貼在書院內,向訪客述說著為人處世,行孝揚孝的大智慧。走進書院的大廳,便可見到廳內正中央掛著一幅孔子的畫像,左右兩側分別放置著朱熹和朱松的人頭塑像。在孔子畫像的上方,分別掛著「萬世師表」「閩學開宗」「學達性天」三個牌匾。
幾年前修繕一新的石井書院,恢復了三進的欞星門,書院中的「五孔井」、八角窗等也得以保留,書院壯觀肅穆,力證晉江安海鎮當年的學風之盛。據史料記載,石井書院,也稱「朱祠」。經史載,朱松、朱熹、朱在祖孫三代都曾來過安海任教或講學,因此安海被稱為「朱子過化」之地。
據石井書院陳列館館長張子德介紹,石井書院要從唐末講起,鰲頭精舍,是泉州最早創建的授徒講學的書院之一,當時規模較小,北宋時期已經發展成鰲頭書院,有了一定的規模,南宋時安海取名為「石井鎮」,鰲頭書院也轉變成「石井書院」。
長期以來,晉江、安海兩級黨委、政府,始終高度重視朱子文化的保護和傳承。1996年,為紀念朱松、朱熹父子對安海文化教育的貢獻,安海創辦了松熹中學,聯用朱松、朱熹父子之名為校名。之後,以「松熹」命名校畔鎮區道路。1999年,朱祠被列為晉江市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晉江市、安海鎮兩級政府斥資按「修舊如舊」原則重修大成殿、兩兩廡、儀門並建碑廊,其建築仍為清代風格。2010年12月26日「石井書院陳列館」正式開館,著重介紹朱熹家族史文化、書院歷代的山長、安海歷史變遷。
■他山之石
江西白鹿洞書院:
開展國學遊 打造文化品牌
白鹿洞書院位於江西九江市星子縣北廬山五老峰下。江西省政府採取一系列措施對白鹿洞書院進行保護和維修。近年來,江西白鹿洞書院不僅開放為旅遊景點,還與旅行社聯合開發國學夏令營,發展國學遊,開設一系列論壇、講座活動,弘揚國學精神,打造文化品牌。
日本東京孔廟:
由專家授課
舉辦國學講座
東京孔廟前身是「先聖堂」,由日本朱子學派創始人林羅山始建於公元1632年。現在,孔廟每年舉辦各種紀念活動。元旦為「正月特別參觀日」,舉行《論語》講座,對外公開展示朱舜水帶至日本的孔子像;4月第4個星期日舉行釋奠活動;10月第4個星期日舉行「先儒祭」活動。此外,這裡還常年舉辦各種傳統文化講習班,由專家講授《論語》、《易經》和唐詩等,講座常年爆滿。
位於泉州芳草園的崇正書院
芳草園崇正書院
古厝舊構件再利用
施琅「春園」添一景
走進位於市區新華路與新門街交叉路口的芳草園,沿著鵝卵鋪就的園路,穿過茂密的樹林,一座獨具特色的紅磚古厝,立即躍入眼帘,這就是藏身於鬧市區之中的「崇正書院」。
據悉,芳草園是清康熙年間施琅將軍所建的四大名園中「春園」的舊址,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是不可多得的古園林勝景。當時在修建時,施琅之子施世馬來依原地形以草坪為主體,略加平整,成一綠野;將原來沙灘沉積處壘成小丘,丘上修亭。園內共修亭兩座,一在草地東南側,供逛園時休息;一在東北側,用於接待重要賓客。清乾嘉年間,一些讀書人曾借作院舍,組織「崇正書院」。
2005年1月25日,位於芳草園內西南面的崇正書院復建完成。它也是目前泉州市區唯一一處恢復的書院。目前,崇正書院內設立了書畫室、閱覽室、棋牌室等活動場所。復建後的崇正書院佔地面積1700平方米,是具有典型閩南建築特色的古園林建築,建築結構按照原位於塗門街的黃氏古大厝木結構樣式,一些原建築上的石築構件被充分利用。
永春侯龍書院正在保護修繕
永春侯龍書院
百年園林書院藏深山
保護式整修待「重生」
汽車穿梭在蜿蜒的山路,不時闖入眼帘的是沿途金黃水稻田。從永春吾峰鎮侯龍小學狹小的鐵門穿過,挨著土牆有一扇木門。不經意走進去,眼前所見與周圍幽靜的山林完全不同,仿佛進入了另一個空間,整個建築為園林建築,古香古色,頗有特色。這是永春僅存的古代書院——始建於300年前的侯龍書院。
「以前書院範圍包括整座山頭,先有侯龍書院,才有侯龍小學。」採訪中,記者偶遇侯龍書院主第26代孫陳萬松,回憶起小時候的事情,年近古稀的他娓娓而談,「院子裡的水池,除了作為景觀外,還可以調節溫度,尤其到了夏天,氣溫升高,但院子裡卻清風徐徐,可以說是冬暖夏涼。」沿著水池修築的書齋共有十間,號稱「十八廳」,而廳廳有故事。從左側門進入,就來到上廳,其設有一廳兩廂房和亭式前廊,構造獨具一格。在其前面則是一方池塘,木質金字牌匾,刊刻「鳶飛魚躍」,顯示出池中遊魚、荷花和天空中的風箏相映之美。而在上廳的左側,就是東院,其主要為廂房,可作為讀書休憩的居室。廂房前有廊道相通,座椅位於邊上,正好可以倚欄觀魚,別有一番趣味。
據悉,侯龍書院被列為縣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記者從永春吾峰鎮政府獲悉,侯龍書院保護修繕項目投資超過60萬元,目前,修繕已經在收尾,預計在下個月可基本完工,「政府十分重視對古書院的修繕,今後將作為當地文化旅遊,進行整體開發,期待古書院重放光芒」。
永春侯龍書院一角
■相關連結
泉州古書院知多少
泉州的古書院是當時進行教育的重要場所和組織形式,融講學、祭祀、藏書、修書等多種功能於一體,主要職能是著書立說、講學授徒、探索學問。這些書院始建並發展於唐末,鼎盛於宋,鞏固於元明兩朝,歷代興建不少書院。據統計泉州歷代共建有書院73所,具體分布為晉江縣18所、南安縣14所、惠安縣5所、安溪縣6所、永春縣7所、德化縣8所、金門縣4所等。
其中南安石井的楊林書院建造時間最早,由楊肅於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建於楊子山上,但這時的書院只是讀書人自己的書舍或收藏經籍之所,嚴格意義上來說還不屬於書院,之後才逐漸衍化出宋代的書院制度。
宋代泉州文化進入鼎盛時期,朱熹的任職和講學功不可沒。宋、元、明時期的小山叢竹書院、石井書院、泉山書院、歐陽書院曾並稱泉州「四大書院」。
泉州部分古代書院遺蹟
崇正書院原在釋雅山,清光緒十年(1884年)建,原為施琅東園,今在芳草園復建「崇正書院」。
小山叢竹書院現址位於泉州第三醫院「小山叢竹」古石坊邊,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重建。
清源書院在今晉光小學內,原為施琅夏園。
楊林書院原址在石井楊子山半山寺廟清水巖邊,1801年移楊子山南麓。
詩山書院在南安詩山山頭街東嶽廟邊,始建於清道光年間。
觀海書院在南安水頭五裡橋西今水頭中心小學內,清乾隆年間建,建築物尚存。
螺陽書院在惠安縣署(今縣政府左側)惠安文廟內,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惠安知縣錢濟世建。
文峰書院在今惠安一中校園內,繼螺陽書院後惠安另一所影響較大的書院,至清末設為新式學堂。
考亭書院在安溪城隍廟東,清李光地倡建。
浯江書院在原金門後埔丞署西邊,清乾隆四年(1739年)建。
一峰書院在今泉州一中校內入門處,明崇禎末年建,清乾隆年間重修,曾名清源書院,又名梅石書院。
書院分期復建 復興「海濱鄒魯」
隨著社會不斷發展,傳統的古書院歷史文脈如何與現代生活完美對接?復建的書院如何保留其原有的「精神家園」功能?如何界定培訓機構與書院的本質區別?圍繞著這些問題,讓我們一起來聽聽專家學者們的真知灼見。
「書院」是泉州文化符號 適時恢復很有必要
●出寶陽 泉州市文廣新局副局長
泉州歷史上書院眾多,書院中也誕生一批對中國古代文化有影響力的名士大家,比如朱熹、何喬遠、蔡清等。
「隨著社會歷史的變遷與發展,許多書院漸漸消失,只有一小部分遺存,十分可惜。」出寶陽認為,泉州作為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書院」已成為泉州重要的文化符號與獨特元素。他建議,對於與書院有關的歷史遺存,要盡力加以保護、修繕;對於有條件的書院遺址,也可以適時、適量地恢復、重建,「以喚起現代人對先賢崇敬之心,營造良好的書香文風,提升泉州文化軟實力。」
「在復興古書院中,文物部門願意在史料發掘方面提供全力支持。」出寶陽透露,今年泉州古城雙修中的「七個一」工程,將對小山叢竹進行復建,部門將積極配合古城辦,派出專業人員,對小山叢竹遺址進行全面的考古調查,尋找更多的遺存構件,為泉州古書院的復興盡一份綿薄之力。
古城書院擬分期復建 「小山叢竹」先行一步
●黃團峰 泉州古城辦副主任
黃團峰表示,泉州作為城市雙修試點城市,落地七個一工程,「一園」即小山叢竹公園是重要復建項目。小山叢竹地處古城東北角,歐陽詹、朱熹、弘一法師三位名人曾經在此居住過,文化底蘊深厚,人文薈萃。
「對於古城範圍內的書院復建,將分期分批,逐步實施。」黃團峰介紹,該項目已做了大量的前期基礎工作,復建總共分兩期,一期復建方案基本敲定,由市公園管理中心承建,借城市雙修的試點復建書院,對泉州古城東北片區歷史底蘊的挖掘恢復、傳承弘揚很有意義。
泉州的園林式書院 多元空間移步易景
●何志榕 泉州古城諮詢協調顧問組專家
「書院對古代讀書人而言,絕對是精神與靈魂的家園。隨著時代發展,其使用功能也在不斷變化中。」對於復興古書院話題,何志榕從園林古建築角度,給予別樣的解讀。
「縱觀歷史,書院類型可大致分成三類。」他說,首先是官學、府學,一般情況下,一個地方的文廟均會配套一座書院,尊孔祭孔,像史上的永春州,其行政級別比較高,倡導孔學,發展成後來的梅峰書院,即永春一中。第二種類型則具有官方背景的書院,像同安馬巷的書院。還有一種則是私塾、個人書齋,比如古城的小山叢竹書院,先後有理學大家講學,自然吸引眾多讀書人聚集;遠一點則有安溪湖頭李光地的榕村書屋。
何志榕說,「泉州歷史上的書院,也有不少是園林式的典範,比如古城舊館驛4號、永春侯龍書院,只要人一走進去,流動空間營造出別樣的景觀,絕對稱得上一步一景、移步易景。」
現代書院生存不易 硬體軟體缺一不可
●劉平一 浩然書院常務副院長
如何傳承古代書風,推陳出新,發展現代文化?劉平一認為,很多書院以培訓國學、琴棋書畫為主業,從學生興趣的角度出發。在新型教育體系下,這樣的書院也起到教育補充的作用。
他認為,如今有些書院為了生存,打著「書院」招牌,忽視國學傳統教育,取而代之則是職業教育、學生考級培訓機構,「雖然美其名曰『書院』,其實文化精髓已蕩然無存!」如何在新的形勢下,儘量保留書院的靈魂,走出自己的路子,他談了自己的一些想法:「面對新形勢,一些有背景的書院,可辦成國人講壇,定期或不定期邀請學者、名人開講授課,以一種公益性質的方式,傳播、推廣古城文化。」他表示,傳統書院生存發展,除了硬體基礎設施的恢復之外,在軟體方面,即書院精神與靈魂,也要有一定的保護與延續,才能適應時代需求。(執行 林福龍 李心雨 王柏峰)
原標題:泉州古書院新生:分期復建 復興「海濱鄒魯」
責任編輯:紀瑋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