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陰雨綿綿,我閒來無事,就閱讀起宋代朱熹的書籍《四書章句集注》。讀著讀著,我漸漸知道朱熹不僅寫了流傳於世的詩,還在古代兩座書院授業過,從而,激起我遊學四大古書院的興趣。
中國古代書院有很多,僅在宋代較有名的就有四大書院,分別為江西廬山白鹿洞書院、湖南長沙嶽麓書院、河南登封嵩陽書院和河南商丘應天書院。
幾年下來,我終於實現了自己的願望,陸續遊學完四大書院。回想我對古書院的所見所聞,感覺收穫頗多,也發現了許多有意思的知識點,在此,我分享給大家。
白鹿洞書院,院前溪流中有石刻字「枕流漱石」
那年夏天,我遊完廬山後,從五老峰徒步下來,一路山青水秀,微風拂面,讓人心情無比舒暢。廬山下有許多高低不同的丘陵,中間夾雜著一座座村莊,並有彎彎曲曲小道串聯起來。
村莊四周環繞稻田,或者菜地,青綠的稻苗立於水中,水面上不時浮現雲彩的倒影。我行走在稻田間,如同來到一處世外桃源,很自然地朗誦起朱熹的詩歌《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活水源頭來。」
移步換景,我來到一處山坳中,前方有一條溪流,溪後有一片白牆黑瓦的院落,那就是白鹿洞書院了。它是大四合院建築,布局極為考究,屋頂皆為人字形硬山頂,有些臺階和牆壁還生長著綠苔,一座座古式樓閣庭院建築,將這裡烘託出濃厚的學習氣氛,也體現出書院的清雅淡泊之氣。
我漫步在這座幽深的院子裡,漸次觀賞朱熹像、詩詞碑和御書閣等,不時想起「大學之道,在明德,在止於至善……」然而,這座書院給我留下最深印象之處,倒不是欞星門、泮池、禮聖門、禮聖殿、朱子祠、白鹿洞等古建,而是院前那溪流中的四個石刻字「枕流漱石」,讓人感受到渾然天成和無拘無束的精神境界。
據了解,白鹿洞書院,始建於公元940年,後由宋代朱熹重建,並確定了書院的辦學規條和宗旨。朱熹在這座書院主講時,其學規:「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言忠信。行篤敬。」我想,當年在這裡求學的學子們,如果每個人都能達到學規裡要求的水平,即使不是朝中要員,最起碼也是博學泰鬥。
多年以後,我仍記得,白鹿洞書院濃濃的學習氛圍,深深打動了我,讓我戀戀不捨,那次原定一日的行程,變成了三天。我隨便在其附近找了一處相對隱蔽的地方支起帳篷,白天在小溪邊閱讀書籍,晚上在帳篷裡過夜,三天的自學中,偶爾也跟前來參觀的遊客聊幾句,個人感覺精進了不少呢。
嶽麓書院,有宋朝朱熹的手書
第一次書院出行,它特有的文化內涵,讓我痴迷,也讓我產生繼續到另外三座書院看看的意願。當年,我從白鹿洞書院離開後,就去了湖南的嶽麓書院。這座書院在湖南大學的校園中,前有湘江,後有嶽麓山,周圍風景如畫。我站在嶽麓山上俯瞰整座書院,一片灰色瓦房,屋簷形式有的翹起,有的成直線條,體現出它作為千年學府的悠悠歲月情。
在去嶽麓書院之前,我先攀登了嶽麓山,當來到距離嶽麓書院不遠的愛晚亭時,被它的美景驚呆了。這座亭子矗立在楓樹林中,紅色柱子,亭上覆蓋綠色琉璃瓦,亭子的四個翼角向上高翹,亭子上還有毛澤東手跡的匾額,上書「愛晚亭」。 那時那景,走進亭子裡,我和其它遊客都很自然地朗誦起杜牧的著名詩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嶽麓書院大門口的兩句對聯,特別讓人震撼,「惟楚有才,於斯為盛。」門額上的「嶽麓書院」,也特有氣派,據說是宋真宗的手書。
這座古書院,主要由大門、二門、講堂、半學齋、教學齋、百泉軒、御書樓、湘水校經堂和文廟等建築組成。行走其間,發覺多為白色的牆壁,以及灰色的瓦房屋頂,加上恰到好處的水池和花木的點綴,處處給人典雅和精緻的感覺。
這座院落給我最大的感受還有處處皆有名言名句,以及名人的書法,並且意義深遠。比如康熙和乾隆的「學達性天」和「道南正脈」,朱熹手書的「忠孝廉節」等,而二門背面的「瀟湘槐市」匾,仔細看介紹方知,其大意是指嶽麓書院人才非常多,如同漢代時期長安太學槐市之盛。
嶽麓書院有位主講是張栻,系南宋抗金名將張浚之子。他與朱熹、呂祖謙齊名,被當時稱為「東南三賢」。當年,朱熹也曾到此講學,歷史上發生的最有名的講學事件「朱張會講」,指的就是這兩位大儒。
嶽麓書院建於公元976年,它也有明確的學規:「日講經書三起,日看綱目數頁,通曉時務物理,參讀古文詩賦,讀書必須過筆,會課按時蚤完,夜讀仍戒晏起,疑誤定要力爭。」
翻翻歷史可知,從這座書院走出來的名人可真不少,比如,哲學家、思想家王夫之,著有《海國圖志》的近代啟蒙思想家魏源,還有曾國藩、左宗棠、北洋政府國務總理熊希齡,以及毛澤東嶽父著名教育家楊昌濟等。
那次嶽麓書院之行,我同樣沒有立即離去,而是在其附近找了家旅館住下。晚上我還到嶽麓書院外遐思冥想。多年以後,我仍記得這個景區的自卑亭和「學達性天」的匾額,給我很多啟發,難以忘懷。
嵩陽書院,附近有達摩洞
嵩陽書院和應天書院均在河南,我安排在同一個旅程上參觀了這兩座書院。嵩陽書院位於中嶽嵩山太室山山腳下,它背山面水,風景特別優美,周圍茂密的樹林裡鳥語不斷,潺潺的流水聲不時鑽進人的耳朵裡,真是一個鍾旒俊秀之地呀。附近,還有知名的文化景點與其相呼應,例如少林寺和達摩洞等。
嵩陽書院,由五進院落組成,分別有講堂、藏書樓、書舍和學齋等,整體建築看上去為清代風格,較為古樸雅致。
要說這座書院的知名景點,一定得說說院子裡那兩株名為大將軍和二將軍的柏樹了,軀幹龍鍾,高大粗壯,其中,二將軍周徑十五米,樹下的枯洞能容納五至六人。再有就是書院大門外南側的《大唐嵩陽觀紀聖德感應之頌》碑,碑文由李林甫撰文,唐著名書法家徐浩八分古隸楷書書寫。它高達9米,為嵩山地區碑制之冠。
我了解到,嵩陽書院創建於公元484年,時稱嵩陽寺,後改建為太室書院。公元1035年重修太室書時被賜名為嵩陽書院。嵩陽書院的主講,可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比如程顥、程頤,司馬光和範仲淹等。
我們一同看看這座書院的學規,就能知道當年這個學院的辦學宗旨不比當今的教學理念落伍,反而,有不少出彩之處。其學規大致內容為:「書院盛行講會制度,允許不同學派,不同觀點進行講會,開展爭辯。 書院的教學,實行『門戶開放』,有教無類,不受地域限制。書院以學生個人讀書鑽研為主,十分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並採用問難論式。注意啟發學生的思維能力。」
應天書院,主講是範仲淹
看完嵩陽書院,我下一站就去了應天書院。相比以上三座書院位於依山傍水的地方,這座書院位於商丘古城南湖畔,歷史上處於鬧市區,這也預示著它具有獨特的功能和地位。如今的應天書院,是在原址附近復建的院落,古蹟已無存。不過,通過大殿裡的圖片展示,可以獲悉這座古書院的光輝歷史。
據介紹,這座書院前身為五代後晉時創辦的「南都學舍」,公元1009年,宋真宗正式賜額為「應天書院」。歷史上,商丘曾被稱為南京,是宋朝的陪都,因而,這座書院一度升為「南京國子監」,成為北宋時期最高的學府。
這座書院的主講是範仲淹,想必很多人對這位歷史名人並不陌生。而這座書院的學規與以上三座書院比較起來,似乎官學的味道更加濃厚,這也許跟它曾經為「國子監」有關,學規內容:「『為學次序』和『讀書次序』。『固國本』、『厚民力』、『重名器』、『備戎狄』、『杜奸雄』、『明國事』。強調『夫善國者,莫先育才,育才之方,莫先勸學,勸學之要,莫尚宗經。』」
既然這座書院是唯一一座靠近鬧市而建,我就走進商丘市區參觀了一下,至今,商丘還完整地保留著一座古城,其四面古城牆開有四座城門,還有護城河環護著。其中,靠近應天書院的那座南門叫拱陽門。商丘古城內道路相互交錯,分布有文廟、城隍廟,天主堂和穆氏四合院等歷史景點。
那次,我還逛了一下古城裡的舊書店,並且淘到了一本正版的老版本《杜甫詩集》,僅花去兩元錢。傍晚時分,我重回書院附近的南湖畔背誦了幾首杜甫的詩,比如《三吏》、《三別》等。
後來,我還分別去了湖南衡陽的石鼓書院、江蘇無錫的東林書院、臺灣金門的浯江書院,以及井岡山的龍江書院等。這些書院,目前均有完整院落,並且特色分明。「書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東林書院的名聯,不時在我耳旁縈繞,石鼓書院高約兩米的石鼓,也值得說道,而龍江書院屋頂上的盤龍則栩栩如生。
走讀古書院,我慢慢琢磨到這些古代書院都呈現這樣的特點:名師主講,學規明確,並且多位於山清水秀的氛圍內,讓人一旦踏入這樣的環境中,就能立即靜下心來耐心求學。
清華校長梅貽琦曾經說過這樣的名言:「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同樣,對於古代書院來講,也是因有名師和超前思維的學規,讓它們千古留名,聲名常在。現在,只要你靠近它,它仍能促你產生一種對生活的啟迪和對生命不停追問的念想。
文圖 行者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