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附屬小學 竇桂梅
教育部出臺的《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為學校落實國家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進一步明晰了方向,對學校德育工作常態化進行了切合實際的指導。結合清華附小的工作實踐,談談我對《指南》的理解和認識。
一、成志教育,成為學生一生成長的行動指南
清華附小在從成志學校到成志教育的百餘年發展歷程中,始終堅持德育為先,把學生價值觀塑造放在首要位置。始終不忘老校長周詣春提出的「完整人格之教育」,堅持「立人為本、成志於學」的校訓,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和輸送了一大批優秀人才。
總結一百多年來的教育實踐,清華附小提出「成志教育,照耀一生」。「志」的內涵為「理想與抱負」「實踐與行動」「意志與品質」。「成志」首先要「承志」,即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其次要「立志」,牢記習總書記「從小學會立志」的囑託,把人生最重要的志向同祖國和人民聯繫在一起,成為人生的脊梁;再次要「弘志」,即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努力使自己成為未來的榜樣,引領社會和時代的發展。學校將「成志教育」具化為「身心健康、善於學習、學會改變、審美雅趣、天下情懷」學生五大核心素養的校本表達,
希望通過「成志教育」,讓學生擁有「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宏願,進而使其成為學生一生成長的行動指南。
細讀《指南》可以發現,「成志教育」與《指南》無論是在整體構建層面,還是在具體實踐層面,都具有高度一致性。如,在德育內容方面,清華附小的「成志教育」就契合了《指南》提出「理想信念教育」,即「深刻領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自覺將個人理想與祖國發展緊密聯繫起來,培養學生對黨的政治認同、情感認同、價值認同,不斷樹立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鬥的信念和信心」。
二、發揮課程育人作用,細化實施德育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指南》指出:「堅持遵循規律符合中小學生年齡特點、認知規律和教育規律,注重學段銜接和知行統一,強化道德實踐、情感培育和行為習慣養成,努力增強德育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針對性、實效性。」在德育內容方面「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落實到中小學教育教學和管理服務各環節」。
基於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成志教育」所制定的學生五大核心素養,清華附小構建了「1+X課程」體系。「1」指基於兒童實際,對國家課程進行教育性加工所形成的必修課程,以學科課程為主,著力打好兒童全面發展的共同基礎;「X」指學校自主開發的特色課程,以綜合實踐為主,滿足兒童選擇性學習的個性需求;「+」指兩者之間相輔相成,以「1」為基礎,創生「X」,以「X」為創新空間,促進「1」的綜合運用。從目標角度看,二者雖有所側重,但從各自的功能出發,都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服務,培育和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從管理角度看,依據二者的獨特性,採用不同的方式,進行課程制度創新。在「1+X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們將其分解為低、中、高三個學段的銜接課程,即低年段(1-2年級)啟程課程,達到基礎牢;中年段(3-4年級)知行課程,實現腰杆硬;高年段(5-6年級)修遠課程,追求起點高。
清華附小通過創新課程體系,不斷地將德育尤其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落實、落細、落活。
首先,在明確價值取向基礎上細化培養目標。
學校提出培養學生的三個關鍵價值取向,即「健康、陽光、樂學」,並將其具體化為「10+」培養目標:即育人總目標是:一流好人格、一身好體魄、一生好習慣、一個好興趣、一種好思維;學科素養目標是:一手好漢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一項好才藝、一門好外語。從德育的角度,六大主題養成目標是:言行得體、協商互讓,誠實守信、自律自強、勇於擔當、尊重感恩……學校把人格塑造放在課程目標的首位,凸顯立德樹人,落實德育為先的教育根本任務。
在多年實踐的基礎上,學校細化學科核心素養目標,構建課程作業系統。編制出版《小學語文質量目標指南》《小學數學質量目標指南》《小學英語質量目標指南》,將國家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內容融入其中。2014年9月,清華附小主題教學獲得首屆國家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2015年,作為國內課程改革的學校代表,我出席在聯合國總部的校長論壇以及中芬校長論壇,講述中國基礎教育改革的理念和清華附小的課程故事,產生了廣泛的國際影響。
其次,突出特色、抓住重點,增強德育的根基和實效性。
在整體課程構建的基礎上,清華附小重點抓好經典閱讀、體育健康、創新實踐等,通過做出亮點、做出特色,帶動整體課程質量的提高,強化課程育人,提高德育實效性。
抓好經典閱讀,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清華附小在1-6年級開設了經典閱讀必修課程,並研發1-6年級必讀書和選讀書書單。經典閱讀內容涵蓋語文、數學、英語和科學等學科,實現課外閱讀課內化,課內閱讀系列化。學校在每月4月份舉辦「長滿書的大樹」經典讀書月主題活動,通過對國學經典、現當代兒童學作品的閱讀,讓兒童親近母語,讓豐厚的中華文化滋養兒童的精神發育。學校於2014年和2015年連續舉辦兩屆國際兒童閱讀論壇,講中國故事,傳播中華文化。
《指南》中提出「推進書香班級、書香校園建設,向學生推薦閱讀書目,調動學生閱讀積極性。提倡小學生每天課外閱讀至少半小時。」我可以自信地說,清華附小學生每天的課外閱讀時間遠遠超過了半個小時。
抓好體育健康,體格、人格、價值教育並重。清華附小將體育作為核心課程,提出「身體是教育,足球是教材」「每天體育三個一,健康工作五十年」。學校將校園足球作為特色,班班有球隊,人人會踢球,男女齊上陣。清華附小是全國校園足球示範學校,每年都要舉辦「馬約翰杯校園足球班級聯賽」,凝聚團隊意識,鍛鍊拼搏精神。2015年1月,清華附小足球隊受邀到阿根廷進行足球交流;2015年9月,又受邀赴英國進行交流。小小足球不僅成為清華少年健康體格的重要載體,也為學生的家國情懷培養、價值觀教育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抓好創新實踐,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能力。清華附小開設了實踐創新課程,增加了種植、養殖以及頭腦創新思維(DI)、創新發明等多樣化的實踐與實驗活動。2014年,學校派學生赴美國田納西州參加國際DI大賽,讓學生感受到國際創新的大環境,激發學生的責任意識和國家榮譽感。
再次,用兒童樂於接受的語言和形式開展德育。
清華附小從小學階段兒童身心特點出發,採取兒童樂於接受的多種形式進行德育。
細化德育內容。按照六大養成教育主題,師生共同創編《三字口訣歌》,學生人人會背、會唱。
規範、強化儀式教育。《指南》中指出「儀式教育活動要體現莊嚴神聖,發揮思想政治引領和道德價值引領作用,創新方式方法,與學校特色和學生個性展示相結合。」清華附小堅持「4+1」升旗模式,即每周一進行集會,周二至周五採取非集中式的升旗儀式,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和要求具化為對國旗的熱愛、對國家的認同。每周升旗儀式上,學生進行宣誓;開學典禮上,教師進行宣誓;一年級學生入隊儀式上,高年級學生向一年級學生講述隊史、紅色革命故事,在傳承中相互影響,共同進行價值觀教育。
以藝術化的形式進行歷史教育。以迎接建校百年為契機,師生校友自編自演原創校史劇《丁香花開》,以藝術的形式進行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帶動600多名師生、校友參加演出。面向清華大學、北京市、全國及20多個國家的專家校長進行了3場公演,將價值觀教育輻射到全社會。在每年的中國共產黨建黨紀念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紀念日、七七抗戰紀念日、九三抗戰勝利紀念日、九一八紀念日、烈士紀念日、國家公祭日等重要歷史節點,學校以校史為切入點,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文化教育。
創新開展豐富多彩的德育實踐活動。開展「百天好習慣」養成活動,要求學生從小事做起,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全校開展「光碟行動」;開展家庭志願微公益實踐活動,在社區敬老愛老,赴貧困地區捐書互動,赴太陽村進行義演交流活動;開展研學旅行活動,學生走進「南昌」尋訪第一面軍旗;走進古都「西安」,探尋「一帶一路」的起源。同時,學校不斷將德育效果外顯化,師生將「微笑、感謝、讚美」作為三張名片,所到之處,傳遞友善的力量。
三、全員育人、全員參與,全校形成了重視德育的良好氛圍
管理是基於價值追求的行為。《指南》指出:「學校要建立黨組織主導、校長負責、群團組織參與、家庭社會聯動的德育工作機制。」
注重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強化黨員的理論學習、信仰與旗幟作用。我作為學校黨總支書記給全體黨員講黨課,解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明確學校的德育工作方向。教職工代表深入革命老區開展扶貧公益支教活動,通過發揮黨員的模範作用,推動學校的德育發展。
帶動家長共同參與。清華附小2014年至2017年連續四年開展評選「十大成志好家風榜樣」活動,藉助微信等載體傳播好家風故事,通過學生、教師和家長,在全社會營造重視家教的良好氛圍。正如《指南》所要求的:「要積極爭取家庭、社會共同參與和支持學校德育工作,引導家長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營造積極向上的良好社會氛圍。」
學校注重校園文化對學生隱性德育的薰陶。校園裡的「七大建築,十二大景觀」,包括清華大學第一批共產黨員施滉以及馬約翰、朱自清、顧蔚雲等名師的雕像,使師生耳濡目染,發揮著潤物無聲的教育作用。
百年來,清華附小發揮「價值觀引領、課程引領、公益服務引領」作用,初步形成了「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清華附小將以《指南》發布為契機,繼續努力辦根植於民族靈魂的卓越小學,為探索世界基礎教育的中國方案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