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畢業寫論文是在所難免的。論文檢測已經成了檢驗大學生專業知識素養的必不可缺的環節。
教育部公布《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抽檢辦法(試行)》。本科畢業論文每年抽檢一次,抽檢對象為上一學年度授予學士學位的論文,抽檢比例原則上應不低於2%。
如查實畢業論文存在抄襲、剽竊、偽造、篡改、買賣、代寫等學術不端行為,將撤銷已授予學位,並註銷學位證書。
早畢業的大學生也「躺槍」
當初讀大學的時候,明文規定了滿足某些條件即可畢業。那現在已經畢業了,突然又多引入了新的規定,說不符合就撤銷畢業證。你這和那些無良商家有什麼不同呢?
說好了五塊錢就買個東西,拿到東西後又說還要再加一塊才符合規矩,這不是強買強賣嗎?你要實行只能從還沒有畢業的那一屆開始啊,老人老政策,新人新政策這句話不知道嗎?
這個規定雖然可行,有利於降低學術造假的比率……但是仔細想想本科又能學到什麼呢,高校老師一點不負責,指望人人跟天才一樣從大一就開始研究學術嗎?決策者是不是該從根本上考慮怎麼解決呢?
論文抽查真的能提高大學生專業水平?
1、大數據的進步,讓各種模仿無所遁形,但設計除了創新,都是對前人工作的重複。萬眾創新只能是口號,絕大多數人只能是重複,試看研究生創新了嗎,更何況年年擴招的本科生。
2、教育廳第二年才抽查畢業設計,此時同屆兩學生的設計都已上傳系統,儘管不同校或不同指導老師,但設計內容一致的情況下,算彼此抄襲。因此,規定的30%就不能用了,有的老師會要求25%或乾脆20%以下,為了安全。
3、今後只能是要求學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查重上,文章會出現大量引用,估計最多十年,如何讓學生正常進行必須設計而又不影響查重又將成為一個研究課題。
規定一出,大學畢業更難了,大五見
教育部的初衷肯定是正確的。打擊學術作假和抄襲是應該得到支持的,但同樣需要改變的還有畢業到底怎麼考察?
以本科生的知識水平,寫論文真的不知道寫啥,能做的只能是對於已有研究結果的再整合,畢竟也沒有給個人足夠的資金和實驗室支持,很難得出真正有用有效的成果。
關於考察,我覺得更重要的應該是培養能力,通過畢業設計自己去了解如何做研究,從立項到實驗到調查再到最後的總結,真正考察的是整個研究和付出的過程,而不是後面那一本幾百頁的文章。
當然,確實這種考察方式的實現不容易。另外,這個規定一出,怕是畢業更難了,大五見。
如何降低論文查重率?
1、替換詞法
這個方法聽起來簡單但是也是需要技巧的,需要摸清規律。比如哪些詞可替換哪些詞不能替換,在什麼位置使用替換詞最為合適。
首先關鍵詞是一定不能動的,關鍵詞一變,論文的主題也就變了,所以我們需要在非關鍵詞上做手腳。在去除關鍵詞位置後,句子中的其它位置的選取十分重要,位置是否得當會決定降重的結果是否有效。
2、換語態
其實這個方法也比較容易,也就句子中主被動語態的互換。這一方法在中文文章裡使用得不是很平凡。我在這裡簡單舉個例子,大家稍微理解一下就好。
3、調換句子順序
這一方法與第二點的區別在於不變動句子的語態對句子的順序進行調換。這一方法是降低重複率比較有效的手段。
4、複述
這個方法的核心要領就是將文章的重複地方用自己的話語描述一遍,使其「神在形變」。
用這個方法時必須至少同時關注重複句的前後兩句,將其糅合、轉換。這是比較難的技巧,更加耗時耗力,但是這是最有用的方法。
結語
學術不端真的應該從本科抓起,遵守學術規範,不造假是底線!是不是也可以嘗試用其他考核辦法,比如調研報告、實踐報告、畢業設計、畢業演示等等代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