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類伴侶幫珊瑚挺過熱浪—論文—科學網

2020-12-22 科學網

 

珊瑚對海水溫度變化十分敏感,僅僅上升幾度就會導致珊瑚白化,使它們踏上死亡之路。

如今,在氣候變化的驅動下,海洋熱浪正成為熱帶珊瑚礁生存的最大威脅之一。但是研究人員得到了罕見的好消息,他們發現一些珊瑚能夠在熱浪結束前就從白化狀態中恢復過來,這表明它們有可能在長時間的熱浪中存活。

美國史密森尼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珊瑚礁生物學家Nancy Knowlton表示,研究表明,減少水汙染和其他環境壓力可增強珊瑚礁抵禦氣候變化衝擊的能力。

珊瑚是毫米大小生物組成的群體,是靠過濾海水中的浮遊生物為食的無脊椎動物。珊瑚中的水螅體(珊瑚蟲)有助於珊瑚外骨骼的形成,並為光合作用的藻類提供住所。作為回報,這些「伴侶」為珊瑚蟲提供大部分食物。當海水溫度過高時,珊瑚蟲會排出這些藻類,變為白色,即珊瑚白化。一旦水溫恢復正常,沒有餓死的珊瑚蟲會寄養另一種藻類。

此前,研究人員認為大多數珊瑚只有在熱浪持續幾周的情況下才能存活。但是沒有人研究過在長期熱浪中珊瑚礁的生存情況。

2015和2016年,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海洋生態學家Julia Baum和她的學生們開始對太平洋中部聖誕島周圍珊瑚礁進行調查。為了追蹤個別珊瑚的命運,他們給兩種常見的珊瑚(腦珊瑚和星珊瑚)貼上了金屬標籤,並通過DNA測序鑑定了這141棵珊瑚中的共生藻類和其生存狀態,在熱浪襲來和熱浪減弱的時候,分別對這些藻類共生體進行了6次採樣。

從2015年5月開始,2個月內氣溫上升約1℃。正如預期的那樣,擁有熱敏感藻類的珊瑚比那些擁有耐熱藻類的珊瑚更快白化。隨著海水的持續變暖,甚至連耐熱的藻類也被珊瑚排出體外。這都在研究人員的預料中。

Baum說,聖誕島上的許多腦珊瑚和星珊瑚在海水仍然異常溫暖的情況下從白化中恢復過來。到目前為止,海洋生物學家發現只有海水冷卻到正常溫度後,白化珊瑚才能恢復。而聖誕島珊瑚的意外復甦帶來了新希望,「因為這意味著即使在長時間熱浪中,其中一些珊瑚還是有救的。」

研究小組近日在《自然—通訊》上報導說,珊瑚復甦的一個不尋常的特點是,最初具有熱敏感藻類寄生的腦珊瑚存活率(82%)高於具有耐熱藻類寄生(25%)的存活率。

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珊瑚遺傳學家MadeleineVan Oppen表示,這項發現令人驚訝,而且「非常有吸引力」。Baum說,在研究人員預期中,耐熱藻類更適合幫助珊瑚在熱浪中生存。但在較長的熱浪中,最初擁有熱敏感藻類對珊瑚生存更為有利。研究論文的主要作者、華盛頓大學博士後Danielle Claar說,這是因為熱敏感藻類比耐熱藻類提供給珊瑚宿主的食物要多,使珊瑚儲存更多食物和能量,從而使其在白化過程中生存下來。

事實上,水質會影響珊瑚對藻類伴侶的選擇。因為耐熱藻類通常更抗壓,所以它們可以幫助珊瑚在汙染的水域中生存。聖誕島上寄養耐熱藻類的珊瑚群往往更靠近大村莊,那裡的水含有過量的沉積物,以及其他類型的汙染物。而在較遠處乾淨水域的珊瑚則會選擇熱敏感藻類。研究小組指出珊瑚之所以會如此選擇,除了熱敏感藻類能夠為珊瑚提供更多能量儲存外,還可能因為生活在清潔水域中的珊瑚擁有更強大的免疫系統或其他因素。

Baum說,關於當地環境,例如汙染和過度捕撈,是否會影響珊瑚礁在熱浪中生存的能力,一直存在一些爭議。一些研究人員認為當地環境條件並不重要。

「這篇論文清楚地表明,這一論點是錯誤的,至少對於聖誕島的這些珊瑚來說是這樣。健康的當地環境條件對珊瑚生存非常重要。」Knowlton說。(來源:中國科學報 許悅)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9169-y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藻類伴侶幫珊瑚挺過熱浪—新聞—科學網
    珊瑚中的水螅體(珊瑚蟲)有助於珊瑚外骨骼的形成,並為光合作用的藻類提供住所。作為回報,這些「伴侶」為珊瑚蟲提供大部分食物。當海水溫度過高時,珊瑚蟲會排出這些藻類,變為白色,即珊瑚白化。一旦水溫恢復正常,沒有餓死的珊瑚蟲會寄養另一種藻類。 此前,研究人員認為大多數珊瑚只有在熱浪持續幾周的情況下才能存活。但是沒有人研究過在長期熱浪中珊瑚礁的生存情況。
  • 科學網—藻類「伴侶」幫珊瑚挺過熱浪
    他們給兩種常見的珊瑚(腦珊瑚和星珊瑚)貼上了金屬標籤,並通過DNA測序鑑定了這141棵珊瑚中的共生藻類及其生存狀態,在熱浪襲來和減弱時,分別對這些藻類共生體進行了6次採樣。 從2015年5月開始,2個月內氣溫上升約1℃。正如預期的那樣,擁有熱敏感藻類的珊瑚比那些擁有耐熱藻類的珊瑚更快白化。隨著海水的持續變暖,甚至連耐熱的藻類也被珊瑚排出體外。
  • 聚焦論文造假-新聞專題-科學網
    確立科學而明確的研究生培養定位,才能避免論文的「異化」。研究生培養階段,對學術論文的「一刀切」要求,日益成為一種普遍性趨勢。 研究生培養中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導師。對學生的表格式管理、數量指標管理,異化著導師與學生的關係。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需要導師對學生的培養方式、培養內容、培養質量真正負責。這也正是治理高校學術不端的必由之路。
  • 科學網—《科學》網站關注大陸與臺灣合作論文署名問題
  • 科學家發現一種藻類,能幫助識別出能適應氣候變化的「超級珊瑚」
    關於這種方法的研究論文,最近發表在《全球變化生物學》(Global Change Biology)雜誌上。「我們也許能夠利用藻類這種微生物的群落的特徵來識別珊瑚群落,以便集中精力進行保護或恢復,」資深珊瑚礁研究人員、萊斯大學海洋生物學家阿德裡安·科雷亞(Adrienne Correa)說,他是這篇研究論文的合著者之一。
  • 南洋理工大學博士因學術不端被撤三篇論文—新聞—科學網
    >   據Retraction Watch網站消息,由於數據造假,《分子內分泌學》雜誌撤銷前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博士Sudarsanareddy Lokireddy一篇論文
  • 科學網—論文不是科研的全部
    在我國一些學術機構,經常看到這種現象:只要發了幾篇論文,甚至一篇IF較高論文,不管論文是否經得住時間考驗,學生便可以獲得「優秀」,老師也能獲得若干「帽子頭銜」,甚至「升級發財」。在一些學術機構的科研人員職稱晉升、業績考核和博士研究生畢業資格審查過程中,發表論文幾乎成了評價的唯一標準。
  • 美國杜蘭大學教授因學術不端被撤銷四篇論文—新聞—科學網
    據Retraction Watch網站消息,由於數據重複,《生物化學雜誌》撤銷美國杜蘭大學Tong Wu教授四篇論文。 《生物化學雜誌》發布通告稱,四篇論文均因數據重複利用而被撤稿。一份對Tong Wu原單位美國匹茲堡大學的調查報告顯示,Tong Wu此前已有四篇論文被撤稿。 另據報導,曾有人在網上匿名舉報,稱Tong Wu的六篇論文存在問題。截至目前,其中仍有一篇未被撤銷。
  • 中國科學家破解光合作用最重要「超分子機器」—新聞—科學網
    該項研究工作於北京時間5月19日在《自然》(Nature)期刊作為長篇主題論文(Article)在線發表。 柳振峰告訴科學網記者,在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幫助下,研究人員發現,該複合體包含25個蛋白亞基、105個葉綠素分子、28個類胡蘿蔔素分子和眾多的其它輔因子,組成捕光天線系統、反應中心系統以及一個能在常溫常壓下裂解水釋放氧氣的放氧中心等三個部分的結構。
  • 美國韋恩州立大學教授因學術不端被撤銷四篇論文—新聞—科學網
    據Retraction Watch網站消息,因發現作者學術不端,《神經學》撤銷了前美國韋恩州立大學Teresita L.Briones教授一篇論文。 該論文主要研究維生素D在大腦能量代謝中的作用。《神經學》發出通告稱,美國科研誠信辦公室調查發現,Teresita L.Briones在論文中偽造數據,隨後《神經學》雜誌主編要求撤銷該稿件。
  • 藻類植物如何為民所用?
    團隊合影 2019年是胡章立團隊豐收的一年:1月,團隊與合作者在環境生物學領域頂級刊物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發表了CNR10調控植物重金屬轉運機制的研究論文
  • 科學網論文頻道一周最受關注論文排行榜(6月9日)
    歡迎點擊「科學網」↑關注我們!
  • 貓身上的斑紋怎麼來的—論文—科學網
    「這是一篇重要的論文,揭示了許多哺乳動物毛色斑紋的部分遺傳基礎。」英國羅斯林研究所發展生物學家Denis Headon表示,該研究也讓我們得以了解這些基因在發育過程中是如何運作,並形成「高度適應性機制」,對基因調整做出反應,從而產生條紋、斑點等各種各樣的圖案。 生物學家已經確認毛囊細胞是頭髮或毛皮上色素的來源。
  • 理文編輯入駐科學網 為網友提供語言幫助
    2009年8月,科學網與業內知名的英文論文潤色公司理文編輯達成良好合作關係。
  • 科學網—兩篇頂級期刊待審論文因危害性被令修改
    目前,這兩份研究論文分別被《科學》和《自然》雜誌評審。 美國國家生物安全科學顧問委員會(NSABB)在評審後稱這兩份論文手稿「沒有包括讓他人重複該實驗的方法和其他一些細節」,並建議進一步解釋研究對公共健康的潛在益處以及在實驗室應採取的安全措施。《科學》和《自然》同意NSABB的看法和建議,要求作者重新修改手稿。
  • 「大科學」時代,論文「質控」有解嗎?—新聞—科學網
    目前,他有72篇論文被掛在同行評議網站Pubpeer上。 不久前,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也深陷「造假門」。此後,與他同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的彼得·拉特克利夫也受到質疑。 近年來,論文造假事件屢屢曝出,涉及人物不乏重量級學術大咖。這讓人們質疑「大科學」時代的論文品控是否越來越難?
  • 近海生態系統與生態毒理國際研討會首期論文發表—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主辦的「近海生態系統與生態毒理國際研討會」(2018年)會議論文,首期18篇論文近日在《生態毒理學》以專刊的形式發表
  • 1400餘篇論文引用數據免費獲取—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Dan4th Nicholas/Flickr 想一想這個:一名科學家發表的一項研究引用了其他的論文。那些被引論文反過來則會引用它們之前的研究。到目前為止,該計劃已經與29家期刊出版商合作,讓任何人可獲取Crossref檢索庫中約1400萬篇論文的引文數據,Crossref是促進學術信息共享的一家非盈利合作機構。位於英國劍橋的eLife執行主任Mark Patterson說,更多出版商將會籤訂合同。
  • 研究顯示海洋熱浪頻發威脅生物多樣性
    新華社倫敦3月4日電(記者張家偉)一個國際研究團隊4日說,隨著海洋熱浪發生的頻率不斷上升,一些關鍵物種乃至整個生態系統將會受到深遠影響。  由英國海洋生物學會學者領銜的團隊在最新一期《自然·氣候變化》上發表論文說,1987至2016年間的年均海洋熱浪天數比1925至1954年間增加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