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會要輯稿》由清代學者徐松將《永樂大典》中收錄的宋代官修《宋會要》加以輯錄而成。全書共366卷,分為帝系、后妃、樂、禮、輿服、儀制、瑞異、運歷、崇儒、職官、選舉、食貨、刑法、兵、方域、蕃夷、道釋等17門,內容豐富、卷帙浩大,堪稱宋代史料之淵藪。該書雖有殘缺,但保存了大量的元修《宋史》諸志及其他有關史籍未載入的宋代史料。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舒大剛教授認為,《宋會要輯稿》與《宋史》《續資治通鑑長編》構成了三大宋代資料寶庫。
儘管《宋會要輯稿》內容豐富,卷帙浩大,但因輯錄稿文字錯誤繁多,又無標點斷句,一向被視為「難啃」的硬骨頭。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王雲海先生為首的國內宋史研究者就曾醞釀重新整理《宋會要輯稿》,並印出了整理方案和樣稿,可惜均未能展開。
20世紀90年代,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與美國哈佛大學、臺灣「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合作,對《宋會要輯稿》進行初步校點,形成了電子版的《宋會要輯稿》。後來,在《巴蜀全書》工程推動下,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對上述電子版進行精校、精勘、精加工,旨在打造一部具有較高學術水平的古籍整理著作。電子版《宋會要輯稿》約有校記近1.5萬條,而校勘本《宋會要輯稿》校記則達到3.3萬餘條,對原來的校記也作了很多增刪改寫。最終形成了1400餘萬字的校勘本《宋會要輯稿》,並於2014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
據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劉琳介紹,本次校勘的貢獻主要在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弄清了《永樂大典》中所收《宋會要》的底本。《宋會要》的底本歷來眾說紛紜,沒有定論。通過這次的校勘整理,專家們發現其底本是四川崇慶人張從祖編修、四川井研人李心傳續編的《總類國朝會要》。考慮到此書系四川學者所編,所以《宋會要輯稿》被收入《巴蜀全書》。
第二,糾正年、月、日錯誤。《宋會要輯稿》在輯錄、轉抄的過程中,年、月、日的錯亂極其嚴重,專家們將糾正年、月、日的錯誤作為校勘的重點工作之一,全書共改正年、月、日錯誤2800餘條(處)。
第三,鑑別非「會要」之文。專家們通過紀日表述方式、記事的體裁與風格、所記的時代與地域,以及其他抄錄他書的痕跡進行辨別,共發現誤抄六百多處,約幾萬字。
第四,乙正錯簡之處。專家們發現並乙正的錯簡59處,少的地方有10餘字,多的有3000餘字,總字數達3萬餘字。
第五,勘正錯誤的行款。《宋會要輯稿》中的行款錯誤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分條不當,正文、注文互混,標題混亂。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原所長陳祖武教授認為,校勘本《宋會要輯稿》的整理與出版樹立了三個標杆。第一,參與校勘本《宋會要輯稿》編纂的專家們,嚴格校勘,一絲不苟,為古籍整理與出版工作樹立了標杆。第二,參與的專家們不僅從事文本校對,而且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梳理,為宋史研究,尤其是宋代典章制度史研究樹立了標杆。第三,校勘本《宋會要輯稿》的完成,為如何開展國家資助的重大項目、如何打造學術精品,樹立了標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