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評選結果公布,四川大學共有29項成果獲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科),獲獎總數位列全國第12位,其中一等獎2項、二等獎20項、三等獎4項、青年獎2項、普及獎1項,其中一、二等獎總數位居全國第9位。
具體獲獎名單如下:
川大古籍所劉琳等著《宋會要輯稿》和法學院龍宗智著《檢察官客觀義務論》獲得一等獎。其餘27項獲獎成果主要分布在文學與新聞學院、歷史文化學院、法學院等單位。其中文學與新聞學院二等獎6項、三等獎1項、普及讀物獎1項;歷史文化學院二等獎4項、青年成果獎2項;法學院二等獎3項、三等獎1項;公共管理學院二等獎2項;經濟學院二等獎1項;南亞所二等獎2項;商學院二等獎1項;古籍所二等獎1項;華西公共衛生學院三等獎1項、馬克思主義學院三等獎1項。
據2016年第七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統計結果顯示,學校有13項成果獲獎,包括一等獎2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6項。本屆川大共29項成果獲獎,進步明顯。
作為我國目前唯一的國家級人文社科類研究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後文統稱為社科基金)項目通常被視為人文社科領域影響力最大、權威性最高的科研基金項目。在2016-2019年中國內地高校獲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重點項目、青年項目、一般項目、後期資助項目、西部項目的資助情況中,四川大學以總數270項位居全國第三位。
近年來,四川大學持續實施繁榮發展人文社會科學系列舉措,注重打造具有中國氣派、川大風格的人文社會科學,出臺了《四川大學關於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學校文件,圍繞核心競爭力,推進"文優"發展戰略。學校國家社科基金立項數近4年處於國內前列,連續三年年度項目總數位居全國高校第一,其中2018、2019年兩年各類國家社科基金總數位居全國第二位。
四川大學人文社科實力強勁,學校現有國家高端智庫培育單位1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1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4個、區域與國別研究培育基地4個。近年來,學校先後編撰出版了《漢語大字典》《全宋文》《中國道教史》《儒藏》等大型文化建設成果。學校獲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總數88項,2019年度項目數55項,立項總數連續三年排名全國高校第一,其中重大項目5項,位居全國第8位。
四川大學高度重視文科發展,出臺了"文優"的三大舉措,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推動一流文科建設。展望未來,學校將抓住國家"十四五"建設和新文科建設的巨大機遇,主動謀劃,提高實力、強化特色、補足短板,為學校建設雙一流大學提供有力支撐!
延伸閱讀:
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是目前國內人文社科領域最具公信力和影響力的重要獎項,該獎項自1995年設立,每三年或四年評選一次。本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共評選產生獎勵成果1539項(含香港、澳門高校獲獎成果),其中著作論文獎1241項,含一等獎152項、二等獎783項;諮詢服務報告獎77項,含一等獎10項、二等獎47項;普及讀物獎20項,青年成果獎201項。評選範圍為2014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期間的著作、論文、諮詢服務報告及普及讀物。
素材來源四川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