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位於上海市黃浦區小桃園街52號的小桃園清真寺坐落在街邊花園中,環境優美,是一坊四座園頂的阿拉伯建築風格與中國傳統建築風格合璧的清真寺,因寺門正對小桃園街,故而得名小桃園清真寺,其也是上海市伊斯蘭教協會(以下簡稱「上海市伊協」)的所在地。日前,筆者走進小桃園清真寺,對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上海市伊斯蘭教協會會長、上海小桃園清真寺教長金宏偉阿訇進行了專訪,試圖探尋發生在這幢百年建築背後的對外交往故事。
小桃園清真寺
伊斯蘭教在上海發展的縮影
始建於1917年的小桃園清真寺,由原上海清真董事會董事金子云出資1.2萬餘銀元,購得2.4畝花園住宅,捐產建寺。6年之後,金子云又帶頭出資1萬銀元,與上海的伊斯蘭教界人士共同募集資金對這所花園住宅進行改建。1925年,小桃園清真寺改建完工,以後又經多次修繕。
據金宏偉介紹,小桃園清真寺在上海市伊協尚未成立之時,就已作為一個對外交流窗口,迎來送往。1952年,陳毅市長視察參觀小桃園清真寺後,將其列為外事接待單位,協助政府對外交往,負責接待工作。以後政府曾多次撥款整修。迄今為止,小桃園清真寺接待了許許多多來自世界各地伊斯蘭教國家的政要學者、穆斯林人士。凡是想要了解伊斯蘭教在上海的發展的,都會邀請他們到小桃園清真寺來。除了接待有組織而來的代表團,小桃園清真寺每天還要接待慕名而來的海外穆斯林群眾,「我的語言能力(英語、阿拉伯語)以及工作經驗就是在外事接待工作中不斷得到鍛鍊提升的。」作為伊斯蘭教在上海發展的縮影,金宏偉希望外國友人可以從小桃園清真寺看到伊斯蘭教在上海的發展。
小桃園清真寺建寺以來,寺內還曾舉辦過上海伊斯蘭師範學校、清真國民小學、明誠小學、崇本小學等多種學校,以及上海回教孤兒教養所等。在這些學校中值得一提的是將原來的經堂教育變為經院教學的上海伊斯蘭師範學校。1928年,該校由達浦生、哈德成、宗棣棠等倡議創辦,創辦初期借用小桃園清真寺作為校址。學校課程設有阿拉伯文、波斯文、伊斯蘭經典、中文、英文、文史哲和科學知識。從教者多為知名學者、阿訇及外國友人,不少畢業生都在當時全國各地的清真寺、伊斯蘭教團體、學校供職。該校的創辦對培養中國伊斯蘭教宗教人才和傳播伊斯蘭文化起到了推動作用。「自伊斯蘭教傳入中國後,這在中國近代史上可謂一個創舉,諸如馬堅等中國著名的阿拉伯語學者正是從這所學校裡走出來的。」金宏偉說。
1982年,在上海市伊斯蘭教協會原會長馬人斌主持下,上海市伊斯蘭教經學班在小桃園清真寺正式開學。金宏偉參加了首期經學班,而在這背後還有一個小故事。出生於回族家庭的金宏偉在1979年一次齋月的晚上,走進了小桃園清真寺。「1982年,市伊協原會長馬人斌託人告訴我將要舉辦經學班一事,希望我能夠參加。當時,我有點猶豫地告訴馬老,我已在全民所有制單位工作,收入也很穩定,怕調動會有些困難。馬老說:『你回家考慮,調動事宜,我們來想辦法。』經過深入考慮,當年10月,在馬老的關心幫助下,我如願進入首期經學班,開始接受並學習老一輩愛國愛教人士傳授給我的伊斯蘭信仰、知識與經驗。」
「一帶一路」
讓中外穆斯林交流歷久彌新
一直以來,上海市伊協「迎進來、走出去」的外事接待活動從未停止過,層次和級別也相當高。近年來,特別是從「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在金宏偉接待的外國友人中,毫無疑問少不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客人們的身影。如土耳其副議長雅庫特;羅馬尼亞穆斯林協會優素福·穆拉提大阿訇;汶萊宗教部副部長阿卜杜勒·阿齊茲·約瑟夫;伊朗庫姆省省長穆罕默德·薩利赫等。
相對應地,新世紀以來,市伊協也加緊「走出去」的步伐,多次組團出訪東南亞、中亞、歐洲等地,與當地伊斯蘭組織開展學習交流活動,為消除誤解,加強互信,增進友誼起到了地方團體對外交往的積極作用。當被問及近年來出訪國外時外國友人對中國的印象,金宏偉表示,很多外國友人,尤其是伊斯蘭教國家的人民說起中國都會豎起大拇指表示肯定。
迎來送往中,有這樣一位客人令金宏偉印象深刻。1995年,他在接待時任沙特協商會議主席的穆罕默德·本·傑比爾時,向其介紹了小桃園清真寺為中阿文化交流、中阿兩國人民交往作出的貢獻。原來,民國時期,該寺曾接待來自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及全國各地匯集上海赴麥加朝覲的穆斯林,為他們提供各項服務,成為中國穆斯林由海路出國朝覲的集結地。傑比爾當時聽了之後十分激動。「最初雙方的交流還是通過傑比爾所帶的翻譯進行著,後來當聽到我用阿拉伯語補充翻譯所說的內容後,傑比爾索性直接與我用阿拉伯語開始進行交流。」金宏偉說,傑比爾還向上海市伊協贈送了一塊十分珍貴的沙特麥加天房幔帳。據介紹,沙特麥加天房幔帳每年僅製作一塊,並且每年天房的幔帳都是要更換的。而更換下來的幔帳則剪成數塊作為禮品贈送給世界各地的重要客人。
談及「走出去」的活動,金宏偉介紹了2012年在土耳其舉辦的「中國伊斯蘭文化展演」。2012年是土耳其中國文化年,由中土兩國政府宗教部門主辦、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和土耳其宗教事務局承辦的「中國伊斯蘭文化展演」在土耳其舉辦。展演共推出中國伊斯蘭文化展、中土伊斯蘭教情況交流會、《古蘭經》誦讀表演和文藝演出四項主要活動。中國伊斯蘭文化圖片展、文物展、穆斯林生活用品展、穆斯林書法展和伊斯蘭教經書展在展演期間吸引了很多土耳其觀眾參觀。「很多當時對中國並不了解的土耳其民眾在看了新疆歌舞團以及寧夏時裝表演隊的表演後十分感動。」金宏偉說。
上海城市精神
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世界各國文化和文明的生機活力,正是在於和而不同、和諧共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鑑超越文明衝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進入新時代,上海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步伐愈加迅捷,大量外商企業和國外機構的進入、各種精彩賽事和文藝活動的舉行,吸引了大量的外商、學子及遊客到上海生活、學習和參觀遊覽,其中就有不少來自伊斯蘭教國度的外籍穆斯林。上海伊斯蘭教現有7坊清真寺和1處固定處所,每逢周五(每周五是穆斯林的聚禮日,又稱主麻)、每日5次禮拜(晨禮、晌禮、晡禮、昏禮、宵禮)以及兩大重要節日(開齋節和古爾邦節)都為中外穆斯林提供宗教活動。
在金宏偉接待的外籍穆斯林中,有不少人十分喜歡聽他誦讀古蘭經,對他說:「作為中國阿訇,您誦讀古蘭經時有一種獨特的上海韻味在其中。每次到了清真寺,聽您誦讀古蘭經,我們就能感覺到心靈的平靜,會有新的思考和參悟。」
在金宏偉看來,穆斯林不僅僅是來清真寺做一個禮拜或者詢問一個問題那麼簡單,也許宗教教職人員對其進行的一個小小點撥,都會讓他們留下很深的印象,更會對這座城市甚至這個國家產生不一樣的想法,「而上海這座城市尊重不同文化,各種宗教和語言都能在這裡得到並存,這就像上海的城市精神,海納百川,兼收並蓄。」金宏偉說。
(本文經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上海市民族和宗教事務局組織,由《上海外事》編輯部、東方網海外中心採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