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y Bridge先睹為快 三代Core i5同頻對比測試

2020-12-17 快科技

Ivy Bridge先睹為快 三代Core i5同頻對比測試

2012-02-17 11:05:36  

   編輯:zzzp[

爆料

]

收藏文章

本文轉自

PConline

,轉載中略有刪改。

去年,Intel發布了第二代Core i3/i5/i7(Sandy Bridge),儘管GPU性能很一般,但出色的CPU性能與功耗控制,還是贏得了用戶的廣泛好評,光芒蓋過了AMD的FX系列CPU和A系列APU,繼續保持領先。但是,Intel還是堅持他的風格:每年更新一次CPU。

今年4月,Intel就會發布代號為Ivy Bridge(簡稱IVB)的第三代Core i3/i5/i7,PConline評測室搶先拿到了一顆第三代Core i5的工程樣品,第一時間送上詳細的對比評測,讓大家先望梅止渴、一睹為快。

根據Intel的「Tick-Tock」更新計劃,2011年是「Tock」年,帶來了全新的Sandy Bridge微架構。今年是「Tick」年,即更新製作工藝,從32nm更新到22nm,於是帶來了Ivy Bridge。

Ivy Bridge將正式命名為「第三代Core i3/i5/i7」,統稱「第三代智能酷睿處理器」。(網友吐槽:第三代了?我第一代都還沒用上呢,省略100字......)。


代號:Ivy Bridge,正式命名第三代Core i3/i5/i7

Ivy Bridge主要是Sandy Bridge的22nm工藝改進版,並非全新架構,但這次也帶來了很多改進,後面筆者會一一給大家介紹,首先我們先來看看本次的評測產品與要點。

Intel第三代Core i5工程樣品:


第三代Core i5工程樣品

我們拿到這顆Ivy Bridge仍是早期的工程樣品,4核/4線程設計,隸屬第三代Core i5,主頻只有2.2-2.6GHz,遠低於零售版。GPU單元為HD Graphics 2500,筆者猜測它具備8個EU處理單元。CPU與GPU共享8MB三級緩存,零售版確定只有6MB。熱設計功耗為77W。

由於這顆三代Core i5是早期的工程樣品,頻率只有2.2GHz,與零售版相差甚遠,直接比較二代Core i5沒有太大意義。不過三代零售版的主頻和二代接近,所以這次評測我們設定在同主頻下進行,並加入一代i5作為參考對象,讓大家對Ivy Bridge微架構的性能有初步了解。

Ivy Bridge有何改進?22nm 3-D電晶體

Ivy Bridge(第三代Core i系列)相比當前的Sandy Brdige(第二代Core i系列)有何不同?本節將為大家介紹。

第三代Core i系列(Ivy Bridge)的五大改進:


Tick-Tock更新模式,Sandy Bridge升級為Ivy Bridge

根據Intel的「Tick-Tock」鐘擺模式,2012年是「Tick」年,即是改進CPU的製作工藝,把工藝從32nm更新到22nm,帶來了Ivy Bridge,它只是Sandy Bridge的改進版,並非全新微架構。不過由於Ivy Bridge帶來了眾多重要改進,所以Intel稱之為「Tick+」。


代號/微架構Ivy Bridge,第三代Core i3/i5/i7

第三代Core i3/i5/i7(Ivy Bridge)帶來了五大主要改進:1、22nm 3-D電晶體,更低功耗、更強效能;2、新一代核芯顯卡,GPU支持DX11、性能大幅度提升;3、核心與指令集的優化,同頻下CPU性能更強;4、新技術,例如第二代高速視頻同步技術、PCI-E 3.0等。5、安全性,系統更安全。

我們重點看看22nm 3-D電晶體工藝和新一代核芯顯卡這兩項最重要的改進。

歷史性突破,首次引入22nm 3-D電晶體技術:


Ivy Bridge首次引入22nm 3-D電晶體技術

Intel的三柵極(Tri-Gate)3-D電晶體技術是歷史性的突破,被評為2011年最重要的IT技術之一。相比之前的32nm平面電晶體,相同性能下功耗降低一半,對於筆記本平臺有重大意義。對於桌面平臺,它意味著CPU擁有更低的功耗與更好的超頻潛力。

總之,採用22nm 3-D電晶體技術的第三代Core i3/i5/i7,其功耗表現與超頻潛力相當值得期待!

終於支持DX11,核芯顯卡4000/2500前瞻:


Ivy Bridge內置新一代核芯顯卡,支持DX11技術

第三代Core i3/i5/i7內置新一代核芯顯卡,這是Ivy Bridge最大的改進部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終於支持DX11技術,包括SM5、計算著色器、曲面細分技術等等。當然,性能也會有明顯的提升,不過也別抱太大期望,要玩DX11遊戲還是用獨顯吧。

針對三代Core i3/i5/i7,這次同樣會有兩種型號的核芯顯卡,高端型號HD Graphics 4000,主流型號HD Graphics 2500,具體規格Intel還沒正式公版,筆者猜測4000有16個EU單元,而2500隻有8個,這樣它們的性能就與命名相符了。

除了性能增強,核芯顯卡4000/2500還支持第二代英特爾高速視頻同步技術(Intel Quick Sync Video,3屏獨立輸出、OpenCL運算等。

其他改進:核心優化、新技術、安全性

除了22nm 3-D電晶體和新一代核芯顯卡,Ivy Bridge還有其他的細節改進,比如優化核心效率,筆者估計有5-10%的同頻性能提升;增強AVX、AES指令集,提高效能;內置PCI-E 3.0控制器;默認支持DDR3-1600雙通道內存;引入新的安全技術。

要換主板嗎?IVB標配Intel 7系列主板

針對第三代Core i系列,Intel會同步推出7系列主板(6系列用戶表示,汗~~~),那麼是否意味著二代用戶升級CPU要換主板呢?

Intel 7系列主板帶來的改進:


針對Ivy Bridge,Intel將發布7系列主板(上圖是網上流傳的微星Z77)

針對第三代Core i3/i5/i7(Ivy Bridge),Intel一如既往地準備了新一代主板——Intel 7系列主板,包含Z77、Z75與H77三種型號。相比6系列主板只是小幅度升級:1、原生USB 3.0支持。2、支持3屏輸出(需要搭配Ivy Bridge)。3、PCI-E 3.0接口(需要搭配Ivy Bridge)。4、快速開機、智能聯網等智能功能。USB3.0比較有用

Z77、Z75與H77之間的差異,Z77是完整版,Z75和H77隻是Intel為差異化而差異化、屏蔽不同的功能弄出來的型號。對於絕大多數用戶,Z75將會是高性價比之選。有網友可能已經發現,沒有P系列型號,是的,因為7系列主板全部支持顯示輸出了。

老用戶要淡定,6系列主板兼容Ivy Bridge:


Intel 6系列(Z68、P67、H67、H61)主板可兼容Ivy Bridge

Intel更新CPU,大多數要會連主板一起更新,看到7系列主板時,6系列用戶表示不能淡定了:升級三代又要換主板?淡定,這次不用換主板了,絕大多數6系列主板(Z68、P67、H67、H61)只需要更新BIOS就可以支持三代Core i系列(Ivy Bridge),可能有小部分因為固件問題不行,另外Q/B系列商用主板也不行。


Intel 6系列主板兼容Ivy Bridge,但不支持7系列主板的新功能

當然,Ivy Bridge搭配6系列主板,會缺少7系列主板的新功能支持,主要是原生USB 3.0、3屏獨立輸出和PCI-E 3.0(這個部分6系列主板宣稱支持)。

與SNB有何不同?Ivy Bridge處理器賞析


代號:Ivy Bridge,正式命名第三代Core i3/i5/i7

Intel下一代的Ivy Bridge系列處理器,將正式命名為第三代Core i3/i5/i7,2012年4月發布,屆時會直接取代第二代成為Intel今年的主力,第二代會降價嗎?不會,直接退市。


第三代Core i5工程樣品(代號:Ivy Bridge)

我們這顆Ivy Bridge是早期的工程樣品,採用22nm 3-D電晶體工藝,CPU部分為原生四核,主頻只有2.2-2.6GHz,遠低於零售版。GPU單元為HD Graphics 2500,由於Intel還沒公布具體信息,筆者猜測它具備8個EU處理單元,默認頻率為650-1100MHz。CPU與GPU共享8MB三級緩存,零售版只有6MB。


Ivy Bridge仍是採用LGA 1155接口

Ivy Bridge仍是採用LAG 1155接口,Intel建議搭配7系列主板,不過大部分6系列主板都能兼容。該CPU熱設計功耗為77W,官方標配DDR3-1600內存。

SNB與IVB外觀上有何不同?


三款i5外觀比較

我們拿了三款Core i5作為Ivy Bridge(三代)、Sandy Bridge(二代)和Nehalem(一代)的代表進行外觀比較。可以看到,外觀上一代和二、三代別較大,但二、三代卻沒太大區別,就是背面的元件排布不同,外行人難以從外觀上分辨兩代產品。


CPU-Z基本識別出第三代Core i5

新版的CPU-Z基本能識別出第三代Core i5,除了步進信息。

評測平臺介紹及方法說明

本次評測的對象是Intel的下一代CPU——Ivy Bridge,我們手頭上這顆是早期的工程樣品,隸屬Core i5系列,頻率只有2.2GHz,與零售版相差甚遠,直接對比當前的零售版CPU沒太大意義,所以我們進行同頻測試,比較對象是第一代和第二代Core i5,頻率統一設置成2.2GHz。值得一提的是,由於一代Core i5外頻不同的關係,我們這樣設置157 x 14=2.2GHz,內存分頻DDR3-1570。

為什麼一代i5不採用200 x 11 = 2.2GHz的超頻方式?

我們手頭上這顆i5 760體質所限,默認電壓200MHz外頻不穩定,加壓的話會影響後面功耗測試的準確性能,所以採用157 x 14 = 2.2GHz的超頻方式。

這樣測試就上升到vy Bridge、Sandy Bridge和Nehalem三大微架構的性能比較,看看同頻率下,Ivy Bridge微架構能帶來多大的性能提升。當然,Ivy Bridge最大的賣點是22nm工藝,功耗評測自然是重點項目。

CPU性能對比測試

Fritz Chess性能測試:


《西洋棋》測試成績

wPrime 2.05性能測試:


wPrime 2.05測試成績

測試小結:西洋棋和wPrime主要考察CPU的多線程性能,CPU的核心數、線程數和主頻這三個規格比較重要,CPU的微架構有一定影響,但沒有起到決定性作用。所以結果是這三代Core i5性能基本一致,沒有什麼差距。那麼實際應用是否也是這樣呢?請接著看。

常用軟體,RAR與PS性能評測

WinRAR 4.10性能測試:


WinRAR 4.10測試成績

PhotoShop CS5圖片處理測試:


PhotoShop CS5測試成績

測試小結:WinRAR和PhotoShop作為網友常用的軟體,對CPU微架構、內存性能和緩存比較敏感,SO,微架構的差異對CPU性能造成不少影響,Photoshop較為明顯,第二代i5(Sandy Bridge)相比第一代(Nehalem)提升了8%;第三代(Ivy Brdige)相比第二代提升不大,畢竟Ivy Bridge本質上只是Sandy Bridge的改進版。。

Cinebench R11.5 3D渲染性能測試:


CineBench R11.5 3D渲染測試

TMPGEnc視頻轉換測試:


TMPGEnc視頻轉換測試成績

測試小結:3D渲染、視頻轉換軟體是對多核CPU優化最充分的實用軟體,它們也用到了一些CPU的指令集,CPU微架構同樣起到決定性能的作用,測試結果與上面的常用軟體類似,二代i5相比一代提升較為明顯,三代相比二代雖然有提升,但幅度不如前者。

DX10測試軟體3DMark Vantage:


3DMark Vantage測試成績

DX11測試軟體3DMark 11:


3DMark 11測試成績

測試小結:3DMark系列的CPU測試,考驗CPU的物理運算能力,涉及到很多複雜的運算,核心數、線程數、微架構、主頻這幾個參數對性能影響較大。測試結果很好地反映了CPU微架構改進帶來的性能提升。

遊戲性能測試

DX9遊戲《使命召喚8》:


《使命召喚8》測試成績

DX9遊戲《星際爭霸2》:


《星際爭霸2》測試成績

DX9遊戲《俠盜車手4:自由城之章》測試:


《俠盜車手4:自由城之章》測試成績

DX10遊戲《生化危機5》測試:


《生化危機5》測試成績

測試小結:我們測試的遊戲,均是非常考驗CPU性能的,由於這些遊戲涉及到大量複雜的運算,能充分地反映CPU微架構差異對遊戲性能的影響。可以看到,從第一代i5到第三代i5,遊戲性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遊戲性能本來就是Intel CPU的強項,下一代Ivy Bridge毫無疑問在這塊再次拋離AMD。

但是有一個問題,我們這顆早期的工程樣品三代i5,三級緩存有8MB,而零售版只有6MB,熟悉CPU的朋友都知道,緩存對遊戲性能影響很重要,零售版三代i5的遊戲性能要打折?不一定,既然還是早期工程樣品,核心可能還會小幅度修正的空間,所以等待最終版出來後我們再探討。

功耗對比測試


平臺功耗對比評測——CPU滿載(獨立顯卡待機)


平臺功耗對比評測——上網(獨立顯卡待機)


平臺功耗對比評測——遊戲中

第三代Core i5(Ivy Bridge)採用22nm 3-D電晶體技術,該技術是2011年IT行業最具影響力的技術之一,能有效降低CPU功耗。實測效果顯示,當CPU負載時,三代i5的功耗確實是低於二代。可能有網友認為功耗降低不多,要知道這還是早期的工程樣品,工藝還不成熟,但效果算可以了,期待一下零售版吧。

能否提升性能?IVB+Z77對IVB+Z68

我們知道,Intel會針對第三代Core i3/5/i7(Ivy Bridge)發布7系列主板,前面的評測是基於上代的Z68主板進行的,並非Intel建議的最佳狀態。那麼搭配Z77主板後,Ivy Bridge的性能是否會更強呢?

性能沒有變化?


CineBench R11.5 3D渲染測試


3DMark Vantage測試成績


《星際爭霸2》測試成績


內存性能測試成績

三代i5+Z77和三代i5+Z68性能居然是一樣?是的,相信很多資深DIY用戶都能猜到這樣的結果吧,CPU集成了大部分決定性能的部件(總線、內存控制器等等),所以主板基本不影響CPU性能了,Z77相比Z68隻是多出了更多功能而已,比如說原生USB3.0、快速開機、核芯顯卡多屏顯示等。


即便是H61主板,也能充分發揮Ivy Bridge的性能

我們知道,6系列主板中,H61和Z68默認性能也幾乎一樣,所以,買了Sandy Bridge和6系列主板的用戶,不必擔心升級問題了。即便是H61主板也能發揮Ivy Bridge的98%性能,還有2%呢?呵呵,H61和H67只支持DDR3-1333哦。

實測,Ivy Bridge支持PCI-E3.0:


IVB+Z68(部分)或IVB+Z77,均可以支持PCI-E 3.0技術

Ivy Bridge支持PCI-E 3.0技術,我們用技嘉Z68和Z77兩代主板搭配HD7950,均能完美支持。雖然PCI-E 3.0控制器集成在CPU上,不過並非所有6系列主板都能支持,涉及到BIOS和主板電路設計等方面。你的6系列主板是否支持?請到主板官網查詢。

內置GPU評測:新核芯顯卡2500性能如何?

核芯顯卡是Ivy Bridge的另一個重大改進,我們手頭上這款三代Core i5內置的是HD Graphics 2500,從命名來看其性能介於HD Graphics 3000和2000之間,是否真的如此呢?本節我們來驗證一下。

這部分測試,我們加入了Core i5 2500K,作為核芯顯卡3000的代表型號,i5 2300則是核芯顯卡2000的代表型號,第三代Core i5則是核芯顯卡2500的代表型號,CPU頻率統一設置定2.2GHz。

DX10測試軟體3DMark Vantage:


3DMark Vantage測試成績

DX9遊戲《使命召喚8》:


《使命召喚8》測試成績

網路遊戲《魔獸世界》:


《魔獸世界》測試成績

網路遊戲《天下3》: 


《天下3》測試成績

測試小結:正如命名一樣,Ivy Brdige的核芯顯卡2500性能在3000和2000之間,應該是8個EU執行單元吧。這樣的3D性能,應付上網、普通的網遊尚可,不過效果相比AMD A系列APU確實仍有不少距離。當然,這只是2500,最強的4000性能會達到什麼水平呢?請繼續留意我們PConline對Ivy Bridge的後續報導。

核芯顯卡2500確實支持DX11技術:


核芯顯卡2500運行3DMark 11

新一代核芯顯卡2500/4000支持DX11技術,我們的2500順利完成3DMark 11的測試,得分嘛......表示你可以進入DX11遊戲看看「幻燈片」,即便最低特效恐怕也沒有可玩性。要暢玩DX11遊戲,還是添加一張性能不錯的獨立顯卡吧。

硬體編碼2.0實測:效率更高


CPU硬體編碼效率評測

可以看到,CPU硬體編碼比軟體編碼快得多,對於經常需要轉碼到行動裝置觀看的用戶而言,這太有用了。第三代Core i5支持英特爾高速視頻同步技術2.0,效率又有了一定的進步。

值得注意的是,同一代的核芯顯卡2000和3000,效率幾乎一樣,證明該技術不會受EU執行單元的多少影響,它是一個相對獨立的部件。

測試總結

IVB的CPU性能有提升,但不大:


Ivy Bridge只是Sandy Bridge的優化版,性能提升不大

在同頻的環境下,Ivy Bridge相比Sandy Bridge只有5%左右的性能提升,沒有驚喜,畢竟Ivy Bridge只是優化改進版。不過零售版三代Core i3/i5/i7的主頻普遍比二代高100-200MHz,所以綜合下來,同級別比較,三代相比二代應該有10-15%的性能提升。

但是話說回來,儘管這次CPU性能沒有太大驚喜,但對比AMD第一代的FX和A系列,唉,也足夠讓它們喝上一壺了......等第二代吧。

核芯顯卡有進步,等4000再評論:


同級別比較2500對2000,Ivy Bridge核芯顯卡較大進步

Ivy Bridge內置新一代的核芯顯卡2500/4000,同級別比較2500相比2000確實有較大進步,相信最強的4000比3000又會提高一個檔次,入門獨顯的地位更危險了。至於與AMD A系列APU比較,筆者認為4000也比不過A6、A8的HD6500D,當然這只是筆者的猜測而已,等評測出來再討論吧。

功耗控制更好,超頻潛力不明確:


Ivy Bridge功耗控制更好,能耗比更高

Ivy Bridge是全球首款22nm CPU,還採用了3-D電晶體技術,功耗相比Sandy Bridge確實要低一些,能耗比(性能與功耗的比值)再次提升。隨著22nm工藝的成熟,零售版的功耗控制會更好。至於超頻潛力,我們這顆鎖頻了,我們今後再作探討吧。

4月見,三代i3/i5/i7售價與二代基本相同


第三代Core i5/i7四月上市

最後,大家最關心價格和上市時間,售價方面,三代Core i3/i5/i7與二代基本相同,有個別型號會小幅度漲價;發布時間是4月,三代i5/i7發布後即上市,i3要晚1-2個月。最近打算購機的用戶,可以期待一下,至於買了二代的用戶也不必抱怨什麼,早買早享受,更何況這次Intel「良心發現」,6系列主板可升級三代呢。

更多Ivy Bridge和第三代Core i3/i5/i7的消息,請密切留意我們PConline的後續報導。

閱讀更多:英特爾

相關閱讀:

PS5/新Xbox跑分曝光:索大竟然落後了

百度無人駕駛:無敵!

Win10殺毒軟體排行 這三款滿分推薦

微信測試版別卸載 正式版砍掉最期待功能

美國5G想一口吃個胖子:沒想到完敗

C-NCAP最新碰撞成績出爐:大眾比豐田安全

相關焦點

  • 十代酷睿i5對比三代銳龍5 追求性價比該買誰?
    因為這兩年AMD一直在奮起直追,現在已經開始慢慢佔據市場主動,在去年正式推出了三代銳龍之後更是讓廣大A粉高呼YES,憑藉著7nm工藝和全系的Zen2架構,三代銳龍的性能不僅對比自家前兩代銳龍進步巨大,而且目前看來三代銳龍性能與英特爾十代酷睿也不遑多讓。
  • i5-10400F最深度測試-Intel,十代酷睿,i5-10400F...
    產品測試總結:- 這次的測試對比組是i7-10700KF、銳龍7 3700X、銳龍5 3600、銳龍5 2600X、i5-9400F,100%標杆依然是i5-9400F。
  • 新款2550K加入 兩代四款i5處理器橫評
    在第一批發布的四款產品中就有兩款一千元價位的酷睿i5處理器。新的酷睿處理器憑藉全新的架構設計以及先進的工藝製程讓第三代智能酷睿i5處理器名正言順地取代了SNB第二代智能酷睿i5處理器的位置。兩代產品差距究竟多少?這是我們今天測試的主要目的,我們選取了四款市場熱賣的酷睿i5處理器進行測試從而橫向對比出兩代產品的得分表現。
  • 10代i5 10600k是否物有所值?
    今天為大家帶來Intei10代i5 10600k CPU的性能測評,Intei有個傳統就是每代600結尾的CPU都是很香的一款型號,比如之前的9600k 兼顧了i5的價格i7
  • 利刃出鞘 i7 8700K i5 8400理論應用測試(全文)_華碩 ROG GX800VH...
    第八代酷睿桌面版本系列四核、六核處理器已經問世有一段時間了,多核心與高主頻的完美結合讓八代酷睿桌面版在諸多應用中獲得優秀的表現,給用戶帶來不同於一樣的使用體驗。今天我們為大家帶來i7 8700K和i5 8400的理論與應用測試。
  • 繼續小改提頻的節奏:Core i3-4160評測-繼續小改提頻的節奏:Core...
    畢竟和i5-4590和AMD FX 8300原生核心數和線程數有較大的差距,成績落後兩者較多,但相比上一型號來講,還是有了進步。雖然在理論成績上,Intel Core i3-4160落後於i5-4590和AMD FX 8300,但與上一型號來講還是有了不小的提升,至於在接下來的其他測試中,能不能有出色的表現呢?我們拭目以待。
  • i9-10900K/9900K兩代旗艦CPU對比,附同頻5.0和關超線程測試
    前言十代酷睿全線產品終於都有了超線程技術,同時把最高端i9系列提升至更多的十核心,長期以來Intel消費級處理器都是打著「為遊戲而生」的口號,今天硬核就用九代i9-9900K和十代i9-10900K做一個詳細的遊戲幀數對比,還有想要終結一個疑問,2020年了,網絡上還流傳著超線程對遊戲幀數是有影響的,就來看看它們各自關掉超線程
  • i5 10400F相比9400F性能提升有多大?9400F和i5-10400F對比評測
    intel十代處理器千元主流級CPU首款帶來了i5-10400和i5-10400F兩款處理器,其實兩者基本參數和性能是相同的,i5-10400相比i5-10400F多了一個UHD630核顯,i5-10400F屬於無核顯版本,所以必須到搭配獨立顯卡使用,不過性價比更高一些。
  • 性能超越同價位i5 AMD FX-8370對比測試
    目前這款產品的價格為1499元,因此本次我們選擇了相同價位的Intel酷睿i5-6500來進行對比測試。  由於西洋棋測試支持CPU多線程,而且它做的是大量科學計算,所以經常被用來測試電腦的科學運算能力,該軟體通過模擬AI思考西洋棋的算法來測試被測電腦的西洋棋運算能力。
  • Intel十代酷睿i5-10600K評測 勝過i7的中端神U
    Intel第十代桌面酷睿i5-10600K評測前不久,Intel正式發售了第十代智能英特爾酷睿臺式機處理器,代號Comet Lake-S,雖然還是基於14nm工藝製程,但是在單核性能、超頻特性等方面均有相應的提升。
  • 14nm製造工藝終章 九代酷睿處理器首發性能測試
    九代酷睿處理器晶片透視圖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公布的幾款九代酷睿處理器中僅i9-9900K支持超線程。或許是為了讓這款最強遊戲處理器實至名歸,i7-9700k和i5-9600k均不支持超線程技術。首批公布的三款處理器均未鎖頻,這意味著用戶可通過超頻的方式獲取更高的性能表現。
  • 7代酷睿i5-7600K搶先評測:說沒擠牙膏的給我站出來!
    7代酷睿屬於14nm製程中的最後一步,有人說它是14nm的終極完全體,也有人說是擠牙膏的時代產物,大家都是衝著一嘗偷跑的滋味而哄搶新處理器,待發布後新處理器的性能又能否讓它繼續保持關注度?於是我們也在萬能的淘寶上入手一個7代酷睿i5-7600K,下面的評測PConline將會為大家詳細揭曉。
  • 相同預算遊戲裝機,AMD銳龍5 3600X和Intel酷睿i5 10600K該選誰?
    所以,Intel酷睿i5 10600K將頻率提升到了默頻4.1GHz、最高睿頻4.8GHz的代價就是TDP來到了125W,比同為6核心12線程的AMD銳龍5 3600X高出30W之多。此外,由於工藝和成本的限制,Intel酷睿i5 10600K的三級緩存也僅有12MB,而得益於7nm工藝高集成度的AMD銳龍5 3600X則集成了32MB三級緩存,從而提供了更高的IPC(可以理解為同頻性能更高)。
  • 英特爾酷睿i5-9600K:遊戲,有它就夠了
    超頻方面之後我們還會提到,先來看一些兩者默頻參數的對比。對於K系列的處理器,人們往往更關注其超頻潛力和性能,默頻鮮有被注意到,但眾所周知,每顆CPU的體質是不同的,不同等級的處理器可能是同一條產線上下來根據體質劃分的,在K系列處理器上的表現尤為明顯,同為英特爾酷睿i5-9600K,超頻潛力和睿頻能力可能有很大不同。
  • 順帶對比9900KF同頻測試
    核心配件介紹面對AMD三代銳龍處理器的強強攻勢,Intel這邊只好再秀14nm++工藝刀工變出一個i9-9900KS,就像之前的i7-8086K意義一樣,拉大一點距離重新奠定遊戲領域的地位,畢竟後面都是緊追不捨的紅色軍團。那麼可能有人就會有疑問了,之前的i9-9900K還不夠好麼,不能超頻達到同樣的效果嗎?或者說價格低一點買Ryzen 7 3800X不好麼?
  • intel十代酷睿桌面版CPU性能終極曝光,i5-10400成性價比之王
    intel十代酷睿處理器此次曝光的十代酷睿桌面版CPU型號分別為Core i7-10700、Core i5-10600K、Core i5-10500和Core i5-10400,而這一份CPU基準測試也是目前為止關於intel
  • AMD 3000XT首測:補完三代銳龍的最後一塊短板
    簡單默頻性能測試總結為節省大家時間,先簡單總結下這幾款CPU的測試結果。這次加入的測試CPU較多,下面羅列一下:Intel:i9-10900K、i9-9900K、i5-10600K。Ryzen 3000XT系列,說白了就是「官方特挑」+提頻的三代銳龍,對比於2019年7月7日首發的三代銳龍,3000XT的超頻能力更加好了,並且默認加速頻率更高,無論是買回來就用的玩家還是想嘗試極限超頻的玩家都能各得其所。看到「提頻」這種操作,你是否又想起那個「14nm++++++」的Intel了呢?
  • Intel 七代i5 vs AMD Ryzen 5:電商整機哪邊更值得?
    【PConline 對比評測】隨著電商的崛起,電商整機的出貨量也越來越大,購買電商整機既享受了實惠,還不用麻煩自己去動手,實在是許多玩家的福音,目前電競遊戲主機裡面最火的依然是第七代的i5-7500,但一年過去了,它還是那麼值得嗎?
  • 8代酷睿i7 8550U測試
    8代酷睿i7 8550U測試          周一我們已經放出了第八代移動酷睿低電壓處理器i5 8250U的性能首測,不過由於功耗牆和溫度等原因掣肘,成績並不理想。今天我們從其他渠道拿到了i7 8550U 的筆記本測試平臺,將為大家帶來Kabylake U Refresh 完全體的性能對比測試。
  • 銳龍5 3600 VS 酷睿i5-10400F對比評測
    本文轉自【快科技】;一、前言:二款處理器規格如此接近5月20日,Intel解禁了第十代酷睿處理器,我們先後為大家帶來了i9-10900K與i5-10600K處理器的評測,不過就價格來說,i5-10400F才是十代酷睿明星產品,而今天我們除了對這款處理器進行測試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