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是人生中很少能有機會改變自己的時刻,千萬人將在這一考之後,人生際遇發生大的變化。其影響力絕不亞於古代的科舉考試。那麼科舉考試是否和現在一樣競爭激烈呢?
童生試:也叫「童試」,明代由提學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學政主持的地方科舉考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在明、清代是最低一級的考試,考中被稱為「生員」,俗稱「秀才」或「相公」,只有考中了生員,才有資格參加正式的科舉考試。方能進入府、州、縣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
鄉試:也稱為「大以」是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秋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闈:考場)。凡本省生員與監生、貢生、蔭生、官生,經科考錄科,錄遺考試合格者均可應考,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後發布正副榜。發榜時桂花開,所以發榜被稱為「桂榜」。鄉試考中者被稱為舉人,正榜所取的叫舉人,比如範進中舉。第一名叫解元。比如《唐伯虎點秋香》中唐伯虎被稱為唐解元,說明其在鄉試中取得第一名。
會試:各地考生在前一年的秋季開始進京,冬季到達京城,參加明年春天的考試,會試是一種全國性的考試,可以理解為現在的國考,一般由朝廷禮部主持,因此被稱為「禮闈」,又稱「禮部試」、「春試」、「春闈」。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皇帝任命正副總裁,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會試在春天舉行,也在春天發榜,發榜時杏花開,所以發榜被稱為「杏榜」。會試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成貢士後可參加殿試。
![]()
殿試:是科舉考試最高級別的考試,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實際上,皇帝有時委派大臣主管殿試,並不親自策問。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統稱進士。
各種考試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試帖詩等。八股文題目出自四書五經,略仿宋代的經義,但是措辭要用古人口氣,所謂代聖賢立言。結構有一定的程式,字數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稱為八比文、時文、時藝、制藝。
科舉考試的內容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測試的內容是經義,《詩》《書》《禮》《易》《春秋》,五經裡選擇一定的題目來進行寫作。題目和寫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八股文中有四個段落,每個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後來又叫八股。
八股文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它關係到一個人能不能升官,能不能科舉考試中進士升官。所以在小說中說:「當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須講漢唐。」
「漢」是指漢代的文章,「唐」指的是唐詩,漢代的文章也好,唐代的詩歌也好,都不如當今皇帝所看重的八股文,八股文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當時的人們都一門心思地撲在八股文上,只有八股文章才能敲開科舉考試的大門。
最後,作為今年特殊的高三學子們,願你們在這多出的一個月的時間裡浴血拼搏,期待你們一個月之後的凱旋!!!
本文圖片文字均來自網絡,版權屬於原版權方,如有侵權/錯誤/不實,請聯繫小編處理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