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騰雲峰會中「流動的邊界」藝術科技展舉行

2020-12-19 藝術中國

展覽現場

——這個世界會好嗎?

——科技與文化共榮共生,將帶給我們更美好的未來。

以「流動的邊界」為主題的2020騰雲峰會,於11月26日在騰訊北京總部舉行。本次峰會由騰訊社會研究中心主辦,10餘位來自文化藝術與科技領域的專家學者與200多位場內嘉賓,以及世界各地觀看網絡直播的觀眾一起,就「科技將如何重構新連接,催生數字文化新表達,幫助人類開啟新旅程」等話題進行了深入跨界探討。

展覽現場

騰訊集團副總裁、閱文集團CEO、騰訊影業CEO程武,國際哲學與人文科學理事會秘書長路易斯•歐斯特貝克(Luiz Oosterbeek)教授先後致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社會與人文科學部門研究、政策與戰略科科長約翰•克勞利(John Crowley)進行了主題發言。

隨後是三場精彩非凡的圓桌對話,從「新•連接;新•表達;新•啟程」三個維度展開,李敬澤、戴錦華、王石、葛劍雄、唐家三少、韓啟德、饒毅、阿來、張勝譽等科技文化界的專家先後進行了精彩發言。

今年以來世界發生的巨大變化,令所有人感到震驚,也讓許多人茫然,中華文化促進會主席王石在圓桌對話中重溫了國學大師梁漱溟在上個世紀發出的靈魂之問:這個世界會好嗎?對此,本次峰會用騰訊集團副總裁程武的話給出了答案:科技與文化共榮共生,將帶給我們更美好的未來。

展出作品

而作為本次騰雲峰會的特展,「流動的邊界——藝術科技展」則用10位藝術家的11件作品,向與會嘉賓和觀眾們展示了藝術家對這一跨世紀靈魂之問的思考的回答。與圓桌對話「連接、表達、啟程」三個維度相對應的是,本次展覽用三個維度的「邊界突破」展示了藝術其實離文化和科技並不遙遠,其實就在它們身邊,藝術將與文化和科技共同前行,一起迎接未來。

展覽現場

「流動的邊界——藝術科技展」由王泊喬擔任策展人,卜樺、陳琦、費俊、洪強、蔣非默、林俊廷、繆曉春、邱宇、向帆、張麗丹(以拼音首字母排序)10位藝術家的作品參展,是數字藝術融入公共空間又一經典案例。峰會結束後,與會嘉賓參觀了本次展覽。

觀眾拍攝作品

文化邊界:因科技而流動

策展人王泊喬介紹,費俊、林俊廷、洪強是當今大陸、臺灣、香港三地極具代表性的藝術家,三人都帶來了他們的新作品,首次共同展出,可謂是一次兩岸三地頂級藝術科技作品的碰撞。三位藝術家的共同點是,都擅長以數字藝術為手段、以新媒體為工具,用創作實踐探索深刻的文化命題。

費俊《情緒幾何2.0》

費俊是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藝術與科技方向教授,博士生導師,《情緒幾何2.0》是他繼58屆威尼斯國際雙年展《有趣的世界》後的最新創作,是費俊與麻省理工數學系教授、代數幾何數學家許晨陽,著名心理學家劉正奎進行跨學科合作的藝術實驗項目的階段性成果。

觀眾可以把手伸入到互動裝置的暗箱中,觸摸幾何模型,觸摸的情緒會通過心率等生理數據採集設備記錄並計算出來,然後由AI軟體生成一個個因人而異的情緒化的幾何圖形,通過自動粉筆機械裝置繪製在黑板上。

由於每個人的心情不同,粉筆在黑板上畫出來的圖案也不同,相當於完成了一次「把數學對現實世界提純化的解釋與藝術對現實世界複雜化的解讀結合在一起」的藝術創作。

說起來雖然複雜,但觀眾體驗之下,複雜的而深刻的命題就變得淺顯易懂。

林俊廷《鶴採》

林俊廷是唯一與兩岸故宮都有合作的新媒體藝術家,其在臺北故宮創作的《富春山居圖新媒體藝術特展》曾獲國際博物館領域最權威的AAM繆斯獎金獎,現正與故宮博物院合作打造《故宮神獸》新媒體藝術展。

《鶴採》可謂本次展覽中,文化意象與創新手法反差最大卻巧妙融合的一件作品,延續了林俊廷「用科技美學轉譯傳統文化」的一貫創作思路,以新媒體藝術之影像,再現海市蜃樓般的迷離仙境,悠遠、肅寂。

觀者步入展區中,畫面中的仙鶴開始緩緩飛舞而出,鶴的數量與觀眾的數量遙相呼應,觀眾拍手鼓掌,仙鶴隨著聲音的節奏,或徘徊踱步、或舒翼而舞……現實與影像、當下與夢境的結界被打破,觀眾在不經意間進入神話的世界遨遊,物我交融。

洪強《四時系列:字落花 + 字行雲》

洪強是香港數字藝術的代表性人物,香港教育大學副教授,他早年先後畢業於香港、倫敦、蘇黎世等地的多所大學,有哲學博士學位,曾在德國、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等過的藝術機構從事新媒體藝術研究。他的作品經常以中國文字為題材,探索哲學、科學問題。

《四時系列:字落花 + 字行雲》建立了一個擁有AI功能的文字系統,在這個系統中,每個特選的文字,都會被賦予一個特色的個性,例如,特立獨行、溫文爾雅、浪漫不羈、多愁善感、天真浪漫、沉思細故,等等。

擁有不同個性的文字,在空氣中漂泊,隨風而行,隨遇而安,但當外部世界產生細微的變化時,漂浮的文字會變得敏感,不同的變化會觸動不同文字的神經,不同的文字會根據各自的個性,產生不同互動效果。

觀眾拍攝作品

藝術邊界:因功能而延展

王泊喬談到本次展覽的一大特點是,參展作品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都超越了《英國百科全書》中「技藝」和「表達」對藝術的定義,也拓展了經典藝術理論中對於「藝術三功能」的論述,具有更廣泛的社會功能。這其中,向帆、陳琦、蔣非默三位藝術家的作品最具典型特徵。

《中國古代人物家族樹》

《中國古代人物家族樹》不僅僅是一件藝術作品,更是一個科研項目,共同作者包括向帆、朱舜山,王之綱、劉漪、朱奕霖、陳凱西、梁志強,論文入選了國際計算機圖形學領域頂級學術會議SIGGRAPH的2020年度論文。

其作者之一向帆是我國數據可視化領域的權威專家,她不但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還任麻省理工新媒體行動實驗室高級研究員,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探索探尋數位技術與視覺藝術的交融之道。

在展覽現場的視頻中,觀眾們可以看到歷代家族數據樹的生長與衍化,具有一種科技美學的感召力,但難以看到的是這件作品背後科研意義:家族樹主幹和支幹的關係,不但形象地揭示了歷史中大型家族的內部特徵,演繹出中國古代興衰更迭的宏觀歷史場景,還展現了「一子多父」等歷史研究中出現的矛盾的血脈關係問題。

這件作品的整個創作過程,從二維視覺圖形再到三維呈現,從數據清理到數據結構再到算法實現,每一步都是藝術與技術、感性與理性的結合,單純的藝術或者技術都不可能完成。

陳琦 《植物人腦電波計劃》

新銳藝術家陳琦的《植物人腦電波計劃》是一件以藝術療愈為目標的功能性藝術作品,利用可穿戴腦電波設備,將病人的實時腦電波可視化,幫助植物人進行視覺康復刺激,並幫助家人在親情交流的情況下了解植物人的腦部活動。

展覽現場,觀眾可以佩戴腦電波設備進行實時互動體驗。現場展覽的作品主要體現的是流動的意識,關於對意識的探索。這件作品很好地詮釋了「藝術的邊界在哪裡」這個問題。隨著社會發展尤其是科技進步,藝術作品不再僅僅具有純表達性的特點,以陳琦為代表的新一代藝術家在功能性藝術作品的創作道路上開創了一片新天地,令人耳目一新。

在植物人康復功能和親人交流功能的對比下,傳統意義上藝術所謂的認知、教育、愉悅三大功能,顯得是那麼蒼白無力。

蔣非默《放山》

對於藝術家蔣非默來說,藝術創作的意義不僅在於表達,更在於傳播。準確來說,《放山》是一件行為裝置藝術,它融合了傳統的行為藝術、裝置藝術和水墨藝術的邊界,在創作的過程中,更注重精神理念的傳播。

《放山計劃》由藝術家蔣非默聯合SDGC達沃斯可持續發展聯合會、Davos SDGYOUTH青年可持續發展創新論壇、 Davos blockbase組織、新加坡喜瑪拉雅藝術基金共同發起,計劃以有「世界中心」之譽的岡仁波齊神山為起點,取一塊該地域之山石,沿海上絲綢之路進入歐洲,最後放置於達沃斯。

這是一次追逆東方精神的精髓轉向世界語境的遊放。它跨宗教、跨文化、跨民族、跨地域、跨國界。通過岡仁波齊神山的感召,激起人類,乃至世界的精神圖騰,開啟未來之門。

展覽現場

思想邊界:因思考而無垠

人們總是篤信智慧的無所不能,所以不斷嘗試提出一個又一個的問題,走到思想的邊界,去探索認知之外的世界。針對數字時代帶來的各種變化和未來的不確定性,很多人在擔憂、在思考。本次展覽中,卜樺、邱宇 張麗丹、繆曉春的作品,體現了這種哲學層面上的深刻思考與探索。

卜樺 《野蠻叢生》

藝術家卜樺創造的穿著白衣藍群、系紅領巾的小女孩形象——「颯蜜」,已經成為當代中國社會時尚的代表性符號之一,不但在中國,在世界各地都擁有大量粉絲。《野蠻叢生》是一部以颯蜜為主角的超現實主義動畫短片,體現了卜樺對數字時代帶來的社會變革的深刻思考。

影片中,烏雲蔽天的混凝土樓群,一個小女孩獨自站在大樓天台上,指揮著一雙模擬白鴿飛翔的雙手,小女孩跟隨它穿越樹林,來到紛繁錯雜的遊樂場,來到戰火紛飛的城市。入侵的大鳥啄傷了「白鴿」,鮮血直流,一旁幸災樂禍的狐狸跳起了舞。小女孩拿起彈弓驅趕大鳥,在這座幽靈遊蕩的城市裡,兩個沒有頭顱的巨身坐像玩起了拍手遊戲。

當小女孩再次來到還沒竣工的大樓天台時,「白鴿」不見了,陽光退去了,沒有改變的只有頭頂上陰霾的天空和自己……

邱宇《微生物發聲器官2.0》

邱宇是中央美院藝術與科技研究方向的博士,所以他的作品往往通過聲音、影像、裝置、表演等混合媒介,結合最新的科技手段,探索各種深奧的哲學命題和社會命題。《微生物發聲器官2.0》是邱宇2020年的新作,這一次,他在硬科技之外加上了自然元素——微生物,創作了一個由微生物、機械和電路組成的聲音裝置。

微生物的生長和觀眾的行為決定著它發出的聲音。猶如一個以微生物為基礎,可感知外界變化,同時生成聲音的混生器官。作品引導觀眾用一種新的方式感知生活環境中常常被忽視的「不可見」生命,試圖與他們對話,重新審視人類與自然的關係。

張麗丹《活體》

張麗丹《方形》

張麗丹以智能動態藝術創作見長,她的裝置藝術作品常見於各地藝術節和新媒體藝術展。本次參展的《活體》和《方形》其實探討的是同一個命題:人機關係。

當今時代,科技進步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來得更加迅猛:迅猛到虛擬和現實的邊界變得模糊;迅猛到數字表達正在顛覆人類認知世界的基礎;迅猛到專家學者們擔心,時代的本質特徵是畢達哥拉斯主義的現代回歸……

時代語境下,人機關係不但是一個哲學課題,更成了一個嚴肅的社會倫理課題,張麗丹近年來的創作一直在探討這個課題。

繆曉春《重頭再來》

作為中國數字藝術的代表性藝術家之一,中央美院教授繆曉春的作品總是會給觀眾帶來無限思考,值得反覆欣賞、體會,《重頭再來》亦不例外。

這是一部顛覆經典的3D動畫,作者將拉斐爾《雅典學院》等文藝復興時期到19世紀末的數十幅經典繪畫重新演繹,將名畫中的人物、建築、環境等製作成3D動畫,然後一一顛覆、打碎、毀滅……

《重頭再來》深刻探討了文明發展史中的矛盾衝突、以現代科技為表達形式的人類欲望、文化記憶在應對當下情境時所扮演的角色等主題。繆曉春曾說,他希望生命、藝術,以及所有事情都能從頭再來,重新再做一次,能夠讓作品更好;重新再活一次,能夠更加明白生命的意義。

觀眾觀看作品

觀眾拍攝作品

本次展覽的策展人王泊喬表示,數字時代的科技進步,比以往任何歷史時期都來得更加迅猛,虛擬和現實的邊界變得模糊,科技化的表達正在顛覆人類認知世界的基礎,同時也深刻地影響了文化和藝術。我們尚所不能全知的世界,究竟有沒有邊界?也或者,就在這個追尋邊界的過程中,流動才有意義和價值,卻根本無所謂邊界。

展出作品

展覽現場

相關焦點

  • 戰勝愚昧與區隔:騰雲峰會上,一場文藝咖與科技咖的頭腦風暴
    11月26日,10餘位來自文化藝術與科技領域的「大咖」在騰訊北京總部,與200多名觀眾齊聚第五屆騰雲峰會現場,在「流動的邊界」這一主題下,對「科技將如何重構新連接,催生數字文化新表達,幫助人類開啟新旅程」等話題展開了深入跨界探討。
  • |「流動的邊界」回答跨世紀靈魂之問
    科技與文化共榮共生,將帶給我們更美好的未來。 以「流動的邊界」為主題的2020騰雲峰會,於11月26日在騰訊北京總部隆重舉行。 而作為本次騰雲峰會的特展,「流動的邊界——藝術科技展」則用10位藝術家的11件作品,向與會嘉賓和觀眾們展示了藝術家對這一跨世紀靈魂之問的思考的回答。
  • 騰雲峰會:科技重構表達,共創文化新符號
    今年以來,瀰漫全球的新冠疫情很大程度上從物理上阻隔了人群間的連接,打破了現代社會正常的流動秩序。但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科學技術,以及無形但強大的文化力量,則在重構與維繫連接中發揮突出作用,而兩者的跨界融合以及相互催化,成為一道引人關注的風景線。
  • 第三屆「策展在中國」論壇長沙舉行 看當代藝術「流動的邊界」
    長沙晚報11月4日訊(全媒體記者 黃能 通訊員 餘房金)第三屆「策展在中國」論壇暨2020年中國美術家協會策展委員會年會系列活動正在湖南美術館舉行。為配合本屆學術論壇的舉辦,主辦方同時推出了「意象中國——當代油畫邀請展」和「流動的邊界:全球在地的中國當代藝術展」,兩個展覽將持續至12月3日。
  • 2019騰雲峰會求解科技與文化藝術融合之路
    2019騰雲峰會求解科技與文化藝術融合之路 2019年11月09日 21:02作者:網絡編輯:王動 2019年11月9日,38位來自文化藝術與科技領域的大咖,與近千名觀眾齊聚第四屆騰雲峰會現場,對這個主題進行了一場深入的跨界探討。  這是一場科學家與藝術家和學者的跨界對話。
  • 當社會流動秩序被打破,科技和文化如何催生新表達?
    11月26日,阿來、戴錦華、馮乃恩、葛劍雄、韓啟德、李敬澤、饒毅、張勝譽等齊聚第五屆騰雲峰會現場,圍繞科技將如何重構新連接,催生數字文化新表達,幫助人類開啟新旅程等話題展開了深入跨界探討。在騰訊集團副總裁程武看來,新冠疫情下,科技與文化的價值一起得到凸顯。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科技能力成為維持社會運轉的重要手段,在此基礎上,文化得以衝破邊界,為人們帶來美和希望。
  • 共榮共生 大咖齊聚暢談文化科技融合發展新生態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2月1日訊 (記者 魏金金)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爆發,倒逼了各行業加速數位化轉型進程,網際網路技術在打破行業邊界、重構多元化連接方式方面的作用也進一步凸顯。在日前舉辦的第五屆騰雲峰會上,來自文化藝術與科技領域的數位「大咖」齊聚,共同就科學和文化之間「流動的邊界」展開交流探討。
  • 2020中國(深圳)金融科技全球峰會舉行
    原標題:2020中國(深圳)金融科技全球峰會舉行深圳國家金融科技測評中心成立中匯金融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揭牌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 2020年12月14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張智偉 沈勇)昨日,2020中國(深圳)金融科技全球峰會在深圳舉行,峰會以
  • 2020臺灣藝術院校畢業展|畢業|臺灣|嶺東科技大學
    校內展2020/05/07 上午開幕、下午不開放2020/05/08-05/11臺灣科技大學國際大樓1F&臺科藝廊&大用工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109級視傳系畢業展深夜博物館 MIDNIGHT MUSEUM展策集中在使人沉浸於不同思緒
  • 科技部在井岡山市開展2020年全國優秀科普產(展)品巡展暨流動科技...
    2020年11月7—9日,為期3天的全國優秀科普產(展)品巡展暨流動科技館進基層活動在江西省井岡山市舉辦。  開展科普產(展)品巡展暨流動科技館進基層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支持重點幫扶縣科普能力建設的重要舉措,該活動已列入中央文明委2020年臺帳項目,活動受到了地方政府和人民群眾的歡迎。
  • 長沙新媒體藝術群展《流動的永恆》,感受4D沉浸式展覽!
    這是一群誠心做藝術的人創作的最成功的作品,時間是永恆的是流動的,我們的想像力更是無底線無邊界的!2019長沙新媒體藝術群展時間:2019-11-30至2020-04-15周二至周五10:00-17:302019長沙新媒體藝術群展地點:長沙|梅溪湖國際文化藝術中心-藝術館2019長沙新媒體藝術群展門票價格:單人票80元、雙人票160元、三人票225元
  • 首屆淮海科技協同發展峰會舉行
    10月31日,首屆淮海科技協同發展峰會在徐州舉行,淮海經濟區各市科協、淮海科技獎組成單位相關負責人,徐州市市級學會及縣(市)區科協、院士工作站建站單位、科普教育基地負責人等300餘人參加了峰會。以「區域協同·聚智共贏」為主題的本次峰會,共商區域發展大計,共謀科技協同發展良策,進一步調動和激發淮海經濟區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創新熱情和創造活力,攜手為區域振興、窪地崛起、跨越發展注入強勁的科技動力。
  • 「以科技之名,致敬攀登者」 2020戴爾科技峰會在京舉行
    中國北京—2020年11月18日  戴爾科技集團全球執行副總裁、大中華區董事長兼總裁黃陳宏博士出席2020戴爾科技峰會,強調戴爾作為「外資本地企業」,將堅定推進「在中國,為中國」戰略。  峰會展示了戴爾科技集團從邊緣計算到數據中心到雲計算的端到端創新科技實力,深度介紹了以Dell EMC Power家族為代表的第五代存儲等全面的產品與解決方案。  11月18日,戴爾科技集團在北京隆重舉行「以科技之名,致敬攀登者」為主題的2020戴爾科技峰會。戴爾科技集團全球執行副總裁、大中華區董事長兼總裁黃陳宏博士出席峰會,並發表主旨演講。
  • 廣美畢業展「雲端」舉行 藝術與科技跨界互動
    大洋網訊 近日,2020廣州美術學院畢業展「雲」端啟幕。1373 名廣美本科生、257名廣美研究生創作出約1500組/件作品,以沉浸式觀感、交互式體驗的新形式,騰「雲」而來。同時,從6月15日至7月15日,畢業展鐳射形象海報每晚會在固定的時間「點亮」廣州塔,使得這一場青春大匯演,繼續成為千萬人關注的城中盛事。
  • 2020中國(深圳)金融科技全球峰會舉行 艾學峰出席會議並致辭
    昨日,2020中國(深圳)金融科技全球峰會在深圳舉行,峰會以「金融科技塑造韌性世界」為主題,匯集了來自粵港澳三地監管部門、專家學者、研究機構以及企業代表,圍繞金融科技賦能實體經濟、金融科技的機遇與挑戰、金融業信息技術創新應用、新興技術風險管控等話題展開討論。
  • 2020玩具展移師深圳舉行
    信息時報訊 (記者 成小珍 通訊員 黎惠儀) 三展齊發,規模升級!11月20日,記者從第32屆國際玩具及教育產品(深圳)展覽會暨產業運行情況通報會上獲悉,2020玩具展將在深圳舉行,計劃2020年3月6日-8日在深圳國際會展中心(新館)舉行。
  • 星耀中國2020華東地區藝教行業品牌峰會圓滿舉行
    星耀中國華東藝教行業品牌峰會在常州吉艾尼宴會中心正式順利舉行。南京星發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CEO:汪樂茗先生非遺工委文化藝術人才中心主任、江蘇星童文化CEO:周偉先生以及來自教育戰線上的校長、優秀教師出席了活動      本次峰會由江蘇綜藝頻道主持人曹洋,江蘇影視頻道主持人唐薇薇主持。
  • 2020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設計師峰會隆重舉行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蘇兵▲2020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設計師峰會與會嘉賓合影。12月22日,2020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設計師峰會在深圳福田騰訊WeSpace隆重開幕。本屆峰會以「為美麗灣區而設計」為主題,通過舉辦一系列高規格、高品質的主題展覽、名家論壇、頒獎典禮、學術交流及紀錄片獻禮活動,首次打破規劃、建築、景觀、室內及工程師的邊界,為設計界、產業界搭建了一個溝通、交流、合作的平臺,並以領先的設計理念、設計智慧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 2020研究型展覽策展方案入圍展現場
    OCAT研究中心執行館長巫鴻在前言中談到。2020 年是OCAT 研究中心發起該徵集計劃的第三年。這一次方案徵集計劃共收到50 份完整策劃方案,其中,中文方案38 份,英文方案12 份;獨立策展方案37 份,聯合策展方案13 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