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研究型展覽策展方案入圍展現場

2020-12-16 澎湃新聞

2020研究型展覽策展方案入圍展現場

2020-09-15 18: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由OCAT研究中心發起的「研究型展覽策展方案入圍展」在上周六剛剛開幕,共展出了六組策展方案,從整體氣質來看,受疫情影響而做出的應激反饋在方案裡尤其明顯,「處於特殊情況下,今年的項目則在具有社會普遍性的具體問題上進行了深刻而細緻的討論,由於這些方案都具有或多或少相關聯的關注點,今年的入圍展也呈現出一種不期然而然的整體性。」OCAT研究中心執行館長巫鴻在前言中談到。

2020 年是OCAT 研究中心發起該徵集計劃的第三年。這一次方案徵集計劃共收到50 份完整策劃方案,其中,中文方案38 份,英文方案12 份;獨立策展方案37 份,聯合策展方案13 份。回應今年的全球疫情, 許多策展方案探討人與自然、動物、環境、城市、科技/技術之間的關係、發展與轉變;其次,女性形象、家庭關係、文獻檔案、攝影與電影、身體與表演等話題也被不少策展人所關注。

「動物故我在」展覽現場

在方案「動物故我在」中( 策展人:白雨婷),正是現有跡象將COVID-19病毒指向動物源頭也引起了策展人對「人類紀」的批判性思考。由於全球變暖、工業化養殖、動物實驗、人類娛樂和棲息地喪失,動物長期以來一直面臨著滅絕和痛苦。與此同時,主流文化往往抽象地描述動物,將其轉變為比喻性的物件。媒體和寵物產業賦予物種特性, 喚起人們的同情和感傷。當前的事態促使人類——不僅在倫理上,而且在存在論上——以一種更縝密、不那麼「自戀」的方式回應非人類世界。本次展覽反對文化與自然之間的本質主義分歧,旨在探尋當今世界處理人與動物關係的替代方式。

「齊物生息「展覽現場

「齊物生息:堆棧地貌中的自然系統變動」( 策展人:蔡藝璇、曹雪菲)借用班傑明·布拉頓的「堆棧」(The Stack)理論來比喻「由地表至上空無盡設備」中新的邊界與地緣政治,並用莊子的「齊物」理念引出中國山川建設與宇宙學的制衡。這種天人制衡受限於禮法、儀式與民俗經驗,經由現代化逐步瓦解,在技術的指引下形成對衝突及災難新的治理方法。展覽以「自然系統-技術堆棧」為脈絡,以情緒感知為切口,通過媒介考古揭開歷史節點上身體與技術的關聯,藝術作品則將齊物感知的方式與地緣空間疊交,試圖呈現一種新的敘事方式來拓展人類對自然生態的想像,將生命周期嵌套入宇宙地質時間。

「一場探索冷眼旁觀又自得其樂的展覽」現場

「一場探索冷眼旁觀又自得其樂的展覽」開始於策展人李石影和袁中天的信件對話,其中對話從「全球市場的不確定性」到「被迫進入各自為政的小群體生態」再到「小群體自娛自樂的時代」,繼而引出兩位對武漢朋克、流民藝術家、個體生存的想像與思考。兩位策展人邀請同時與多種文化社會對話的藝術家用視頻的方式坦誠地展現內心情緒的節奏和對生活的觀察,力求找到在多重系統並存的複雜矛盾中探索創作自趨力。

「又何間焉」展覽現場

「又何間焉:病毒特性的多介質表達」( 策展人:李藝卓)將關注的對象聚焦到了病毒和傳播媒介兩個方面。我們時常談論著, 信息網絡起初的美好願景已逐漸被新的霸權、壟斷、侵蝕所取代, 由連接世界的途徑轉變為新的不可見和不可預知。「病毒式傳播」因此不僅僅是一種文化模因(meme)的擴散方式, 更吸引藝術家對其背後媒介的形態和內涵進行思考, 儼然有了生命甚至智能。病毒在令人心生恐懼的同時, 也令人嘆服其近乎極致的傳播效率。對宿主而言,信使和信息已然等同,且同時在病原體感染和心理感知兩個層面。展覽方案選取了五位中、美藝術家的繪畫、攝影、影像作品,從主體、視角、媒介、社會歷史多個角度展現了數碼時代下,環境介質和感官及軀體關聯所引發的反思和「衍射」似的意義產生過程。

「城市,聲⾳,輕盈「展覽現場

「城市,聲⾳,輕盈:移動邊界與虛構敘事」( 策展人:於濰穎)追溯有關城市的混雜記憶與想像,以藝術創作中的虛構敘事切入,來探訪未來人類記憶與感知所呈現的移動邊界。在想像未來的驚心動魄與憂慮不安之間,自由意志的悖論,科幻世界中的反烏託邦美學,對於記憶本體的茫然和城市「輕盈」想像的可能性,虛構的象徵即是隱喻的未來。藝術家與作家在對城市主題的創作中,試著捕捉被遺忘、不易察覺的細碎生活時刻,提取融入龐雜的訊息,將想像與思考敞開於讀者與觀者面前。城市主題的創作體現的不僅是詩性抽象化的意境,或科技視覺化的當代藝術語境及方法,景觀與現實挪用還指涉個人生命體驗與對時間和空間的再造,更具有對「地球棲居」和「未來旅程」富有想像力的領會——對「棲居」的歸巡。

「瘞翳囈憶噫疫」展覽現場

「瘞翳囈憶噫疫——瘞疫六字訣《聲疫解剖學》文獻展」(策展人:周雷)主標題的六個字都是中文裡「yi」的發音,聲調有所不同。六字連貫,模擬六字大明咒的聲音語像。文字從開始是視聽結合交融的,先受後識,借其識發其所受,知其受發其所識,文字均質、定論的視覺書寫,是對天南地北方言、鑠金之口「多變流動」的視覺規訓,以視像規整彼此,最終百慮一致。此舉方便溝通,但也流毒無窮。該方案旨在通過視覺和聽覺手段,整體反思視覺中心主義的視覺宰制,創造一種基於聽覺的「聽屬」關係。

展覽將持續至2020年12月6日。展覽期間,OCAT研究中心將組織「2020研究型展覽策展方案工作坊」,由OCAT研究中心執行館長巫鴻及特邀評委與獲選策展人/團隊圍繞各自的策展方案展開對話,活動將以線上和線下同步的方式進行。最終評選將參照特邀評委及觀眾對入圍方案的反饋選出一份優勝方案,在方案展結束後通過OCAT研究中心官方網站和微信公眾平臺公布,並於2021年實施。

原標題:《2020研究型展覽策展方案入圍展現場》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展訊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對「研究型策展」的思考
    「焦慮的空間檔案:從地洞到桃花源」方案展現場,2019年,OCAT研究中心。圖片由OCAT研究中心提供。我想,「研究型策展」的提出,是為了通過分類的方式來強調研究的重要性,並通過具體的策展方案與實踐來做實驗性的嘗試。我所理解的策展的「研究性」,是對透明性的強調,也是一種在行動中反思的創造性過程。思考什麼是「研究型策展」,或者更準確地說,如何定義「研究型策展」,的確是一個令人眩暈的問題,相當於我們要研究「什麼是研究」。
  • 策展課II 策劃案① | 王澈:觀眾策展
    第一階段(2020年12月30日——2021年3月10日):在「策展課」項目本身的展覽上不做任何展示調整,維持崔燦燦的布展形式,將四個月展期分為兩個階段,前兩個月作為王澈駐留展廳與觀眾討論、收集、整理、製作呈現階段。
  • ...和動力——首屆濟南國際雙年展」招募青年策展項目
    本屆雙年展特別設置策展人提名板塊和青年策展項目板塊,兩個板塊共同構成展覽的主題展;這是對雙年展結構的一次有益嘗試和創新。  青年策展項目鼓勵具有原創性和實驗性的展覽方案,呈現多角度的觀察和多元化的思維,讓奇思妙想的創意靈感在「和動力——首屆濟南國際雙年展」的現場迸發出閃耀的光芒。現面向全社會招募青年策展項目。
  • 策展時刻丨「策展與策展性」&「當代設計策展」系列講座
    「策展與策展性」講座系列Curating & the Curatorial Lecture Series2020.12-2021.04講座嘉賓她是享有國際聲譽的藝術歷史與理論學者、研究者,並以策展作為她的創意和社會實踐。她的研究聚焦於兩個方面:20世紀60年代作為變革的十年,是如何改變了藝術的本質、社會目的以及藝術家的工作方式;展覽史研究和策展性。她的近期研究項目以批判的視角考察了以時間作為主題的展覽史。
  • 藝術展覽已經進入了「策展人時代」
    與常設策展人相對應的,是「獨立策展人」(Independent Curator),也就是說他(她)的身份是獨立的,是不依賴於任何藝術機構的,他(她)可以根據自己的學術理念和展覽觀念來完整策劃組織藝術展覽的專業人士。那麼,獨立策展人是如何產生的呢?誰又是第一位獨立策展人呢?為什麼說現在是「策展人時代」?
  • 首屆「策展在中國」論壇:策展為城市文化及國際交流帶來什麼
    論壇發言嘉賓包括羅一平、田霏宇、王春辰、王紹強、王璜生、王晨、孫倩等,通過各自的策展經驗與案例,介紹了策展在城市文化創新、在國際藝術交流中的推動作用。景德鎮淘溪川,「策展在中國」論壇現場,北京畫院副院長吳洪亮發言
  • 第二屆「策展在中國」論壇暨2019年中國美協策展委員會年會在中華...
    中國美術家協會策展委員會自成立以來,在策展理論研究、舉辦學術展覽、扶持青年策展人與優秀藝術家等領域不斷探索,精進創新。策展不僅與藝術展覽相關,亦在不斷推動文化事業的發展,「策展在中國」論壇的舉辦,旨在打造具有學術高點、國際視野的策展交流平臺,從而推動中國策展學科與藝術生態的繁榮和進步。
  • 第二屆「策展在中國」論壇暨2019年中國美協策展委員會年會
    中國美術家協會策展委員會自成立以來,已逐漸搭建起一個開放、多元的交流平臺,在策展理論研究、舉辦學術展覽、扶持青年策展人與優秀藝術家等領域不斷探索,精進創新。「策展在中國」論壇亦是第二次在中國文化藝術領域打造具有學術高點、國際視野的策展交流平臺,以此推動中國策展學科與藝術生態的繁榮和進步!
  • 展覽| 戴卓群,站在藝術家創作的立場上看待策展
    原創 裴剛 雅昌藝術網 收錄於話題#人物19#藝術133#展覽51「我是靠直覺、感性先導來策展的。我對混雜的狀態很感興趣,不喜歡歸類和框定。我希望藝術家的創作保持著不清晰的,混雜的鮮活狀態。」在戴卓群看來,他的的策展方式,不是理論先行的,而是尊重直覺的感受。
  • 回顧2020|華僑城北方集團長期公共藝術計劃:讓公共藝術與城市一同...
    OCAT研究中心"2020研究型展覽策展方案入圍展"2020.09.12—12.06,"2020研究型展覽:策展方案入圍展"在OCAT研究中心開幕。2020年是OCAT研究中心發起"研究型展覽策展計劃"的第三年。
  • 秦思源:獨立策展人的核心工作是翻譯
    如果翻譯好了,這個展覽就很受歡迎,效果很好,如果翻譯不好可能這個展覽的頭緒就有點亂,大家看完了以後還是沒有明白到底是怎麼回事。翻譯可能是獨立策展人的核心工作。  搜狐藝術:說到翻譯的問題,其實是有對象的,給大眾看的還是小眾看的展覽,對策展人來說有哪些不同嗎?  秦思源:工作是一樣的,工作才是核心的。
  • 2020Fall錄取|伯明罕大學藝術史與策展碩士,為無價知識做貢獻!
    2020Fall正在進行時,君明offer收到手軟(還可以繼續)~恭喜君明學子Z同學錄取伯明罕大學的藝術史與策展碩士伯明罕大學在2020年QS世界大學排名第81名,2020年USNews世界大學排名第96名。中國近代地質學之父李四光,兩彈一星元勳姚桐斌,中國呼吸病學專家鍾南山,中國金屬物理、冶金史學科奠基人柯俊等都是伯明罕大學的傑出校友。
  • 首屆濟南國際雙年展青年策展項目「世界世界著」啟幕
    首屆濟南國際雙年展青年策展項目啟幕活動現場合影首屆濟南國際雙年展青年策展項目「世界世界著」於2020年12月13日上午在濟南市美術館啟幕。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範迪安,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書記、廳長王磊,山東美術館館長、山東省美術家協會主席張望,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張子康,中央美院教授、國家主題性美術創作研究中心副主任于洋,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副館長王春辰,中國美術家協會策展委員會委員楊衛等領導和嘉賓出席活動並參觀展覽。
  • 策展在中國:5G時代 策展人在關注什麼?
    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策展委員會主任範迪安致辭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策展委員會主任範迪安在致辭中表示:中國美協策展委員會堅持舉辦「策展在中國」論壇,及時匯集和分析展覽策劃的發展動向,豐富「中國策展學」的理論建構,很有現實意義。
  • 「和動力——首屆濟南國際雙年展」青年策展項目展啟動
    2020年12月12日—2021年3月12日,由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濟南市人民政府主辦,山東美術館、濟南市文化和旅遊局承辦,濟南市美術館(濟南畫院)協辦的「和動力——首屆濟南國際雙年展」青年策展項目展在濟南市美術館展出。
  • CAFA設計學院|策展時刻-策展人的倫理準則
    編者按:回望當代策展的整體脈絡,策展由實踐性很強的詞彙「展覽製作」 (exhibition-making),到指稱「策展」 (curating),再到具有反思性的「策展性」 (the curatorial),這一路的發展可以看到其概念化的走向,以及策展領域不斷向外延伸的趨勢。
  • 華僑城北方集團長期公共藝術計劃落地多城,2020年藝術美學席捲北方
    OCAT研究中心「2020研究型展覽策展方案入圍展」   2020.09.12—12.06,「2020研究型展覽:策展方案入圍展」在OCAT研究中心開幕。2020年是OCAT研究中心發起「研究型展覽策展計劃」的第三年。
  • 一本書,解答你關於策展的一切問題
    內容簡介 《策展人手冊》是一本對策展人、策展系學生以及諸多藝術愛好者而言必不可缺的指南性手冊,書中詳細展現了策展之步驟,即如何從最初的想法落實到最後的場地,其中涵蓋了策展的相關知識——何為策展、何為策展人、策展人分為哪些類型以及如何策劃一個展覽等問題。
  • 策展v.s會展碩士專業區別與院校推薦
    教學目的是要讓學生參與到當代策展實踐的多樣化模式中,無論是收藏、檔案館還是表演性活動等。教授這門專業的老師都是些業內的策展人、藝術家和學者,傳授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實踐經驗。開設的必修課有策展實踐、核心研究技能等。考核方式:論文、評估、課程作業等,畢業前需完成畢設和大論文。入學要求:相關專業背景,或是有相關的工作經驗。
  • 英國留學新寵——策展專業
    面對公眾開放的博物館、美術館的主要社會功能和職責是公眾教育(education﹚。而一個展覽作為一個產品,有著自己的功能、市場定位、研發目的等等。根據這些角色目的和定位不同,展覽也有著不一樣的分類,同時策展人的工作也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