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2 19: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冬至·珍珠簾下/(拍攝於晉南翼城歷山風景區珍珠簾)
冬至 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二個節氣,冬季的第四個節氣。每年公曆的12 月21 日至23 日,太陽到達黃經270°為冬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冬至,十一月中。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淮南子·天文訓》曰:「(大雪)加十五日鬥指子則冬至。」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最低的一天,同時也是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這一天,太陽就會逐漸北移,北半球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所以,俗話有「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的說法。
冬至氣候寒,進入數九天。
人人怕凍傷,煮餃示保暖。
「數九」第一天
自冬至始,我國便進入了「數九寒天」,冬至日也就成了「數九」的第一天。但由於我國地域遼闊,各地氣候景觀的差異還是很大的。在東北地區,天寒地凍,瓊裝玉宇;黃淮地區也常常呈現出銀裝素裹的冰雪景象;而在長江中下遊兩岸,平均氣溫一般都在5℃以上,作物還在繼續生長,田野青青,一派生機,正是「水國過冬至,風光春已生」;而華南沿海地區氣溫卻在10℃以上,溫暖舒適。
冬至前後,是黃河中遊地區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大好時機。人們整修水利設施,大積大漚農家肥,開展以冬灌和追肥為主的小麥冬管及果園越冬保護管理。畜禽養殖也進入越冬管理期。對大棚蔬菜、瓜果作物,應注意草簾的早揭晚蓋,使其多見陽光,以促進生長。而在江南地區,要加強冬作物管理,清溝排水,培土壅(yōng)根。對尚未犁耕的農田進行深耕,以蓄水抗旱。對已經開始春播的沿海地區,則要搞好水稻秧苗的防寒工作。
冬至是我國一個傳統節日,也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制訂的一個,早在堯、舜時期便有用土圭法測影進行時間節氣探索的記載。晉南陶寺古觀象臺的發掘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到周代,周公也在洛邑用土圭測影法,確定了天下之中。同時,國家也有在此日祭祀神鬼的活動,以求其庇佑國泰民安。《周禮·春官》有冬至日於圜丘祭天,夏至日於方澤壇祭地,意取天圓地方之意的記載。到漢代,冬至正式成為一個節日。《後漢書禮儀》曰:「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皇帝在這天都要率文武大臣到郊外祭祀。在唐、宋、元、明、清各朝,冬至都和元旦並重,被稱為「亞歲」甚至「過大年」,百官放假並進表朝賀。究其原因,主要是周朝時以農曆十一月初一為歲首,而冬至日總是在其左右。同時,這種文化也與古人「陰極之至,陽氣始生」的觀念有關。
冬至吃餃子,是為紀念誰?
古代冬至是一個十分隆重的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還有賀冬、迎冬、祭孔拜師、祭天祭祖、佔卜、數九等一系列禮制習俗,也有吃餃子、吃冬至湯圓、吃冬節丸、捏凍耳朵的節令習俗。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吃餃子是冬至的常見風俗。傳說,這種習俗是為了紀念東漢醫聖張仲景而來。當年,他不做官後,回歸故裡。當看到很多百姓耳朵都凍傷時,便用麵皮摻上藥材製成耳朵狀的食物,煮熟後分發給大家,就這樣治好了他們的凍耳。所以,冬至吃餃子不凍耳朵的說法就流傳了下來。而三國時期魏人張揖所著《廣雅》有「月牙餛飩」的記載,西晉束皙所著《餅賦》有「牢丸」的記載,與餃子最為相似。數九是民間冬至期間的一種節氣娛樂活動。民間有在冬至時印製「九九消寒圖」,或繪有九朵梅花的「素梅圖」的習俗。
節氣與健康
冬季是健康「儲蓄」的最好季節。冬季閉藏,萬物休整,神志深藏於內。人在這時只要順應這一時令,遵循「冬藏」養生之道,做到多「儲蓄」、少「透支」,就能健康長壽。中國民間有立冬補冬的習俗,俗話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此時宜溫補助陽、補腎壯骨、養陰益精。《易經》有「冬至陽生」的說法,受其影響,中國人十分重視冬至時段的養生。此時,應選擇既味美又益補的食物。就起居調養而言,冬令氣候趨寒,天地陽氣潛藏,應注意早睡晚起。
冬至有三候:初候,蚯蚓結;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動。冬至起,地下的蚯蚓開始盤結起來抱團取暖。過五天,麋鹿角開始脫落。又過五天,地下水泉會湧動。
冬至·初候·蚯蚓結
拍攝於晉南臨汾市翼城縣城西。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初候,蚯蚓結。六陰寒極之時蚯蚓交相結而如繩也。陽氣未動,屈首下向,陽氣已動,回首上向,故屈曲而結。」《逸周書匯校集注》曰:「朱右曾云:結,盤屈如結也。」此時,黃河中遊晉南地區進入冬季的嚴寒時段,隱藏在地下的蚯蚓也向更深層移動,並抱團取暖。拍攝時,可以在秋天從野外挖一些蚯蚓,然後選擇一個合適的地方,上中下三層埋藏起來,到冬至時挖出觀察。
冬至·二候·麋角解
拍攝於江蘇省鹽城麋鹿基地。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二候,麋角解。說見鹿角解下。」高誘《呂氏注》曰:「麋角解者,麋是陰獸,冬至得陽氣而解角也。」麋鹿,俗稱「四不像」,屬鹿科麋鹿屬,雄性具角。角的形態與其他鹿科動物不同,即角枝向後分杈,呈多回分支。發育完整的麋角可以倒置於地而不倒。角的脫落更替主要與生理因素和光照有關。因此,麋鹿是一種很好的物候觀測動物。
冬至·三候·水泉動
拍攝於晉南臨汾市洪洞縣廣勝寺霍泉。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三候,水泉動。水者天一之陽所生,陽生而動,今一陽初生故云耳。」高誘《呂氏注》曰:「水泉動者,泉浚(jùn)於地,陽氣聚於內,故稟微陽而動。」意思是說,冬至時節,陽氣初生,山中的泉水開始溫熱起來。
原標題:《來自立法源頭的影像物候報告 | 冬至來,「數九寒冬」始》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紀實攝影,氣象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