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覓食記,華人美食文化在當地也是一絕

2020-12-12 千古風光

三年內,共25000公裡的飛行,我在新加坡度過了29天、吃了87頓飯。這是我回憶裡關於新加坡的數字,這個國家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菜色豐富、美味誘人的食物。

印度文化:辛辣香料佔了新加坡多民族中的半壁江山

印度人是新加坡的第三大種族,佔新加坡人口的9.2%。大多數印度人是1819年後移民過來的,最早的移民者包括工人、軍人和囚犯,最後在20世紀中葉形成了穩定的印度群體。

新加坡最流行的印度美食是印度麵餅。印度麵餅的口味很多,除了原味,還可加入吉士、馬鈴薯蔬菜、椰子等輔料,口味有甜有鹹。恰巴提是印度最普遍的全麥麵餅之一,嚼起來很筋道,它採用沒有發酵的麵團烘烤,因此餅皮更為扁平,口感也幹,需要配合菜餚食用。通常搭配麵餅的菜餚有咖喱雞或咖喱牛肉,口味略酸。

當年印度人遷徒到新加坡後,根據當地的特色食材結合自己的口味,創造了一些耳熟能詳的新加坡菜餚,比如在芽籠能輕易吃到的美味—咖喱魚頭。咖喱是地道的印度特色,而魚頭在新加坡能被輕易捕撈,二者碰到一起,的確可算是一道新加坡獨有的印度佳餚。經過多年的改良,咖喱魚頭的名聲開始廣為傳播。這道極具印度風味的佳餚,通常以一大塊石斑魚頭或紅鯛魚頭為主料,先用姜蔥和蒜頭爆香,再用濃稠的咖喱醬汁燜煮魚頭,鮮嫩的魚頭加上香辣的咖喱湯,辣中帶甜、香味濃鬱、鮮辣夠勁。我嘗了一口湯汁,充滿辛辣的酸咖喱氣息立即在口中炸開。印度香料的神秘味道在每一道餐食中都能體現出來,我不得不說,口味清淡的人是吃不慣印度菜的。

如今新加坡的印度裔在迅速繁衍和發展,在新加坡街頭到處都能找到印度朋友。Lia是一位在新加坡工作生活的印度裔女性,我們經常一起聊天。Lia給我講述了她在新加坡與一位華人邂逅相愛的故事,幸運的是一番波折後有情人終成眷屬。他們現在住在政府提供的租屋裡,房子雖然不大,但有電梯,不漏雨,能過普通家庭的日子。她很開心,準備等孩子上了幼兒園就去上班。Lia說:「我不想回印度,我喜歡待在新加坡。要知道回老家我是沒有辦法連續工作20年的。」Lia今年50歲左右,是公司的資深員工,她扶了下眼鏡,和我說這話時,聳了聳肩,表示堅定。我覺得她說的是事實,2016年底我曾經連續電話面試過一個月的印度同事,56位應聘者裡只有兩位是女士。在印度分公司,哪怕是在其他國家,也清一色都是男士在工作。

華人文化:下南洋華人的家鄉美食

「下南洋」自明代中葉開始,持續了近300年。下南洋的華人祖先們,用自己的雙手和血淚在新加坡奮鬥出了自己的生活。新加坡的華裔多半來自中國南部,就算是最地道的中國胃,在新加坡也能輕易吃到祖國的風味:夾餡豆腐(客家釀豆腐)是一道傳統佳餚,蝦米、豬肉、香菇被妥善地包裹在豆腐內,然後入油鍋炸至金黃,最後澆上醬汁,一碗來自中國南方的釀豆腐讓人們在異鄉吃到家的味道;粥是能夠讓人體會到安樂的食物,活田雞粥,十分新鮮可口。只有新鮮的田雞才有著與生俱來的香味與韌性,也更富營養。粥上桌時分兩個砂鍋,一個砂鍋內盛滿了色澤誘人的田雞,用筷子輕輕一夾就能骨肉分離,入口卻很有彈性。另一鍋內是熱騰騰的白粥,鋪著薑絲和蔥末。

位於小印度(新加坡印度族群的聚集地)附近的瑞春點心,是一家店面樸素但口味驚豔的華人小店。我理想中的茶餐廳不在大商場內,而是在小巷子裡,主人會用帶著濃重廣東口音的普通話問你:「雲吞麵要湯麵還是乾麵?」一小碗傳統意義的湯雲吞,會用一碗拌麵,佐以油炸雲吞,配著又燒和蔬菜起吃。吃完主食,我的目光停留在各式港式點心上,新加坡的港式甜點帶著食材本身濃鬱的香味。這裡的榴槤酥好吃到令人落淚,將酥脆的外殼咬開,裡面的榴槤醬是流動的,一口下去有爆漿的感覺!吃過鹹口,再舀一勺杏仁豆腐,滑嫩的豆腐上鋪滿堅果,下面的那層豆腐甜蜜中又帶著絲絲姜味,這毫不起眼的豆花竟讓人如此印象深刻,我不能簡單地把它歸為國內的鹹豆花或甜豆花,它的口感絕對是帶著豆香味的布丁!

如果想找一個新加坡美食集聚地,熟食中心是個不錯的選擇,這裡可謂是新加坡老百姓的食堂。它們分布在每個熱鬧的街區,本地人喜歡在下班後,攜家帶口去相熟的攤鋪吃一頓價廉物美的佳餚。我無法計量有多少民間食神兢兢業業地守著傳承下來的食鋪,為忙碌了一天的人們送上可口的食物。

有一天,我約了許久未見的好友在熟食中心見面。她嫁到新加坡已經一年了。我問她:「嫁給新加坡人的感覺如何?」好友喝了口果汁,徐徐道來:「挺自由的,但有時候太自由了。比如我婆婆從來不管我們,既不幹涉也不幫助。」我詫異道:「那你現在懷孕了她也不管你嗎?」她聳了聳肩:「可能新加坡人沒有家長包袱,我提過這事,但她讓我去熟食中心自己買吃的去。你知道嗎,我們現在晚上都是去熟食中心吃東西,一頓飯5新幣就能搞定,很多攤主都是做了幾十年的,口味傳承得很好…」

最初我不認為大排檔式的運營會給味覺帶來多少精緻的體驗,可時間久了,那一份份從不失誤的雞飯,一道道住家飯般溫暖的小菜,讓我漸漸愛上了新加坡獨有的熟食中心文化。如今我每次進入熟食中心都很快樂,這裡至少有上百家攤鋪售賣著自己的特色美味,每一位攤主都用自己的手藝讓我這個異鄉人過得像個當地老百姓。

「但是,再便捷美味的食堂也抵不過媽媽煮的一頓飯啊。」我的思緒被好友的聲音拉了回來,「嫁到異國我才發現,媽媽的住家飯能抵過所有的米其林餐廳…」她撫摸著肚子,眉宇間是解不開的鄉愁。

我也沉默了,對我而言,在異國他鄉探索美食只是一場充滿新奇的旅行,而對於離家已久的人來說,卻是沒有什麼菜餚能比故鄉的味道更美味了。

相關焦點

  • 搜羅土生華人美食之城 盡享新加坡特色餐廳
    【環球網綜合報導】儘管新加坡的美食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但土生華人的佳餚仍被許多遊客忽視,當遊客來到這裡的時候尋找的通常是價廉物美的街頭小吃或是新開的餐館。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介紹,土生華人美食被忽視這真是一件令人遺憾的事,因為它實際上是新加坡歷史最悠久的佳餚。
  • 新加坡的華人美食,緣何在中國本土難覓蹤跡
    新加坡大概是國人觀感中最不像「外國」的國家。這個城市島國四分之三的人口是華人,它也是中國之外僅有的一個將華語(普通話)列為「官方語言」的國家。儘管與中國頗有淵源,新加坡的華人美食,在中國本土卻是蹤跡難尋,這樣的奇景又是從何而來呢?
  • 來新加坡就來牛車水,品嘗當地特色美食,吃貨的天堂
    牛車水即是新加坡的「唐人街」,是中國南方移民在新加坡的落腳地,「Z」字形曲折懸掛在每條整潔街道上的紅燈籠特別有氣勢,在樓房牆壁上還不時能偶遇各式各樣精美的繪畫圖案,滿滿的中國元素。是新加坡華人聚集最多的地方,也是遊客來到新加坡必看的文化景點之一。從移民安置地到生機勃勃的傳統文化區域,有著名華人建築,寺廟等,歷史痕跡隨處可見。牛車水設有商業街和美食街,商業街上各色小販和百年老店毗鄰而居,美食街可以選擇在露天的熟食中心美食攤檔大飽口福。現如今這裡的建築都是經過修復的戰前店屋,大多數被粉刷得五彩斑斕。
  • 調查發現:年輕一代新加坡華人對華族文化感興趣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新網11月28日電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日前,由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展開的一項調查發現,年輕一代的新加坡華人普遍對華族文化感興趣。有近四分之一的受訪者認為,身為華人,接觸傳統華族文化和慶祝節日是自然的事情,他們也會為此感到自豪。為更好地接觸年齡18歲至35歲的年輕人,吸引他們參加中心活動,華族文化中心日前對超過800名新加坡華人展開網絡調查,了解他們喜歡通過什麼活動,認識自己的文化。
  • 在新加坡吃遍全世界,當地必吃美食推薦
    作為亞洲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聚集地,多元的文化使新加坡成為各種風味美食的匯集之地,來自中國、印度、馬來西亞等諸多國家的飲食文化於此碰撞交融,各顯所長,本篇攻略為大家盤點在新加坡必吃的世界地道美食。 1.辣椒螃蟹。
  • 新加坡的這些美食餐廳,也是情侶喜愛的約會地點!
    老巴剎新加坡面積最大的小吃中心建成於1984年的老巴剎是一幢維多利亞風格的建築,擁有美麗花邊鑄鐵雕飾的老巴剎中央屋頂設有一座鐘塔,最初曾經是當地的傳統菜市場,在馬來語中被稱為「巴剎」。現今改為小吃中心的老巴剎面積寬廣,遊人可以在這裡品嘗到肉骨茶餅、魚頭米粉、福建炒蝦麵和各式南洋冰品,就連空氣中都瀰漫著誘人的香氣,是一處可將各式美食一網打盡的美食中心。
  • 新加坡美食分享:吃貨發燒友出遊覓食必看,還有準確地址哦!
    這裡有要去新加坡留學嗎?那一定要知道新加坡有什麼好吃的食物!說不定也有像小編一樣為了美食而喜歡和嚮往一個國家滴~在獅城就餐,遠不止填飽肚子那麼簡單,新加坡是一個多元化社會,飲食自然也是多元化。除了西餐之外,最具傳統文化特色莫過於印度咖哩魚頭、馬來烤沙爹、華人的肉骨茶和海南雞飯······在 問鼎世界頂尖名校 ——新加坡暑假遊學團 開團之前,讓眼睛先跟小璟到新加坡吃一遍吧!
  • 在一條古街尋找新加坡「娘惹文化」,與華人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新加坡的成功不能不說是人類歷史上一個了不起的奇蹟。新加坡華人比例超過70%,當年是中國人下南洋的一個重要立足點,經過幾百年的時光,中華文化在此落地生根,與中南半島的馬來文化等原生文明交融演進,逐漸發展成為今天獨具魅力的新加坡文化。本文作者馮源曾在耶魯-新加坡國立大學學院求學,現常住新加坡。
  • 從長沙飛往新加坡,來一場多元文化和美食交融的新春之旅
    牛車水是華人聚集最多的地方。華聲在線1月7日訊(記者 劉玉鋒 通訊員 樊越)年味漸濃,你的旅行清單是否已列好?這個寒冷的冬季,不如搭上酷航航班,前往地處熱帶的新加坡,來一場多元文化交融的新春之旅吧!搭乘什麼航班?
  • 了解新加坡華人文化,沿著加東叻沙和如切路尋找
    新加坡的成功不能不說是人類歷史上一個了不起的奇蹟。新加坡華人比例超過70%,當年是中國人下南洋的一個重要立足點,經過幾百年的時光,中華文化在此落地生根,與中南半島的馬來文化等原生文明交融演進,逐漸發展成為今天獨具魅力的新加坡文化。本文作者馮源曾在耶魯-新加坡國立大學學院求學,現常住新加坡。
  • 新加坡都有哪些美食?去新加坡必吃十大美食!
    肉骨茶是新加坡最普遍的美食,豬肉和豬骨配合中藥煲成的湯底,碰撞出獨特的風味揚名海外,深受來自世界各地饕客的喜愛。早已成為新加坡一種獨特的飲食文化,如果不喜歡濃烈的草藥味,另一種以胡椒製成的較為清淡的湯便一定能讓你滿意。肉骨茶可與米飯與麵條搭配食用,油條則是最為常見的佐茶食物。
  • 新加坡土生華人文化:傳統服飾保留早期中國特色
    (新加坡《聯合早報》/梁麒麟 攝)中國僑網11月26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峇峇(Baba)與娘惹(Nyonya)是海峽華人或土生華人(Peranakan)的統稱,一般認為是早期的中國移民與南洋一帶土著婚配的後代,因此其傳統習俗與服飾都保留了許多中國早期的信仰與生活特色。
  • 新加坡是「華人社會」嗎?
    1900年,英籍海外華人公會(Straits Chinese British Association)成立,華人的勢力擴大。而新加坡當時已經有了中華文化的承續,例如被稱為「新加坡的聖人」的林文慶,還有與保皇黨聯繫密切的邱菽園(他也是第一個將新加坡稱為「星洲」的人)。也就是在這段時間,康有為、孫中山等人先後來到新加坡,據說引起非常大的反響。不容否認,新加坡與中國的聯繫非常密切。
  • 新加坡街頭的美食
    新加坡美食是最有代表性的亞洲美食之一,新加坡多元的文化,為本地帶來多姿多彩的美食佳餚,來自中國、印度、馬來西亞等諸多國家的飲食文化在這個亞洲美食的大熔爐裡的火熱碰撞、各顯所長,為您帶來豐盛的美食體驗!其實,新加坡街頭美食已經不是第一次名揚海外了,早在2017年,就有一家獅城小販被評為米其林一星。那麼新加坡究竟有何美食呢?新加坡美食究竟有何特別之處呢?接下來就跟著麒麟小編一起走進新加坡美食的世界來一一探索吧!
  • 新加坡華人還會說中文嗎?願意回中國嗎?讓當地人告訴你!
    新加坡華人還會說中文嗎?願意回中國嗎?讓當地人告訴你!大家都知道,我們華夏子孫遍布全球。但是在我們自己國家,就有著將近14億的人口,而分布在世界各地,也有著不少華人們。這些華人們都是在歷史時期,由於種種原因,移居到其他國家生存的華人,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華人圈。要說哪一個國家的華人圈最為濃鬱?
  • 唐人街春節美食攻略 華人年夜飯既是美餐也是文化
    在煎炒烹炸之間,在酸甜苦辣之中,海外華人體味著心底深處那始終與祖國相連的血脈親情,也感受著自己不同於他人的文化身份。  在慰藉遊子情的同時,博大精深的中餐文化也擔當起了中國文化「民間使者」的角色。可以毫不誇張地講,許多外國友人對中國的最初認識都源自中餐。
  • 《新加坡華人百年史》補修記
    圖為陳繼廉展示《新加坡華人百年史》。任何人想研究或了解新加坡早期華人的歷史,都繞不開宋旺相在近百年前所撰寫的《新加坡華人百年史》。新加坡國家圖書館3年前委託新加坡傳統文化學會校訂此書並上傳到網上,今年3月初還廣邀公眾提供手中史料,以豐富這本重要書籍的內容。新加坡本地著名律師宋旺相為了紀念新加坡開埠100年,於1923年以英文出版《新加坡華人百年史》,1967年由馬來亞大學出版社再版,牛津大學出版社則於1984年重印再版。
  • 新加坡七成是華人,更受歡迎的為什麼是咖啡不是茶
    CNN評選的世界八大最佳咖啡城市中,亞洲地區唯一上榜的就是新加坡。雖然新加坡曾為英國直屬殖民地,但作為一個華人佔總人口四分之三、且其中大部分移民來自嗜茶的閩粵兩省的地區,當地的飲食文化符號不是茶,而是獨特的南洋咖啡,仍讓人頗感驚奇。
  • 新加坡不可錯過的美食攻略!
    新加坡這麼一個多元化的社會,飲食文化自然也是多元化的。這一次的行程裡,我們幾乎走遍了新加坡的大街小巷,吃過了各色的當地美食。但是,對於吃貨來說,這完全是不夠的。我們除了吃吃吃,還參加了一個親子廚房,深入學習娘惹菜,自己動手體驗美味哦。
  • 新加坡覓食記|白天路邊攤,晚上大排檔
    春日正是休假的好時機,很早就想去新加坡,正巧趕上姐姐出差,索性下定決心就去了。為了不耽誤白天的時間,買了北京飛往新加坡的深夜航班。清晨,飛機落地樟宜機場,撲面而來的是一股潮溼的熱氣。啊!果然是熱帶!走在新加坡的街道上,真切地感受到了這座城市的包容性,身邊來來往往的是不同膚色的行人,耳朵裡夾雜的是各種嘰裡咕嚕的語言。每個街區的建築風格背後是迥異的信仰和文化,牛車水、讚美廣場、小印度、甘榜格南……很驚訝一個歷史不算久、面積不算大的城市國家居然如此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