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內,共25000公裡的飛行,我在新加坡度過了29天、吃了87頓飯。這是我回憶裡關於新加坡的數字,這個國家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菜色豐富、美味誘人的食物。
印度文化:辛辣香料佔了新加坡多民族中的半壁江山
印度人是新加坡的第三大種族,佔新加坡人口的9.2%。大多數印度人是1819年後移民過來的,最早的移民者包括工人、軍人和囚犯,最後在20世紀中葉形成了穩定的印度群體。
新加坡最流行的印度美食是印度麵餅。印度麵餅的口味很多,除了原味,還可加入吉士、馬鈴薯蔬菜、椰子等輔料,口味有甜有鹹。恰巴提是印度最普遍的全麥麵餅之一,嚼起來很筋道,它採用沒有發酵的麵團烘烤,因此餅皮更為扁平,口感也幹,需要配合菜餚食用。通常搭配麵餅的菜餚有咖喱雞或咖喱牛肉,口味略酸。
當年印度人遷徒到新加坡後,根據當地的特色食材結合自己的口味,創造了一些耳熟能詳的新加坡菜餚,比如在芽籠能輕易吃到的美味—咖喱魚頭。咖喱是地道的印度特色,而魚頭在新加坡能被輕易捕撈,二者碰到一起,的確可算是一道新加坡獨有的印度佳餚。經過多年的改良,咖喱魚頭的名聲開始廣為傳播。這道極具印度風味的佳餚,通常以一大塊石斑魚頭或紅鯛魚頭為主料,先用姜蔥和蒜頭爆香,再用濃稠的咖喱醬汁燜煮魚頭,鮮嫩的魚頭加上香辣的咖喱湯,辣中帶甜、香味濃鬱、鮮辣夠勁。我嘗了一口湯汁,充滿辛辣的酸咖喱氣息立即在口中炸開。印度香料的神秘味道在每一道餐食中都能體現出來,我不得不說,口味清淡的人是吃不慣印度菜的。
如今新加坡的印度裔在迅速繁衍和發展,在新加坡街頭到處都能找到印度朋友。Lia是一位在新加坡工作生活的印度裔女性,我們經常一起聊天。Lia給我講述了她在新加坡與一位華人邂逅相愛的故事,幸運的是一番波折後有情人終成眷屬。他們現在住在政府提供的租屋裡,房子雖然不大,但有電梯,不漏雨,能過普通家庭的日子。她很開心,準備等孩子上了幼兒園就去上班。Lia說:「我不想回印度,我喜歡待在新加坡。要知道回老家我是沒有辦法連續工作20年的。」Lia今年50歲左右,是公司的資深員工,她扶了下眼鏡,和我說這話時,聳了聳肩,表示堅定。我覺得她說的是事實,2016年底我曾經連續電話面試過一個月的印度同事,56位應聘者裡只有兩位是女士。在印度分公司,哪怕是在其他國家,也清一色都是男士在工作。
華人文化:下南洋華人的家鄉美食
「下南洋」自明代中葉開始,持續了近300年。下南洋的華人祖先們,用自己的雙手和血淚在新加坡奮鬥出了自己的生活。新加坡的華裔多半來自中國南部,就算是最地道的中國胃,在新加坡也能輕易吃到祖國的風味:夾餡豆腐(客家釀豆腐)是一道傳統佳餚,蝦米、豬肉、香菇被妥善地包裹在豆腐內,然後入油鍋炸至金黃,最後澆上醬汁,一碗來自中國南方的釀豆腐讓人們在異鄉吃到家的味道;粥是能夠讓人體會到安樂的食物,活田雞粥,十分新鮮可口。只有新鮮的田雞才有著與生俱來的香味與韌性,也更富營養。粥上桌時分兩個砂鍋,一個砂鍋內盛滿了色澤誘人的田雞,用筷子輕輕一夾就能骨肉分離,入口卻很有彈性。另一鍋內是熱騰騰的白粥,鋪著薑絲和蔥末。
位於小印度(新加坡印度族群的聚集地)附近的瑞春點心,是一家店面樸素但口味驚豔的華人小店。我理想中的茶餐廳不在大商場內,而是在小巷子裡,主人會用帶著濃重廣東口音的普通話問你:「雲吞麵要湯麵還是乾麵?」一小碗傳統意義的湯雲吞,會用一碗拌麵,佐以油炸雲吞,配著又燒和蔬菜起吃。吃完主食,我的目光停留在各式港式點心上,新加坡的港式甜點帶著食材本身濃鬱的香味。這裡的榴槤酥好吃到令人落淚,將酥脆的外殼咬開,裡面的榴槤醬是流動的,一口下去有爆漿的感覺!吃過鹹口,再舀一勺杏仁豆腐,滑嫩的豆腐上鋪滿堅果,下面的那層豆腐甜蜜中又帶著絲絲姜味,這毫不起眼的豆花竟讓人如此印象深刻,我不能簡單地把它歸為國內的鹹豆花或甜豆花,它的口感絕對是帶著豆香味的布丁!
如果想找一個新加坡美食集聚地,熟食中心是個不錯的選擇,這裡可謂是新加坡老百姓的食堂。它們分布在每個熱鬧的街區,本地人喜歡在下班後,攜家帶口去相熟的攤鋪吃一頓價廉物美的佳餚。我無法計量有多少民間食神兢兢業業地守著傳承下來的食鋪,為忙碌了一天的人們送上可口的食物。
有一天,我約了許久未見的好友在熟食中心見面。她嫁到新加坡已經一年了。我問她:「嫁給新加坡人的感覺如何?」好友喝了口果汁,徐徐道來:「挺自由的,但有時候太自由了。比如我婆婆從來不管我們,既不幹涉也不幫助。」我詫異道:「那你現在懷孕了她也不管你嗎?」她聳了聳肩:「可能新加坡人沒有家長包袱,我提過這事,但她讓我去熟食中心自己買吃的去。你知道嗎,我們現在晚上都是去熟食中心吃東西,一頓飯5新幣就能搞定,很多攤主都是做了幾十年的,口味傳承得很好…」
最初我不認為大排檔式的運營會給味覺帶來多少精緻的體驗,可時間久了,那一份份從不失誤的雞飯,一道道住家飯般溫暖的小菜,讓我漸漸愛上了新加坡獨有的熟食中心文化。如今我每次進入熟食中心都很快樂,這裡至少有上百家攤鋪售賣著自己的特色美味,每一位攤主都用自己的手藝讓我這個異鄉人過得像個當地老百姓。
「但是,再便捷美味的食堂也抵不過媽媽煮的一頓飯啊。」我的思緒被好友的聲音拉了回來,「嫁到異國我才發現,媽媽的住家飯能抵過所有的米其林餐廳…」她撫摸著肚子,眉宇間是解不開的鄉愁。
我也沉默了,對我而言,在異國他鄉探索美食只是一場充滿新奇的旅行,而對於離家已久的人來說,卻是沒有什麼菜餚能比故鄉的味道更美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