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稅改革兩周年:超1億人免繳 中產將成下階段受益者?

2020-12-25 西部網

個稅改革兩周年:超1億人免繳,中產將成下階段受益者?

十一將至,意味著中國史上力度最大的個人所得稅(下稱「個稅」)改革已啟動近兩年。這兩年時間裡,改革最終惠及2.5億人,實現減稅超5600億元,其中超過1億人不用再繳納個稅。

這一輪個稅改革效果如何?下一步是否還會出臺新的減稅舉措?

減稅超預期

為了減輕老百姓個人所得稅稅負,健全個稅稅制,2018年10月1日中國啟動了歷史上第七次個稅改革。

其中,外界最關注的減稅舉措包括了個稅起徵點(即基本費用扣除標準)從3500元/月提至5000元/月;三檔低稅率級距大幅擴大,實質上降低稅率;引入子女教育、住房貸款利息或租金、贍養老人等6項專項附加扣除,相當於起徵點進一步提高。

在上海工作月入近2萬元的小玲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這次個稅改革前,自己一個月納稅接近3000元,改革後每個月少交近一半的稅,一個月收入多了差不多1500元,很開心,這樣可以多買點東西。

「這次個稅改革減稅效果十分明顯,尤其是明顯降低了中低收入者個稅稅負,增加居民收入,一定程度上也提振了消費。」中國政法大學施正文教授告訴第一財經。

根據財稅部門數據,2018年至2019年底,個稅減稅總規模約為5604億元,2.5億人因此受益,其中約1.2億人無需再繳納工薪所得個稅。財政部甚至表示,2019年個稅減稅規模超出預期。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梁季告訴第一財經記者,5600億元減稅規模佔2019年全年個稅收入的比重超過50%,總的減稅規模大。個稅改革惠及2.5億人,佔2018年全部就業人口的比重超過30%,受益面廣。而且這輪改革主要是中低收入者受益,相較而言,中低收入者的邊際消費傾向更高,相應個稅減稅對經濟拉動的效果更好。

除了減稅外,個稅稅制有了大幅調整。個稅改革前,我國採取分類個稅體制,針對不同的所得採取不同的徵稅方式。而此次個稅改革首次將工資薪金、勞務報酬、稿酬和特許權使用費四項收入合併為綜合所得,採取統一的稅率來納稅。這一舉措使得個稅從分類稅制邁向了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稅體制。

施正文表示,目前國際上主要國家的個稅稅制主要採取症候群稅模式,因為它更加公平,體現了量能課稅原則,也能一定程度上避免逃稅避稅。由於考慮徵管能力,目前我國對上述四項勞動報酬收入合併綜合課稅,從最終實施效果來看還是成功的,兼顧了公平和效率。

梁季表示,引入綜合計稅方式這是本次個稅改革最大的亮點之一,是0到1的質的變化,再加之6項專項附加制度,充分體現了個人所得稅的量能課稅原則,體現公平的改革理念。

與按年綜合計稅相適應的是,稅收徵管模式也出現重大變化。

以往個稅都是由單位代扣代繳,納稅人很少直接與稅務機關打交道。而採取按年綜合所得計稅方式後,就存在部分納稅人上一年度多交稅或者少交稅情形。因此今年上半年我國首次啟動個稅彙算清繳,納稅人需要按年度匯總所有收入來重新計稅,多退少補。

施正文認為,個稅彙算清繳是我國自然人納稅人第一次直接向稅務機關繳納個稅,目前來看非常成功。這得益於在制度設計上,減少了補稅或退稅人群,以及納稅人直接申報情形。比如年收入12萬元以下或者補稅金額不超過400元可以免申報,不用彙算清繳;單位可以代辦員工的彙算清繳等。

北京國家會計學院李旭紅教授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在個稅徵管方面,稅務部門主要通過大數據及信息化的手段保障了自然人納稅端便捷、準確地完成了彙算,體現出我國徵管水平的提高及國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另外,2019年以來,國家對包括粵港澳大灣區、上海自貿區臨港片區、海南自貿港等地的高端人才或緊缺人才,出臺了個稅優惠措施,降低相關人才個稅稅負。

李旭紅表示,人力資本及技術是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增長的核心要素,隨著海南自貿港的發展以及粵港澳大灣區人才激勵政策的陸續出臺,該部分地區的高端人才的稅負將有所降低,區域性個稅特殊優惠政策將有利於吸引各領域高端人才集聚,人力資本將通過增強科技研發和技術創新水平來改善產業結構,撬動地區經濟增長。

結構性減負是大勢所趨

2018年的個稅改革並非終點,反而是我國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稅稅制改革的第一步。

梁季認為,我國個稅仍有很大的完善空間,未來可以重點考慮以下幾個方面:個稅「起徵點」調整的科學依據如何確定;稅率水平以及級距確定,應考慮中等收入群體的擴大;綜合所得範圍是否能逐步將生產經營所得納入等;勞動性所得和資本性所得稅負如何平衡,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的協調等問題。

老百姓十分關注個稅起徵點(5000元/月)是否進一步提高?此前財政部副部長程麗華公開表示,5000元的標準不是固定不變的,今後還將結合深化個人所得稅改革,以及城鎮居民基本消費支出水平的變化情況進行動態調整。

「起徵點背後是基本生計扣除的理念,因此應科學測算基本生計扣除口徑和水平,並建立與物價水平相掛鈎的自動調整機制。」梁季說。

施正文認為,這一起徵點近兩年應該不會調整,因為這次改革後低收入人群不需要繳納個稅,即便納稅也很少。但隨著老百姓名義收入增加,個稅減稅效應將會削弱,未來個稅改革要考慮結構性減稅。

他表示,從長遠來看,我國需要提高直接稅比重,作為直接稅之一的個稅規模逐步擴大是大勢所趨,這也有利於發揮個稅對收入分配調節作用。但從個稅結構上來看,中產階層個稅負擔相對較重,中央提出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未來可以考慮降低這部分人稅負,可以採取擴大中間檔的幾檔稅率級距,起到實質性降低稅率效果。

此前不少學者認為,與主要國家相比,我國45%個稅最高邊際稅率過高,不利於吸引高端人才,應該降低這一稅率。目前像粵港澳大灣區、海南自貿港等地為了吸引高端人才或緊缺人才,給予個稅優惠政策,確保實際個稅稅負不超過15%。

施正文表示,目前個稅中勞動所得(比如綜合所得)收入最高適用45%邊際稅率,適用這一稅率的主要是專家學者、科技人員、文化人士和行業能手等知識分子和各類人才。過高的稅率將嚴重打擊創新創造的積極性,背離創新型國家發展目標和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的目標。他建議,未來可以考慮將個稅最高邊際稅率降至30%~35%,並將經營所得併入綜合所得,讓稅制更加公平。

此外,目前資本所得個稅稅率為20%,明顯低於勞動所得最高邊際稅率,而很多高收入人群的主要收入來自股票、股權等資本所得或財產所得。

此前國務院發布的《關於激發重點群體活力帶動城鄉居民增收的實施意見》提出,平衡勞動所得與資本所得稅負水平,著力促進機會公平,鼓勵更多群體通過勤勞和發揮才智致富。

目前我國股票的取得、出售,到持有期間的股息、紅利,股票、債券,幾乎享受了全鏈條的個稅稅收優惠。有專家建議,取消對短期資本利得的稅收優惠。

施正文認為,對投機性資本所得應該適當提高個稅稅率,相反對長期持有的資本可以適當降低稅率,這有助於資本市場更加健康發展。

梁季表示,未來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的協調問題,應重點解決資本性所得的重複徵稅問題以及完善合夥企業所得稅。

李旭紅認為,未來可以進一步優化綜合計徵與分類計徵的計稅模式,在條件許可時完善大綜合的計稅方式。探索以家庭為單位的計徵方式。另外,加大對於人力資本型人才的稅收激勵,同時發揮現代徵管的優勢,提高數字治稅的水平,繼續落實個稅的減稅效應,為中低收入人群減稅。

陳益刊

編輯:張娟

相關焦點

  • 個稅改革首個申報期新增6000多萬人免繳個稅
    原標題:新增6000多萬人免繳個稅 據測算,個稅改革實施首月,全國個人所得稅減稅316億元,有6000多萬稅改前需要繳納個稅的人如今已不再需要繳納工資薪金所得個人所得稅。   數據顯示,改革實施首月,製造業納稅人減稅規模最大,民營企業減稅幅度較為明顯。財稅專家表示,這體現出個稅改革既促進社會公平,又增添經濟增長內生動力的改革初衷和重大意義。
  • ...個稅起徵點提高和六項專項附加扣除使得1.23億人免繳個人所得稅...
    2019-01-17 00:56:13來源:FX168財經網 證券日報:據全國政協常委、瑞華會計師事務所管理合伙人張連起測算,個稅起徵點調整之前納稅人數為
  • #到2020年我國中產階層有望達 4億人?你被中產了?#
    什麼樣的人可以稱之為中產呢?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蘇海南給了一個具體的量化標準:中產的收入介於各地人均收入的平均值和平均值的2.5倍之間,也就是說,收入要達到平均水平,還得有一定數量的金融資產。蘇海南表示,按照這個定義,我國大概有2.4億中產者,到2020年,中產階層有望增加到近4億。
  • 重慶:月核定營業額不足萬元的個體戶可免繳個稅
    核定月營業額在1萬元以下的個體戶,可免交個稅了。昨日,記者從市地稅局方面了解到,該局上月底發布《重慶市地方稅務局關於調整核定徵收個體工商戶承包承租經營戶經營所得個人所得稅稅負的通知》(渝地稅發[2010]177號)(下稱《通知》)顯示,我市使用核定徵收個稅的個體工商戶,每月核定營業額在1萬元以下的,免徵個稅。而每月核定營業額1萬元以上的,個稅稅率下調40%。即從以前的1.5%下調到0.9%。
  • 個稅改革:收入影響與消費傾向
    圖1:新版個稅改革的特徵:「減稅」與「增稅」效果並存 資料來源:招商銀行研究院那麼,誰是此次個稅改革的主要受益者?此次個稅改革能否通過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來拉動消費,從而刺激經濟增長?二、平均稅率的啟示:誰是此次個稅改革的主要受益者我們首先破解消費函數中的第一個自變量,即可支配收入(Y-T)的變化。
  • 個稅改革宜求取「最大公約數」
    在7日上午全國人大舉行的記者會上,財政部部長肖捷回應了個人所得稅改革問題。他表示,目前個人所得稅的改革方案正在研究設計和論證中。總的思路是個人所得稅改革要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實行綜合與分類相結合,方案總體設計、實施分步到位,逐步建立起適合我國國情的個人所得稅制。
  • 稅改這一年,你的個稅減免了多少?
    在這個月裡,除了搶火車票、寫年度總結、做來年規劃、等待年終獎以外,今年還多了一個任務——上報明年的個稅抵扣項。如今,個稅新政實施將滿一年,無論是起徵點的提升(由每月3500元提升到5000元)、徵收級數的簡化、稅率的下調,還是養老、租房、子女教育等6項專項附加扣除引入,老百姓實實在在的得到了稅收減免的實惠,也分享到了改革開放所帶來的成果。
  • 2020年中國中產階層或達4億人 哪些人算中產階層?
    11月2日,經濟學人智庫(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將在2030年前邁入中等收入國家的行列,3/4的中國人將成為中產,讓「中產階層」再度成為焦點。
  • 2019年新個稅稅率表 2019年個稅最新政策 個稅計算方法
    2018年10月開始實施的個稅改革,率先啟動2019年實質性減稅降費改革序幕。今年1月具有開啟個稅改革新時代的專項附加扣除制度實施,標誌著中國綜合加分類個人所得稅制度正式落地。與此同時,在3月份召開全國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宣布近2萬億元的減稅降費任務清單,有望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穩定市場發展預期和消費信心。
  • 俠客島談個稅改革:改革力度超預期 個稅納稅人數將大幅度減少
    這次改革,有四個內容:起徵點、症候群稅、專項附加扣除和稅率結構。其力度之大、影響範圍之廣,出乎大多數人的預料。縱覽整個改革內容,可以用「一增一減」來概括。其中,症候群稅是將之前分類徵收中的工資薪金、勞務報酬、稿酬和特許權使用費等四項合併。對於有多處收入來源的群體來說,由於將多項收入合併,並且採用累進稅率徵收,這部分群體的稅負可能是增加的。
  • 前4月北京市民少繳個稅108億 月入萬元者最贊稅改
    同日,市統計局發布調查報告顯示,被調查者對此次個稅改革的政策知曉率高達99%,收入在1萬至2萬元的組別獲得感最強。財政收入在增加 市民在減負市財政局方面披露,今年1至4月,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2253.8億元,增長1.5%,完成預算的37.5%。
  • 今年前4月,北京市民少繳個稅108億!月入萬元者最贊稅改
    同日,市統計局發布調查報告顯示,被調查者對此次個稅改革的政策知曉率高達99%,收入在1萬至2萬元的組別獲得感最強。財政收入在增加 市民在減負市財政局方面披露,今年1至4月,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2253.8億元,增長1.5%,完成預算的37.5%。
  • 「十三五」時期個人所得稅改革邁出實質性步伐——個稅改革成效...
    「十三五」期間,我國實行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改革邁出實質性步伐。個稅改革大大提高了稅收負擔分配的公平性,同時也符合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需要。未來隨著個稅改革的不斷推進,更多收入或將納入症候群稅,從而更好地發揮個稅縮小收入分配差距的調節作用,進一步推動稅負公平。
  • 中國消費最大潛力:1.8億「中產邊緣」人群
    從經濟學原理看,由於邊際消費傾向遞減的效應,同樣1元錢分配給窮人能夠帶動的消費要遠遠大於富人;從各國實際轉型經驗看,拉美與日韓則提供了正反兩方面經驗:以墨西哥為代表的拉美國家一度也曾邁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但未及時進行行之有效的收入分配改革,使得廣大社會底層民眾,並沒有分享到經濟發展成果,反而深陷「發展痛苦」之中,最終經濟增長也難以維繫;而日、韓在邁向發達國家的歷程中,則通過長達十年的收入分配改革
  • 個稅調整最新消息:2019個稅新政策 2018個人所得稅稅率表
    關於個稅起徵點,二審稿維持了一審稿中起徵點調至每年6萬元,每月5000元不變。  那麼此次會對普通民眾的總體收入和生活水平產生什麼具體影響?  個稅起徵點提高對我們的影響有多大?改革後的個稅到底該如何計算?  總體上稅負都有不同程度下降,特別是中等以下收入群體稅負將會明顯下降。
  • 5000元個稅起徵太低?專家提出新建議,上億人將受影響?
    眾所周知,在2018稅務改革之後,個人所得稅的起徵的標準就提高到了5000元,但是我國近2年來經濟發展迅速,收入水平也得到了提高,然而個稅的「起徵標準」發揮出來的作用也遭受到質疑,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種情況發生呢?
  • 個稅改革釋放紅利 7000多萬人「工薪所得」免徵稅
    去年10月1日之後,她的到手工資為10989元,今年1月份,又增加到了11304元,兩次漲幅近千元。  但實際上,李梅所在的公司並沒有給她加薪,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兒呢?  個稅改革第一步  減稅規模一年達到3200億  短短半年,在望京一家科技公司上班的李梅發現自己被「漲」了兩次工資。
  • 中國2020年中產階層或達4億人 看看你算嗎?
    哪些人算中產階層?何謂中產,目前官方沒有給出定義。而社會上關於中產階層的界定一直頗有爭議,甚至還衍生出很多關於中產階層的「定義」,其中不乏「被中產」「偽中產」和「超中產」等令人啼笑皆非的混亂現象。2016年7月,《經濟學人》雜誌指出:中國的中產階層有2.25億人,他們是目前全球最焦慮的人。
  • 中產階層比例佔總人口18% 2020年有望達4億人
    哪些人算中產階層?何謂中產,目前官方沒有給出定義。而社會上關於中產階層的界定一直頗有爭議,甚至還衍生出很多關於中產階層的「定義」,其中不乏「被中產」「偽中產」和「超中產」等令人啼笑皆非的混亂現象。2016年7月,《經濟學人》雜誌指出:中國的中產階層有2.25億人,他們是目前全球最焦慮的人。
  • 個稅專項附加扣除是什麼意思有哪些?解百姓後顧之憂
    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備受關注的個人所得稅法迎來自1980年出臺以來的第七次修正。19日,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審議。  此次距離上次修法已有7年,從草案披露內容看,新一輪個稅改革涉及範圍廣、亮點多,堪稱1994年以來改革力度最大的一次,也將是百姓獲益最大的一次改革,被業內視為對現有個人所得稅制的一次根本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