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因「年收入12萬元以上被定為高收入群體,要加稅」的新聞,引發「中產階層」的集體吐槽。儘管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專家對此進行了闢謠,但是由此引發的話題仍持續發酵。
(本文刊發於《中國經濟周刊》2016年第45期)
一條因「年收入12萬元以上被定為高收入群體,要加稅」的新聞,引發「中產階層」的集體吐槽。儘管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專家對此進行了闢謠,但是由此引發的話題仍持續發酵。
什麼樣的人可以稱之為中產呢?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蘇海南給了一個具體的量化標準:中產的收入介於各地人均收入的平均值和平均值的2.5倍之間,也就是說,收入要達到平均水平,還得有一定數量的金融資產。蘇海南表示,按照這個定義,我國大概有2.4億中產者,到2020年,中產階層有望增加到近4億。
此言一出,隨即引發眾多媒體轉載和網友熱議:「我是中產嗎?」「啊?我被中產了!」
《中國經濟周刊》2016年第44期《 哪些人算是「中產階層」?》
突然發現我被「中產」啦!
@bks123:月收入3萬,這是被中產的節奏吧?可是仔細想想貸款300萬,月供2.8萬,這是個什麼中產?
@十三阿哥就是我:我看了看專家的話,繼續去送「雙11」快件了。只剩下三年的時間,我要努力了,不然就要拖國人的後腿了。
@NIFI浩:看來我已經提前進入中產了嘛!可是為什麼總是感覺兜裡沒錢呢?
只有看到繳稅單時,
才意識到自己原來是「中產」
@孫文忠:國家應該對那些上億的富翁徵收大部分的稅,對那些靠工資吃飯的人不徵稅,這樣把貧富差距縮小了,矛盾就少了,我想社會也就更安穩了吧。
@靜靜的靜靜:每次我只有看到自己的繳稅單的時候,才真的意識到自己原來是中產了。我們公司年薪百萬的高管一年得上繳幾十萬的稅。可有人炒股一夜暴富卻不用繳個稅,想想確實有點太不公平。
@賣慄子的小當家:怎麼說呢,看收入,的確勉強蹭入中產階層。不過實事求是地說,各種這稅那稅地扣完,還有買車買房這些消費背後沒完沒了的稅費。不是我不想承認自己「中產」,我是真的不好意思認啊!
「橄欖形」分配結構挑戰仍大
@蔡斐:儘管近年來全社會收入差距逐漸縮小,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不斷擴大,但邁向「橄欖形」分配結構仍然存在不小的挑戰。
@於德清:個稅改革對低收入人群減稅明顯,而20000元/月以上的收入群體,就沒有什麼太多感覺。在諸多改革中,主要依靠工資收入的中等收入群體獲得感並不強,反而在各種國民平均數中,屢屢被當做了高收入群體。
————————————————————————————————————————
2016年第45期《中國經濟周刊》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