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在棗強縣新村的家裡,王心儀和媽媽在一起。 記者趙傑 霍豔恩攝
編者按 18歲的棗強農村女孩王心儀,因撰寫的自述文章《感謝貧窮》引發網絡熱議、獲得網友點讚。她在家境貧困、生活壓力巨大的情況下,今年以707分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近日,省委書記王東峰對她的事跡作出批示,讚揚她充分體現了河北人民質樸、堅韌和不懈努力的拼搏奮鬥精神,是寒門出才子的具體範例。
本報記者赴棗強縣採寫了這篇通訊報導,希望王心儀的事跡能激勵。
正值盛夏,驕陽似火。棗強縣棗強鎮新村一處小院裡,青色的石榴果掛滿枝頭。
來到小院的街坊四鄰、親戚朋友,一撥又一撥。
前些天,一篇《感謝貧窮》的文章在網上火了,王心儀的名字一夜之間被人熟知,人們紛紛為這個家境貧寒卻以707分考上北京大學的河北勵志女孩點讚。
8月1日,記者在新村見到剛剛從保定打工回來的王心儀,樂觀向上的她與記者侃侃而談,傾情訴說著一位00後女孩的拼搏與夢想、堅韌與不屈。
「破土之前遇到堅實的土壤,才能讓苗更茁壯地成長」
那張北京大學的錄取通知書,王心儀偷偷看了一遍又一遍。
就在前幾天,收到錄取通知書那晚,她失眠了,成長中的點點滴滴,像電影一樣在她的腦海裡反覆播放。
「媽媽年輕時身體就不太好,經常要吃藥,爸爸在外面打工,收入也不穩定,家裡日常開銷主要靠5畝地的收成來維持。」王心儀的童年,和同齡的小朋友有些「不一樣」。她從小穿著親戚們送的舊衣服,沒有毛絨玩具為伴,就連最喜歡看的圖畫書,也是媽媽趕集時淘回來的。
在她四五歲的時候,有一次媽媽問她:「家裡日子窮,會不會覺得苦?」小心儀回答:「媽媽每天陪在我身邊,這和很多小孩比,我已經很幸福了。」
聽了這話,媽媽李春花偷偷落淚了。
因為村裡小學只有低年級,上到三年級時,王心儀只能去鄉裡的學校。那時,家裡只有一輛自行車,媽媽騎著車,王心儀坐在後座,弟弟坐在前面的大梁上,兩條腿要翹起來。別人眼中近乎是「演雜技」的樣子,姐弟倆堅持了三年。
王心儀還記得,當時到鄉裡的路破得不成樣子,走起來坑坑窪窪,一到雨天還會積很多水。可媽媽每天接送,從不誤時。
「其實我們也可以寄宿在學校,一周接送一次,但鄉裡學校的夥食實在很貴。媽媽心疼正在長身體的我們,卻苦了體弱的自己。」王心儀至今忘不了,有一年下大雪,雪積了一尺多厚,自行車出不了門,媽媽裹著棉襖,頂著風,走到學校來接他們。「看到媽媽時,她的頭髮、眉毛上掛滿了雪花,我當時鼻子一酸,難過極了。」
在學校,王心儀的生活費只有同學們的一半,最常吃的是白菜饅頭稀飯,雞蛋是成績提高後作為獎勵的加餐。她的語文老師齊永燕說,課間時分,有的同學會吃點小零食,可她總看到,一摞厚厚的試卷後面,心儀正抱著一個白饅頭啃得津津有味。
王心儀喜歡讀書,即使是學習課本,也像有魔力一般吸引著她。
破舊的水泥地,起了皮的舊方桌,掉了一扇櫃門的衣柜上用一塊花布擋著……在王心儀的房間,一個四層高的書架與這個房間的陳設格格不入,書架上整齊地擺著《小學生十萬個為什麼》《中國通史》《本草綱目》等各類圖書,其中一些看起來已被翻閱過很多遍。
學習對於王心儀來講,是她生活中的「頭等大事」。媽媽體弱又要強,幹活兒總是往前趕,「棉花開苞,她就一頭扎進棉花地,兩天的活兒一天就幹完了。」王心儀耳濡目染,學習上的事兒她從不隔夜。「王心儀在哪個宿舍,哪個宿舍的成績就提高得快。」舍友劉璇說,晚上放學後,別的寢室的同學可能會聊會兒天,她們寢室會在心儀的帶動下,再學一會兒……
從小學到初中、高中,王心儀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獎狀和獲獎證書家裡牆上早就貼不下了。
手捧北京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她想起小時候跟著媽媽下地,看到人們播種時將種子埋在土裡後再重重地踩上一腳。她很奇怪,「踩得這麼實,苗怎麼還能再破土而出?」媽媽告訴她,「土松,苗反而會出不來,破土之前遇到堅實的土壤,才能讓苗更茁壯地成長。」
如今的王心儀,終於懂了這句話的含義。
「盡力地擁抱自己看到的美好與陽光」
白色涼鞋,藍色T恤,牛仔背帶裙,王心儀這身「普通」的打扮,同學們都直誇「好看」。
記者注意到,這件藍色T恤正是她打工的培訓機構發的工作裝,上面還印著機構的名字。而家中舊櫥窗裡擺著的照片上,心儀也大都穿著校服。
雖然平時學校要求學生們統一穿校服,但細心的齊永燕還是看出了「不同」,「外面都是校服,裡面套的衣服差別卻大了。秋冬天的時候,我看見心儀裡面套的花布坎肩從校服裡露出來,穿得久了邊都磨起毛了。」
王心儀夏天常穿一雙塑料涼鞋,開始是粉色的,後來穿得多褪色了,可她依然「不離不棄」。
「有時候我挺心疼這孩子,可心儀卻不在意。儘管家境不好,她卻始終那麼質樸和陽光,這是她身上最閃光的地方。」齊永燕說。
其實,哪個女孩不愛美?因為穿衣打扮,王心儀也曾受委屈、掉眼淚。「上初一時,一個同學對我穿的那件袖子長出一截『土得掉渣』的棉襖百般嘲弄。我傷心地哭著回家給媽媽說。」但媽媽卻只平淡地回了一句:「不要理他,踏實做事就好。」
這句話讓王心儀想了好久,她在筆記本上寫下:是的,何必糾結於別人的評論,那不過是基於你的外表與穿著,若他無法看到你內裡的自我,不睬他也罷。人生的路畢竟不是走給別人看的。
後來,那件衣服陪伴王心儀走過了初中三年,媽媽說的那句話她一直記到現在。
在新村,提起王心儀這個小姑娘,鄉親們都豎大拇指。「那閨女又勤快,又懂事。聽說她考上北大了,網上還登了她的文章,俺們都很高興哩。」村裡60多歲的李奶奶眼睛不好,就讓兒子把文章念給她聽,聽著聽著一陣心酸,「文章裡說她經常幫家裡餵雞割草、摘棉花,都是真事兒。」
王心儀五六歲時,就跟著媽媽下地摘棉花,那會兒她個頭和棉花秧子差不多高,脖子上掛著個布口袋,小手抓得比大人還乾淨。
王心儀從不掩飾自己對於土地的感情,感恩土地的饋贈,她在文章中寫道:「我可以和媽媽一起去捉蟲子回來餵雞,等著第二天美味的雞蛋;我可以去香鬱的麥田,在大人澆地的時候偷偷玩水;我可以和弟弟做伴,爬上屋子後面高高的桑葚樹,摘下紫紅色的果實,倚在樹枝上滿足地品嘗……」
「去年夏天,她鬧腸胃病,我怕她在學校吃不上熱乎東西,隔三差五就從家裡或者在辦公室熬了熱粥熱湯給她喝。這點小事兒,這孩子一直記著。」王心儀的班主任張秀英說。
「幸福不是因為生活是完美的,而在於你能忽略那些不完美,並盡力地擁抱自己看到的美好與陽光。」這便是王心儀對於幸福的理解。
「不是現實支撐了夢想,而是夢想支撐了現實」
「貧窮」,是很多人和王心儀聊天時總會提到的一個詞。
看了她的文章,大家為她點讚,小姑娘滿臉感激和幸福。但面對網上一些質疑的聲音,她無奈又坦然:「這篇文章是高考前半年為自主招生準備的自我經歷陳述。其實,我要感謝貧困,就像感謝一個敵人、一個對手一樣,每一次克服貧困給我設置的層層障礙,總讓我更加堅強。因為不是現實支撐了夢想,而是夢想支撐了現實。」
寒門學子,高考成績優異,也有很多人猜測,這個籠罩著「光環」的女孩一定是個高冷的學霸。
同班同學盧子衿連連搖頭,「心儀積極向上,充滿陽光,她是『非典型』學霸,不僅成績好,平時還是個『段子手』,她模仿的小品總讓同學們笑得直不起腰。」
盧子衿還透露,風趣幽默的心儀更是個「熱心腸」,有一次她肚子疼趴在桌上,心儀看見了,悄悄拿著她的水杯打來熱水,輕輕放到她手旁。
「她心裡有一團小火苗,希望自己成為一個為別人遮風擋雨的人,所以她很願意幫助別人、溫暖別人。」張秀英說,班裡的同學經常圍著心儀讓她講題,甚至還有復讀班的同學慕名而來,心儀總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剛填報完高考志願後,她就在老師的介紹下,來到保定一家培訓機構當起了助教,「第一次當老師,覺得特別新鮮有趣,能把我的知識傳授給這些弟弟妹妹們,成就感『爆棚』。」
其實,這次當「老師」並沒有心儀說的如此輕鬆。一個18歲的女孩,在一個陌生的城市一待23天,每天早晨不到6時就起床,晚上也常常忙到深夜。
「我的學生們都說收穫很大,你看,這是他們在我衣服上留下的籤名!」王心儀做了個鬼臉,笑意盈盈,「雖然不能透露具體的數字,但這次我靠自己的勞動掙得了報酬。現在,黨和政府對我進行了多方面的資助,今後真的不用社會上的好心人再為我操心了,希望能把這份愛心傳遞給其他更需要的人。」
即將踏上前往北京大學讀書的旅程,懷揣新的夢想,王心儀說,她已經準備好再次起航。
臨別時,心儀還悄悄告訴記者一個小秘密:「在未來,我想去支教,把我的故事講給貧困地區的孩子們聽。我想告訴他們,如果心中有夢,又何懼風雨。一路向前,夢想會照亮現實的。」(記者劉榮榮、馬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