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銀會寧:冬小麥種植促增收

2020-12-18 瀟湘晨報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會寧縣党家峴鄉依託區域優勢,圍繞產業興旺下功夫,按照「穩定面積、改善品質」的要求,努力將冬小麥打造成為特色產業,有效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助力群眾實現小康夢。

小雪雪滿天,來年必豐年。小雪時節已過,會寧縣党家峴鄉的冬小麥在雪水的澆灌下,已經破土而出,給冬天帶來綠色的生機。党家峴鄉土壤深厚肥沃,有機物豐富,適宜冬小麥的生長。近年來,鄉黨委政府在動員老百姓擴大種植面積的同時,不斷更新冬小麥品種,藉助現代科技手段提升冬小麥產量和質量。

會寧縣党家峴鄉毛家坪村黨支部書記王永乾:因為地理位置優勢,雨水多,產量高,平均每戶種植冬小麥15畝左右,通過鄉政府和村委會溝通增加了一些優良品種,以後想打造一個冬小麥品牌,讓老百姓增加收入。

凌冽寒風擋不住人民群眾脫貧致富的步伐。記者來到田地邊,看到農民郭仁文正在仔細查看雪後小麥苗的分櫱情況。望著溼潤的土壤和繁茂的麥苗,郭仁文笑容燦爛地說,今年的冬小麥產量很好,自己的收入比之前也提高不少,因為最近幾天的降雪帶來充足的水分,他對明年冬小麥的產量信心十足。

會寧縣党家峴鄉毛家坪村農民郭仁文:每年我都種十畝左右,一畝產量是800多斤,一畝賣800多塊錢,今年冬小麥長得特別好,明年收成肯定好著呢。

正午時分的毛家坪泛起炊煙,村民郭忙生也正忙著為家人準備午飯。她告訴記者,家裡平日裡大多以麵食為主食,而麵粉都是自家種的冬小麥磨成的,比市場上賣的好吃得多。

會寧縣党家峴鄉毛家坪村村民郭忙生:我們這個冬麥麵好得很,柔韌性好,做的飯特別香,比買的好吃得多,買的面我們基本沒吃過,偶爾外面吃一頓感覺沒有自家種的好吃。

要想發展致富,不僅需要群眾的觀念向現代農業思維轉變,產業帶動也是重要的一環,雙管齊下才能保證群眾長遠致富。近年來,党家峴鄉高度重視現代特色農業產業發展,通過黨建引領、政府引導、政策扶持、市場帶動的模式,大力發展冬小麥種植,在促進群眾增收致富上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下一步,該鄉將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把脫貧攻堅鞏固提升和鄉村振興戰略有機結合起來,做大做強地域特色產業,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加強產銷對接,特別是持續推動冬小麥產業不斷優化升級,努力實現全鄉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

党家峴鄉黨委副書記、鄉長宿念軍:我們党家峴鄉堅持走質量興農之路,全力打造綠色、生態、優質、安全的農產品,發展集中連片、規模高效的新興產業經營模式,促進農業生產專業化、機械化、規模化和集約化發展。另外,積極拓寬市場銷售渠道,延伸冬小麥產業鏈,在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同時,打造党家峴優質冬小麥特色品牌。

編輯|關雲丹 徐娟 劉琳

責編|吳秀娟 李豔

【來源:白銀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甘肅會寧:特色產業成為全面小康的「壓艙石」
    30年的歷史,針對以前養殖規模小方式落後管理粗放以及抗風險能力弱等問題,該鎮整合資源,走產業化道路,以品牌促發展打開市場,努力把烏雞養殖這傳統的致富之路做強做大,帶動農戶持續穩定增收。主要銷售往會寧及周邊縣區,平常知道的人都打電話,或者上門來取,以前路不好走,現在路修好了,交通方便了,想吃烏雞的人隨時就到雞場取來了。侯家川鎮遵循鄉村發展規律,結合鎮情實際,通過合作社帶動、統一規劃、統一種養的方法,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建立更加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千方百計幫助老百姓增收致富,走出了一條以生態種養殖推動精準脫貧的特色創新發展之路。
  • 會寧胡麻油好在哪?甘肅省啟動「會寧胡麻油」特色優勢農產品評價工作
    新甘肅客戶端會寧7月25日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薛硯)25日上午,甘肅省特色優勢農產品「會寧胡麻油」評價項目啟動會暨國家特色油料產業技術體系服務會寧縣域經濟發展產業研討會在會寧縣召開。與會行業專家積極建言獻策。
  • 太康縣遜母口鎮富硒黑小麥種植合作社 助貧困群眾增收致富
    春節過後,小麥陸續返青起身拔節,為實現疫情期間小麥穩穗、增粒、增重,太康縣遜母口鎮孫崗村富硒黑小麥種植合作社負責人仝雷分外忙碌,他每天在田間地頭指導合作社人員,為黑小麥澆水、施肥、防治病蟲害。
  • 2020年小麥播種時間表,如何種植能高產,今年種植小麥注意事項
    小麥一直是我國糧食作物中種植面積很大的農作物,尤其是在我國的北方地區,小麥是主要糧食作物之一,而現在已經已經到了九月下旬,很多農戶都已經開始做小麥種植前的各項準備了,那麼如何種植小麥能高產,我們今天就來詳細的聊一聊。
  • 大方縣穿巖村種植冬蓀促群眾脫貧增收
    大方縣穿巖村種植冬蓀促群眾脫貧增收 發布時間:2019-05-20 15:07:35      來源:畢節日報   近日,在大方縣羊場鎮穿巖村冬蓀種植基地
  • 水城縣坪寨鄉:天門冬種植託起群眾增收致富夢
    近年來,水城縣坪寨鄉積極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想辦法、謀出路,因地制宜種植天門冬。基地建成後,流轉土地的老百姓除了可獲得流轉費,還能到基地務工,實實在在拿到雙份「薪資」,有效助力精準脫貧。   眼下本是農閒時節,可記者在坪寨鄉播落村卻看到一派繁忙景象,原來,這裡的村民們都在栽種天門冬。天門冬,別名三百棒,武竹,絲冬,老虎尾巴根,天冬草,明天冬。天門冬根部紡錘狀,葉狀枝一般每3枚成簇,淡綠色腋生花朵,漿果熟時紅色,為百合科、天門冬屬多年生草本植物。
  • 種植黑小麥 村民收益高
    村民正在晾曬黑小麥日前,記者走進鄄城縣彭樓鎮大舜農業產業園,沁人心脾的麥香撲面而來,園區內種植的2700畝黑小麥喜獲豐收,農戶們臉上洋溢著笑容,渴望黑小麥能賣個好價錢。大舜農業產業園從2013年開始流轉土地338畝,用於特色小麥、玉米等傳統農作物的有機種植。2019年擴大種植規模,流轉土地達到2900餘畝,通過10餘年的探索實踐,摸索總結出「舜田模式」,並組建了專業從事黑小麥研究、培育及生產銷售的專業團隊,平均每畝比普通優質小麥增收2000多元,連續多年讓合作企業和農戶增產增收。
  • 日照市小麥、蔬菜、果樹「一田兩園」冬前管理現場會在莒縣召開
    為打好小麥、蔬菜、果樹冬前管理生產主動仗,全面安排部署冬季農業生產工作,11月23日,市農業農村局在莒縣組織召開全市小麥、蔬菜、果樹「一田兩園」冬前管理現場會,市農技中心主任、分管主任、相關業務科室負責人,各區縣農業農村局分管局長、農管科科長、有關業務站負責人、部分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40餘人參加會議
  • 2020年東營市小麥冬前田間管理技術意見
    針對當前小麥苗情,冬前管理的主攻方向是在苗全苗勻的基礎上,促根增櫱,促弱控旺,培育壯苗,保苗安全越冬。應重點抓好以下關鍵措施:一、查苗補種,種好晚茬麥前茬作物騰茬較晚沒有完成播種地塊,要趁墒搶播晚茬小麥;因土壤乾旱無法播種的地塊,要借墒免耕播種,努力擴大小麥種植面積。
  • 白銀會寧縣著力打造亞麻標準化生產基地
    白銀會寧縣著力打造亞麻標準化生產基地 2016-09-06 14:30:39 來源:中國紡織報   近年來,會寧縣堅持把培育亞麻產業作為調整種植結構、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
  • 肇源縣福興鄉文景家庭農場:抓市場需求 調種植結構 促農民增收
    肇源縣福興鄉文景家庭農場:抓市場需求 調種植結構 促農民增收 2020-08-14 21: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雲南漾濞:因地制宜種草莓促增收
    種草莓促增收眼下雖正值隆冬時節,但走進位於漾濞縣漾江鎮的桑不老村,會看到有一片紅綠相間的草莓地,綠的是草莓樹,紅的是草莓果,每天都有人到這裡採摘草莓,儼然成了冬日田園裡的一道風景。種草莓促增收這片草莓的種植戶是桑不老村民常興平,他們一家有五口人,前幾年靠在外嫁接各種苗木增加家庭收入。去年以來因為疫情的原因沒有外出務工,於是在家裡種植了4畝多草莓,品種為紅顏草莓和牛奶草莓,經他一家精心管理,草莓長勢喜人。常興平說釆了帶走的每斤15元左右,人最多時每天能達到幾十人,賣得好一天可以有2000多元錢收入。
  • 減肥增效我們在行動 —武強縣海心花小麥觀摩會紀實
    春日暖陽漸漸被夏日酷暑代替,芒種將至,小麥經過一冬的蟄伏終於將迎收穫,本應是家家歡喜之時,但是河北衡水武強縣的小麥種植戶們,卻愁上眉頭
  • 【白銀會寧特產】中國最好的亞麻籽食用油
    會寧海拔適中、土層深厚、常年少雨、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環境無汙染,在這樣特殊的自然條件下,所產的亞麻籽含油率高、品質優良,是全國最好的亞麻籽,發展亞麻產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和巨大潛力。」  ——全國政協原副主席厲無畏
  • 乘風破浪的小麥 推動新疆奇臺「麥」向高質量發展
    7月9日,奇臺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路建閣說,種植小麥是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  作為新疆最大的糧食生產基地,奇臺縣小麥產量佔到新疆小麥總產量的六分之一,對自治區糧食穩產增產大局有著重要影響。通過提品質、增效益、拓產業、立品牌,推動當地糧食產業邁向高質量發展。
  • 乘風破浪的小麥推動新疆奇臺「麥」向高質量發展
    時下,新疆天山以北地區小麥陸續進入成熟期,奇臺縣104.5萬畝小麥開鐮收割。 「新技術、新方法、新品種,再加上逐年推廣智慧農業和科學管理,如今奇臺全縣小麥平均年產量可達40萬噸。」7月9日,奇臺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路建閣說,種植小麥是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
  • 白銀會寧民俗紀錄片《我們的社火》入圍「亞洲世界遺產影像展」
    中國甘肅網7月23日訊 據白銀晚報報導 (記者 張萍)近日,會寧民俗紀錄片《我們的社火》成功入圍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主辦的亞洲文化旅遊展「亞洲世界遺產影像展」!據悉,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主辦的亞洲文化旅遊展共徵得作品10000多幅,其中建築風光類6200餘幅,人文類3800餘幅。
  • 種植黑小麥 北園子村脫貧致富
    正北方網訊(北方新報正北方網記者 郝儒冰)黑小麥種植、麵粉加工,豆製品生產……呼和浩特市土左旗塔布賽鄉北園子村走起了多元化發展的路子,帶動村民一起脫貧致富。「根據溫艮忠一家的情況,我們幫他發展庭院經濟,送來了果樹苗,同時由經濟價值較低的玉米轉而種植營養價值高的黑小麥,」劉鵬飛表示,村裡不斷對其農業技能培訓,溫艮忠不斷調整種植模式,大量種植黑小麥,經濟收入增加,女兒順利畢業後參加了工作,全家年人均收入達到了6000元,成了村裡的脫貧示範戶。
  • 郯城:富硒紫小麥種植不愁賣
    「我們西張林村莊後其中有60畝地,種植了富硒紫小麥。看,那麥穗上的紫色一天一個樣,秸稈也在跟著氣溫升高逐步變化,紫裡透紅若隱若現。揪一個麥穗,用兩手掌搓一搓,吹一下。瞧,這顆粒飽滿的紫紅色麥粒就展現在眼前。」
  • 會寧縣誌記錄:會寧人物
    1985年任會寧縣副縣長,分管文教衛生,堅持下鄉現場辦公,在中川中學實施「燎原」計劃,獲部級獎;搞塑料大棚種植,幫農民致富;挖掘會寧政治優勢,籌辦三大主力紅軍會寧會師暨長徵勝利五十周年、六十周年大慶。1993年任政協會寧縣第四屆、五屆委員會主席,團結社會各界人士,編寫出版《古道名城》等5部文史資料。2002年退休後,享受副地級幹部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