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citation analysis:共引分析
Time slice:時間片
Top N:系統設定N=30,意為在每個time slice中提取N個被引次數最高的文獻。N越大生成的網絡將相對更全面一些。
Top N%: 將每個time slice中的被引文獻按被引次數排序後,保留最高的N%作為節點。
Threshold Interpolation:閾值(插值)設置,設定三個time slices的值,其餘time slices的值由線性插值賦值。三組需要設置的slices為第一個,中間一個,和最後一個slice。每組中的三個值分別為c,cc,和ccv。
C(Citation)為最低被引次數。只有滿足這個條件的文獻才能參加下面的運算。
CC(Cocitation)為本slice內的共被引次數。
CCV(Cocitation cosine coefficient)為規範化以後的共被引次數(0~100)。
Select Citers:選擇施引文獻
Threshold:閾值
Fond size:字體大小
Node size:節點大小
Burst term:突變詞
Article labeling:文章標籤(圓形圖)
Term labeling:詞標籤(方形圖)
Cluster labeling:聚類標籤
Citation burst:引用突現
Link walkthrough:分時連線(展示圖譜演進過程)
Spotlight:關鍵路徑(突出顯示重要節點的連線圖)
∑值:sigma值(基於中心性和突現性計算得到的,中心性和突現性越高的節點,其sigma值也越高,絕大多數的sigma值是1.00,表示結構上和引文變化中都非常重要)
Title:題名
Abstract:摘要
Noun phrases:指選擇名詞
Descriptors(DE):作者給出的關鍵詞
Identifiers(ID):資料庫附加關鍵詞
Author:(施引文獻)作者合作分析
Institution:(施引文獻)機構合作分析
Country:(施引文獻)國家合作分析
Term:(施引文獻)主題詞共現分析(對應wos記錄中的title、keyword和abstract欄位的詞)
Keyword:(施引文獻)關鍵詞(對應wos記錄中的DE和ID欄位)
Category:(施引文獻)wos學科共現分析
Paper:(施引文獻)文獻耦合分析
Grants:(施引文獻)基金耦合分析
Cited reference:(被引文獻)文獻共被引分析
Cited author:(被引文獻)作者共被引分析
Cited Journal:(被引文獻)期刊共被引分析
Pruning sliced network:每個網絡
Pruning merged network:綜合網絡
Pathfinder network scaling(PFNET):尋徑網絡算法
Minimum spanning tree(MST):最小生成樹算法
Cluster view:聚類視圖
Timeline:時間線視圖
Timezone:時區視圖
Modularity::聚類模塊值(Q值),一般認為Q>0.3意味著聚類結構顯著
Silhouette:S值:聚類平均輪廓值 ,一般認為S>0.5聚類類就是合理的,S>0.7意味著聚類是令人信服的。
Betweenness centrality:中介中心性,在CiteSpace中,中介中心性超過0.1的節點稱為關鍵節點
TF*IDF:加權算法(聚類標籤詞提取算法之一,citespace默認算法,強調研究主流,一般是根據施引文獻的題目(title)生成聚類標籤)
Log-likelihood rate(LLR算法):對數似然率(聚類標籤詞提取算法之一),簡單地說,LLR越大的詞越具有對這個聚類代表性
Mutual information(MI算法):互信息算法(聚類標籤詞提取算法之一)
Network(N):表示網絡節點數量
Density:則表示網絡的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