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國立現代語言大學,漢語教師內亞•納瓦茲(Nayyar Nawaz)的課堂上,17歲的薩利姆•阿巴斯坐在第一排中間座位認真聽講。圖片來源:NPR網站報導截圖
中國日報網10月11日電 2015年,「中巴經濟走廊」項目正式啟動,該項目除了為巴基斯坦經濟發展帶來了項目和資金,還催生出「漢語熱」。
據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臺(NPR)網站10月9日報導,薩利姆•阿巴斯(Saleem Abbas)是那種上課要坐前排,還要搶先回答問題的學生。課堂上,他很積極地跟著老師學習漢語表達:「這是你的家人嗎?」老師說一句,他學一句。接著又說:「我有一個媽媽。」
學習漢語對阿巴斯來說意義重大。阿巴斯今年17歲,來自巴基斯坦大山深處的一個小村莊。父親是一名退伍軍人,領著微薄的退休金,只能留在老家。阿巴斯還有四個兄弟姐妹。他和叔叔生活在伊斯蘭瑪巴德附近的一個小鎮上,這裡經常風沙漫天。他的房間裡只有一張單薄的床墊,無論睡覺還是學習,都只能在這張床墊上。老家還沒通網,阿巴斯只能每個月給母親打一次電話。
阿巴斯家裡供他上學,希望他能學好漢語,找份不錯的工作,讓弟弟妹妹也有學上。圖片來源:NPR網站報導截圖
他用磕磕巴巴的英語說道,「每月我都要問問媽媽身體好不好。她總是哭,但是我不能哭。」
為了供他讀書,家裡幾乎花光了積蓄。如果學會了漢語,他就可以申請去中國留學的獎學金。他相信有了中國大學的文憑,外加一口流利的漢語,回到巴基斯坦後,就有機會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這樣一來,他就能供弟弟妹妹上好學校讀書了。
在巴基斯坦,漢語儼然成了打開財富大門的鑰匙。
他說:「懂得漢語能讓巴基斯坦走向繁榮,能讓巴基斯坦人找到工作,中國也能幫助巴基斯坦向前發展。」
最近,阿巴斯學完了初級漢語第一年的課程。他說,「懂得漢語能讓巴基斯坦走向繁榮,能讓巴基斯坦人找到工作,中國也能幫助巴基斯坦向前發展。」 圖片來源:NPR網站報導截圖
阿巴斯剛剛學完伊斯蘭瑪巴德國立現代語言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Modern Languages)初級漢語第一年的課程。巴基斯坦掀起了學習漢語的熱潮,至少有三所名牌大學和三所私立學校為數百名學生開設了漢語課程,大部分都是近幾年才開始的。2015年,中國和巴基斯坦籤署了諒解備忘錄,「中巴經濟走廊」正式啟動,涉及一系列大型基礎設施項目的建設。
中國在巴基斯坦進行投資,提供貸款並派駐專家,修建新的公路、地鐵、港口和發電廠,改變了巴基斯坦。數以萬計的中國人跟隨項目來到巴基斯坦。官方表示,需要大量翻譯、律師和管理人員,但都要求會講漢語。
這體現了中巴關係的一個重要轉變。中巴友誼可以追溯到大約70年前,兩國關係建立在對安全問題的共同關註上。現如今,中巴兩國的友誼已成為兩國人民的友誼。
教師緊缺
阿巴斯就讀的國立現代語言大學高級漢語教師拉西達•穆斯塔法(Rashida Mustafa)表示,學校在上個世紀70年代初就開設漢語課了。那時候,一般會開三個班,兩個初級班,一個高級版,每班20人,大部分學生都是軍官。
現在學校裡有500名學生在學習漢語,學校增設了早課和晚課。2014年只有10名漢語教師,現在增長到了40名,中國大使館還派來了2名漢語教師志願者。
中國駐巴基斯坦大使館公使銜參贊趙立堅說,「需求越來越大,大使館經常收到請求,許多名牌大學都想開辦漢語課程,都需要中國志願者。」
趙立堅說,但是他們缺少漢語教師。針對這一情況,2016年,中國政府和大學向巴基斯坦提供了5000個獎學金名額,遠遠多於其他國家。
中國希望,在享受獎學金的學生中,能有一部分回到祖國教授漢語,使巴基斯坦的學生一直能學到漢語。
伊斯蘭瑪巴德孔子學院外,阿巴斯和同學瓦加哈德•奧斯曼尼(WajahatUsmani)坐在一起。孔子學院正努力讓這些巴基斯坦的學生了解中國文化。圖片來源:NPR網站報導截圖
即使沒有獎學金,也有越來越多的巴基斯坦學生赴華學習。2016年,在華巴基斯坦留學生總人數約為2.2萬人,趙立堅指出,與過去6年相比,人數增長了「十多倍」。他還表示,目前,巴基斯坦是赴華留學生第四大生源國,僅次於韓國、美國和泰國。
儘管如此,在巴基斯坦開設漢語課程也遇到了難題。穆斯塔法說,大部分學生都退課了,因為他們都覺得漢語太難了。
她說,「剛開始學的時候,大概兩周左右,學生們就會抱怨道,『我的媽呀,太難了,漢字太難寫了。』」
大部分受過教育的巴基斯坦人都會講英語,精英階層還是會把子女送到西方留學。要追趕英文,漢語仍需努力。
周旭(音)是伊斯蘭瑪巴德國立現代語言大學的一名漢語教師志願者。該校現有500名學生在學習漢語,學校增設了早課和晚課。圖片來源:NPR網站報導截圖
伊斯蘭瑪巴德孔子學院中方院長張道建的學校有400名學生。他表示,孔子學院正努力讓這些巴基斯坦的學生了解中國文化,希望能減少文化上的隔閡。他的學生也慶祝春節等中國傳統節日。
巴基斯坦民眾對中國有著濃厚的興趣。對於巴基斯坦人而言,到澳大利亞或英國等國留學往往意味著高昂的學費和開銷,相對來說,中國大學的學費更低,獎學金覆蓋度更高。他們也說相比其他國家,中國的籤證更好拿。
許多巴基斯坦人來過中國,回國後對中國讚不絕口,這就使得巴基斯坦民眾普遍覺得中國很贊。
國立現代語言大學圖書館,阿巴斯正在看書。圖片來源:NPR網站報導截圖
阿納姆(Anam)今年21歲,來自伊斯蘭瑪巴德。她用英語說道,「我喜歡中國!我想去中國,我有朋友在那裡,他們都說住在中國感覺很棒,所以我想我這輩子一定要去一次。」
跨國婚姻
有時候,密切交往也能激發愛的火花。巴基斯坦姑娘祖奈拉•蒙塔茲(Zunaira Mumtaz)和她的中國丈夫尹航(音)結婚四年了,他們的女兒剛剛會走。他們開玩笑說女兒是個混血。蒙塔茲叫女兒巴基斯坦名字,孩子他爸則叫女兒的中文名,夫妻倆用英語交流。
小兩口相識於2011年的情人節。那時,蒙塔茲正在伊斯蘭瑪巴德一家酒店裡做免費的針灸治療,而尹航則是中國針灸師的翻譯。
蒙塔茲說,「那是我第一次見到他。」
尹航回憶道,「我記得那時她笑了,衝我笑的。」
尹航離開巴基斯坦後,兩人通過社交網絡取得了聯繫。沒過幾個月,尹航就飛到巴基斯坦向蒙塔茲求婚了。
巴基斯坦女孩嫁給中國人這種事太少見了,所以蒙塔茲的父親最初並不贊成這門婚事。夫妻倆用了4年的時間才讓父親接受了這個中國女婿。
尹航說這很值得。
他說,「結婚前,我總覺得缺點什麼。」結婚之後,「一切都圓滿了。」
蒙塔茲說,她發現在巴基斯坦中巴跨國戀越來越多,她覺得這是「中巴經濟走廊」的作用。
她說道,「你會發現,人們修路的時候(指大規模道路工程項目)其實也是打開了通往新世界的大門。」
只不過,通往新世界的道路也存在荊棘。蒙塔茲正在努力學習漢語,她表示,不會漢語,她就很難融入中國。
這對夫妻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中巴關係。在中國的影響下,巴基斯坦正在發生變化。不過,溝通兩種文化、拉近兩國民眾的距離可能不像學習一門語言那麼簡單。
(編輯:齊磊 劉世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