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國不少地方颳起一股官員帶頭「下館子」的風潮。據不完全統計,全國至少有12個省份的20多位黨政領導幹部紛紛帶頭「下館子」「逛超市」,在傳達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鼓勵市民出門消費。
這些幹部職工帶頭購物消費的行為雖然說是為了引導和帶動廣大群眾儘快恢復消費信心,走出家門、拉動消費,從而振興經濟,但實則存在形式主義的色彩,不能稱得上是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站在市民的立場上來說,疫情期間被困在家中好幾個月不能出門,基本的外出活動受到限制,如今在疫情緩和之際,迫切渴望出門是每個正常人應有的心理,不少人朋友圈裡都大力抒發著「想要出門」的情緒。況且家中囤貨不足需要去超市採購、想要下個館子換換口味等情況合情合理。因此,即使官員幹部不帶頭「下館子」「逛超市」,大多數市民也是及其渴望出門消費的,這符合正常的心理學。再者,市民們真的關心官員幹部們吃了什麼、買了什麼嗎?他們下館子就真的能帶動市民下館子嗎?不去深入體察民情、分析群眾的心理,這種帶頭「下館子」的工作方式多少帶有一些形式主義的色彩。
當然,在疫情期間,要辯證看待餐飲行業的經營,作為主要消費群體的年輕人奶茶依舊不離手,火鍋也未曾間斷。各餐飲企業積極開展自救,外賣成為各家餐飲企業實現銷售額的重要手段。調查顯示,91.6%樣本企業在疫情期間發力外賣產品,73.2%樣本企業嘗試拓展團餐外賣業務;樣本企業還不同程度用無接觸配送服務以及外賣「安心卡」的方式,為食客提供更安心的服務。相比於下館子,這些無接觸配送的外賣服務不僅為市民提供了便利,促進餐飲業的發展,更是防控疫情的安全明智之舉。
在這股幹部職工帶頭「下館子」的風潮下,某些地方竟出現了令人費解的規定——設置購物最低消費。這種沒有人情味而只是一味追求拉動消費的規定只會引起群眾的抗拒與反感,與原本的目的背道而馳,應該及時予以制止、批評。
雖說現在抗疫大局已穩定,全國各地累計確診病例逐漸清零,疫情結束指日可待,我們仍然不能忽視任何風險。越是在結束的重要關頭,防疫工作越是要更加嚴謹,適當的外出活動可以被允許,但少在公共場合與他人接觸依舊應被大力呼籲。
帶頭「下館子」的初心是好的,它可以引導市民消費,帶動餐飲行業發展,拉動經濟增長,但其存在形式主義的色彩,絕對有更加合適的實施方法。倘若政府對各餐飲企業進行補貼,降低其房租等成本,鼓勵發展更加智能方便且安全的無接觸外賣配送服務,對網上採購物資、訂餐的市民提供優惠福利,從兩頭拉動消費,這豈不是更加合理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