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把蔬菜,到一輛汽車,到一家企業……「認證」二字在生活中幾乎隨處可見。
認證,是指由國家認可的認證機構證明一個組織的產品、服務、管理符合相關標準,是消費者信心的第一道保障。然而,「亂認證」「假認證」近年來屢禁不止,讓人們對這項提供誠信保證的行為本身的誠信度發生了懷疑。
新華社記者經過數月調查暗訪,發現在企業質量管理認證、玩具業產品認證、農產品有機認證三大領域,認證變「認錢」的「潛規則」盛行,弄虛作假走過場司空見慣,一些認證已淪為部分企業自我美化的「假面具」。
臥底數月親歷造假:「只要你們配合好,包過!」
去年10月,記者應聘到北京一家機械企業,被指派負責認證申請。「配合」「包過」是記者在接下來幾個月中聽到的最多的兩個詞。
合作單位要求這家企業應具備質量管理ISO9000中的核心標準之一的ISO9001認證資質才能投標。經過詢價,企業決定與北京東方信展認證諮詢有限公司和北京恆標質量認證有限公司合作,申請認證。東方信展公司王經理稱:「6500塊全包,發票開1萬2,因為國家對認證價格有限定,不能低於這個數。」不僅價格打折,效率還高:在正常程序下,從申請到拿到證書,一般需要9個月,但王經理表示:1個月包過!
商定後,東方信展公司派來一位熊姓老師進行培訓,而講授內容卻是服裝加工質量管理體系知識,與企業業務毫無關聯。面對疑問,這位老師稱:「業務流程都是相通的。」兩周後再次培訓,講解的是如何填寫申請材料。然而,其中所涉大部分規章制度與企業無關。「沒有的我來填寫,負責人籤字就行!」熊老師繼續說,「材料填好後,你們要都背過,到時候別出岔子。」
兩次培訓課即算完成了「全員培訓」,包括記者在內的兩名受訓人員聽得一頭霧水。能通過嗎?「只要你們配合好,包過!」王經理又出主意,「你們企業技工不夠,審核老師問起的話,就說快春節了,工人回老家了。」
2014年1月中旬的審核當天,來自恆標公司的兩名審核人員剛進門,企業負責人就按王經理事先囑咐遞上了兩個紅包,對方坦然收下。
結果審核中超過三分之一的文件因不合格被挑了出來。按規定,文件審核發現3處不合格,現場審核將不予通過。但審核人員卻「高抬貴手」,僅要求將不合格文件重填。最後,原本需要3天才能完成的現場審核,僅用一天半就完成了。
一個月後,一份中英文雙語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證書便郵寄到了。記者通過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官網查詢,證書真實有效!
一家認證檢測中介代理公司的負責人向記者坦言,現在的ISO9000認證基本上是「給錢就能做」的認證。
「不給錢,就只能等著『小卡卡』嘍」
除暗訪了ISO9001認證外,記者還對玩具業產品3C認證、農產品有機認證等進行了暗訪,綜合來看,這幾種認證均存在「潛規則」。
——「錢規則」。3C認證是國家強制性的產品合格評定製度。在玩具生產基地廣東澄海,這一認證市場基本由中國質量認證中心和北京中輕聯認證中心負責。汕頭市奇正玩具技術服務有限公司的一位經理告訴記者:「中輕聯檢測員來廠檢測,一般有兩人,每人要給1000至1200元紅包,報銷路費沒有收據,用信封裝給他們,這是多年的潛規則了。不給錢的話,就只能等著『小卡卡』嘍。」
汕頭市前衛檢測技術服務有限公司是一家認證檢測代理中介公司。「每款產品檢測費大概4000元至6000多元不等。如果是檢測員來查廠,則另需約1.5萬元。還要給檢測員紅包和路費大概是2400元左右,餐費另算。」公司林經理還介紹,他們與某家檢測室關係較好,通過會比較方便。
——瞞天過海。記者還以蔬菜合作社的名義與上海一家有機食品認證的諮詢機構取得聯繫。機構負責人唐先生說:「和我們合作的認證機構的審核員我都熟,我們會想辦法讓你過,你們只要接待好就行。」唐先生出具的合同中的確寫道,諮詢通過率100%,保證拿到證書。
記者表示,有機產品認證要求有嚴格的記錄、除草記錄等數據和表格,讓自己很犯難。「這不是問題,申請前幾天,把表格列印出來,找幾個工作人員,我們會告訴你們怎麼填。」唐先生拍著胸脯稱。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他見過不少企業周邊水質根本不適合生產有機作物,有些農場甚至就弄兩個過濾桶,就算是水處理過了。水源地和外面的水源直接相連,在檢查前幾天人工關掉,到檢查時就能通過。
澄海玩具協會秘書長蔡傑臣說,許多中介幫企業出「餿點子」通過認證,比如到市場上買一個產品當作正規產品去送檢。而許多企業圖方便和便宜,往往會選擇這種「灰色合作」。
認證,本意是傳遞信任,增加價值,權威的認證還可以減少因重複認證帶來的交易成本。然而,事實上由於目前認證市場上的種種「潛規則」,不但沒能給認證者貼上「誠信」標籤,反而增加了成本。某認證機構內部人士透露,現在ISO9000系列認證已開始受到業內質疑,「謹慎的企業往往會直接派人去對方公司進行審核」。
3C認證更是出現了「國內認,國際不認」的尷尬局面。據介紹,其主要原因,一是在國際上這一行業檢測主要由歐美機構壟斷,檢測標準有差異;二是公信力不夠,有資料顯示,2009年,在「歐盟非食品類商品快速預警系統」發布的風險通報中我國玩具產品達393項,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通報召回的玩具產品31次。今年5月和6月,「歐盟非食品類商品快速預警系統」的兩次周通報中,中國產品分別為29和18例,佔全部通報的65.9%和72%。
「因此,做出口生意,還要另找外資認證機構檢測,這些外資機構的費用更高,要求更嚴格,企業的負擔更重。」蔡傑臣說。
誰來監管認證者?
面對種種亂象,相關部門不斷出手治理。但是,為什麼認證領域頑疾猶存?
「認證是相關部門認可的認證機構來負責的,往往由中介公司來為企業和認證機構搭線。不少認證機構具有企業性質,他們也要生存。」上海一家農場負責人告訴記者。
蔡傑臣說:「認證檢測代理中介市場也很亂。一兩個人就能成立一家中介機構,監管盲區難以避免。」
同濟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劉春彥認為,要加強對認證機構監管。認證機構雖非政府部門,卻行使著行政部門的部分職責。對違規企業和認證機構應給予「行業禁入」的嚴厲懲罰。對於提供虛假材料、虛假數據等違規的認證機構,也應加強黑名單制度建設並及時向公眾公布,讓其一處失信、處處受制。
同時,進一步放開認證行業這一第三方服務市場,通過市場優勝劣汰,讓失去信譽的認證機構自然淘汰,特別是對強制認證行業而言,如果行業準入門檻過高,容易造成行業內的認證機構卡要客戶、不講誠信、亂出證等情況。
據業內人士介紹,政府對第三方檢測市場進行行政審批,而市場上非國有或合資的檢測機構只佔到市場10%左右,政府部門難以完全中立。「全球第三方服務市場近30年發展證明,在市場競爭條件下,中立的第三方在服務市場中的誠信,是企業能贏得服務合同的根本條件。市場的優勝劣汰機制對這一行業具有特別的正面效應。」某國際權威檢測機構負責人如是說。(記者毛偉豪、劉宏宇、周琳、王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