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問,吉林外國語大學、山西工商學院、遼寧對外經貿學院、四川傳媒學院、瀋陽工學院是公辦還是民辦?絕大多數人肯定不假思索就回答「公辦」。如果有人問,長江大學、長安大學、江漢大學、燕山大學、東華大學是公辦還是民辦?不知情的人也肯定不假思索就回答「民辦」。其實,這些都是錯的。
之所以出現這種錯覺,主要原因是隨著高校數量的增多和大量公辦高校的合併,公辦高校開始突破自身命名的習慣模式,使用曾經只有民辦高校才使用的名稱。與此同時,民辦高校出於各種因素的考慮,也突破在起名方面的約定俗成,嘗試使用公辦高校名稱的模式。於是,出現了從名稱上無法分辨哪是公辦哪是民辦高校了。
1、公辦高校原有的名稱模式
公辦高校採取的是命名方式,有一套固定的模式,這就是A+C或A+B+C的模式。A是城市名、行政區名。C是專科學校、學院、大學的層次分類。B是以工、農、林、醫、法、師範、財經等區分行業或專業屬性。通過A、B、C的組合,可以命名出各式各樣的高校之名而不重複,即使是同類高校也照樣不會重複。比如同是財經學院,有東北財經學院、西南財經學院、中南財經學院、華東財經學院等;同是西南,有西南政法學院、西南財經學院、西南農學院、西南工學院、西南醫學院。從公辦高校名稱模式中可以看出,當時的高校是按大區布局的,體現出全國協調、統一部署的性質,保證了高等教育資源的均衡分布,做法是極為恰當的。
比如A+C模式,一般用於綜合性高校,有南京大學、武漢大學、廈門大學、浙江大學、天津大學、吉林大學、四川大學、湖南大學、河南大學、山西大學等,現在也出現了文山學院、安康學院、百色學院這樣的新建高校。
比如A+B+C模式,一般用於專門高校,有北京理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昆明醫科大學、西南財經大學、華東政法大學、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綿陽師範學院、上海海關學院、西安體育學院、天津農學院、常州工學院等。這類高校佔公辦大學的絕大多數。
文頭所說的吉林外國語大學、山西工商學院、遼寧對外經貿學院、四川傳媒學院和瀋陽工學院,實際上是公辦高校中的專門高校的名稱模式,按照固定思維習慣,人們自然認為是公辦高校,因為這些高校的名稱長得與公辦高校一模一樣,其實這些高校都是民辦。
以吉林外國語大學為例,成立1995年,時名吉林省華僑外國語專修學院(有點民辦味道);1999年更名為吉林華橋外語職業學院(還是民辦味道),納入國家普通高校招生計劃;2002年獲得本科專業招生權;2003年升格為普通高等本科院校,更名為吉林華橋外國語學院(開始帶有民辦味道);2004年在吉林、黑龍江省進入二本招生;2018年更名為吉林外國語大學(變成公辦高校的名稱模式)。其實,這是一所地道的民辦高校,並不是公辦高校。
2、民辦高校原有的起名模式
與公辦高校有所不同,最初的民辦高校在起名時也有自己的格式或是模式,而且一百多年來一直如此。如果比較一下近代三所私立高校和三所國立高校就會發現,私立(即現在的民辦)與國辦(現在的公辦)高校在名稱上的最大不同是不用行政區域名,因為行政區域是公權力的象徵,私家是不能染指的。
先看一看歷史上的三所私立學校:創建於1905年的復旦公學(復旦大學前身),創建於1907年的德文醫學堂(翌年改名同濟德文醫學堂,同濟大學前身),創建於1904年「南開中學堂」(1919年在此基礎上又成立南開大學),都沒有用行政區域名。復旦、同濟之詞來自古典文集,南開來自於民間口語,只是一個大致方向——位於城南開窪之處,連一個具體地點名稱都不是,更不是一個行政區域,表示的是一塊荒涼無主之地的方向。解放後,這三所私立學校都被國家接受,為了尊重歷史,一直沿用原名。這三所高校雖然用的是私立高校之名,但經過幾十年的沉澱,人們不再懷疑其辦學性質。
再看一看歷史上的三所公立學校:創建於1895年的天津北洋西學學堂(現天津大學、河北工業大學校前身),創建於1898年的京師大學堂(現北京大學前身),創建於1902年的山西大學堂(山西大學前身),都用了行政區域名或是官家用語。從中可以看出,即使在一百多年前,公辦高校和民辦高校在名稱方面也是有差距的,並沒有官(辦)民(辦)不分。
標準的民辦高校名稱是D+C或D+E+C的模式。C與公辦高校相同。D相當於公辦高校名稱中的A,但一般用江、海、河、湖、山之名(在D+E+C模式中少量也有用地名的),即便用行政區域名,也會在E上顯示出民辦性質,多用企業名、勵志詞組等,以示與公辦高校的區別。現實當中,仍然有許多民辦高校謹守這個本分,比如剛剛成立的西湖大學就是如此,也沒有使用行政區域名。
比如D+C模式,一般用於綜合性民辦高校,有西湖大學、三江學院、陽光學院、文華學院、西京學院等。你看前兩個字,用的是西湖、三江和陽光、文華,即使是西京,也不是現實當中的地名。比如,仰恩大學也是典型的民辦高校名稱,這是全國第一所具有頒發國家本科學歷證書和授予學士學位資格的民辦大學。1987年由仰恩基金會創建,位於福建省泉州市,初為華僑大學仰恩學院(獨立學院)。1989年8月脫離華僑大學獨立辦學,更名為仰恩學院(公辦高校),1992年3月成為仰恩大學(個人捐資,國家辦學),1994年7月轉變為私立大學,為國家教育改革的試點。
比如D+E+C模式,一般用於使用行政區名的民辦高校,有北京吉利學院、天津天獅學院,西安思源學院、武昌首義學院、長春光華學院、上海興偉學院、煙臺南山學院、山東英才學院、浙江樹人學院、廣東白雲學院、眉山藥科職業學院等。你看校名中的中間用字,民辦性質極為明顯,並不是公辦高校的那種行業或專業之名,而是企業名、勵志詞等,與公辦高校明顯不同。
3、公辦高校與民辦高校名稱上的趨同
隨著公辦高校合併高潮的出現和民辦高校的大量創建,高校名稱開始趨同,出現了校名像公辦實則為民辦、校名似民辦實則為公辦的現象,對於一些高校而言,僅從名稱中人們再也無法分辨出是公辦是民辦。公辦高校與民辦高校名稱突破原有固定模式,變得模糊不清,源於高校大合併時期,東華大學、長安大學、燕山大學、長江大學或許是首開先河者。隨著民辦高校的不斷出現,加上原有的公辦高校已經突破名稱上的固定模式,傳統的高校名稱模式也就逐漸被打亂,變成公辦民辦不分。
文頭所說的江漢大學、長江大學、長安大學、燕山大學、東華大學,其名稱完全是民辦高校模樣,在固定思維習慣之下,人們自然認為是民辦高校。這種公辦高校名稱是極不少見的,又是在高校大合併浪潮中才出現的,所以人們容易認錯,其實他們原來也是標準的公辦高校名稱。
江漢大學是為了紀念歷史而借用的名稱,算是一個特例。1912年黃興、宋教仁等在武漢籌建江漢大學,1914年被強行解散,一直沒有辦起來。60多年後的1978年重新使用江漢大學之名,說是江漢大學復校,實際上是於1980年由武漢大學漢口分校、華中工學院漢口分院、湖北財經學院(現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漢口分院、武漢工學院漢口分院合併而成的,與歷史的江漢大學已經沒有任何聯繫。
長江大學、長安大學、東華大學原來也是標準的公辦高校名稱,是後來合併時起的新名。長江大學於2003年由原江漢石油學院、湖北農學院、荊州師範學院、湖北省衛生職工醫學院合併而成,長安大學於2000年由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學、西安工程學院、西北建築工程學院合併而成,東華大學於1999年由原來中國紡織大學、上海紡織高等專科學校、國家輕工局上海玻璃搪瓷研究所合併而成。燕山大學稍有不同,1958年哈爾濱工業大學重型機械系及相關專業成建制遷至工業重鎮齊齊哈爾市,組建哈爾濱工業大學重型機械學院,1960年獨立辦學並更名為東北重型機械學院,1985年整體南遷秦皇島市,1997年更名為燕山大學,此時高校合併浪潮已經興起。你看,在合併和使用現名之前,他們都是標準的公辦高校名稱。
同樣情況也出現在民辦高校中。「城市名+工學院」是典型的公辦高校名稱,比如鹽城工學院等。可現在的許多民辦高校也是如此起名,比如瀋陽工學院、青島工學院、商丘工學院、廈門工學院等,都是民辦高校。
「城市名+理工學院」是典型的公辦高校名稱,比如貴州理工學院、廈門理工學院、洛陽理工學院、南陽理工學院等。可現在也大量這類名稱的民辦高校,比如福州理工學院、南昌理工學院、南昌工學院、濰坊理工學院、武昌理工學院、保定理工學院、遼寧理工學院等。大連藝術學院與此類似。
「城市名+學院」也是典型的公辦高校名稱,即「A+C」模式,如新鄉學院、惠州學院、韶關學院等。可是許多民辦高校也在使用這種名稱。比如,信陽學院、安陽學院、商丘學院、宿遷學院、馬鞍山學院等。你看,名稱完全相同,有的是公辦,有的是民辦,從名稱中確實分辨不出公辦與民辦。
「城市名(行政區域名)+行業(專業)+學院」還是典型的公辦高校名稱,這就是公辦高校名稱A+B+C模式,比如湖南文理學院。可是民辦高校也在使用這種名稱。比如南昌職業大學、鄭州財經學院、湖南外國語職業學院、四川傳媒學院等。
4、區別公辦高校與民辦高校的辦法
我國高校以公辦為主,民辦為輔。公辦高校在實力、學費、招生和管理、辦學質量等方面有著天然優勢,考生對公辦高校的熱衷程度遠大於民辦高校,所以辨別高校是公辦和民辦確實很是重要,每年都有考生錯把民辦當公辦的案例出現,給當事人造成了一些困擾。
從實際情況看,絕大多數高校能夠從名稱中分辨出公辦還是民辦,難以分辨的少數高校;從高校名稱發展演變過程看,只是一些新建民辦高校「冒用」了公辦高校名稱模式,如果對高校不熟悉,在辨別是公辦還是民辦時,需要下功夫做做功課,查閱相關資料,弄清楚其到底是民辦還是公辦。如果你對高校辦學性質沒有把握,簡單易行的辦法是查閱教育部每年公布的高等學校名單,還有高校的招生章程,其中都有學校辦學性質的標註或說明。
(本文為原創,可以轉發;文中圖表為本號製作;圖片源於相關高校網頁和網絡,如有不妥,請聯繫刪除)